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侯晓慧长篇小说《梦河畔的“凡简”小屋》
答应为作家侯晓慧长篇小说写序已“技术性”延宕数月,困身冗务,情非得已,一推再推,至今未兑现承诺,实感惶愧无地。心里总惦记着事,难言轻松。想想还有一屁股文债催得紧,头皮尺码迅速增大的同时,顿觉脸皮尺寸也在变厚。
债多不愁,活人岂能让尿憋死?且容老夫缓口气,慢慢拆解不迟。
说曹操曹操到。昨日晌午,优雅“债主”侯晓慧携一众高龄“闺蜜”突袭鞍马已稀之门。彼等“贸然”之举,给我带来“熊出没”一般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是既惊又喜,要什么来什么。
以前单位穷,当家不易,一分钱掰开两瓣花那是常有的事,来客时每奉以百度白水润喉,谓之君子之交,水淡情浓,也算勉强过关。如今轮岗闲职,折腾有日,始习得泡茶、递香茗的待客之道。慌乱中出点按错烧水键、错将壶盖当杯盖的洋相,一时手生,引得一众芳容失色,惹来许多讪笑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我终于看到几位女士被锈蚀半刻钟以上的冻龄脸蛋终于挂上银铃般突兀的笑时,一颗生怕简慢了女客的心这才似一块石头踏实落地。抬腕瞄了一眼智能手表,显示近日业已回归正常的高段位心跳竟再次如A股曲线拉升至每分钟118次,扑咚声如战鼓擂得山响,隔着肚皮都能听到拳头大小的剧烈“胎动”。半截入土的老汉,不淡定如此,合该是替人作嫁的劳碌命。
茶叙中,终于平复心跳的我半开玩笑对侯晓慧说,这些年我是看着她一步步成长为作家的。这话听上去可能颇有些倚老卖老亲自培养了人家似的的弦外音。实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跟我所谓的“看着”没半毛钱关系。
许是怕伤了我那颗“好为人师”的心脏,晓慧闻言先是抿嘴言谢,既则点头称是。好一会才见“祖母绿”一般闪光的尴尬笑容堆在她脸上,虔诚得像个中学生似的。临座的老文青陈小莉闻言哈哈大笑,对我温柔补刀:“你是看着晓慧成长为作家的,而我是看着你成长为作协主席的……”
“哎哟……那是!那是!”我哈哈谦卑道,“逝去的青春可以作证,您是看着我年龄比你大一把,还要把阳光雨露洒我身上的先生!”。
言迄,举座为之前仰后合。
“你们一个两个也太有才了!”将“犀利”女儿送进联合国办公大楼上班的成功母亲彭朝霞此时已捧腹笑岔,她摆手开腔,不忘给我补上一枪:“主席,您失职啊……”
“嗯?失职?”我闻言吃吓不小,心想这哪跟哪呀?于是作人畜无害状,笑着解嘲道:“拿‘优秀’今年怕是绝无可能了,争取弄个‘称职’则知足矣,敢问彭老师‘失职’是几档啊?”
“我家阿铭自打新疆扶贫驻村回来都轰轰烈烈写30多万字了,至今尚未被您看着他成长,这不是‘失职’是什么?”说完,她顾自哈哈大笑起来。成功的母亲就是不一样,思接千载,连笑声都那么“蒙太奇”。
“哎呦喂,我的个亲娘啊,这可是‘天大’的事!看来我真是十分非常很‘失职’啊……赶紧将作品发我‘把脉’‘诊断’,必要时现场‘手术’,也不至于‘腰间盘突出’开错‘肚痛贴’才好。快快快,马上‘看着’,马上挖掘,马上为你家先生制定‘成长套餐’……”
就这样你一句来我一句往,很文艺的一个晌午,便交给愉悦的对话和笑声了。几位姑奶奶俱是政法线有名的“难缠”老将,没想到平日里“正襟危坐”的铁面“夜叉”竟也有如此幽默的一面,这可真是刷爆我三观的一次群体性“上访”事件啊,与印象中的“女强人”形象出入也太大了点吧?
