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行走中耕织诗的韵味》
——评马文秀的诗集《雪域回声》
2019-05-05 作者:赵永富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扇门的话,我相信它们被打开或被关上,一定是诗人在某个时空里完成。这之间的诗性魅力巨大,并是那样的灿烂,同时,彰显诗歌中诗人魅力所在。马文秀把生命的行走,耕种在她诗歌的土地上,绽放出诗性的春天和流韵,进而耕织了她自己的诗歌本色,把诗韵呈现在诗的精神世界和形态里。
印象里的马文秀,外表气质上彰显出一种文静和祥和。
“雪域”二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说起“雪域”,必然会让人想起雪域高原,想起西藏、云南……是的,《雪域回声》是诗人对故土——青海的怀念,也是诗人的一种乡愁情结,一种回望的姿态和回忆的怀念。
说起马文秀,我与她同为90后,她是我的诗友,光从我们的身份年龄归属和诗歌创作上来说,我要为她点赞。在90后作家中,特别是女性作家再到中国90后女诗人,她及她的诗歌总带给我们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诗歌韵味。在我认识的同一辈女性诗人,马文秀笔下的诗里表现出来的是气势不凡。
是的,她的文字“充满了异于常人的思维想象与语言才华和真诚的心灵渗透。她诗中意象的新颖,整体建构的辽阔,行文的摄人心魂与神秘感”,以“诗”的存在方式作为对存在的见证,在这里,马文秀得以完美的体现。
生活是生命的本真所在,诗人是诗歌的缔造者、改造者和继承者。对于诗人而言,诗歌取材于生活,感悟于生命,再传递于诗歌之中,再关照回去,或许,这才是一个写作,更准确的说,这才是一个诗人。
我所持有的观点是:每个作家都具有自我的写作根系,换句话说,就是创作的坐标系。鲁迅有《少年润土》等的绍兴、路遥有《平凡的世界》的陕西、彭学明有《娘》的江西......当然,这里的马文秀有《雪域回声》的青海。尽管这些作家之间没有存在直接的联系,但从整体来看,都具有写作的一个特点——烟火味。所以马文秀的诗歌始终散发着一种令人着迷的生活气息,这是生活的烟火,也是她诗歌的烟火,是生活的烟火点燃了生命行走的足迹,而生命留下的足迹界定了诗歌的韵味,由此看来,马文秀的诗歌有自己的独特和美丽。所以,《雪域回声》有诗人的诗歌烟火。
读马文秀的诗,会情不自禁地陷入诗人从具象出发去设伏的更深的抽象之中。如:“阳光,凿穿五月的沙尘/我,依旧去看望一个弥留的人/一片心底的清凉连缀着生活”(《红河谷》);“我裹紧风衣,径直而去/河流、树木、人群一并模糊/而眸子,分外清晰”(《北方以北》);“编个故事去守候,掩着皮囊里骚动的疼痛/于泪滴的黄昏里做最长久的陪伴”(《沉淀,一滴泪》)。
马文秀的诗里有着开阔的自由,形象性的空间和哲学的空间相互渗入,成了她对生活的追求。我们在读她的诗歌时,会领悟到一种深刻的哲思,这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拷问,对自我的探索。如:“顷刻间,脚步沉重/消失在积雪中的闹市/忘了,凝固的表情是如何消融的/瞬间,陷入久久的沉默中”(《乞助》)。
诗人面对自我的生活观念,有自己的理念,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和特别的民族习俗,当诗人思考与现实的事物叠加时,她作为回族的女孩去看相对应的事物,并不是为了什么去修饰什么,而是照实去对应自己的心灵本我。如:“生活,抑或是另一种抉择/静坐与观望/自由被束之高阁/婚姻与信仰”(《离溯》)。
