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名家荐读|红松读黎阳:镜子的内外把存身之处的土地焐热

——诗人黎阳说:落下的雪都是远方的亲戚

2022-09-09 作者:红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人黎阳出生在黑龙江省讷谟尔河的雪乡,所以,雪乡的“雪”,就成了诗人此生最高的仰望;所以,雪乡的“乡”,就成了诗人此生最深的坚守。
作者简介

红松:范宏伟。石河子市作协副主席。1991年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接触朦胧诗,开始写诗并于1989年获《诗刊》《青年作家》《星星诗刊》《川南文学》联合举办的“1989·中国杯”全国青年诗歌大奖赛佳作奖。先后在《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选刊》、《诗歌报》月刊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


  
  家,是我们出发的地方;家,也将是我们最后的归宿。所以“日暮客愁新。”所以“烟波江上使人愁。”所以“低头思故乡。”所以“少小离家老大回。”
  也许,我们刚一出生,冥冥之中,就已被打上了故乡的烙印;也许,我们出生之时,冥冥之中,内心深处就隐藏着某个古老的图腾。为了这个烙印和这个图腾,我们将一生寻找或将为此而守候一生。
  
  诗人黎阳出生在黑龙江省讷谟尔河的雪乡,所以,雪乡的“雪”,就成了诗人此生最高的仰望;所以,雪乡的“乡”,就成了诗人此生最深的坚守。诗人在《逝去的时光,在鬓角浮现》中写道:
  或许是我遗留在故土的雪
  一直跟随着我的脚步


  佛曰:“相由心生。”外界的相,是和内心的所想、所思、所梦不可分的。外界,不过是内心的映射而已。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解释就是:你所看到的,都是你所愿意看到的。
  因为雪一直就住在诗人的心里,所以,诗人就会很容易“看见”。由此可见,诗人并没有把雪留在故土,而是把心留在了故土。或者说,无论诗人走到哪里,一直都带着故土的雪。
  跟就跟着吧,雪是我的命
  抵抗不住被桃花感动

  
  像是妥协,但更多的,则是一种自我认可的惬意。“雪是我的命”,这是多么深切的内心感动啊!显然,这里的雪,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雪,而是一种纯粹的,近乎于最高灵魂的精神象征。
  所以,在逝去的生命进程中,在诗人四处漂泊的日子里,诗人的内心,一直有所坚持。坚持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如同雪花般洁白,应该如同雪花般高傲孤标。
  从不愿被雪域零度的温度低估
  也不想在亚热带的高温里融化
  雪不是水,在雪的词典里
  水只是一点一滴的往事

  
  水,只是诗人在雪的词典里一点一滴的往事,只是诗人寻常生存和生活的一点一滴的片段。水,只是诗人同现实的一个默契。
  在《正月莆田,在木兰溪边游春 》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我这个水命的人/有了木兰溪/木兰的春天还在/有了水,哪里都是家/是木兰的家人”
  诗人说自己是个水命的人,有水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木兰溪有水,所以,木兰溪也是自己的家。多么的随遇而安啊,也正是因为这般随遇而安的心态,决定了诗人的不争。
  《道德经》上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才能平常心,才能平和处世,才能带来价值与自我价值认知的高度觉醒。在《逝去的时光,在鬓角浮现》一诗的最后一段,诗人写道:
  做一枚雪花,让自己学会
  冷静的平生 不被沟壑估高
  也不被群山看小

