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序辽宁诗人严观《〈道德经〉白话诗通译》

2022-10-06 作者:张况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严观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诗歌写作于他而言纯粹是个体心灵的自传。我认为他的表达是严谨而恰当的。作为一名诗人,他明显比别人有着更多重的身份。
  “帅锅”诗人严观是我妥妥的“诗兄”,他长我几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佳作问世。他热心诗歌事业,早年在诗歌界结交了不少诗友。彼时我与中国诗歌学会创建人张同吾、祁人等人交谊甚笃。虽是国家一级学会,但创会之初,学会困难非小,“三无”之下,一切都得靠“化缘”解决,斗折蛇行,不一而足的“托钵”艰辛,我几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可惜我身单力薄帮不上忙,因此只有吆喝和干着急的份。作为学会创建的见证者之一,有一回我听张同吾秘书长面带菜色对祁人喃喃道,从商的青年企业家诗人严观从旁伸来无私援手,虽是杯水车薪,但也足见诚心。感慨中略带沧桑。
  记得学会首届运作时实行双会长制,首任会长艾青、臧克家二位老诗翁都是诗坛巨擘,出任会长颇能服众。学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诗歌活动,在文学界尤其是诗歌界影响颇巨,凝聚力日增。二位老诗翁登仙之后,学会换届迟迟未能进行,以至于仙界耆宿仍挂任人间会长有年。而后许久才有雷抒雁、韩作荣短期内相继担任会长。我曾多次受邀参与过学会的一些重要文学赛事、采风活动。早期的严观当然也是活跃于学会和诗歌界的青年企业家和诗人。
  不过其后许多年,严观忽然像人间蒸发似的淡出了诗人们的视野,再难听到关于他的任何音讯。五六年前佛山举办腊八诗会时,有一次学会前常务副秘书长祁人突然问我有没有严观的消息。我闻言断片半日,然后耸肩摊手表示并无任何可以提供的信息。我素有洁癖,不习铜臭,甚少与有钱人“埋堆”,事实上我与兼有企业家身份的诗人严观并不稔熟。更何况“士别”何止“三日”?
  真当“刮”几次目“相看”了。前日晌午一位总编文友将严观的《道德经白话诗通译》文本发我,并@我留言,希望我能趁着大假拨冗为严观写序。我这才晓得神出鬼没的严观早已华丽转身跻堂于文物鉴藏家序列,成为行家里手。当年他从深圳市政府半下海到企业后,工作足迹踏遍深圳、香港、广州、贵阳、武汉、长春、沈阳大半个中国,在房地产领域曾很有一番作为。如今他已然担任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管委会的副秘书长、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艺术品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价格协会艺术品估价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沈阳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成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和沈阳皇朝珍宝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欧亚收藏家联盟主席、联合国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多年来扎实开始了颇有建树的各类活动。放开思路,要玩就玩大的,哥们都玩到“联合国”去了,这确实让我吃吓不小啊。
  严观大学本科学的是文学,后又有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物流师深造学习经历,还有国家高级艺术品鉴定师、评估师,《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的副主编和执笔人之一的“七彩”光环罩着。哥们同时还干上了学术,是“严氏文物数码比对鉴定法”“严氏文物价格评估法”的发明人。2020年的严观可谓名重一时,他曾获国家人才库颁发的“中国收藏家德艺双馨奖”,旋又于翌年获评“中国收藏界杰出成就奖”。据悉,他所策展的“中国收藏家精品展”(2020北京)获得极大成功,引来观者如云,好评如潮,受到业界瞩目仰望。
  严观遭“严”重围“观”,信心大增,心情自然莫名大好。他被这些大名“裹挟”、重衔“加持”之后,我这些年所知甚少的严观已然不再是原来的严观了!他已经是出人头地超出我认知范围甩我十条大街以上的商界成功人士、文物界炙手可热的翘楚了。
