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非虚构

静听哲理花开的声音

——品读陈化明先生诗集《绽放心灵的光芒》

2025-08-12 06:45:22 作者:董晓康 | 来源: | 阅读:
化明先生的诗歌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哲理的特点,他从生活场景中捕捉细微,表达的内容或明朗,或婉曲,或深入浅出,语言平实且富有张力和弹性,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在暑气笼罩的仲夏之夜,伴随着金蝉嘶鸣,我在书房品读陈化明先生的诗歌著作《绽放心灵的光芒》,竟觉神清气爽,时有豁然之境。这本诗集精选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116首,时间跨度达40多年,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哲理诗也有抒情诗,既讴歌真善美也鞭笞假恶丑,其中的诗配画更是别具特色。我不由得感慨,作为步入职场多年的公务员,化明先生可谓事务繁忙,但他数十年对文学的热情未减,他30年前就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至今笔耕不辍,可谓初心常在。蓦然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句:“有时候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在快餐化、娱乐化主导的今天,很多人渐渐忘记甚至背离了自己的初心。或许,并非是因为行程太远,而是那些初心,不能真正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淬炼。只有真正的热爱与执着,才能抵得住岁月漫长,始终保持一份平和与诗意。文学的圣火不熄,正是因为有人将它奉作毕生追求,虔诚地守护;新诗的明珠闪耀,正是因为有人将它全力托举,用心地呵护。           
        我与化明先生相识,缘于文学。虽然在工作上交集不多,但在诗歌这棵常青树下总觉相见恨晚,彼此视为知音。他既有作为公务员的理性与干练,又有诗人的感性与率真,生活中又展现出学者的严谨与洒脱。与之相处,总能被他身上满满的能量场所感染。去年八月,他职场到龄后,“进入人生第二春”。我问他有何打算,他坦诚以告:“人生如四季,风景各不同。现在终于有时间回归书斋了,还是要守住寂寞,静心阅读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做点贡献。”果然仅一年时间,他厚积薄发,竟出版了两本文学著作。所谓“诵其诗,读其文,知其人”,他的这本新作《绽放心灵的光芒》(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能够更加全面地彰显作者的才学和性情。          
        传统意义上的哲理诗,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玄言诗、禅诗,还是西方的华兹华斯、里尔克的抽象与冥想,都建立上生活本真基础之上。诗人用敏锐的视角捕捉意象,用意象承载思想,又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某种哲思。像我们所熟悉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场景的描摹,更是人生境界的呈现;像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对池水的追问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哲理。回望中国新诗的百年历程,哲理诗总能在喧嚣中坚守一份静谧。从早期的直白说理,到1940年代冯至、穆旦等诗人将存在主义思考融入诗歌,再到1980年代“朦胧诗”的含蓄和隐晦,每一个阶段的哲理诗都回应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诗歌课题。化明先生的诗歌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哲理的特点,他从生活场景中捕捉细微,表达的内容或明朗,或婉曲,或深入浅出,语言平实且富有张力和弹性,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他的这本诗集中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善于聚焦自然意象,弘扬天地正气。在与化明先生的交往中,分明感觉到他内心的善良与纯朴。他虽然获得过很多荣誉称号,也担任了一些社会职务,可他戏称自己是“一介书生、愚钝之人”。 其实他的书生意气,正如著名诗歌评论家马启代所言:“作者对国家,对历史的热爱与敬畏,于无声处听到一曲理想主义的颂歌。”而他所谓的“愚钝”,恰恰是作家悉心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的真实写照。《绽放心灵的光芒》涉及诸多自然风物,其中既有鹦鹉、夏蝉、蜘蛛、蚯蚓等小生物,也有牡丹、梅兰竹菊等花草植物,还有风雨雷电雾等自然现象,季节的变迁、草木的枯荣都被赋予了文化意味,作者善于从这些意象中提炼哲理。如写《雾》:“可以在某些时候/遮蔽某些人的眼睛/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遮蔽所有人的眼睛”。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雾”这种自然现象,却能让读者联想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内容,社会上的各种假象容易让人迷惑和混淆,但是真正的智者却能够分辨出真假。再如《两块石头》:“一块雕成了名人塑像/一块切割为铺路石/受人膜拜的石像/笑而不言/众人踏过的石板/终生无语”。石头的意象,生活中随处可见,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石头表情和神态,带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张力。成为石板的石头不过是被切割四刀,而成为名人塑像可能要经历千锤万凿,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笑而不言,一个终生无语。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似乎冥冥之中,两块石头被安排了不同的命运,所以才有不同的结果,“笑”或许是在感谢命运的眷顾,“无语”或许是在表达对命运的无奈。
