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2年9月卷(总第124卷)《白纸》

2022-10-10 21:29:32 作者:中诗简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黎落。周健、养心兰、纳兰寻欢等十一位诗人的作品上榜。



一.榜单

【状元卷】
1.一座寺 | 周健

【榜眼卷】
1.门 | 养心兰
2.白纸 | 纳兰寻欢

【探花卷】
1.月夕 | 占东海
2.瓦楞草认我,把身子站高 | 静水(作仁)
3.透网而过的时间 | 胡有琪
4.丝瓜 | 墨雪鸟
5.羊 | 逸川
6.大雪 | 唐不弃

【同题卷】
1.花丨古典 
2.花丨庄子明

二.编辑小记

  写了多年的诗歌,一直很庆幸这个能带来内心安宁和回归感的爱好。结交了很多同道,遇见了很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感谢诗歌,生活之外,还能让我们愿意坚持,愿意沉浸,愿意等待。
  真诚永远比技艺更重要,写诗之外。保持一颗干净的心。简单点。细致点。直率点。再努力一点点。和写诗一样,很多时候,多走一步就会发现更多美的事物。
  生命短暂,而美永恒。

——黎落 2022.10.09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一座寺
文 | 周健


没事的时候,去大云寺
上一个台阶抵近宁静一尺
下一个台阶。距喧嚣近了一尺
从大唐盛世的尖顶
落步到车来车往的商州
共需三十六级台阶

黎落读诗:
  很多人都去过寺庙,在那里心会慢慢沉下去。这首诗另辟蹊径,写的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包含了极多的内容,它有历史,文人,有心路历程。在越来越把诗歌写的杂芜,旁枝横行的当下,这种化繁为简的写作方式很值得学习。说是一座现实的寺,毋宁说更像一座心灵的寺。上与下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起与落之间,在短短的几行里,被吟诵,而感慨万千。



榜眼卷


文 | 养心兰


瓦上青苔,墙低矮,小窗封
一丛绿竹伺应者一般垂立木门旁,随时准备
接住那一声吱呀

里面的人?还是外边的人?
时间于无形中消失
静谧因不被打扰加深内涵

路过的不是我一个
进去,出不来的,肯定也不是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门》没有对门进行精致的细节刻画,全是绕着写,更热衷于对进出事物周遭关系的呈现,且这种呈现多是及物的想象,这就让这首小诗的诗意更多地偏向知性的提升,也是对当下农村“空巢化”的一种隐喻和审问。


白纸
文 | 纳兰寻欢


爱一个人,在一张白纸上,也能看出她的身影
白纸里面的世界,每天都在上演,他们的故事
阳光,湖水,青春,面庞,每天
都是新鲜的,因为白纸,实在太白了

黎落读诗:
  抛开表象直接回到本质的写作是我喜欢的。白纸只是介质,重点是白可以包含万物。自然的,在一张白纸上,可以看到和写出任何你想看到,想写出,当你有一双每天都新鲜的眼睛,就可以透过各色,回到最初的时候。



探花卷

月夕

文 | 占东海


桂花在枝头飞香
钟鼓点一声比一声急
月光滂沱
——外乡人在里面

一心思归,越陷越深
客车司机都是赶尸人
这些僵尸:
一路敬月,循香,吸月饮香……

临近村口,父母妻儿一声唤
他们就活了

顾念读诗:
  最近选诗,尤其偏向这类诗歌,一方面可能因为是懒,但另一方面,何尝不是这类型诗歌的成功之处。姑且不论诗歌的技法是否高明,单就把情感写出来就能有一定的接受度了。如果再出个新,那么就很容易让读者在读的时候被打动。
  早些年有个打工诗派,很是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郑小琼的《流水线》,写的是打工者这一个群体的缩影。就本诗而言,“外乡人”其实也是同一个群体,本诗讲的是返乡,他们风尘仆仆,生活的重负也罢,别的原因也罢,映射在他们整体上,生存状态的表象可能是麻木;但是这种麻木,在末节有了转变(“活了”是怎样一种状态,也只能说是见仁见智),而这转变,诗歌于是有了深度。
  乡愁很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冷静地书写,而不被情感所带动,这样的客观呈现,也是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呈现。


瓦楞草认我,把身子站高
文 | 静水(作仁)


清明回乡,先去坟头
扯去一片杂草,让细雨
把先考妣,刷得清晰明亮

回院时,山风把我的原生气味
早一步送进篱笆
瓦楞草认得我,把身子站高
把憨样送到我的面前

一滴雨就打湿我的眼帘

顾念读诗:
      瓦楞草是生长在农村瓦房顶的一种植物,多见于疏于打理的老房子。在本诗里则是一种媒介,是装情绪的瓶子。本诗的一动(扫墓)——一静(老院子)而引发的诗人情绪,这出自他个人内部的情感,是即使各有不同悲欢也能引起共情的东西。
      让日常的事物成为新的载体,于人们熟视无睹处发现诗意,这或者才是所谓文学创作“异质性”应该发展的方向。走平常的路,看平常的事物,然后非常不平常的生活。


