《狐禅说画》(之十)
2020-09-24 23:01:02 作者:贺文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狐禅说画》是贺文键2019年创作的一本论述中国画的语录式小册子,现编辑第十部分以飨读者。
《狂想·山水》之四 贺文键 四尺斗方 2018
94
传统是人创造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未来的传统。
处在学习中的人,常常把传统看得比天还大,似乎没有传统,国画就会灭亡。这是一种历史的短视。
传统给每个人学习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多数人会看到她的正面,而一些有识之士会看到他的负面。
真正的艺术是不承认权威的。但现在有许多展览所搞的评奖,出来就一大串人名,金奖、银奖、铜奖,优胜奖,并不是忽视权威,而是想树立权威,照顾方方面面,这种方式对美术的发展来说,在实质意义上起到的是反作用,因为举办者的大方向是错误的。
要想获得权威,可以去军队。军队秩序井然,上级对下级有着绝对的权威。但是在艺术界,这种排名其实很不好,尤其是美术界,分什么“国协会员”“省协会员”“市协会员”等等,在有些省市,还按此排序给美术家书法家的作品制定价码,非常可笑,也很可耻。假如,真的形成了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构关系,那么艺术就不存在了。美,就毫无价值了。
95
没有自我特色的传承,是不可取的传承。
当一个传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所研习、所熟练,即使是最好吃的食物,也总有让人吃到生厌的一天。不是传统不够好,而是时间太久,已经令人腻了。
传统都具备更新换代的能力,如唐代的院体画金碧山水,被王维的水墨山水替换了!五代与宋代的董源、巨然、李唐、马远、夏圭、范宽、郭熙等,雄奇而瑰丽的画风把水墨山水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以宋徽宗为首的工笔重彩却创辉煌,把水墨画挤到了一旁。然而,又出来苏轼、米芾、文同、梁楷等一批文人学者,竟以稀奇古怪的写意精神把精美的工笔画反掉了!
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继以把宋以来的水墨艺术带进了崭新的境界。从元代之后,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类一并发展,基本上没有独大的可能了,这才形成了现代绘画的最初格局。
明代的绘画十分丰富,人才辈出,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陈淳,一直到徐渭的出现,大写意水墨画异军突起,一路坐大,到清代八大山人和石涛,登峰造极。从技术含量来说,扬州八怪的数位画家,也不逊于历代之大家巨匠,然而从所表达的内涵而言,以扬州八怪为主体的画家太重视经济效益,媚俗的东西较多,缺乏思想上的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故不可能开创艺术的新局面。
民国以来,国画在以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为主的画家推动下,中西融合、平民精神与历史责任感推到了新的高峰,这些也都成为了国画中最宝贵的传统和历史,谁也不能忽略。谁能否认新的东西就不会是传统呢?往往新的传统来临之际,并没有预兆,也许还会令人反感,不可理喻。但是,历史会帮你做出选择。
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就像米和饭的关系。食物对人民而言,意味着口味和营养。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口味,也需要不同的营养。艺术作品创作者们,一定要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96
李可染的画,我从前并不喜欢,觉得他的山水太像版画,黑压压的一大片,看了太不招人喜。
然而,这些年来渐渐对他有了一种全重新的认识。他是一个很有内涵的画家。
