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是精神另一种前进
——邹联安长诗《逃亡者》浏览札记
要有那种选择自己所爱的并坚持下去。不然还不如去死。
【法国】阿尔贝·加缪
一
27年前的上世纪1993年,当笔者一部2400行的现代抒情史诗《太极》,被国内文坛“四大名旦”芙蓉杂志以二十个版面首次整部刊发时(若干年后,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以单篇英汉对照双语版“熊猫丛书”形式,继中国诗人徐志摩、艾青、舒婷后,将诗人顾偕的作品向海外推荐国际发行),这种隆重得近乎可以为诗疯狂不惜失去理智的“推出”,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新时期文学肇始之初,实属当年作品和杂志的双重壮举与鲜见。就像喝惯了高度烈性白酒已陷入了重口味那样,笔者自那起,不仅自己披星戴月地继续苦磨长诗,同时也如猎犬一般时刻盯住诗坛,看从今往后再有什么“伟大”的诗歌巨制又能在哪骤然冒出。所憾关注点一直难有收获的兴奋。便是偶有一些名家诗人的所谓“惊心之作“,捧读之后依然不胜唏嘘,仿佛他们这般貌似也是大诗人的写了这么久了,竟然还是不甚明了“长诗”的实质和主题寄托等,究竟价值何为境界又是什么。多半居然仍是不怕什么的胡乱一通“长写”,严重缺乏逻辑经不起深入推敲不说,有的甚或更似呓语。这些太爱表现也太爱“攻破”长诗的诗人们,不知平时他们是如何纵览和学习世界经典名著的,我们曾经多少次高山仰止的如荷马、但丁及歌德和帕斯乃至聂鲁达等不朽的辉煌篇章,几乎无一不是以神性认识贯穿其中,至少摆在那里的这些作品,有意或无意地均在显现了一种高于现实的幻象境况,一种人性意志的一直张扬,似乎连灵魂在那高昂的飘荡中,时时也都在庄严的抒情过程,倾诉着史诗不可随意触碰的神圣。
但笔者却无奈失望于中国诗坛庸常心情太多蓬勃的琐碎,并且那么多自认为已很“大咖”的诗人,还要不遗余力地将此琐碎,竭力“精彩”地灌注到他那所谓的长诗中去,由此不是让笔者简单的堪忧,更是莫大的失望。
二
初次接触《逃亡者》(据说4000余行)这部打印稿,是在5年前风雪交加的湘谭一家路边的小酒馆。仿佛注定是几个历史人物要在那戏剧性的环境喝酒似的,眼前这位犹从往常湘西匪徒中进步过来的意外诗人,优秀地留着自己满意的长发,并用敦厚的手掌,抚着他那本颇有几丝酒香卷了边的长诗稿,另只手也不闲地惟不凶狠的很沉拍了下当代诗人顾偕的肩,一口酒入喉顿然誓词般郑重道:老弟,交给你了,你要给我好好地看!
三
在我看来,领略一部长诗,首先要在心理上做好以下三点审视准备。即题材开掘后的意象寄寓;系统与张力;长诗的使命及其思想的喻示。5年后,当我再次重读一遍邹联安从电子邮箱发来的这部漫长的《逃亡者》诗稿时,我对长诗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要求预感,恰好在这位兄长式同仁的作品中,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印证。
正像早年笔者读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心情那样,今天在我看见了《逃亡者》里这样的一些诗句:“因为夜黑的缘故/有人分不清城市的经纬//因为灵魂的追捕/有人正在逃遁//坚守者/依旧年复一年/在匍匐而行”,立时就有了历史时空的呼应及对人类梦想再一次的沉浸!邹联安这部长诗主题,无疑是沉痛而厚重的。这种满篇奔流着一种精神宿命的挤压在“逃亡者”身上的思绪凝结,无论于概念的想法或形象中的展开,作为悲歌形态,应当都属于优秀的。问题是承载这种悠长“悲歌”的全部内在诗思的包蕴,作者在一部长诗特定命运的萦绕里,是否自始至终一直能做到多元呈现的完整把握,继续做到了一部史诗愿力经久不衰的诗意拓展,而不是精彩途中,曳然又急切出现慢慢愈来愈多的主旨的滑落以及语言的泛滥与咆哮?在以往笔者仔细阅读的国内诸多长诗中,上述致命的也可以说是诚挚的弱点,在多种文本其实并不理想的恣肆纵横中,明显已证明类似创作大半是种希望的失败,即便有的已被上升到所谓的名篇名著。好在于《逃亡者》这部意象浩繁的作品里,作者规避了许多执著中的不确定性,在象征的标注上,也无多大探索的摇摆,而是前后始终在以“逃亡者”的形象,一以贯之地凸显着一名精神前进者的生命步履,较好的使得整部长诗的“孤独之旅”,最终在超越现实的“逃亡”中,也相对完成了灵魂的向往及对世界进步精神的一种浓缩:“今夜/光芒/从我思想的隧道迸发//只要信念永恒/我寻找的航程就会永恒”。
