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沉入深水区,致敬手艺人

——凸凹新书《怀揣手艺的人》研讨会在席殊书园举行

2023-09-13 作者:成都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活动由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宣传部、成都文学院指导,龙泉驿区政协文史委、龙泉驿区作家协会主办。
  走出书斋,深入人民,投入火热现实生活,拥抱劳动者。沉入深水区,致敬手艺人。凸凹耗时35年著就《怀揣手艺的人》,向60位工匠献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读书雅集,秋天正好。2023年9月13日下午,一场名为“时间的斫轮——凸凹诗集《怀揣手艺的人》研讨会”活动,在成都东郊龙泉山下“成都最美书店”席殊书园举行。学术主持由诗人、四川大学向以鲜教授担纲。活动采取线下、线上交叉互动方式同步进行。牛放、李龙炳、雍也、刘晓双、吕历、王国平、桑眉、敬丹樱、程川、崔哥、孜格、赵剑锋、傅全章、吴小虫、朱晓剑、胡马、刘学伟、蔓琳、曾明伟、李世健、陈晓尧、印子君、江永昭、张选虹、徐甲子、雪馨、茶心、王仁根、贾载明、梅子、张永康、谢盖特、吴文政以及来自高校的夭夭、陈拓等诗人、作家参加了线下现场研讨。江苏《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北京诗评家张媛媛、杭州诗评家周维强等参与了线上云研讨。线下线上共50余位嘉宾参加活动。大家首先向诗人、小说家凸凹出新书且开机首印一万册表示祝贺,然后从作品选题、思想、结构、语言、语境、个性等方面出发,并着眼整体与细节展开了见筋见骨的认真讨论。自始至终气氛严肃活泼,真知灼见叠出。
  《怀揣手艺的人》系成都文学院2023年度签约作品,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8月)“工业诗丛”首辑四人四本中的一本(另三本作者是杨克、桑子、王二冬)。诗人、诗评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主编诗丛并作总序。诗集设计精美,异形开本,5.625印张,开机首印一万册。附有二维码朗诵版,演播、录制者为武汉市职工读书会朗诵团。诗集分《春之辑 逝者的水房子》《夏之辑 他的木头会唱歌》《秋之辑 手感》《冬之辑 29岁的大国工匠》四辑构成,是凸凹用朴白、有趣的诗歌语言,为古往今来60位中国工匠素描的生动画像。包括大国工匠在内的60位技术能手、专家或发明家,来自航天、航空、电子、机械、汽车、石油、地质、铁道、建筑、通信、材料、路桥、核电、电网、水利、农林、消防、医药、皮革、食品、酿酒、烟草、文物、工艺美术等众多领域,皆为行业佼佼者。有央企的,也有私企的。 
  《怀揣手艺的人》是全国第一部诗写中国古今工匠的个人专著。是专业诗人向百工百技诚实致敬之书。是手艺向手艺的问候与示好。
  凸凹在介绍《怀揣手艺的人》的写作及出版情况时说:“基于对诗人的认识,2008年,我把我的一本收入有146首诗的集子,命名为《手艺坊》。基于对工匠的认识,习诗至今,从1987年夏到2022年夏,35年间,我为142名中国工匠写有诗歌,《怀揣手艺的人》收入的60件作品,正是我的‘工匠诗’精选集。让精美、虚缈的分行艺术,与灵巧、实用的各行手艺产生联系,无用之用与有用之用嫁接一体,以形成巨大的反差美和张力美,是我在这本新书中尝试的对诗创手艺的一项微实验,一宗小追求。”凸凹还在最后的发表感言环节中说:“感谢汉字,感谢经历,感谢工匠!”
  学术主持人向以鲜教授对在座嘉宾的发言逐一作了点评、归纳与引申,并对凸凹新著《怀揣手艺的人》从“匠与诗”的视阈展开讨论,作出了概括性的艺术评价,他认为:“真正的诗人,一定是一个‘怀揣手艺的人’,这手艺,不仅指的是诗的手艺,诗歌语言的手艺,诗歌写作的技艺,也是诗人劈开世间清浊、雕出人性美丑的手艺。一句话,‘怀揣手艺’的诗人,就是一个匠人,一个如杜甫所说终生‘惨澹经营’的‘意匠’。凸凹《怀揣手艺的人》,一部向中国百工致敬之作!凸凹以匠心之笔,左手写意右手工笔,描绘和雕刻了60名中国工匠群像。从这些百工大匠身上,我们也能看见作者自己的影象闪烁其间——诗人16岁即进入航天系统,一干就干了23,期间当过钳工、车工,当过刀量具设计员、工厂规则员、工程师等。这段漫长的工匠切身经历,对于完成这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背景意义。凸凹笔下的工匠和我们这些没有做过工匠笔下的工匠肯定是迥然不同的,那些隐身于词语之后的工匠,很可能就是他的师长、同事或友人,他们惺惺相惜,他们同工同情。60名工匠,有髦耋老者,也有韶华青春。这些工匠所擅长的手艺,虽然大部分和传统工匠有着巨大差别,需要具备极其复杂的科技素养,但在讲究手眼心身的高度专一配合上,仍然和古老的工匠气质息息相通。工匠带给我们璀璨,带给我们准确、精致、震撼和非同寻常的视听、触觉、味觉或幻觉——这也是《怀揣手艺的人》所要带给我们的诗歌奇观!每一个诗人的内心,都应该住着一个伟大的工匠。凸凹的心中,则住着60名工匠,难怪诗人的刀法与别裁,动刀甚微,謋然已解。什么是诗人,什么是匠人!或如凸凹在《他的木头会唱歌——致钢琴音板专家商继红》所写那样,他们是万物的调音师。”
  霍俊明在序文《时间轴转动当中的新鲜诗意》中特别指出:“凸凹将60位中国工匠以诗化和整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的群像也构成了极为生动的历史景深以及时代表情。值得注意的是凸凹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来深入对话这些中国工匠的,无论是在时间跨度还是行业广度上都对诗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相关领域的研读以及相应的感受和想象是无法有效完成这一写作任务的……凸凹这些带有惊异阅读效果的诗正是得益于谱系性诗歌所携带的精神载力、行业魅力、工匠技艺,得益于这些超凡工匠所激活的诗歌世界当中崭新的时代经验以及语言经验。凸凹将工匠们的技与艺提升到了‘道’的高度,‘术到极致,几近于道’,即所谓的‘技道合一’。这些工匠的技艺不止合乎于道,而且这些技艺是有灵魂刻度的,是有生命体温的。”
  活动还朗诵了诗集《怀揣手艺的人》中的部分作品。凸凹深情朗诵了写给他已过世多年的父亲(生前为高级农艺师)的诗《刻骨记》。诗集中60位工匠之一的航天专家张双福的女儿张红京,也来到现场参加了研讨会,并手捧诗集动情朗诵了凸凹对他父亲的献诗《作为客家人》。数十位爱好者、购书者,饶有兴致地在书店现场围观、旁听了业界人士的专业发言,并表示活动很有意思,收获良多。
  活动由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宣传部、成都文学院指导,龙泉驿区政协文史委、龙泉驿区作家协会主办,席殊书园(天机云锦)承办,龙泉驿区图书馆、陈品堂酒业、四川分忧律师事务所协办。
  