诗,作为一种表达和自由出现,代表了人类自由精神的外观,在马文秀的诗中,她并没有去刻意雕琢,而是用内心的自由去驰聘,把所面对的事物反射回来的思想顿悟体现得更强。如:“你说/等柳絮漫飞了季节/该是流浪汉撞着好运/一步一座山/夕阳亲吻黎明,夏日冬夜的夙愿中/你将不再流浪中颓倒”(《带着尾巴流浪》);“沉沉的未晓天,油菜花漫过缓坡/你以大山的孩子为名/光腚,寻找整个草原”(《堆积梦的灰尘》);“在清楚的年龄里糊涂着/爱或不爱,在七月里尾巴尖上开始骚动/在离别里,怀疑着人生,留念着她”(《深夜,迎风嘶鸣》);“白昼,不被抉择的幸福/当黑夜的口哨声开始铿锵击撞/那么,颓废的白昼是否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凌晨,三点半》);“半生琉璃,冷暖自知/寡淡变得耀眼,高洁的寂寥落魄不惧/最深情的自由/仍带着镣铐舞蹈”(《镣铐》)。
第三辑中,诗人以“一匹马的高原”为标题,这辑收录的诗歌里,我想应该是包藏了诗人真实的痛感与心迹,诗人通过一些传神的意象,把内心的话表达出来,这一匹“马”所走的足迹,是诗人的真实传记,其中隐藏着诸多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如:“今夜,火车一节连着一节/闷热间忘记了道别,即使不见。我依旧佯装着无所谓,向北而行/骨子里的高傲与清冷,依旧宣泄/让黑夜更加凝重”(《寻找一种温存,即使远行》);“以怎样的姿态掠过/在扬尘中来不及触摸/在田埂上我玩耍了一个童年”(《麦地场》);“我刻了个字,带着白鹅做着记号/没有家的家人,你的不幸/困顿,一尺浑浊”(《一个记号》);“几十年,你延续着我的爱情/如今,我鬓发渐落/你却成了我枕边的安心”(《只有你,还未来得及爱我》);“错的路上未必没有对的风景/谢谢你,允许我曾经不爱/手掌再大,也难以扶稳滑落的幸福”(《爱上一匹酷似牡丹的烈马》);“岁月碾过后的扬尘里,你是否也为之惊艳/在黄昏悄然隐秘的那一瞬/谁又在悲戚里抒发情致”(《右边的黄昏》)。
马文秀的诗句都具有特别现实主义,表现出来后,是一种释怀或超然的情调。她所写的诗歌,根据一些现实的生活片段或亲身经历,缩短在诗与句之间。她用笔描摹一副漫画,把画笔吸纳在生活的颜料中,调成自己独有的画卷。其实,这些画中,有的,有孤独,有的,也有苦涩。如:“救赎怎样一个灵魂/在失去与来临间的空白/我踏着尘土,迈着步子/亲尝一滴雨里的泪水,和着邦克声微微站立”(《一个过往》);“阴暗潮湿慢慢袭来的刹那间/我慌忙蜷缩在恐惧里/在诗人的流浪歌里/偷偷书写自己的罪过”(《冷抒情,底转哀》);“那些被和风细雨吹哭了的日子/在手掌间略显幼稚与娇嫩/在记忆里深深划着圈儿/纵使,北方的荒原在开阔中妖娆万分”(《日子的缝隙里》);“焦急、慌乱、执着/接连着生老病死的垂怜/不知过了多久的感念/一路漫撒而来”(《虚掩的门,难以释怀》)。
“头顶空瓶子,看不到天空/怀疑过的光线/依旧不安宁/连同老的声线/估计错误的频率/超出想念的尺度”(《空瓶子》);“那年,你在青稞漫过山坡时决绝离去/没有风声,没有心痛/我的田野为你整整荒芜了四年”、“在一纸一高绵延的庄廓旁/我埋葬了一个秘密/那些关于没有爱人的爱情葬礼/在悄无声息的生活生长着/后来,我编个故事告诉自己/你已经死去/在鸟语花香中不必心痛”(《驻足了整个冬季》)。马文秀的诗歌,其描述力于诗歌的抒情来说是比较刻骨铭心的,有时我们会深陷于她对词语选择的语言效果之中。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会真真切切感受到简洁、凝练中传出的思想、情感……读后,我们在回味中会获得一种盛大的戎装,从而具有更深刻的折射。我想,这是诗人用笔讲述万物的一种方式,特别的是:这种讲述,实则是诗人讲述自己的一种表达。
在诗歌中,马文秀用独特的自我方式,把触及的一切磊叠起来,释放在文字里,同化为内在的声音,说给自我之外的事物听,由此而带有慈悲、灵性和情怀。如:“当个秋千,假装悬空儿居/积善行德,等待温暖奇迹”(《飞逝而过的来不及》)。
是的,那些想象,那些想象中的布满了令人惊悚的语言表达力量,充满着无限的诗性魅力。比如:“旧的日子里,不褪色的信笺,曲折一片片心事儿/来年不该拥有激动,摇荡了那些小日子/泅渡着我的脚丫狠狠背着蔓延”(《蒙面人的日子》);“预感,让我如此强烈/最深情的秘密,难以启齿/也许我不该在偷渡我岁月的这座繁城中”(《繁城》);“不去牵连一种心情/举手,在大写的影子里承认”(《爱过一个人》)。