墨与墨不同,黑与黑不一样。他用笔凝重、简洁,构图宏大,我从他的作品中感悟到,光感不在多少,而在视觉强烈。他的画透出一股子非凡的神采!他最爱写生,加上内容又很贴切那个时代,所以,当时就形成了画坛的一个主要流派一一“李家山水”。
我能理解他的思想脉络。国画之难,难在具有上千年的文化遗存,作品汗牛充栋,各种风格、各种追求,让后人不知所以。假如要想与历史上众多的优秀画家有所不同,必须创新。只有常新,国画的生命力才会获得新鲜的血液与动力,成为世界艺术的一个构成,一个优秀的品类。
所以他才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李可染在绘画题材选择上,基本特点就是贴近那个时代,这与他年轻时在抗战中画宣传画的出身有关,所以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他的山水在中国画史上还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如《万山红遍》《长征》等等,能把这些大气磅礴的题材表现得如此壮美而充溢着英雄气概的诗意,不由心生自豪与向往。
他还真不愧是齐白石的高足,对中国画留下了一个说法:“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话说得相当到位,影响力是很大的。
然而,他的缺点往往也就在这里,对于社会性的大事件关注过于偏重,而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关注力度就减弱许多了。他的人物画也是如此,基本上看不到人性的变化和美好。
李可染可以有,有一个就可以了,再多就会觉得多余。然而他影响实在太大,现在很多画家,热衷于这样的大山水、大视野、大题目,表面上是关注社会的进步,普通人的生活,或者历史的回眸,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意识在作怪。许多这样的作品,没有细节,只有表象,没有个性特色,只是表现正确,没有情感的真实作基础,只有情节的虚夸与对比。
所以,我要奉劝当代的画家,不要拉开架式学李可染,尤其是他看待事物的思想和内容,还是要沉下心来往内走,表现生活中一些真实的人性与事物。
艺术家关注生活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考,内容不能凭空与政治硬对接。虽然说人的生存有个人的境况,审美也有时代美学的局限,但是这不历史选择的理由。优秀的艺术家需要更加敏锐的心灵和触角,也需要坚定的信念与高超的智慧,其境界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而应该是引领人性和良知,才能真正地成为世界灯盏,照耀着人民前行,成为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97
我年轻的时候很不宽裕,但求知欲又极强,对阅读书籍有着一种病态式的痴迷。我经常做梦,梦见大量的书卷……我在书海中遨游,选择,阅读,这种梦反复做。
我经常去旧书店或购买旧书,找到一些非常喜欢的内容。早期的淘书行为中,让我认识了齐白石与石涛,还有一些西方的雕塑作品,元代的吴镇,清代的郑板桥和扬州八怪,《芥子园画谱》以及许多理论性作品。
这些书有的是新华书店积压的画册,有的是底层老百姓卖掉的书籍,我如获至宝,经常翻阅。体味其中的奥妙,得益巨大。我感叹,好书是不会过期的。
在许多时光中,读画是我长期以来的乐趣所在。底层人民很少有机会走进展览馆中,直接接触到这些名家大作,体味这些大师的艺术风采。
有时候看到一幅佳作(当然是印刷品),许多日子我竟会神情恍惚起来,脑海中满是这幅画的影子。
我非常渴看到别人画画,但身旁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17岁当兵之时,才第一次见到一位江苏老兵用毛笔画画,他画的是墨葡萄,让我心中非常震撼,也很神往。
后来,我一有机会,就去南宁市卖宣纸的地方守候。多次之后,终于碰到一位买宣纸的5、60岁的男人,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位画家,便大着胆子向前搭讪,装着不经意地向他请教国画的窍门。
他反问我:“你书法怎么样?”