 

  〖附〗线下线上部分嘉宾发言摘要
  
  一、线下发言:
  
  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作家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牛放:“凸凹是一位资深诗人,他很早就参加了《诗刊》杂志社举办的“青春诗会”,然后是一位散文家,之后是小说家,最后融会贯通成了杂家。他的几种体裁都写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很难说他的哪一种更优于另一种。我虽然是凸凹先生的朋友,也是喜欢他作品的忠实读者,但对凸凹的工匠身份和工匠世家的背景此前是一无所知。他身上浓浓的书卷气让我看不到他曾经也是工匠的经历。当我读完他的这本诗集合上书的时候,我又重新开卷,来阅读霍俊明先生的总序和凸凹先生的《从工匠到工匠》,直到这时我才彻底明白这本《怀揣手艺的人》于成都文学院是任务,是作业,对凸凹却是瞌睡遇上枕头的真情创作。这本集子并非他热炒热卖的诗歌,而是他自1987年以来的35年间,为142名中国工匠画像早已经完成的诗歌,《怀揣手艺的人》收入的是其中的60件作品,是诗歌的陈年老窖……主编霍俊明先生在这套丛书的总序中说:任何一种‘主题写作’都要尽量避免社会学的知识套用以及伦理化和道德化的发声优势。凸凹的这本诗集虽说今天的出版是作为‘主题写作’而被出版,实则是超前于当代的精品力作,是一个工匠惺惺相惜地向另一群工匠的问候,是满怀深情地正常的诗歌创作,而非命题应景的 ‘主题写作’,因此绝没有伦理化和道德化的痕迹。为此,我对凸凹先生真诚地说:向你致敬!为此,我向那些手忙脚乱的正在查阅资料然后搜肠刮肚地准备一鸣惊人的作家说:你准备好了吗?”
  
