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打开生活枷锁最好的钥匙
—— 《李群诗选》序一
2019-02-24 20:41:55 作者:王富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李群是一个诗意栖居的人。从警二十多年,他一直利用工作之余不停写作,追求自己的自由天地。先是散文,再到诗歌……他内心的执着与达观,他对希望的坚守或者遥望,正如那只暗夜里的红蜻蜓,纵然黑夜无边,它从来不缺乏洞穿它的信心和勇气
每个人的生活各具形态,诗歌亦大抵如此。或是沉闷天穹孕育的闪电与惊雷,或是木栅栏上攀爬着的敏感枝蔓所捧出的淡雅小花。诗歌本身的骨骼、体温、颜色、秉性等等也是各有不同。所以,对他人的诗歌或评或论是非常困难的。在接到李群先生有关作序的请求时,我的犹豫和惶恐就可想而知了。
坦率的说,李群对诗歌的虔诚或者说狂热,我起初是未曾料及的。他的血液里昼夜汩汩流淌着诗歌的热流,读诗、写诗,在他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清晨或半夜,他都在手机上不停地以诗歌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朋友圈的微友对此大概都有很深的印象。如他所说,他的创作大多是即兴的、口语化的,在手机上写,在微信里发,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微信诗可以自成一派,那他必可算得创始者之一。
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基层一线的人民警察,李群对生活、对生死的理解要比别人透彻得多。他的很多诗歌都毫不回避地写到死亡,这是人类普遍的归宿,同时也是他内心由来已久的一道心结。所幸,这道结早已打开,如云舒卷。
“幸好我的姓名还没有被庄严刻上/积雪就已经开始融化/……我知道我的风景就是我浑身的藏蓝/就是每天挥霍不尽的汗水/就是我的亲人朋友和血肉相连的战友/当然还有我写不完的毛坯微信诗以及没有尽头的远方//……此时我正走在北京暖暖的街/我想和许多慈祥的陌生人合影留念/我想大声告诉他们我生死存亡的列车已经开过/我将和春天一起盛开”《北京西站,我生死存亡的列车已经开过》。
这是他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情感饱满的诗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一身藏蓝警服的由衷热爱,对生活的诗意憧憬,对命运的认知与掌控。也有海子般的对生命的思考与追问。他所期许的盛开,必定和春天相约来临。
“暗夜里一只漂浮的红蜻蜓洞穿久违的隧道/终于发现远方星星发出的微弱亮光……虽然我无法触摸它的内心/但我能理解它为何如此执着”《暗夜里的一只红蜻蜓》。
李群是一个诗意栖居的人。从警二十多年,他一直利用工作之余不停写作,追求自己的自由天地。先是散文,再到诗歌。我正是早年编辑《遵义公安》杂志的时候偶遇他的文字,进而与他相识。再后来,对他本人以及他所承受的生活带给他的苦痛有了更深的了解,便推荐他加入了一些文学组织,参加了一些文学活动,希望藉此带给他更多的生活的信念甚或是乐趣。但或许我是错了,他内心的执着与达观,他对希望的坚守或者遥望,正如那只暗夜里的红蜻蜓,纵然黑夜无边,它从来不缺乏洞穿它的信心和勇气,而天边星星的微弱亮光,以及更加宏阔灿烂的黎明,它已经看到或感知到。
“2016年我们的春节像一个甜甜的奶油大蛋糕/一半分给涵江,一半分给东峤/两地之间的旅途像油画抹着温馨的色彩/一会涂满阳光,一会涂满月光……”《涵江和东峤之间》。
我有时候在想,要打开生活的枷锁,诗歌是不是最好的钥匙?很多人所遭遇的不幸一个接着一个,的确出人意料。他们被生活的巨浪打翻,沉入渊底,甚至一蹶不振。如果他们懂得诗歌,或者懂得诗意地自我拯救和安慰,那他们阴霾的天空会不会出现另一片湛蓝的云天?当我们面临生活的失意或困厄,能否变得云淡风轻,如李群一样,把人民警察难得的节假日、旅游想象为甜甜的奶油大蛋糕和抹着温馨色彩的油画?并慷慨馈赠他人?是的,我相信,不管再迷茫的生活,也永远需要诗意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李群还在《在冬天的岩石上睡觉》一诗中写道:
“为了感知冰冷和坚硬/我选择在冬天的岩石上睡觉/我要它把我牢牢托住/一直等到春天漫山遍野开满婀娜多姿的野花。”
为了感知冰冷和坚硬而选择在冬天的岩石上睡觉,我认为不是诗人哗众取宠的古怪行为,恰恰是他对自我的勇敢挑战,是诗意胸襟和浪漫情怀支撑的个体的独特历练,必将增加他的精神钙质。他也必将在某一个静静的时刻,迎来他所期待的阳光普照、繁花遍野。