从诗歌表现性的形式上,把所要表达的美供读者用情感来感知,还给予了读者更多空间去想象。从而把诗歌表现成动态的艺术投影,变化成了情感的形式,给所写的诗句灵魂赋予了生命,通过这样的生命,再传达出诗人自我的感情,又把生命形式在诗的情感中表现出来。所以,她这样说:“穿眼而过的忧伤/在骨骼中颤巍巍地站立/悠远,怅然”(《穿眼而过的忧伤》);“今夜,列车里的眼角/斜的、扬的、垂拉的/佯装着,等待黎明”(《眼角》);“在被冷风狠狠抽打后/记忆,稍稍清晰/我颓废地裹紧了风衣,逆风而行”(《落荒而逃》);“那个明亮的天空,谁给爱让了一次路/溜进梦里的影子情人,我也曾暗恋过/棉衣里的两张纸币,连着穷人的爱情”(《偷来的幸福》);“你的城市,不干涩/我尘土满面的日子似火焰流去”(《一个站》)。
“梦里再也没有老房子深夜漏雨的恐慌/只是,少了老人、村庄、房子、羊群/灵魂,终究飘荡不定”(《流泪的红舞鞋》)。这样的诗,会莫名的触痛我们曾经的某些场景,也会延绵着那些时光的忧伤。那种漂泊,那种回归,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属于游子,都会经历一些类似,这是作为一个时间变迁中的一种痛,或许,也是消失。
一句情话、一声叹息、一次回眸、一个动作……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或精神。在马文秀诗歌里,或许在平常人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感叹,但经历在她的身上,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是的,细节的描写,折射出生活的画面,表现更深刻的含义。在小说中,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但在诗歌中,不代表就没有细节,只是诗歌中的细节,以诗歌的语言出现,表达了诗歌的魅力。如:“你说,南方雨后的彩虹不够矜持/惹得你/想起了高原圣湖里满溢着河湟风情”(《南方的水》);“路过,以路人的身份/不敢在这个季节,揭开那些久违的爱恋/怕南方的潮湿惹得我几夜的泪水/以莫名的忧伤划下几处伤痕/囚渡着我那些不宁静的黑暗”(《放生》)。
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扇门的话,我相信它们被打开或被关上,一定是诗人在某个时空里完成。这之间的诗性魅力巨大,并是那样的灿烂,同时,彰显诗歌中诗人魅力所在。如:“山楂树不等待/飞鸿漫过四季/目睹着尘世的不幸/牵连一世的疼痛”(《山楂树,不等待》);“逆生长中的人群/在尊严里卑微/颤动着/拉扯黑夜,等待黎明/天亮了,远方不再遥远”(《今夜》);“一场雪,终于让这个季节完整/也许,这是春天迟迟不肯醒来的原因/春风应该是温和的”(《眸子里的潜水线》);“我注定在落日与尘土间/颓然于世/封存那些肮脏与离奇/触摸不到的便奉为死亡”(《时光与倒影》)。
马文秀把生命的行走,耕种在她诗歌的土地上,绽放出诗性的春天和流韵,进而耕织了她自己的诗歌本色,把诗韵呈现在诗的精神世界和形态里。
作者介绍:
赵永富,笔名湘诺,1992年生,贵州威宁人。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公益网全国大学生新闻艺主编,贵州省诗人协会、黔西南州作家协会、威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南边文化艺术馆第三届签约作家。作品见《散文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全国90后诗歌大展——诗歌地理》《黄冈周刊》《贵州日报》。著有南边文化艺术馆出版收藏的诗集《予爱芛鸣》。曾获得第二届“大美四川”文学自由写作大赛三等奖、第三届贵州省大学生“文渊杯”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年味.乡音”文学大赛二等奖。作品入选(2017年度——华语青年诗人——最新创获)谭五昌主编的《青年诗歌年鉴2017年卷》等。