  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副主席王国平:“作为一个有多年工厂一线劳作经验的人,我以为:凸凹写了很多手艺人,从本质上来讲,他自己也是手艺人:文字的手艺人。自我认识凸凹几十年来,他的创作始终源源不竭,日进日新,就像都江堰水一样永葆活力、长流长青。我认为,那是他传承了李冰的工匠精神,让一丝不苟和创新创造始终鲜活在他的文字中。他不仅诗艺娴熟,推陈出新,而且异思巧构,匠心独运。他的写作分明就是在机器轰鸣中低语,在熊熊炉火旁饮冰,在近至咫尺的平凡生活中寻找远方。”
  
  青白江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李龙炳:“凸凹以精湛的修辞技艺,举重若轻地讲述各行各业手艺人的故事,虚与实水乳交融,既传统又现代,将工匠精神上升到诗意想象与现实美学的高度。凸凹为手艺人立传,诗人有幸,手艺人有福。”
  
  四川省作协诗歌专委会委员吕历:“如果说诗歌写作是一门‘门坎’极高的手艺,那么诗人凸凹就是一位毋庸置疑的‘跨栏’高手。三十五年过来,诗人凸凹一直锲而不舍地用语言的锋芒雕刻出了一个个玲珑剔透的诗意‘小宇宙’——满怀真善美。随便打开凸凹的一首诗作,您都可以在一个独立的诗意空间发现自己的星座和波段——如果您也是一个‘怀揣手艺的人’,或者您也拥有 ‘三只眼,三只手’——我相信您有。我对此确信无疑。”
  
  《草堂》诗刊编辑部主任桑眉:“凸凹的写作愈来愈自在。在文学创作门类上,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剧本……他都涉足其中,成绩好!收获丰!在题材上,各行各业、各各事/物(件)皆有囊括,从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到烟火‘古镇’《甑子场》到可雅可俗‘桃花’……甚至从古至今——从李冰到一大群现代工匠,他都不悭笔墨、才情,为之著述立说。在写作手法上,可谓信手拈来,(像绘画)或浓墨、重彩,或速写、素描、雕刻……该工笔则工笔,该写意则写意,凸凹是属于那种打通了‘任督’二脉的诗人、作家,不拘泥,不拘束,是怀揣了十八般武艺的人。凸凹诗集《怀瑞手艺的人》,涵纳了从古至今,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跨度大、容量大,对诗人的知识体系要求更全面,需要调动的诗歌技艺也更多、更高妙。凸凹曾是‘大三线’建设者,同时也是新时代同路人,他亲历或见证过时代的一些重要变革和重大事件,有积淀、有底气、有透过现实与庸常的雾障掘出诗意的眼光与才华,才能创作出这类作品。可以说,凸凹笔下每一个科学家、技师、工匠……都是一个行业的 LOGO,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用诗歌来速写人物,是不易的,这些诗是经验之诗,更是深谙虛实之道的诗。”
  
  《星星》诗刊编辑敬丹樱:“目录编排有特色,是按主人公的年纪来排序的,这应该是我见过的书本目录排序独一份。这个小小的细节,也足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和匠心。书中人物小传与诗化描摹相辅相成,互文对照,阐释,阅读体验独特。这本书里针对这些工作岗位的书写,对于读者而言,是有科普意味在里面的。而人物小传对整首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存在,相当于一首诗的钥匙。写工业诗歌的作者有,但写成系统规模的不多,把工匠造像集中起来,写作时间跨越几十年,则有在细分集合里占了先机。这是选材的有心人,占了优势。匠心独具,这是这本诗集给我的总印象。而凸凹老师本人就是技术性人才,是工匠。文学创作也需要工匠精神。诗集和作者都透露出同一种气质:匠心。”
  
  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程川:“优秀诗人擅于找寻自我与时代的契合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实现点面结合的艺术构造。在诗集《怀揣手艺的人》中,诗人凸凹佩戴氩弧焊面罩,以笔在熔岩般灼热的汉字里焊接、浇筑,将平面的词搭建成立体空间,在立体空间里实现诗艺与匠心的交融,进以呈现诗最坚硬顽强的一面。”
  
  《四川农村日报》副刊编辑胡马:“用诗歌颂扬劳动,为劳动者画像,其实是让诗写者重获人类太古之世原初伟力的一种途径,让自我救赎成为不可能之可能……年轻时读海子的诗《重建家园》,其中有一句“双手劳动,慰籍心灵”让我非常感动,铭记于心,但一直未解诗中真谛。人到中年,有幸阅读凸凹的诗集《怀揣手艺的人》中的部分篇什,前后对照,反复参详,结合自己的人生种种和写作实践及思考,总算有所得。虽然我们很难或者说再也不能像前人那样做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但我们至少可以试着像身边的劳动者一样,通过双手劳动,来认识自我,并热爱世界。”
  