  还好,严观竟然没有忘记诗歌。他依然是那个充满青春活力和艺术激情的诗人企业家,依然是那位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敢于掀起头脑风暴的企业家诗人。
  犹记得多年前他的诗作频频发表于《诗刊》《作家》《诗潮》《辽宁日报》《吉林日报》、美国《侨报》等多种媒体的高光岁月。那时候他的长诗《湖边叙事》《一带一路·华夏神州》就曾分别获得过《长江文艺》年度大奖、国家诗人地理长诗奖。他像千手观音,特能摆弄。身怀十八般武艺兼十八罗汉之职于一身的美男子,还担任过《21世纪中国诗人典藏大系》副主编一职,甚至还被誉为“为当代国际诗坛贡献了最多思想的中国诗人”。
  我一直认为,白话是当代中国最便捷的表达载体,它能抵达人类思想的任何方位与角落。我是读中华经典长大的“无辜”孩子,我认为《周易》和《黄帝内经》是中国人一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不可偏废,不能不读。在有限的阅读和认知范围中,我始终认为儒家第一经典《论语》是我国青少年必读的经典,它明确昭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些什么。而道家第一经典《道德经》则是中年人的必读经典,它明确教育人们来到这世上那些事不能做。在我看来,《道德经》的精华集中表现在不争、不战、不敢这“三不”上。所谓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不敢”其实不是永远“不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也不是永远“不战”,而是阶段性的蛰伏,旨在积蓄力量,阶段性的“不敢”“不战”,实则是“瞄准时机”“以待天时”的浓缩见示。也就是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争”时当仁不让,该“战”时瞬间将敌手干趴下,这当中的“该”指的就是恰当的“时机”,也就是说做事要审慎,要懂得相机而动、因时而变。熟读老子的人都晓得,道家其实一点都不消极。道家主张的是“有把握”的“积极”。诗人严观显然深谙此道,因此他愿意花大精力用现代诗歌语言去阐释翻译《道德经》,目的无他,兴许就是想用“自己独特理解和诗意语言”去生动传导老子《道德经》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精髓。
  细读严观的《道德经白话诗通译》,除了给我予一种直白明了的文本翻译,还带给我精神与审美的双重享受。譬如对《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严观的诗意译注是这样表达的:
  刻意分出人的高低贵贱,
  争名夺利就成为社会的常态。
  以财富多寡作为衡量的标准,
  你争我抢将污染人际的生态。
  皆成柳下惠坐怀而不乱可能吗?
  禁而不绝的,何不尝试放开?
  高明的管理其实是以知识育人,
  让人民富足,去机巧诡道,
  国民皆体魄强壮而心正无惑。
  耍心眼儿的也就自觉无趣了,
  风清气正,也就和谐共生了。
  又如《道德经》【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i:三声)。虽有舟舆(yu:二声),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严观的译文是:
  社区式生存。
  百八十人共用一个器皿的时代结束了,
  人众更加惜命,不用舍近求远去谋生。
  车船停放门前,很少使用,
  甲胄剑戟弃之后山,业已锈迹斑斑。
  结绳又被用来记事,
  食物是美味的,
  服饰是时髦的,
  房屋是宽大怡人的,
  风俗节庆是喜悦的。
  邻里之间互在视线之内,
  鸡鸣狗吠相互听闻,
  从生至死未与邻里起过纠纷。
  《道德经》第八⼗章的《小国寡民》,重回结绳记事、老死不相往来,历来是国人对老子思想有所贬抑的部分。而严观以深入的敏锐视角,根据《道德经》的整体领悟,没有曲解老子的思想,而是使用了一个极为现代化“口语化”的词汇“社区式生存”,瞬间就接通了古代与当代之间的血脉。结绳记事不是不要进步,而是一种诗意生存的形容,老死不相往的本意,其实就是和谐社会不应该有不必要的争执。从这一层面观之,严观似乎为老子洗刷了千年的“不白之冤”。这也是严观译文重归老子原义的一种开掘。