        善于聚焦人文意象,捕捉历史亮点。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已经意识到:诗言志。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也认为:文如其人。将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人格直接关联,作者以历史事件、文化符号为载体,讲述历史人物、建筑、器物等,挖掘它们蕴藏的文化内涵。化明先生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写作信条。他多次赴南疆,去北国,参观名胜古迹,拜访仁人志士,所到之处,皆有诗文创作,这既是雅兴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向这类人文意象的致敬。如怀念遭到小人嫉妒、诬陷的著名诗人屈原,作者写道:“楚地君子名屈原/践行美政披肝胆/雨冷风狂何所惧/情怀日月敢问天/蝇营鼠窥起萧墙/端午浮沉动人寰/岁岁龙舟唱离骚/一江汩水写忠奸”。旗帜鲜明地昭示了古圣贤嫉恶如仇、舍身取义的理想主义情怀。再如他参观赣州郁孤台时触景生情:“家国情怀千古事/春秋大义相与谈/清江已然东流去/郁孤台上话稼轩。”作者欲与稼轩成为“隔代知己”,进行跨越数百年的对话,体现了厚重的爱国主义思想。历史人物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象征意义、情感内涵或文化价值时,便成为人文意象,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将其与主观情感融合,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
        善于聚焦传统文化,彰显辩证理趣。著名学者叶嘉莹指出:“诗词蕴含的智慧与品格可以滋养心灵,甚至在逆境中给予力量。”化明先生的诗句中体现诸多辩证思维,他善于以动态和发展的视角来认识事物,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阴阳相生,还是释家的空观思想,他都能通过个人观照,艺术化地展现出心灵的感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他在旅途中甚至散步时,偶尔看到悬崖峭壁上和石缝中的奇花异树,都能有感而发:“一树盎然向碧空/立命悬崖也从容/大美何须有名胜/坚韧也是好风景。”他赞美山石上的树虽然身处险境,却也能呈现生命的大美姿态,似天上流云宠辱不惊,坚强而坚定,昭示着希望,给人以力量。再如他关于“平安”的深刻描述:“身心求一个安字/可谓之人生瑰宝/德才涵几分大度/方玉成岁月静好”。很多人在世上所求甚多,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想占有,却最容易忽略一个“心安”——有贪得无厌者失去自由,有阴险狡诈者寝食难安;若能多几分大度,则看待万事皆能静好。这类诗句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于平淡质朴中映照着思想的光辉。化明先生早年以自由诗进入文坛,后来所作古体诗也常能笔下生花,如:“世人走马问功名/认知高下各不同/命运深处皆因果/王谢堂前燕无踪/九天寒彻话三友/万物自得观五行/欲求福地何处是/德才兼修心安宁。”语言凝炼,寓意深刻。
        善于聚焦生命哲思,融入情之所钟。化明先生善于以诗抒情,情理交融。他从政多年,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情怀,擅长即兴创作。在他灵动的笔下,山川风月、花鸟虫鱼、生活百事皆能入诗。如他在参观书画之后欣然赋诗:“品读诗书画/涵养精气神/聆听雷雨风/静观天地人。”在欣赏艺术世界的同时,把崇尚自然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位画菊花的朋友找到他,请他为菊花题诗,他欣然命笔:“不与百花斗芬芳/独立秋风傲严霜/惊艳此君可明目/人间难得晚节香。”还有他创作的“勤作为懂无为事在人为/有格局知布局顾全大局”等诗词联句,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寻常岁月存诗韵,人间风物总关情。《绽放心灵的光芒》中的诗歌大多言简意赅,在寻常岁月中发现诗意,在观瞻风物时寄托情思。化明先生冷静沉郁的诗句背后,恰恰有着一颗滚烫的关照世事的内心,他与岁月及风物的对话和互动,无不饱含着对人生及生命本质的追问和思考。他将碎片化的现实进行理想而诗意地缝合,内蕴哲理的作品增加了诗歌的思想份量,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让读者在“顿悟的瞬间遭遇美的突袭”,这或许就是哲理诗永恒的魅力。读其诗歌,能让人在喧嚣中回归宁静。古人云: 静能生慧,慧能生定,定能生智。这一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理念的禅语,在化明先生的诗作中得到了形象而生动的诠释。品读《绽放心灵的光芒》,情不自禁再赋诗一首:掩卷沉思悟匠心,世间万物多纷纭。诗书留得风骨在,人生最贵是精神。
 
    (董晓康,笔名继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历史文化散文集《前世今生》,诗集《有没有读首诗的间》。作品曾获“牡丹文艺奖”、“吴伯萧散文奖”、“青未了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