  《草堂》诗刊编辑吴小虫:“从我个人来看,这种诗歌向下、关注个体尤其行业中的个体,是当下诗歌发展的一个方向。凸凹老师及早意识到了这点并把它付诸实践。他也及时调整语言策略,从带有歧义性的、繁复的语言景观中转到一种清晰可见的、更多迸发词语本身力量的语言锻造中。这部诗集也为各行各业的交流做了一次破窗的努力。”
  
  青白江区作协副主席、区政协诗书画院副院长羊依德:凸凹先生因家族和自身都与技术和工匠有关,且作者一直潜心研究工业、制造业与手工业,所以写手艺人诗人很有话语权,这本诗集是诗人看待世间万物的沉淀之作。作为一个清醒的手艺人,语言的影响绝不亚于眼光的影响。凸凹先生的《怀揣手艺的人》是触摸现实、呈现人类记忆的一道隔板,打通了它,你将透过世界这个母体,在大脑银幕上重建另一层失而复得的东西,看到昨天的视野、今天的视野和虚空世界的实质,并在时空的交叉相遇中从“形而下之器”推而到“形而上之道”。”
  
  书中《作为客家人》——诗中工匠人物、航天专家张双福的女儿张红京:“感谢诗人凸凹对我老父亲的诗意表达,我的父亲是个搞中远程弹道研究的工科生,以他对文学的理解,不曾想到可以用这么精炼的文字来完成。父亲说:魏平已经是个大作家大诗人了,他写的诗歌人物尽然可以和数学公式一样简洁。父亲那一辈人为了重建祖国让祖国强大的理想,一直信奉和热爱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几个子女的。在他心里认为数学公式是这世间最美的最有力量的存在。现在在老人家的心里,诗歌也是美的。他曾经想过写回忆录,但受身份限制,许多东西不能写,也觉得不好写,因此搁置。记得2018年,凸凹主席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我的父亲还在家乡养病,他们之间,甚至没能完成一次面对面的采访,但是主席、凭借着与我父亲年轻时的同事情、师生情,以及对我父亲事业的敬意和了解,仅仅22行诗,百余字,就完成了我的父亲《作为客家人》从地域上的迁徙到精神上的迁徙,精准刻画了他从脚踏实地到仰望星空为理想奋斗一生的过程。弥补了老人家没能执笔个人传记的遗憾。凸凹以他对诗歌的热爱与深情,用他深厚的专业积淀,撼动文字的力量,再现了诗歌包罗万象的美,让我们见证了文学的力量,同时也深深地温暖和感动了我的父亲和我们一家人的心。我代表我的老父亲和我的家人,再次感谢凸凹。谢谢您!您就是那个‘怀揣手艺的人’!化平淡朴实为力量为美的人!下面,我为大家朗诵凸凹作品《作为客家人》。”
  
  
  二、线上发言:
  
  诗人、小说家、江苏《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匠作需要诗意的升华,诗作需要匠心的独运。诗人凸凹运斤成风,把诗意表达与工匠精神熔炼于一体,抵达生活的第一现场,重现了澎湃的诗歌之心与卓越的工匠精神。
  
  北京90后博士生张媛媛:“《怀揣手艺的人》是诗人凸凹为大国工匠敬献的诗篇。‘手艺’是指匠人们凭借灵巧双手打造器物的技艺,它绝不是某种机械重复性劳动,而是包含着审美的艺术性创造。称得上‘手艺’者,必定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般惟精惟一的创造,杜绝了任何粗制滥造的可能。在这本专为手艺人而写的诗集之中,诗人重塑了从古至今、各行各业杰出匠人的群像……在书写这些工匠的绝活之时,凸凹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意象、最生动的比喻,将各个专业领域中高深的技术或费解的疑难,以最为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
  
  杭州诗评家周维强:“通读诗集《怀揣手艺的人》,能够感受到凸凹在不断用诗歌技巧粘合人物经历中那些枯燥的细节,让其抒情的特色有其轻柔、唯美、浪漫的基调。面对工匠精神与探索精神加持的手艺人,诗人在灵魂深处不断地叩问,重合了理想生发时的初心与美好。不得不说,诗人在写作此诗集时,是下了苦功的。同时,在查阅史料,完善资料的价值传递和诗人自我的生活、知识储备上,因其做足了工夫,也让诗歌的文本呈现上,更立体更有阅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