我回答:“不好。”
他说:“你先练好书法,再画。”
我不知他的姓名,心中虽然满是犹疑,但还是永远地记住了他的话。
我一直认为,自己在绘画方面没有什么天赋,也没进行过系统的训练。我感悟到的,基本上建立在我阅读的知识上面。假如被人认为是旁门左道,我也会欣然接受,丝毫不会怨艾。因为艺术研究,最宝贵的就是独辟蹊径。
98
在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那就是创造和创新。创新绝不是与传统相对立的代名词,而是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以来,其美术的演变就包含着许多创新的精神,一味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不是真正的传统思想,而是历史唾弃的懦弱表现。
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性和包容性,注定了这一点特别发达。艺术能够传承与发展,本身就贵在创造。我们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以及旺盛而持续的文化生命力,其源头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认与自我创造。中国人与生俱来有着一种勇于面对现实,争取非凡未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而创新的开始,往往得不到一般人的理解和认同。但是,时间会帮助大家进行甄别与选择。“文革”期间,大行其是的宣传画、忠字舞早已销声匿迹,继之而来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今流行的是现代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当代波普甚至超现实、超写实主义。“85”新潮带给了我们许多迷惑与思考,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体会和理解。所以,我们必须从容地宽待艺术家的张扬以及个性追求。一个社会的构成,必须具有思想与精神的支柱才算完满。我们的艺术之路,只有这样才可能通向光辉的顶点。
99
我觉得,中国画大可不必要有山水、花鸟或人物画的区分,虽然这只是一个类别认识的问题,但极有可能会限制许多画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突破这一樊笼。我本人就有一部分作品,很难用传统的类别来划分,如《地心》系列。《狂想》大型组画中极多的水墨作品,如《夏天》《芙蓉》《湘江》《青海》《狂暴》《北部湾》《洞庭》《荷塘》《衡山》等等,甚至《山水》,都非常难以用这个类别来区分。
真正明白了美术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些类别就不重要了。
然而,当一个画家终生模仿前人,或别人的东西成为了一种习惯的时候,这种创造态度会让艺术最终走向绝路,甚至消亡。好的艺术家会感到恼怒。只有认识到,这种艺术手段并非唯一,相反,还会形成一种对他的制锢——面对这个悲哀的现实,自救的办法只有大胆地走出来,无论如何放下那些陈腐的观念,完全脱胎换骨走出来,他就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齐白石衰年变法,张大千晚年创造泼彩,都是这样的成功案例。
赵无极的创作灵感与支点,来源于中国山水画,但您能把他的作品归于“山水画”一类吗?同样,他虽然画的是油画,也不能将他的作品归类于“风景画”一类吧。
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100
中国画与西画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国画的变革与创新,在历史上每一次都是由文人推动和发展的。这是因为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的人员构成有很大的不同。国画善画者有许多人是一些饱学之士,而西画的却更多地倾向于匠人画画,所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来看,中国画家的整体素质是要高于西画画家的,这是历史上不容争辩的事实。
造成这一点特点,有一个深层原因就在画具。国画用的毛笔自古以来是书写工具,而西方的油画笔,却很少用来作为写字或实用。因此才有了如此的不同。
西画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而对于中国画来说,不存在专业与业余的区别。笔墨对画家或非画家来说,都是非常熟练的,尤其是宋代之后,文人水墨画逐渐兴起,色彩渐渐被边缘化,画画的人最大的区分,往往只有画多和画少、用功与不用功的区别而已。
中国画与西画两相对较,皆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惯所造成的结果,在艺术本质上就完全有了不同的审美趣味。譬如,西画的古典绘画很多的就画在教堂里,而且有特别多的人体图像,这可以说是用来娱神的。中国画自一千多年以前开始,就是为书斋与家居环境创作的,其内容多是一些山水、花鸟、走兽等,即使有人物,大多也是起一些点缀性作用,纯粹的人物画有菩萨仙道、僧侣寿星、帝王将相、书生仕女、文人隐士、游侠童子等——唐代以后基本就没有独大的现象了——所以中国画完全可以说是用来娱心的(即自娱)。因此,中西美术的审美理念拥有十分不同的欣赏角度。
纵观中国画史上的每次飞跃发展,文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人画传统演进是任何纯粹的一般画匠所完成不了的,除了王维、苏东坡、赵孟頫、徐渭、八大山人等等。就以民国齐白石这样的画家来说,虽然他并不算是典型的文化人出身,但他的画基本上是每画必题,而且平时也很注意学习和创作诗歌,用于题画。另外一位大画家张大千也是从学习文人画开始的。当代的画家黄永玉,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经过多年的博闻强识,他们成了文人画集大成与发扬者,才为中国画作出了卓越贡献。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从绘画的材料和方式上又有了诸多突破,中国画进行到了现阶段,也确实应该为之一变了!我认为,还会是文人担负起这个历史的责任。在新的时代,我们期待有一位新的领军人物,改变当代中国画的困局,加入新的要素与审美理念,创造一种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风貌的中国画样式,则我等幸甚,中国幸甚,民族幸甚矣!