“雪域”二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说起“雪域”,必然会让人想起雪域高原,想起西藏、云南……是的,《雪域回声》是诗人对故土——青海的怀念,也是诗人的一种乡愁情结,一种回望的姿态和回忆的怀念。
说起马文秀,我与她同为90后,她是我的诗友,光从我们的身份年龄归属和诗歌创作上来说,我要为她点赞。在90后作家中,特别是女性作家再到中国90后女诗人,她及她的诗歌总带给我们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诗歌韵味。在我认识的同一辈女性诗人,马文秀笔下的诗里表现出来的是气势不凡。
是的,她的文字“充满了异于常人的思维想象与语言才华和真诚的心灵渗透。她诗中意象的新颖,整体建构的辽阔,行文的摄人心魂与神秘感”,以“诗”的存在方式作为对存在的见证,在这里,马文秀得以完美的体现。
生活是生命的本真所在,诗人是诗歌的缔造者、改造者和继承者。对于诗人而言,诗歌取材于生活,感悟于生命,再传递于诗歌之中,再关照回去,或许,这才是一个写作,更准确的说,这才是一个诗人。
我所持有的观点是:每个作家都具有自我的写作根系,换句话说,就是创作的坐标系。鲁迅有《少年润土》等的绍兴、路遥有《平凡的世界》的陕西、彭学明有《娘》的江西......当然,这里的马文秀有《雪域回声》的青海。尽管这些作家之间没有存在直接的联系,但从整体来看,都具有写作的一个特点——烟火味。所以马文秀的诗歌始终散发着一种令人着迷的生活气息,这是生活的烟火,也是她诗歌的烟火,是生活的烟火点燃了生命行走的足迹,而生命留下的足迹界定了诗歌的韵味,由此看来,马文秀的诗歌有自己的独特和美丽。所以,《雪域回声》有诗人的诗歌烟火。
读马文秀的诗,会情不自禁地陷入诗人从具象出发去设伏的更深的抽象之中。如:“阳光,凿穿五月的沙尘/我,依旧去看望一个弥留的人/一片心底的清凉连缀着生活”(《红河谷》);“我裹紧风衣,径直而去/河流、树木、人群一并模糊/而眸子,分外清晰”(《北方以北》);“编个故事去守候,掩着皮囊里骚动的疼痛/于泪滴的黄昏里做最长久的陪伴”(《沉淀,一滴泪》)。
马文秀的诗里有着开阔的自由,形象性的空间和哲学的空间相互渗入,成了她对生活的追求。我们在读她的诗歌时,会领悟到一种深刻的哲思,这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拷问,对自我的探索。如:“顷刻间,脚步沉重/消失在积雪中的闹市/忘了,凝固的表情是如何消融的/瞬间,陷入久久的沉默中”(《乞助》)。
诗人面对自我的生活观念,有自己的理念,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和特别的民族习俗,当诗人思考与现实的事物叠加时,她作为回族的女孩去看相对应的事物,并不是为了什么去修饰什么,而是照实去对应自己的心灵本我。如:“生活,抑或是另一种抉择/静坐与观望/自由被束之高阁/婚姻与信仰”(《离溯》)。
诗,作为一种表达和自由出现,代表了人类自由精神的外观,在马文秀的诗中,她并没有去刻意雕琢,而是用内心的自由去驰聘,把所面对的事物反射回来的思想顿悟体现得更强。如:“你说/等柳絮漫飞了季节/该是流浪汉撞着好运/一步一座山/夕阳亲吻黎明,夏日冬夜的夙愿中/你将不再流浪中颓倒”(《带着尾巴流浪》);“沉沉的未晓天,油菜花漫过缓坡/你以大山的孩子为名/光腚,寻找整个草原”(《堆积梦的灰尘》);“在清楚的年龄里糊涂着/爱或不爱,在七月里尾巴尖上开始骚动/在离别里,怀疑着人生,留念着她”(《深夜,迎风嘶鸣》);“白昼,不被抉择的幸福/当黑夜的口哨声开始铿锵击撞/那么,颓废的白昼是否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凌晨,三点半》);“半生琉璃,冷暖自知/寡淡变得耀眼,高洁的寂寥落魄不惧/最深情的自由/仍带着镣铐舞蹈”(《镣铐》)。