  
  只有自我觉醒,才能不被沟壑估高,也不被群山看小。也就是说,被估高或看小,非是由沟壑或群山所决定,而是由诗人自己的人生定位所决定。
  那么,诗人这里所说的“做一枚雪花”,究竟是哪一枚雪花呢?诗人在《少年的雪划过东风树梢》一诗中写道:“我不说东风,是因为没人知道/这是出生地的名字/镶嵌在大兴安岭南麓的腹部//那些年的雪,大的六瓣花/铺天盖地的堆在记忆的草房前/从昏暗地窗户里洞开一条雪洞/才能衔接整个世界的光明”
  看吧,在诗人对雪的记忆中,童年家乡的草房前,有一条雪洞,衔接着整个世界的光明。
  诗人又接着写道:“雪是人间最好的玩具/凶险的雪,收藏了道路/收藏了酒醉的夜归人王二/却收不走童心//软软的雪,用铁锹拍实/成砖成墙成顶的雪可以遮蔽心间的寒冷/在雪屋里一样可以抵御/严冬掠夺苦命的机会//饥渴的人,一团雪/融化的力量可以让进行曲/演绎出方向//少年的雪,收纳着我的荒唐梦/也承载着我挖掘和塑造的梦想/从东风村吹来的声音/让一个游子,躲闪的目光里/念念不忘”
  
  少年的经历,让诗人懂得,雪屋里一样可以抵御严冬掠夺苦命的机会。所以,在此后的人生历练中,诗人就显示了在面对挫折时最原生态的坚韧。诗人在《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写道:“这久远的雪,除了让人滑倒/深陷,活着被撰成一团球/砸向生活,我们还能期望什么”但他随后又写道:“即便有人被雪崩掩埋了记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可以走出”
  而大多的时候,雪在诗人心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只不过是它雪白的表象或这种表象的衍射而已。诗人在《一场雪从生命里透出的光》一诗中写道:
  我记不清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
  青春可以转账,就让这场雪下吧
  下到头发白了。下到成都银装素裹
  下到生命银装素裹


  此时的雪,有使城市及生命银装素裹的美,也有对逐渐发白的青春的慨叹。而那些从生命里透出的光呢?它们都在哪里?哦,这缕白了的头发,也许就是那缕充满先验性的生命光芒吧。  
  唱着唱着,鸟儿就飞走了;跳着跳着,鼓点就溜走了;玩着玩着,玩具就玩没了;走着走着,朋友就走散了。
  手臂上轻易的带上一串念珠
  我念的不是佛
  是我身边越来越少的朋友

  ——《芳邻旧事》

  记得有位高僧说过:“你所失去的,恰是你不想失去的原因。”所以你戴念珠,你想把它戴在手上,戴在身边,戴在心里。
  但你还能留得住什么?除了这串念珠。即便生命如此之美,而美,尽管是一支慢箭,但终究,她只向归宿的靶心射去,并且一去而不复返。
  那些熟悉的人,终将走完这
  最后的光阴,没谁可以
  留在这人世的大幕之前
  观赏剧终这两个字

  ——《浮云抵达西岭雪山腊月日落的现场》

  到那时,也许“没有什么比醒来更可怕/梦都飘走了/只有烟味还在”(《转瞬即逝的烟圈》)
  
  有时,诗人把雪写的很天真,很有童趣,像一个孩子睁大着的童真的大眼睛。有时,又在温柔的叙述中突然变得冷峻。在《卫津路从一场天大的雪上走过》一诗中,诗人这样描绘大雪中的天津大学:
  天大是真的大,比我的小学大
  比任何初中高中都大
  走在天大所有的足迹都在变小
  哪怕是曾经的一声呼啸
  在天大的雪里都是一小片雪花


  此诗乍看之下,像是孩子天真的感叹,接下来,却画风突变,由感性,变理性;由抒情,变冷静。此诗用相关的叙述方式,利用“天大”这个天津大学的缩略语将“天大的雪花”这个词组歧义化,以达到“像天一样大的雪花”或“天津大学的雪花”两个很有意味的表达。
  但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点儿小技巧,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则是这几句诗的深层次暗示。诗人似乎在说,这是大学,是四书五经中《大学》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任何“小学”“中学”在“大学”面前都是小文化、小品格,都必须排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
  在这样的大学里,哪怕是生命惊天动地的一个呼啸,放在天大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未来的宏大背景下,都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雪花。
  这首诗,道出了诗人对科学文化从骨子里的敬畏,道出了对古圣先贤灵魂里的敬仰。这样的意味,还体现在诗人的另一首诗《在雨中 宁夏师范大学广场》中:
  孔先生站在图书馆的前面
  他一直没有说话
  我一直等他说