传统是人创造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未来的传统。
处在学习中的人,常常把传统看得比天还大,似乎没有传统,国画就会灭亡。这是一种历史的短视。
传统给每个人学习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多数人会看到她的正面,而一些有识之士会看到他的负面。
真正的艺术是不承认权威的。但现在有许多展览所搞的评奖,出来就一大串人名,金奖、银奖、铜奖,优胜奖,并不是忽视权威,而是想树立权威,照顾方方面面,这种方式对美术的发展来说,在实质意义上起到的是反作用,因为举办者的大方向是错误的。
要想获得权威,可以去军队。军队秩序井然,上级对下级有着绝对的权威。但是在艺术界,这种排名其实很不好,尤其是美术界,分什么“国协会员”“省协会员”“市协会员”等等,在有些省市,还按此排序给美术家书法家的作品制定价码,非常可笑,也很可耻。假如,真的形成了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构关系,那么艺术就不存在了。美,就毫无价值了。
95
没有自我特色的传承,是不可取的传承。
当一个传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所研习、所熟练,即使是最好吃的食物,也总有让人吃到生厌的一天。不是传统不够好,而是时间太久,已经令人腻了。
传统都具备更新换代的能力,如唐代的院体画金碧山水,被王维的水墨山水替换了!五代与宋代的董源、巨然、李唐、马远、夏圭、范宽、郭熙等,雄奇而瑰丽的画风把水墨山水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以宋徽宗为首的工笔重彩却创辉煌,把水墨画挤到了一旁。然而,又出来苏轼、米芾、文同、梁楷等一批文人学者,竟以稀奇古怪的写意精神把精美的工笔画反掉了!
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继以把宋以来的水墨艺术带进了崭新的境界。从元代之后,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类一并发展,基本上没有独大的可能了,这才形成了现代绘画的最初格局。
明代的绘画十分丰富,人才辈出,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陈淳,一直到徐渭的出现,大写意水墨画异军突起,一路坐大,到清代八大山人和石涛,登峰造极。从技术含量来说,扬州八怪的数位画家,也不逊于历代之大家巨匠,然而从所表达的内涵而言,以扬州八怪为主体的画家太重视经济效益,媚俗的东西较多,缺乏思想上的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故不可能开创艺术的新局面。
民国以来,国画在以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为主的画家推动下,中西融合、平民精神与历史责任感推到了新的高峰,这些也都成为了国画中最宝贵的传统和历史,谁也不能忽略。谁能否认新的东西就不会是传统呢?往往新的传统来临之际,并没有预兆,也许还会令人反感,不可理喻。但是,历史会帮你做出选择。
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就像米和饭的关系。食物对人民而言,意味着口味和营养。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口味,也需要不同的营养。艺术作品创作者们,一定要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96
李可染的画,我从前并不喜欢,觉得他的山水太像版画,黑压压的一大片,看了太不招人喜。
然而,这些年来渐渐对他有了一种全重新的认识。他是一个很有内涵的画家。
墨与墨不同,黑与黑不一样。他用笔凝重、简洁,构图宏大,我从他的作品中感悟到,光感不在多少,而在视觉强烈。他的画透出一股子非凡的神采!他最爱写生,加上内容又很贴切那个时代,所以,当时就形成了画坛的一个主要流派一一“李家山水”。