第三辑中,诗人以“一匹马的高原”为标题,这辑收录的诗歌里,我想应该是包藏了诗人真实的痛感与心迹,诗人通过一些传神的意象,把内心的话表达出来,这一匹“马”所走的足迹,是诗人的真实传记,其中隐藏着诸多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如:“今夜,火车一节连着一节/闷热间忘记了道别,即使不见。我依旧佯装着无所谓,向北而行/骨子里的高傲与清冷,依旧宣泄/让黑夜更加凝重”(《寻找一种温存,即使远行》);“以怎样的姿态掠过/在扬尘中来不及触摸/在田埂上我玩耍了一个童年”(《麦地场》);“我刻了个字,带着白鹅做着记号/没有家的家人,你的不幸/困顿,一尺浑浊”(《一个记号》);“几十年,你延续着我的爱情/如今,我鬓发渐落/你却成了我枕边的安心”(《只有你,还未来得及爱我》);“错的路上未必没有对的风景/谢谢你,允许我曾经不爱/手掌再大,也难以扶稳滑落的幸福”(《爱上一匹酷似牡丹的烈马》);“岁月碾过后的扬尘里,你是否也为之惊艳/在黄昏悄然隐秘的那一瞬/谁又在悲戚里抒发情致”(《右边的黄昏》)。
马文秀的诗句都具有特别现实主义,表现出来后,是一种释怀或超然的情调。她所写的诗歌,根据一些现实的生活片段或亲身经历,缩短在诗与句之间。她用笔描摹一副漫画,把画笔吸纳在生活的颜料中,调成自己独有的画卷。其实,这些画中,有的,有孤独,有的,也有苦涩。如:“救赎怎样一个灵魂/在失去与来临间的空白/我踏着尘土,迈着步子/亲尝一滴雨里的泪水,和着邦克声微微站立”(《一个过往》);“阴暗潮湿慢慢袭来的刹那间/我慌忙蜷缩在恐惧里/在诗人的流浪歌里/偷偷书写自己的罪过”(《冷抒情,底转哀》);“那些被和风细雨吹哭了的日子/在手掌间略显幼稚与娇嫩/在记忆里深深划着圈儿/纵使,北方的荒原在开阔中妖娆万分”(《日子的缝隙里》);“焦急、慌乱、执着/接连着生老病死的垂怜/不知过了多久的感念/一路漫撒而来”(《虚掩的门,难以释怀》)。
“头顶空瓶子,看不到天空/怀疑过的光线/依旧不安宁/连同老的声线/估计错误的频率/超出想念的尺度”(《空瓶子》);“那年,你在青稞漫过山坡时决绝离去/没有风声,没有心痛/我的田野为你整整荒芜了四年”、“在一纸一高绵延的庄廓旁/我埋葬了一个秘密/那些关于没有爱人的爱情葬礼/在悄无声息的生活生长着/后来,我编个故事告诉自己/你已经死去/在鸟语花香中不必心痛”(《驻足了整个冬季》)。马文秀的诗歌,其描述力于诗歌的抒情来说是比较刻骨铭心的,有时我们会深陷于她对词语选择的语言效果之中。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会真真切切感受到简洁、凝练中传出的思想、情感……读后,我们在回味中会获得一种盛大的戎装,从而具有更深刻的折射。我想,这是诗人用笔讲述万物的一种方式,特别的是:这种讲述,实则是诗人讲述自己的一种表达。
在诗歌中,马文秀用独特的自我方式,把触及的一切磊叠起来,释放在文字里,同化为内在的声音,说给自我之外的事物听,由此而带有慈悲、灵性和情怀。如:“当个秋千,假装悬空儿居/积善行德,等待温暖奇迹”(《飞逝而过的来不及》)。
是的,那些想象,那些想象中的布满了令人惊悚的语言表达力量,充满着无限的诗性魅力。比如:“旧的日子里,不褪色的信笺,曲折一片片心事儿/来年不该拥有激动,摇荡了那些小日子/泅渡着我的脚丫狠狠背着蔓延”(《蒙面人的日子》);“预感,让我如此强烈/最深情的秘密,难以启齿/也许我不该在偷渡我岁月的这座繁城中”(《繁城》);“不去牵连一种心情/举手,在大写的影子里承认”(《爱过一个人》)。
