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自己被命运指定的诗篇
《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若干解读
2013-05-28 作者:燎原 | 来源: | 阅读: 次
1,根据《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这一标题,你在第一反应中把它想象为“一位美轮美奂的小妇人之歌”,也许并非荒唐。但在最终读完该诗之后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是在知识分子和资深诗人视角中展开的,一部讽
1,根据《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这一标题,你在第一反应中把它想象为“一位美轮美奂的小妇人之歌”,也许并非荒唐。但在最终读完该诗之后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是在知识分子和资深诗人视角中展开的,一部讽喻型的当代诗歌野史。一部建立在纵深文化视野和严谨结构性上的,富于盛年气质的长诗。
2,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是,这部长达702行的诗作,是用一个严密的数字逻辑矩阵去结构的。全诗共26章,依次用阿拉伯数字1至26作为序号。每一章内又分为两节,分别用英文字母的大写与小写作为序号,从第1章的A与a,直到第26章的Z与z。其中每一节的大写序号下皆为3段9行,小写序号下为6段18行;亦即每一章皆等分为9段27诗行。显然,这是一部有着欧洲古典诗歌式的严谨结构,用类似于音乐对位法来构成的长诗。潜含着一定程度上的学院性写作气质。
3,由此涉及的是它结构上的第二大特征——标题特征。这部长诗每一章从高到低的三个序号后边皆有标题,尤其是最高的亦即每一章的标题,皆来自对中西两大文化系统经典作品和经典人物语句(诗句)的直接引用。诸如:“每个人都应该对世上一切人和一切事物负责——(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中)老子”、“写作要选取适合自己的题材——(古罗马)贺拉斯”、“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波)居里夫人”……等等。作为一部长诗的结构方式和结构性元素,这似乎并不需要特别一提。并且相反,既有长诗写作中惯常使用的这一方式,曾常常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
但事情到了这里却全然不同,与那种普泛化的高深名言的炫耀性引用截然相反,这其中的许多语句既是生僻的,很少被引用的;并且还是通俗的,更像漫不经心间的随意言说。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却时而被其中的光束所映照。这也就意味着,作者是在基于本时代的深刻感受中,从中发现了“唯我独知”的光芒,进而在置身于本时代共同场景的读者中,达成了光的传递。此外,它们更在这部长诗的每一章中,承担着纲领功能,每一章标题之下的上下两节,则顺着这一纲领递进性地展开。英文大写序号下是承接着这一标题指向所展开的基本场景,小写序号下则是进一步展开的具体场景。依第八章的三个标题序列为例:《8,我悲哀地看着我们这一代人——(俄)莱蒙托夫》——《H,我们这一代人悲哀地看着莱蒙托夫》——《h,迅速成名的葵花宝典》。由此构成了历史——时代——个人,在同一问题中并置的三重空间,以此而以同一系统的相互参照,凸现当今光怪陆离的世相中,人与世界的相应关系。
4,不错,这是一部在知识分子和资深诗人视角中展开的,本时代的诗歌野史。整部诗作以诗人的身份作为贯穿主线,自第一章明确了“我的天职是塑造一个当代诗人的形象/我必须千百次地打碎、塑造我自己”的写作主旨,继而在勾勒出“我”带有当代知识界诗人群体特征的形象(我的主食是“儒家和道家的笔墨。通过翻译/品尝面包和西方文化的滋味”“我是暴政的敌人,同时又是/一个温良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并且“在他人面前把我的优点尽量放大”),随之在本时代诗歌的内部问题,诗歌在本时代的功能与处境,本时代诗人的群体形态等诸条线索中,展开了这部诗歌野史的纵深场景。
诸如:本时代知名诗人和无名诗人们的生态心态特征;诗人写作中之于西方经典翻译作品的拟仿问题;微博时代的写作以及诗歌的处境问题(过去道德的上帝盯上了她/如今商品的上帝要主宰她);本时代&ldqu
2,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是,这部长达702行的诗作,是用一个严密的数字逻辑矩阵去结构的。全诗共26章,依次用阿拉伯数字1至26作为序号。每一章内又分为两节,分别用英文字母的大写与小写作为序号,从第1章的A与a,直到第26章的Z与z。其中每一节的大写序号下皆为3段9行,小写序号下为6段18行;亦即每一章皆等分为9段27诗行。显然,这是一部有着欧洲古典诗歌式的严谨结构,用类似于音乐对位法来构成的长诗。潜含着一定程度上的学院性写作气质。
3,由此涉及的是它结构上的第二大特征——标题特征。这部长诗每一章从高到低的三个序号后边皆有标题,尤其是最高的亦即每一章的标题,皆来自对中西两大文化系统经典作品和经典人物语句(诗句)的直接引用。诸如:“每个人都应该对世上一切人和一切事物负责——(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中)老子”、“写作要选取适合自己的题材——(古罗马)贺拉斯”、“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波)居里夫人”……等等。作为一部长诗的结构方式和结构性元素,这似乎并不需要特别一提。并且相反,既有长诗写作中惯常使用的这一方式,曾常常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
但事情到了这里却全然不同,与那种普泛化的高深名言的炫耀性引用截然相反,这其中的许多语句既是生僻的,很少被引用的;并且还是通俗的,更像漫不经心间的随意言说。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却时而被其中的光束所映照。这也就意味着,作者是在基于本时代的深刻感受中,从中发现了“唯我独知”的光芒,进而在置身于本时代共同场景的读者中,达成了光的传递。此外,它们更在这部长诗的每一章中,承担着纲领功能,每一章标题之下的上下两节,则顺着这一纲领递进性地展开。英文大写序号下是承接着这一标题指向所展开的基本场景,小写序号下则是进一步展开的具体场景。依第八章的三个标题序列为例:《8,我悲哀地看着我们这一代人——(俄)莱蒙托夫》——《H,我们这一代人悲哀地看着莱蒙托夫》——《h,迅速成名的葵花宝典》。由此构成了历史——时代——个人,在同一问题中并置的三重空间,以此而以同一系统的相互参照,凸现当今光怪陆离的世相中,人与世界的相应关系。
4,不错,这是一部在知识分子和资深诗人视角中展开的,本时代的诗歌野史。整部诗作以诗人的身份作为贯穿主线,自第一章明确了“我的天职是塑造一个当代诗人的形象/我必须千百次地打碎、塑造我自己”的写作主旨,继而在勾勒出“我”带有当代知识界诗人群体特征的形象(我的主食是“儒家和道家的笔墨。通过翻译/品尝面包和西方文化的滋味”“我是暴政的敌人,同时又是/一个温良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并且“在他人面前把我的优点尽量放大”),随之在本时代诗歌的内部问题,诗歌在本时代的功能与处境,本时代诗人的群体形态等诸条线索中,展开了这部诗歌野史的纵深场景。
诸如:本时代知名诗人和无名诗人们的生态心态特征;诗人写作中之于西方经典翻译作品的拟仿问题;微博时代的写作以及诗歌的处境问题(过去道德的上帝盯上了她/如今商品的上帝要主宰她);本时代&ldqu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