  严观这种意译很见匠心,也颇具原创性诗意,细微之处,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凸显着传统文化的艺术自信和道家经典坚强而朴素的纯粹底色,是对惯常文言翻译的“严版”颠覆,是对文言路径的诗意修复与善意开掘,读起来五味杂陈,更见原作未被发掘的幽深滋味和文言生硬翻译未能抵达的幽秘之境。严观以诗人的敏锐触觉和诗意的智慧视角,试图对老子的思想作诗意化的阐释和实用性的延展拓宽,这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文言翻译路径。严观这种在学术概念化、程式化日显呆板,经典解读被严重泛化、异化的当下,以经典为例的诗性意译,显得难能可贵,有嚼头,有看点。我对此持赞赏态度。它让严观的良苦用心显出某种对已逝历史的挽留与重拾的侧重一面,这种尝试未尝不是一种实验性较强的探索。
  严观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诗歌写作于他而言纯粹是个体心灵的自传。我认为他的表达是严谨而恰当的。作为一名诗人,他明显比别人有着更多重的身份。伴随人生的历练和多种社会视角的打开,只有触感敏锐的诗人,才会发现人与时代之间潜藏着的关系、社会与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并利用好其中的强大推动力。从经典中走来的严观当然明白,“言志”是诗的固有属性,而“审美”、“喻世”、“劝世”也应该是诗歌的羽翼,其覆盖和挟裹的域度,更应成为他作为一名有担当的诗人在个体写作和文本构建中的重要元素。
  诗人确实不是万能的,但严观在个体言说冲动和经典智慧的双重引领下,顺利完成了对《道德经》和人间事物的诗意关照,他驱遣自己特有的文字“三军”去作“毁灭性”的攻伐和“粉碎性”的表述。世界的本源不是单一的、平行的。从哲学层面来观察,人间所有无机物都是喑哑无声的,所有的生物都是依循本能活着的。在芸芸众生中,只有诗人可以做到“目送归鸿”“思接千古”。从肉眼来看,时间和空间具有太多的可能性了。我曾听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科学家施一公说:时间是不存在的。当时我觉得很震惊,但细想之下,又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时间确实是人类强加在自己认知之上的一种“谎言”。从文学的角度看,我认为施一公们貌似荒诞的提法,其实也是颇具诗意和延展性的一种“大胆”说辞,它在另一维度给诗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沿着时间脉络和历史经纬走近中国文化,你会发现当年老子在观察人的行为、审视这个世界时,就先知先觉般发现了基于事实的各种真相、各类价值和潜在规律。聪明绝顶的老子穷其一生,其实他都是在尽可能的淡泊名利并无限地趋近哲义与真理。这位不死的千秋智者以一本《道德经》行世,其真知灼见至今仍然散发着与时俱进的文化况味、家国情怀和哲理光芒。
  除了老子本人,这世上恐怕没几个人见过原版的《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据说与现今行世历经两千年“手术”之后的《道德经》有着数百处大相径庭的讹误“出入”。因此对于今版《道德经》,我们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但我认为无论历经怎样的沧桑流变,真版《道德经》都无改其老子诗与哲学的底色和本色。有为也好,无为也罢,“争”与“不争”全不在话下,“道”与“德”俱是千人千面的表述,其辩证色彩,既有“形而上”的一面,也有“潜意识”痕迹,当然更不乏“唯物”与“唯心”似是而非似有若无的复杂交织。从哲学与文学层面去考量老子和《道德经》,说老子是中华“哲宗”、华夏“诗祖”,我认为并不为过。
  这世界有太多的庸脂俗粉和庸人自扰了。说实话,一个诗人倘逞匹夫之勇是绝不可能以当今白话准确译出历史经典精髓的。严观是一位有智慧开示、有思想追求和诗性精神的诗人,他的思维不以定势走入某种歧途,他有的是文学的探寻耐性和诗意的开掘能力。光天化日之下,哥们够胆“离经叛道”另起炉灶诗译“严观版”《道德经》,这无疑是须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冷静的哲理思考和亮丽的文本勇气的。我认为他甚至应该具备被人诟病的心理素质。
  中国新诗当然可以法先秦、法唐宋、法西方。但涉及国学经典,站在创世角度全景式解剖、预示、传谕、规范、颂扬人类智慧与行为,数千年来,也许惟有老子一途才称得上具备特示路标、特别通行证的含蕴。除此,大概率都是坐井观天的“耍流氓”。因此从这一角度观照严观诗译经典的“怪异行径”,也许读者会从中读出一个诗人修炼多年以后,试图以“炼狱”式的诗性精神来锻造时代“经典”的一颗勃勃“野心”的存在不是多余的。
  我想这才是严观《道德经白话诗通译》文本意义所在。
  是为序。
  
  
  2022年10月4日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