披发跣足绕赤道跑了一圈半,也该抹干冷汗言归正传为侯晓慧的长篇小说说几句话了。
小说者,梦之舟楫也。渡人亦渡己,补天亦补心。侯晓慧积思多年,凝为此卷,以女性视角观察世界,感悟人生,思考出路,又以女儿之心叩问情感,检索生命本质,道出生活真相。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六年辛苦不寻常啊。这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共分八章,是观照时代变迁,凝思社会发展的励志之作,讲述的是艾萱、左箬箬、苏小唯三位中年女性一起成长、一起追梦人生的精彩故事。
小说前两章以左箬箬和艾萱用真情构建友谊和追求梦想为叙事主线,讲述了二人如何从童年相识到少年相知,最终成为彼此人生知己,并在梦河畔种下艺术梦想种子的温馨有趣故事,个中不乏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的集群记忆、时代烙印和社会背景留痕;在小说的第三至第六章,作者引入关键人物之一苏小唯,描写了彼此成长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插曲。其后的许多故事便由此展开新的叙事,描写彼时的三位青年女性从初涉人世的懵懂,到遇见爱情的憧憬和进入婚姻之后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作者以自传体回忆式的小说叙事结构,展开人生的复盘描写,从女性的敏感视角多维度展现三位女性之间的角色冲突、情感纠葛、人性困境和生存体验,揭示了爱情、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小说第七、八章主要讲述了三位进入中年的女主角在现实生活的各种阅历中如何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如何实现角色觉醒和心灵救赎,并最终实现梦想的戏剧性过程。
我认为,小说描写的三位女性既具有其所处特殊年代的群体共性,又带有各自独特烙印的个性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当属艾萱,风云变幻的生活背景、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给了她特殊的感悟和各种磨砺,使得她身上展露出来的女性的成熟魅力愈发耀眼,个性特征也更见鲜明。艾萱是个有着复杂性格的矛盾型女性,小说对她那既独立又传统、既自负又自卑、既有天赋异禀又受各种观念束缚、既敢于为爱牺牲自我又愿意为自由放弃所爱的立体性格进行了多角度重点着墨,将一个既具新女性个性色彩属性,又不乏传统女性在生活泥淖中挣扎的局限性形象展露无遗,描写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小说具备了矛盾冲突的精彩解构素质,故事情节也由此更加引人入胜。我想,作者将小说命名为《梦河畔的“凡简”小屋》,自然有深意在焉。
这部小说兼具故事独创与情景自述的双重品质,让我看到了寒窗孤灯下,作者以茕茕身影,独对苍茫寂寞的务实写作姿态。将60万字删削至40万言,笔痕叠泪痕,删去的何止是墨渖?更是岁月锋刃下的自我博弈。写作之道,原就是作者与逝水年华的一种角力,也是与未竟之梦的残酷对弈。侯晓慧的小说并非完美之作,有些细节描写略显拖沓,个别场景设置也值得商榷,但她以文字为符咒,令往者获重生,使憾事得圆满,窃以为此种悲悯,实乃文心真谛。
小说中的三名女子恰似三重镜像:艾萱的矛盾性格如帛裂玉碎,左箬箬的执守形象像藤韧竹劲,苏小唯的飘零生涯似萍转絮飞。三人三色,各自精彩,交织成三位女性命运的蜀锦,经纬间尽是时代的针脚,图案里暗藏觉醒的密码。三位女子虽身在樊笼,而其心却在云端,道德枷锁与梦想羽翼同等沉重。小说像在灶台边窥见星斗,在婚书上读出血泪。此种悖反,正是女性史诗最怆然的注脚。值得一读。
我觉得这部小说尤为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作者未将困局简化为非此即彼的两性对抗。这是很难得的真实书写。作者以笔为刀剖开的是整个时代的三个横断面:那些被“贤妻良母”标签覆盖的个性才华,那些被“相夫教子”叙事掩埋的文艺野心,俱在文字间重新搏动崭新的言说意义。梦河之水,流的原是千万女子的呼声和泪血;区区凡简小屋,筑的竟是一代红颜的魂与梦。
侯晓慧来自江西抚州,那是历朝名儒巨公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陆九渊、汤显祖们的故乡。出生在这样的风水宝地,后来入粤寻梦,她先后担任过佛山市禅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区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并参与过佛山市禅城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相关工作,生活阅历可谓丰富、接地气。事实上,在佛山工作、生活、写作,幸福指数是很高的。侯晓慧一步步脚踏实地,有感而发,努力工作之余,不忘业余写作。由于她创作成绩突出,2021年,我曾作为介绍人签名推荐她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故有前述“看着她成长为作家”之谓。
如今又读到侯晓慧的这部心血之作,我觉得她是以文字为烛,照见过往,照见未来,照见自己,也必将照见读者。她让我似乎听到了隔世回响,见到了她镜中的前身。为此,我要致敬所有在泥泞中仰望星河的自强女性,致谢每一个在凡简中锻造永恒的瞬间。
2025年8月24日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