从诗歌表现性的形式上,把所要表达的美供读者用情感来感知,还给予了读者更多空间去想象。从而把诗歌表现成动态的艺术投影,变化成了情感的形式,给所写的诗句灵魂赋予了生命,通过这样的生命,再传达出诗人自我的感情,又把生命形式在诗的情感中表现出来。所以,她这样说:“穿眼而过的忧伤/在骨骼中颤巍巍地站立/悠远,怅然”(《穿眼而过的忧伤》);“今夜,列车里的眼角/斜的、扬的、垂拉的/佯装着,等待黎明”(《眼角》);“在被冷风狠狠抽打后/记忆,稍稍清晰/我颓废地裹紧了风衣,逆风而行”(《落荒而逃》);“那个明亮的天空,谁给爱让了一次路/溜进梦里的影子情人,我也曾暗恋过/棉衣里的两张纸币,连着穷人的爱情”(《偷来的幸福》);“你的城市,不干涩/我尘土满面的日子似火焰流去”(《一个站》)。
“梦里再也没有老房子深夜漏雨的恐慌/只是,少了老人、村庄、房子、羊群/灵魂,终究飘荡不定”(《流泪的红舞鞋》)。这样的诗,会莫名的触痛我们曾经的某些场景,也会延绵着那些时光的忧伤。那种漂泊,那种回归,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属于游子,都会经历一些类似,这是作为一个时间变迁中的一种痛,或许,也是消失。
一句情话、一声叹息、一次回眸、一个动作……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或精神。在马文秀诗歌里,或许在平常人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感叹,但经历在她的身上,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是的,细节的描写,折射出生活的画面,表现更深刻的含义。在小说中,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但在诗歌中,不代表就没有细节,只是诗歌中的细节,以诗歌的语言出现,表达了诗歌的魅力。如:“你说,南方雨后的彩虹不够矜持/惹得你/想起了高原圣湖里满溢着河湟风情”(《南方的水》);“路过,以路人的身份/不敢在这个季节,揭开那些久违的爱恋/怕南方的潮湿惹得我几夜的泪水/以莫名的忧伤划下几处伤痕/囚渡着我那些不宁静的黑暗”(《放生》)。
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扇门的话,我相信它们被打开或被关上,一定是诗人在某个时空里完成。这之间的诗性魅力巨大,并是那样的灿烂,同时,彰显诗歌中诗人魅力所在。如:“山楂树不等待/飞鸿漫过四季/目睹着尘世的不幸/牵连一世的疼痛”(《山楂树,不等待》);“逆生长中的人群/在尊严里卑微/颤动着/拉扯黑夜,等待黎明/天亮了,远方不再遥远”(《今夜》);“一场雪,终于让这个季节完整/也许,这是春天迟迟不肯醒来的原因/春风应该是温和的”(《眸子里的潜水线》);“我注定在落日与尘土间/颓然于世/封存那些肮脏与离奇/触摸不到的便奉为死亡”(《时光与倒影》)。
马文秀把生命的行走,耕种在她诗歌的土地上,绽放出诗性的春天和流韵,进而耕织了她自己的诗歌本色,把诗韵呈现在诗的精神世界和形态里。
作者介绍:
赵永富,笔名湘诺,1992年生,贵州威宁人。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公益网全国大学生新闻艺主编,贵州省诗人协会、黔西南州作家协会、威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南边文化艺术馆第三届签约作家。作品见《散文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全国90后诗歌大展——诗歌地理》《黄冈周刊》《贵州日报》。著有南边文化艺术馆出版收藏的诗集《予爱芛鸣》。曾获得第二届“大美四川”文学自由写作大赛三等奖、第三届贵州省大学生“文渊杯”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年味.乡音”文学大赛二等奖。作品入选(2017年度——华语青年诗人——最新创获)谭五昌主编的《青年诗歌年鉴2017年卷》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