  当然,此情此景的最后,孔子一直都没说话。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该说的,孔子都说过了,他还需要再说些什么呢?
  当然,孔子也没有看见诗人,因为孔子再也不会看见任何个人。因为任何个人,都不会在他的眼里,包括达官显贵,甚至神仙皇帝,都不会在他的眼里。孔子的眼里,只有众学子,只有众生。
  最终,当诗人在雨中远去,甚至没有在雨中留下足迹。此时,诗人的背影是多么的黯然神伤啊!但诗人知道,孔子就在他的身后,大学之道,就在他的肩上。
  
  雪,毕竟是雪。并不是所有的雪都是高蹈的,当冬天来临,空中的雪必须落下。而一旦春天到来,所有的雪,都将升起。
  在甘南  牧人浩荡的行军曲线 
  是当周草原的矩阵
  牛群、羊群必须翻越雪地 
  翻出雪下的草命
  才能抵达囤积春天的仓圈

  ——《在大雪封闭春天的道路之前》

  当牛羊的雪还在路上,还在奔向等待着它们的草原。也许,此时诗人的雪,正和星斗一起挂在西岭雪山的额头。这是牛羊的命运,是诗人的命运,也同样是雪的命运。牛羊和诗人都有各自的雪,雪也有不同的牛羊和诗人。
  槐花香透了清水路苑的门户
  夜声远,车轮碾碎的星斗
  挂满西岭雪山的额头
  一个孤独的身影
  从路灯下踉跄走过

  ——《夜深风竹敲秋韵》

  那么,这个孤独的身影究竟是谁?哦,原来是“那些被光阴灌醉的人/终于下班了,这样的时候/月亮不会说话 ”
  还能说些什么呢?此时,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沉默。月亮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此时,她不说话,静静地倾听香甜的鼾声响起。而此时的诗人,作为旁观者,“只有失眠的眼睛  还在/那个仲夏夜的波纹里闪烁着/最后两扇心灯”
  诗人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内心好像有点儿怜悯,有点儿痛,还有点儿岁月的温馨。
  
  从雪乡出来久了,诗人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青春已逝,于是在《风来自平原》中写道:
  风的刀,说割那里就割那里
  不能说疼 不许说痛
  风就是风,过去了还会回来
  回来了继续割我的青春
  是啊,岁月如风的刀,怎么竟然如此霸道?而在风吹过的地面,诗人似乎看到一只小蚂蚁在艰难前行。诗人想起自己摸爬滚打的日子,竟不由地心生怜悯。诗人在《三十年河东》中写道:“我无法判断  地面的蝼蚁/是不是三十年前的我”
  《在西塘》一诗中,诗人面对迷乱的霓虹灯和摇晃的人影,恍惚之中竟然也产生了某种莫名的幻境:“在西塘,酒吧里歌唱的身影/是我的前生 还是你的后世”
  而在另一首诗《在盘王广场我点不燃风里的祭祀蜡烛》中,诗人写道:
  浩荡的身影里谁是我的前世
  我是谁的今生,在一根香烟的弥漫里
  千年不灭的泉水中谁是陌生人
  可以说,诗人一直在思索,一路在探寻。因为诗人感到,自己的身体里,自己的灵魂深处,仿佛还住着另一个人。这个人,也许在前世与某些人和事,产生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情愫。这些情愫不断跨时空穿越而来,索情,圆梦。
  那些燃烧过的红唇
  只是把青春的热又热烈一次
  蝴蝶的身影总会把翩跹舞成
  内心最高难度的一次滑翔
  每一次爱恋的结局,都是这般的俗套。而每一次这样的爱恋,却又在不断演绎经典:“我们静静地看着 蝴蝶/慢慢地松开了影子/放手不是最后选择/花香也没有成为甜蜜的记忆”
  但所有的这些,都应该是诗人自己所应该拥有的吗?这些曾经的拥有真的属于诗人自己吗?那燃烧的红唇,那翩跹飞舞的蝴蝶,那交织着呻吟和浩叹的红唇恋,那飞舞着激情和欲望的蝴蝶梦。诗人愿意相信却又不敢相信,不断地自言自语:不,那不是我。诗人不断地以不敢承认的方式,不断地被天空确认。诗人在此后的某个秋日,似乎觉悟地写道:
  秋风吹走的桂花香
  缓缓地荡漾在宝光寺的头上
  我们只是自己的路人
  