透网而过的时间
文 | 胡有琪


一只蜘蛛在反复织一张蛛网
风一吹
破碎的时间透网而过

露出来的天还是不是原来的天
有人在问 但无人回答

老家梦泉读诗:
  中国古诗以感性见长,西方诗歌以知性见长,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思维特性决定的。伴随着古诗词的日渐式微,中国诗有强烈的变革要求(就像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不断递进、变革一样),加上西方诗歌的适时引进和催化,中国现代新诗应运而生,经过逾百年的曲折发展,如今“言必称希腊”的少了,更多的诗家意识到:只有融古化西,感知结合才是一条有希望的发展之路。其实,不管是政治还是艺术,只有适合自己国情、己情的借鉴才是真正的借鉴,才具有绵长的生命力。胡有琪这首小诗可以说是这一认知的一种尝试:首段是感性的生发,次段是知性的提升。这里的蜘蛛是物象亦是意象,至于隐喻了什么,任由读者想象好了。时间是个词象,看不见摸不着,作者说:“破碎的时间透网而过”,让这一词象顿时有了具象的质感。后一段的天,可以是天空的天,但更多指向时间计算单位的天,“露出来的天还是不是原来的天”这一拷问让小诗瞬间走向知性的神思:我们(包括动物)可以结网捕获食物、知识,唯一无法捕获的是时间,也无法迟滞时间,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做的就是不辜负这段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样透网而过的时间才会打上我们拼搏的烙印,而不至于让时间白白流过……


丝瓜
文 | 墨雪鸟


织席的人,抄二压三连抬四
十个手指不停地扒拉

把秋天织成了河一样的葡萄架

一朵朵小黄船飘来啦
它背上绳索,又拉纤爬上了山崖

黎落读诗:
  常可见之物,从内部纤维状态下抽离出另一种心意。使其带上人的劳作和精神层面的思索。写得放松不紧绷,纤巧不简单,几乎于白描的呈现,从席子到葡萄架到山崖,一路攀升,仿佛人生。个人觉得,个别用词还可以再斟酌。



文 | 逸川


一群遗留在山坡上的云
低低地啃着草。偶尔停下来的
天空,似曾相识

夕阳西下的路咩咩地叫着
几只顽皮的,跳了几跳
抖落几滴跟在身上的风声

她打着哈欠,起身
一些被它们耽误的乡下词语
拾掇得整整齐齐

老家梦泉读诗:
      诗歌脱离了实景不行,但只是一味地实景呈现也不行,要有一定的艺术变形。就像这首《羊》:首句:“一群遗留在山坡上的云/低低地啃着草”,如果把“云”字换作羊,那就没什么诗味了,这就是变形的有效性。另外,次段的“错觉”也是一种变形:“夕阳西下的路咩咩地叫着”,路不会叫,但布满山路的羊咩咩地叫着,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是路在叫,这是一种错觉变形。另外“抖落几滴跟在身上的风声”,风声对应的是听觉,抖落几滴对应的是视觉,这是通感的运用,感觉的变形。除此之外,用几滴形容风声,貌似语法错误,其实也是一种变形,语法变形。结合上句,这也暗合了古诗论的“反常合道”,“无理而妙”是也。尾段:“一些被它们耽误的乡下词语/拾掇得整整齐齐”,什么词语,作者不说,且把语象当物象收拾的整整齐齐,亦是一种词象和留白的变形。总之,一首小诗一定要有合乎主旨的艺术变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更美妙的诗意。


大雪
文 | 唐不弃

  
一个人想念北方的时候
一定允许北风来过,北风来的时候
大雪一定也来过

被大雪眷顾过的人
无一例外从雪中走失

“时间这把扫帚,何时扫落心头的积雪?”
问完这句,雪从喉管
吐出一座城
你错开情节,我开始倾听

顾念读诗:
  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是多重的,但多数的理解方式可能都相关于思念。当然,再拔高一些,比如人生,比如信仰也都是可以的,这里就不过多解读了。内里的有些句子可能会“大而空”,但这类情绪的展现,却也未尝不可。



同题卷


文 丨古典


别去摘这朵花,她开在五月的嘴唇上
呼吸带着胭脂花香体味
她和蜂鸟在相亲时,流水顺着人间而下
最动情的人是她
只要给一块土地,让她躺下

黎落读诗:
  很精巧迷人的一首小诗,从形式到蕴意都有别致的意味和气息。尤其结尾的落地,使整首诗厚实而粘上了人间烟火气,不再显得单薄和脆弱。



文丨庄子明


我已失眠多年。生于心底的潮
燃点低于白磷,涨满河汉

不是所有的事物,均具备无花果的
遗传基因,起码我不具备

河汉两岸已长满苔色
而我等待的盗火者,还在赶来途中——

不止一次梦见
我被点燃盛开时的,壮美绚丽

‍黎落读诗:
  同题也选了这首,源于它的朗阔以及从花的身份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继续带来的个人的鲜明体验感。


【中诗简牍】2022年10月份征稿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征稿期限:2022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1日

或投稿至邮箱:zswzsjd@163.com(十行之内,单次投稿限四首,贴邮件正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