除了对警营生活和庸常命运的书写,李群和很多诗写者一样,他的笔尖常常深情绵绵地探及故土亲人。他的故乡远在福建莆田,而读大学在重庆,工作在贵州遵义。匆匆一别,如今已远隔物事。
“初秋下半夜的凉/在遵义四处游荡……”
“把万水千山紧密相连/把无数个隧道和桥梁紧密相连/把高山胡泊丘陵平原紧密相连/把我和故乡紧密相连/……我知道故乡在1600公里外的地方/我知道故乡就在我心里……”《回乡的路》。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李群常常出差在外,可谓是四处漂泊。遵义飘香的羊肉火锅,莆田美味的各种海鲜,深藏在他的记忆深处。对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的深的眷念,让他不时爆发出创作的灵感,灵魂因此悄静而安然。但那个千里之外生他养他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却更频繁地出现在他的梦里,午夜乍醒,潸然泪下。
“回遵两天又离开,这些年我的躯体像雾像雨又像风,灵魂经常在全国各地像尘埃一样随风飘荡,骨子里一直流淌着诗和远方。”这是他在微信里写的一段话,大概也是他内心的独白吧。
李群曾告诉我,他回老家莆田,除了偶尔乘飞机,大多是独自驾车回去。我想,他是要享受那种长途返乡的疲惫又愉悦的心情吧。他要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埋头在母亲的怀抱,久久安睡。
近年来,李群已先后自印了两本诗文集,其中一本,我曾欣然应允为其写了一些文字。总体来说,李群的诗歌书写领域宽泛,视野开阔。他写爱情、写死亡、写生活、写感悟,一气呵成,自由舒畅,了无雕琢之痕。他的作品中,也不乏针砭时弊、反讽意味深浓的文字。但就其作品的深度来说,还略显不够,还需不断入炉煅烧和捶打,诗歌写作的技巧也有待提高。
话说回来,诗歌是打开生活枷锁最好的钥匙。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世故到需要从写作本身得到物质的回馈,写作往往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因为热爱,因为愉悦,便已足够。
作者简介:王富举,笔名槐澜、陌云,贵州湄潭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全国公安作协、贵州省作协会员,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贵州省诗人协会理事。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公安作家研修班。
坦率的说,李群对诗歌的虔诚或者说狂热,我起初是未曾料及的。他的血液里昼夜汩汩流淌着诗歌的热流,读诗、写诗,在他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清晨或半夜,他都在手机上不停地以诗歌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朋友圈的微友对此大概都有很深的印象。如他所说,他的创作大多是即兴的、口语化的,在手机上写,在微信里发,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微信诗可以自成一派,那他必可算得创始者之一。
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基层一线的人民警察,李群对生活、对生死的理解要比别人透彻得多。他的很多诗歌都毫不回避地写到死亡,这是人类普遍的归宿,同时也是他内心由来已久的一道心结。所幸,这道结早已打开,如云舒卷。
“幸好我的姓名还没有被庄严刻上/积雪就已经开始融化/……我知道我的风景就是我浑身的藏蓝/就是每天挥霍不尽的汗水/就是我的亲人朋友和血肉相连的战友/当然还有我写不完的毛坯微信诗以及没有尽头的远方//……此时我正走在北京暖暖的街/我想和许多慈祥的陌生人合影留念/我想大声告诉他们我生死存亡的列车已经开过/我将和春天一起盛开”《北京西站,我生死存亡的列车已经开过》。
这是他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情感饱满的诗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一身藏蓝警服的由衷热爱,对生活的诗意憧憬,对命运的认知与掌控。也有海子般的对生命的思考与追问。他所期许的盛开,必定和春天相约来临。
“暗夜里一只漂浮的红蜻蜓洞穿久违的隧道/终于发现远方星星发出的微弱亮光……虽然我无法触摸它的内心/但我能理解它为何如此执着”《暗夜里的一只红蜻蜓》。