  然而,谁也留不住路,因为路,一直都在脚下延伸;谁也留不住舞台,因为不是舞台走了,而是你必须退场。诗人在《一场大雪没有阻断思念的降临》中写道:“我抱着外甥女,从小到大、从抱起她们的子女,到抱起自己的女儿、村庄,一直抱在我的身旁、一直抱到命运的大雪来临”
  是啊,诗人离开了雪乡,但多年以来,雪乡的雪,还在一直下着。因为雪乡永远还有下一场雪,因为雪乡永远留不住任何一场雪。诗人接着写道:
  先是祖父,后是外婆
  人世间是他们没有看尽的花朵
  再后来是母亲,然后是大舅妈
  我知道这场雪下得我害怕
  每一场雪,都会有亲人走开

  但亲人们虽然都走了,却留下了温馨的记忆。诗人在《松嫩平原的备忘词》一诗中写道:
  外婆的烟袋,被我的记忆划燃
  外公的链镖,锈钝了那双望闻问切的手
  那些水仙一样的表姐表妹,如今纷飞各地
  孩子们,鱼跃龙门的呼啸而出


  记忆鲜活起来,画面生动起来。诗人通过“划燃”的动作,仿佛瞬间就使整个舞台场景一下子明亮了起来。接着,诗人将镜头推进,展示老物件,锁定背景时间。紧接着,水仙一样的姐妹们,欢声笑语地“纷飞”各地。紧接着,姐妹们仿佛又在瞬间生儿育女,于是乎,孩子们,就鱼跃龙门般地呼啸而出。
  至此,诗人将叙述场景化、舞台化,将时间链条和故事链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仅用四句诗,仅用四五十个字,就生动地浓缩了整个家族的历史变迁。诗人的语言功力,不能不让人惊叹。
  
  诗人在《1985年,纳鞋的人》一诗中写道:“每一双孩子的脚,都会带着母亲的温度/行走在跌宕的人海之中,体面做人”在《我的外公》一诗中写道:“我知道偏方可以治大病/却治不了人心/所以我从十几岁就开始修心/我的心没坏,就是想再好点”
  看吧,诗人在母爱之中行走,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爱。这份爱,促使诗人做一个体面的人。诗人修心,诗人想把心,修得更好点儿。因为每当诗人的心再好一点儿,诗人都会感觉更幸福一点儿。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而诗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幸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说:“我唯一担心的是我们明天的生活,能否配得上今天所承受的苦难。”而诗人一直担心的则是:我们今天的生活,能否配得上昨天所承受的苦难。
  是啊,岁月蹉跎,今天以及今后的日子,尚需我们且行且珍惜。诗人在《落下来的雪都是远方的亲戚》中写道:
  雪落了下来。落下来的都是亲戚
  家长里短的余音才能让雪落得缤纷
  落出这带有乡音和距离的问候


  而在《把存身之处的土地焐热》一诗中,诗人则更加朴素,更加温情地表达了这种珍惜的情怀。此时,我仿佛看见诗人独立苍茫,站在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低下头,看清楚脚下路
  比什么都重
  
  把存身之处的土地焐热
  把春天的阳光和雨露看护好

  
  红松2022年6月21日于三闲居  
 
诗人简介

黎阳,原名王利平,黑龙江讷河人,现居四川成都。曾在国内外2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获奖若干,作品入选多种选本。2003年荣获“中国金号奖”天津赛区银奖,2005-2006年分别荣获“中华世纪大采风”金、银奖。2007年-2008年分别获得天津“文化杯”小小说一等奖、诗歌二等奖。2016年获川东文学奖、2017年获巴蜀文学奖,2021年获贡嘎山文学奖。出版个人作品集《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情人节后的九十九朵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