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人生的困顿与希望

——读王立世《夹缝》

2023-05-22 作者:陈楚茵  马丽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夹缝”是诗人为读者一针见血点出的人生困境,对此,诗人也在探索着救赎方式,那便是以小我熔铸成大我。
  
夹缝
王立世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夹缝》被诗人收入诗集《夹缝里的阳光》“咏物篇”,这首短诗不足十行,短小精悍,意蕴无穷,看似咏物,实际上吟咏的却是一代人、甚至是全人类的普遍的生存状态。
  夹缝表示的是两个邻近物体间的狭窄空隙,狭窄不仅意味着空间小,也暗示了夹缝中阴暗、昏沉的环境。这并不是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在王立世的诗中,夹缝里的一切都渗透着迷惘的因子,“草弯着腰”、“花低着头”,生命力十分微弱。而夹缝之外的空气、鸟鸣和阳光,这些象征着活力和希望的东西来到夹缝之后,无一不染上悲剧色彩, 空气变得“异常稀薄”,鸟鸣“已变调”,连阳光“都被折射过”,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夹缝之内本应为其带来一丝生机的风雨,也换了副面孔,“风如箭”,“雨像子弹”。在这本诗集的另一首诗中,诗人详细描述了这如箭的风:“从天外吹来/把弯腰的草吹得哆哆嗦嗦/把低头的花吹落一地/把书上的叶子一扫而尽/以锐不可挡之势/把夹缝洗劫一空”(《夹缝里的风》)。若身处夹缝中,我们抬头所见的天空可能如线一般窄,风雨就像从天外而来,是无来处的箭和子弹,怀着无来处的恶意,将夹缝击打得遍体鳞伤,并“洗劫一空”。
  夹缝被诗人视为自己“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这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全诗最具张力之处。
  如果夹缝只是某一个人的生存环境,选择在此“安身”,显示出诗人消极和悲观的人生态度。然而结合诗人另一首关于夹缝的诗来看,并非如此。《夹缝里的阳光》一诗赞颂的是为夹缝带来生机的阳光:“一束生动的光/经过多次折射/才抵达潮湿的夹缝/夹缝兴奋了许久/那些灰暗的草木/开始欣欣向荣/那些憔悴的鸟儿/开始鸣翠柳”。“被折射过”的阳光即便微弱,也能使夹缝焕发出生机,“弯着腰”、“低着头”的“灰暗”的花草和“憔悴的鸟儿”会抓住这珍贵的光线,展现出昂扬的、乐观的姿态。消极与昂扬、悲观与乐观,两种相悖的精神状态都寓于“夹缝”这一意象之中,为诗歌扩张出极大极开阔的内涵和阐释空间。
  如此看来,“夹缝”与其说是个体的生存体验,毋宁说是一个隐喻,它所指向的本体是一代人,一个民族,更广泛地说,指向的是全人类的生存境遇。
  人是活在夹缝中的生物。欲求与责任之间会形成夹缝,梦想与现实之间会形成夹缝,内心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会形成夹缝,只要人活着,就永远处于夹缝之中。夹缝会挤压人的本我,其带来的高压会使人的身心都承受极大的痛苦,使人“弯腰”“低头”、“哆哆嗦嗦”。但没有人能逃脱“夹缝”,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妥协、无奈和必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夹缝”。诗人王立世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运动席卷着这片古老的大地,就像从天外来的风雨一般,“以锐不可挡之势”“洗劫一空”,诗人和他的同龄人便活在风雨的夹缝之中,期待阳光是照临。当代人或许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性的体验,但身处夹缝的境遇却是相同的。所谓的“中年危机”不正是“夹缝”的具象化吗?中年人需要承担起照顾两代人的义务和工作的职责,自我便被挤压在责任的夹缝之中。
  “夹缝”是诗人为读者一针见血点出的人生困境,对此,诗人也在探索着救赎方式,那便是以小我熔铸成大我。正如诗人在《心迹》一诗中所写:“我后悔一生的是/不能从汗水里/晒出更多的盐/不能从骨头里/提取更多的钙/不能从抑郁的心海里/捧出一颗理想主义者的太阳”。《夹缝》一诗体现出诗人对于全人类命运和生存境遇的关怀,延续了诗人一贯的创作主旨——以小我见大我。
  中国当代诗歌奖给王立世的颁奖词正是对《夹缝》的最好解读:“王立世清澈浅显的口语化诗歌,具有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品质,他的文字鼓点般直击人心,他毫不避讳人生的困境、存在的荒谬,但仍然可以看出,他有一颗壮怀激烈的内心,使他的诗歌获得了西绪弗斯式的悲壮。”
 
  原载《智慧生活报》2023年4月26日
    马丽,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导,美国肯尼索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创作并研究诗歌、散文、书画,在香港《大公报》《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书画作品100多篇,绘画300多幅。诗学专著《诗文探微》2005年出版。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南开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国诗歌研究动态》《诗刊》《诗歌月刊》《写作》《理论与创作》等杂志发表诗文论文百余篇,主编参编书籍10余部。 
 
   陈楚茵,2000年出生于广东,现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曾于《山西工人报》发表诗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