李群是一个诗意栖居的人。从警二十多年,他一直利用工作之余不停写作,追求自己的自由天地。先是散文,再到诗歌。我正是早年编辑《遵义公安》杂志的时候偶遇他的文字,进而与他相识。再后来,对他本人以及他所承受的生活带给他的苦痛有了更深的了解,便推荐他加入了一些文学组织,参加了一些文学活动,希望藉此带给他更多的生活的信念甚或是乐趣。但或许我是错了,他内心的执着与达观,他对希望的坚守或者遥望,正如那只暗夜里的红蜻蜓,纵然黑夜无边,它从来不缺乏洞穿它的信心和勇气,而天边星星的微弱亮光,以及更加宏阔灿烂的黎明,它已经看到或感知到。
“2016年我们的春节像一个甜甜的奶油大蛋糕/一半分给涵江,一半分给东峤/两地之间的旅途像油画抹着温馨的色彩/一会涂满阳光,一会涂满月光……”《涵江和东峤之间》。
我有时候在想,要打开生活的枷锁,诗歌是不是最好的钥匙?很多人所遭遇的不幸一个接着一个,的确出人意料。他们被生活的巨浪打翻,沉入渊底,甚至一蹶不振。如果他们懂得诗歌,或者懂得诗意地自我拯救和安慰,那他们阴霾的天空会不会出现另一片湛蓝的云天?当我们面临生活的失意或困厄,能否变得云淡风轻,如李群一样,把人民警察难得的节假日、旅游想象为甜甜的奶油大蛋糕和抹着温馨色彩的油画?并慷慨馈赠他人?是的,我相信,不管再迷茫的生活,也永远需要诗意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李群还在《在冬天的岩石上睡觉》一诗中写道:
“为了感知冰冷和坚硬/我选择在冬天的岩石上睡觉/我要它把我牢牢托住/一直等到春天漫山遍野开满婀娜多姿的野花。”
为了感知冰冷和坚硬而选择在冬天的岩石上睡觉,我认为不是诗人哗众取宠的古怪行为,恰恰是他对自我的勇敢挑战,是诗意胸襟和浪漫情怀支撑的个体的独特历练,必将增加他的精神钙质。他也必将在某一个静静的时刻,迎来他所期待的阳光普照、繁花遍野。
除了对警营生活和庸常命运的书写,李群和很多诗写者一样,他的笔尖常常深情绵绵地探及故土亲人。他的故乡远在福建莆田,而读大学在重庆,工作在贵州遵义。匆匆一别,如今已远隔物事。
“初秋下半夜的凉/在遵义四处游荡……”
“把万水千山紧密相连/把无数个隧道和桥梁紧密相连/把高山胡泊丘陵平原紧密相连/把我和故乡紧密相连/……我知道故乡在1600公里外的地方/我知道故乡就在我心里……”《回乡的路》。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李群常常出差在外,可谓是四处漂泊。遵义飘香的羊肉火锅,莆田美味的各种海鲜,深藏在他的记忆深处。对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的深的眷念,让他不时爆发出创作的灵感,灵魂因此悄静而安然。但那个千里之外生他养他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却更频繁地出现在他的梦里,午夜乍醒,潸然泪下。
“回遵两天又离开,这些年我的躯体像雾像雨又像风,灵魂经常在全国各地像尘埃一样随风飘荡,骨子里一直流淌着诗和远方。”这是他在微信里写的一段话,大概也是他内心的独白吧。
李群曾告诉我,他回老家莆田,除了偶尔乘飞机,大多是独自驾车回去。我想,他是要享受那种长途返乡的疲惫又愉悦的心情吧。他要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埋头在母亲的怀抱,久久安睡。
近年来,李群已先后自印了两本诗文集,其中一本,我曾欣然应允为其写了一些文字。总体来说,李群的诗歌书写领域宽泛,视野开阔。他写爱情、写死亡、写生活、写感悟,一气呵成,自由舒畅,了无雕琢之痕。他的作品中,也不乏针砭时弊、反讽意味深浓的文字。但就其作品的深度来说,还略显不够,还需不断入炉煅烧和捶打,诗歌写作的技巧也有待提高。
话说回来,诗歌是打开生活枷锁最好的钥匙。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世故到需要从写作本身得到物质的回馈,写作往往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因为热爱,因为愉悦,便已足够。
作者简介:王富举,笔名槐澜、陌云,贵州湄潭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全国公安作协、贵州省作协会员,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贵州省诗人协会理事。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公安作家研修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