我能理解他的思想脉络。国画之难,难在具有上千年的文化遗存,作品汗牛充栋,各种风格、各种追求,让后人不知所以。假如要想与历史上众多的优秀画家有所不同,必须创新。只有常新,国画的生命力才会获得新鲜的血液与动力,成为世界艺术的一个构成,一个优秀的品类。
所以他才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李可染在绘画题材选择上,基本特点就是贴近那个时代,这与他年轻时在抗战中画宣传画的出身有关,所以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他的山水在中国画史上还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如《万山红遍》《长征》等等,能把这些大气磅礴的题材表现得如此壮美而充溢着英雄气概的诗意,不由心生自豪与向往。
他还真不愧是齐白石的高足,对中国画留下了一个说法:“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话说得相当到位,影响力是很大的。
然而,他的缺点往往也就在这里,对于社会性的大事件关注过于偏重,而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关注力度就减弱许多了。他的人物画也是如此,基本上看不到人性的变化和美好。
李可染可以有,有一个就可以了,再多就会觉得多余。然而他影响实在太大,现在很多画家,热衷于这样的大山水、大视野、大题目,表面上是关注社会的进步,普通人的生活,或者历史的回眸,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意识在作怪。许多这样的作品,没有细节,只有表象,没有个性特色,只是表现正确,没有情感的真实作基础,只有情节的虚夸与对比。
所以,我要奉劝当代的画家,不要拉开架式学李可染,尤其是他看待事物的思想和内容,还是要沉下心来往内走,表现生活中一些真实的人性与事物。
艺术家关注生活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考,内容不能凭空与政治硬对接。虽然说人的生存有个人的境况,审美也有时代美学的局限,但是这不历史选择的理由。优秀的艺术家需要更加敏锐的心灵和触角,也需要坚定的信念与高超的智慧,其境界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而应该是引领人性和良知,才能真正地成为世界灯盏,照耀着人民前行,成为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97
我年轻的时候很不宽裕,但求知欲又极强,对阅读书籍有着一种病态式的痴迷。我经常做梦,梦见大量的书卷……我在书海中遨游,选择,阅读,这种梦反复做。
我经常去旧书店或购买旧书,找到一些非常喜欢的内容。早期的淘书行为中,让我认识了齐白石与石涛,还有一些西方的雕塑作品,元代的吴镇,清代的郑板桥和扬州八怪,《芥子园画谱》以及许多理论性作品。
这些书有的是新华书店积压的画册,有的是底层老百姓卖掉的书籍,我如获至宝,经常翻阅。体味其中的奥妙,得益巨大。我感叹,好书是不会过期的。
在许多时光中,读画是我长期以来的乐趣所在。底层人民很少有机会走进展览馆中,直接接触到这些名家大作,体味这些大师的艺术风采。
有时候看到一幅佳作(当然是印刷品),许多日子我竟会神情恍惚起来,脑海中满是这幅画的影子。
我非常渴看到别人画画,但身旁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17岁当兵之时,才第一次见到一位江苏老兵用毛笔画画,他画的是墨葡萄,让我心中非常震撼,也很神往。
后来,我一有机会,就去南宁市卖宣纸的地方守候。多次之后,终于碰到一位买宣纸的5、60岁的男人,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位画家,便大着胆子向前搭讪,装着不经意地向他请教国画的窍门。
他反问我:“你书法怎么样?”