四
好诗永远不乏张力,这张力,其实又归源于某种大小不一的系统,长诗更是概莫能外必须如此。
我跳动的手指
以排山倒海之势
把爱恨的潮水推向大海
推向时间的黑洞
在浩淼的词汇中
我辛勤地耕耘
张力不仅是种热情的意味,还是种生机勃勃的情思与智慧的映照。如若建构一部内心大作,首先做不到自身精神体系创造与突破的融汇,无法把握凝重思想的一种虚实相叠,更不能于长篇流泻所系时,较强地控制住意境的突遇与内敛,纵然那种气脉里程可能是浩浩荡荡的,却仍不能说一切脱离了智性层面结合的“高度”捕捉,品质是坚韧而又充满真正的作品温度的。也因此,魄力永远代表不了张力。长诗的张力,无疑要涵盖更多隐在而丰富的文化和哲理信息:如从现实的维度充溢起的眼界的崇高,如在超俗意境冷静开掘出的价值的广度与厚度。为此仅有一种血性与激情,仅有一种诗性的奔放情怀,而难出现所有精神体验后的那种对于现实和历史意识的深虑,长诗就算在为天地动容的气象上完成好了,这样的长诗实质也只能看作是一种艰苦写作,其文本的意义,根本上来说,还是未有实现整体寓象的澄澈与通达。甚至还会白白勾连了万物,贻害了一个好端端的主题。
邹联安在这方面看来已是万分小心的了。他以一颗沉潜之心,在坚守信念的静谧时引领着崇高;他在苦难与黑暗的坎坷独往之旅,一直坚挺着悲悯的力量,于生存围剿中,始终在以一种批判和担当,同时也发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已很鲜见的那种责任与使命的呼声:“在城市寒冷的高度/我挖掘温暖的诗魂//为生命的未来/我种下大爱的种子”。这种打破了程式化美学的思考,尤其来自于人生奔忙类似于本真感知的一种又一种哲思性的思考,在通篇的这部长诗中犹似长风流云,在“逃亡者”不断的流浪与辗转中,凭籍一种生命精神需要不断前进的追问,大放着自由与救赎的光彩,并使全诗宛若在星空下,也能焕发出了一种能够较多揭示出人类深层困境的终极意义。
五
可以这样说,《逃亡者》是当代一部不单是行吟意义上的真正的精神战士之作。这种完全可以讲是为世界和人类而写作的有着思维冒险的史诗尝试,尽管在太多的沧桑情境下,很难于诗中做到完全不同质化的一种理解与倾诉,但作者的一切用心与试图,一切于更大范围包括用先验表征已然展示开的这个社会并非影子的诸多悲伤的情景,足以让我们为诗人由此所能塑造出的一名恍如诗性真理代言人的时代“逃亡者”,对此深表敬畏和敬意。正像所有伟大诗篇的呈现与展开那样,焦虑从来也没有吞噬掉我们,相反荒诞、虚无、甚而绝望及人生根本性的一些残酷矛盾的冲突,由于未被日常琐屑和灾难悲剧等彻底遮蔽,所有这些由文学溶解在我们心灵中的强大镜像,抑或其中的清洁高峰仍在,思想的光芒依然在对现实顽强的烛照,我们的骨髓,为此又常感到了一种神性拂照,并从中赢得了良知和尊严,而不需要再有什么可以在重负中放弃。
这就是笔者今天在这里讲的一种长诗的使命和思想的喻示及其作用。好诗能为灵魂带来一种起码的精神与人格的洗礼,它是一切浮华物质而外的情怀故事,是能够很好滋润我们心灵,进而可能会改变欲望穿行的一种仿佛是神性的雨露。同样这些也是我们通常在极度清醒的状态下,较少可以收获到的一种阅读的喜悦。
邹联安先生在他这部已算恢宏的《逃亡者》长诗中,因为抵抗和更多前进步履的植入,因为提醒所有恶的侵蚀,由此却有了更多内心光明的绽放。
“逃亡者”其实并没有任何退缩,那是一种秘密的精神,永远在梦想中的前进。而总有一种“逃亡”的作品,也会向我们的时代和更多的新世纪走来。
祝贺邹联安诗人,愿上苍也能看见你这种并不贫穷且富灿烂的“逃亡”。
2020.3.12~13清晨午后于广州
邹联安,男,1958年生,湖南湘西龙山县人,土家族。当代著名诗人。《风雅》文学执行主编、《诗界》主编。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海内外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文学评论若干,出版专集有:诗集《流浪的情歌》《爱的疼痛》《邹联安诗选》《大地的隐痛》《逃亡者》(长诗),散文集《乡情悠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