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书写诗意祭文

——青年诗人张况新古典诗歌赏析

2023-08-14 作者:吕啸天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吕啸天:现为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继诗集《走近中国文化》之后、青年诗人张况日前又有新古典诗歌著作出版。真是可喜可贺。

  充满历史文化自信的张况继续重温历史,解读文化,以诗人的目光解读历史文化,并深入其中轨迹诗意地穿行。张况穿越历史,与已逝的各色历史名人对话,与史册上猎猎书页中的中华优秀文化长久地对话,以史为镜,以人为鉴,反思中国历史,反思历史文化名人的功过得失、悲喜荣辱,以现代诗歌的形式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书写一篇篇悲壮的祭文,在缅怀中反思,在默哀中警醒,让文化自信继续张扬中国价值,让悲剧事件不再重演,这是我近期阅读张况新古典主义历史文化诗歌后感觉到的他的创作主旨。

  孤独之夜,默对孤灯,我仿佛看见诗人张况在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纵横驰骋,感怀历史文化力量之于诗人内心的巨大支撑和文本转化。绝色佳人西施、空谷幽兰王昭君、大唐天子李世民、一代书圣王羲之、明代名臣于谦、竹林七贤阮籍以及卓文君、司马相如、祝英台等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传奇传说。张况一骑绝尘,潇洒地在荆棘与野草包围的路上向读者深情驰骋而来。

  张况的新古典写作是他的一门绝活,其他人很难掌握他的创作方式,他以叙事抒情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系列历史文化名人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生活环境之下的政治信仰、爱情理念、立身谋世之法,以及他们的幸福感、使命感、荣辱感等复杂的心态和生存状态。诗作立意高远,文笔清奇。张况笔下的历史文化人物众多,各有性格特点,其取材独特,可谓匠心独运,在近几年来中国诗坛上,这类作品还比较鲜见。

  中国历史文化长河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数千年,其中不乏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缠绵动人的男欢女爱以及令人击节三叹的悲壮义举,然而,这些历史场景在诗人张况心中是永远活着的旖旎风景,奇绝而动人。张况诗作意涵深刻,作品表现一种出奇的冷静内涵。拂开历史的云烟,年轻的诗人像一位历经人世沧桑后的世外高人一般在平静地叙说那一段段曾经石破天惊或感人至深的往事。如《管仲姬闷闷不乐的一生》:“丈夫是识时务的俊杰/但他更像随风摇摆的墙头草/他的目光/正如他媚气十足的书法/可你很爱他/你想拂袖而去/可你终究走不出从一而终的人生胡同/茂密的心情。百草丛生/春天的雨打湿了你的心情/你选择了忍耐和等待,你的后半生/就这样。在无边无际的风雨声中/了无归期……”;如《杨贵妃》:“杨美人原是一块无瑕的璞玉/从中原赤足走进长安古道/把整座皇城搅得无限风骚/这块玉原本被寿王佩在身上炫耀/却最终从寿王身边滑落/到华山的尼姑庵假惟惺披了几天道袍/兜了一个怪圈儿/就一头倒进了大唐天子的怀抱/这块玉终放出了奇异的光/将寝宫重重笼罩……”。指点历史,激扬文字。张况的新古典诗作是如此的吸引人眼球。诗人冷静地拿起手中冷酷理性的大笔,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地解读着那曾经像谜一样的历史,目光锐利地审视着那曾经被时代荣光重重笼罩着的各色历史人物。张况想在为他们撰写独特的祭文,理性冷峻的文字沉着耐品,为阅读者带来谋身立世处事的有益启示,这是张况近期作品在思想艺术上的一大成功之处。

  语言风格独特,形式多样,极富美感,这是张况近期新古典历史文化写作的又一大成功之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最能体现一位诗人的素质和创作才华。经过多年磨练的张况,不仅在语言驾驭方面功力日深,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古典与现代的结合,表现出诗歌的纯美和阅读的愉悦,字凝句练,充分达到让语言产生巨大艺术张力的目的;叙事、抒情、讽刺、调侃等诸种手法的反复使用或结合使用,展现张况诗作的丰富内涵。如《祝英台·蝶》:“这场响彻云襄的爱情/先是一场恨海情天/跟着是一场泪雨绵绵/最后是一场传唱千古的经典。如《程长庚》:贫困。暂时的病灶/在艺人辛酸的简历中/曾作为一种慢性病/严重困扰艺人捉襟见肘的生活……”。从这类作品可看到诗人张况独具一格的语言创作风格。这种叙事抒情需要很深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修养,一般人很难模仿他的这种写作方式和抒情风格。

  纵观张况新古典历史文化诗歌写作,堪称是南国诗坛上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都较为成功的佳作。

2002年6月5日

  (选自《张况论》,原载《佛山日报》中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