我回答:“不好。”
他说:“你先练好书法,再画。”
我不知他的姓名,心中虽然满是犹疑,但还是永远地记住了他的话。
我一直认为,自己在绘画方面没有什么天赋,也没进行过系统的训练。我感悟到的,基本上建立在我阅读的知识上面。假如被人认为是旁门左道,我也会欣然接受,丝毫不会怨艾。因为艺术研究,最宝贵的就是独辟蹊径。
98
在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那就是创造和创新。创新绝不是与传统相对立的代名词,而是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以来,其美术的演变就包含着许多创新的精神,一味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不是真正的传统思想,而是历史唾弃的懦弱表现。
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性和包容性,注定了这一点特别发达。艺术能够传承与发展,本身就贵在创造。我们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以及旺盛而持续的文化生命力,其源头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认与自我创造。中国人与生俱来有着一种勇于面对现实,争取非凡未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而创新的开始,往往得不到一般人的理解和认同。但是,时间会帮助大家进行甄别与选择。“文革”期间,大行其是的宣传画、忠字舞早已销声匿迹,继之而来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今流行的是现代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当代波普甚至超现实、超写实主义。“85”新潮带给了我们许多迷惑与思考,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体会和理解。所以,我们必须从容地宽待艺术家的张扬以及个性追求。一个社会的构成,必须具有思想与精神的支柱才算完满。我们的艺术之路,只有这样才可能通向光辉的顶点。
99
我觉得,中国画大可不必要有山水、花鸟或人物画的区分,虽然这只是一个类别认识的问题,但极有可能会限制许多画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突破这一樊笼。我本人就有一部分作品,很难用传统的类别来划分,如《地心》系列。《狂想》大型组画中极多的水墨作品,如《夏天》《芙蓉》《湘江》《青海》《狂暴》《北部湾》《洞庭》《荷塘》《衡山》等等,甚至《山水》,都非常难以用这个类别来区分。
真正明白了美术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些类别就不重要了。
然而,当一个画家终生模仿前人,或别人的东西成为了一种习惯的时候,这种创造态度会让艺术最终走向绝路,甚至消亡。好的艺术家会感到恼怒。只有认识到,这种艺术手段并非唯一,相反,还会形成一种对他的制锢——面对这个悲哀的现实,自救的办法只有大胆地走出来,无论如何放下那些陈腐的观念,完全脱胎换骨走出来,他就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齐白石衰年变法,张大千晚年创造泼彩,都是这样的成功案例。
赵无极的创作灵感与支点,来源于中国山水画,但您能把他的作品归于“山水画”一类吗?同样,他虽然画的是油画,也不能将他的作品归类于“风景画”一类吧。
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100
中国画与西画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国画的变革与创新,在历史上每一次都是由文人推动和发展的。这是因为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的人员构成有很大的不同。国画善画者有许多人是一些饱学之士,而西画的却更多地倾向于匠人画画,所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来看,中国画家的整体素质是要高于西画画家的,这是历史上不容争辩的事实。
造成这一点特点,有一个深层原因就在画具。国画用的毛笔自古以来是书写工具,而西方的油画笔,却很少用来作为写字或实用。因此才有了如此的不同。
西画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而对于中国画来说,不存在专业与业余的区别。笔墨对画家或非画家来说,都是非常熟练的,尤其是宋代之后,文人水墨画逐渐兴起,色彩渐渐被边缘化,画画的人最大的区分,往往只有画多和画少、用功与不用功的区别而已。
中国画与西画两相对较,皆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惯所造成的结果,在艺术本质上就完全有了不同的审美趣味。譬如,西画的古典绘画很多的就画在教堂里,而且有特别多的人体图像,这可以说是用来娱神的。中国画自一千多年以前开始,就是为书斋与家居环境创作的,其内容多是一些山水、花鸟、走兽等,即使有人物,大多也是起一些点缀性作用,纯粹的人物画有菩萨仙道、僧侣寿星、帝王将相、书生仕女、文人隐士、游侠童子等——唐代以后基本就没有独大的现象了——所以中国画完全可以说是用来娱心的(即自娱)。因此,中西美术的审美理念拥有十分不同的欣赏角度。
纵观中国画史上的每次飞跃发展,文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人画传统演进是任何纯粹的一般画匠所完成不了的,除了王维、苏东坡、赵孟頫、徐渭、八大山人等等。就以民国齐白石这样的画家来说,虽然他并不算是典型的文化人出身,但他的画基本上是每画必题,而且平时也很注意学习和创作诗歌,用于题画。另外一位大画家张大千也是从学习文人画开始的。当代的画家黄永玉,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经过多年的博闻强识,他们成了文人画集大成与发扬者,才为中国画作出了卓越贡献。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从绘画的材料和方式上又有了诸多突破,中国画进行到了现阶段,也确实应该为之一变了!我认为,还会是文人担负起这个历史的责任。在新的时代,我们期待有一位新的领军人物,改变当代中国画的困局,加入新的要素与审美理念,创造一种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风貌的中国画样式,则我等幸甚,中国幸甚,民族幸甚矣!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