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关宏|独具特色的史诗式长篇巨作

——评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

2023-10-11 作者:关宏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关宏,满族,研究馆员,广东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赵佗归汉》是著名作家张况的首部宏大叙事长篇历史小说,以南越王赵佗带领岭南回归汉朝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依据,以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际遇展开波澜壮阔的故事,旗帜鲜明地歌颂了华夏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张况的整个写作方式,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岭南地域特色,堪称是一种史诗式的叙事方式。不仅以韵味深长结构严谨的章回体为形式,而且以出奇入胜的思维和回味无穷的语言,让我们去深切感受那段极具传奇的历史风烟。

  一、以直抒胸臆的议论铺排历史的宏大格局

  这样的超长篇小说,在叙述随时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作者并没有完全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推进,而是多方位、多角度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全书有不少地方以故事人物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抒发议论,以大开大合的张力,展开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赵佗,今河北真定县人,生于公元前237年,卒于公元前137年,享年101岁。以统一六国后的秦朝南征副统帅的身份,同主帅任嚣一道将岭南大地成功地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在秦灭中原战乱时,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赵佗精通武功和军事谋略。他顾全大局,汉高祖11年,41岁的赵佗被汉朝封为南越王,南越国成为汉王朝的藩属国,使岭南百姓安居乐业。赵佗治国“甚有文理”,以系列“和辑百越”政策,为岭南的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祖国的完整统一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小说起始,即是以作者气势宏富、指点江河山川的历史脉络展开了汪洋恣意的情节铺垫式的议论,这种写法,让我想到了《三国演义》,小说的开头便是胸襟博大、总结历史的名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首杨慎的诗词,概括了大江东去、笑谈千古的经典。而《赵佗归汉》的开篇以“六世余烈堪倚重 百年复兴气如虹”为第一回,展开了从春秋时期的秦朝由弱到强的兴起之路。

  作者开篇是以春秋战国秦国时代、赵佗的少年时期写起:

  “弱国无外交,诚哉斯言。秦国地处西陲,原为关中不起眼的小国,春秋时期,秦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许多的不争事实,让秦国朝野羞愧得无以复加。各国称霸中原盟会争雄之时,常将势单力薄的秦国孤零零排斥在外,挤得没地方站,秦国一点江湖地位也没有的苦痛日子,真不知熬到何时是个尽头……那时候的秦国国君心情都比较郁闷,既羞愧,又无奈,根本抬不起头来,也不知计将安出。直到秦孝公时,秦国才算真正活明白。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只有换种活法,开始励精图治,才有可能摆脱窘境。于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推行新政。”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秦国的历史发展路径中,两三百字之后,便是“时移世易,实力逐渐雄厚的秦国到赢政当政时,已变得今非昔比了,诡秘的刀光剑影中,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一-秦朝即将沐朝阳而生。”

  这种快进式的情节推进和铺垫,让读者对秦国的发展路径像是隔空观火,无比清晰。

  然而,张况的恣意宏论,并不是雪泥鸿爪,而是不断地在情节推进中铺排的:

  “秦王是个从不认输的人,他骨子里有着超强的精神气质,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耐性和实力去实现一统天下的光荣与梦想,他是发了誓要让所有的对手最终都匍匐在自己脚下俯首称臣、山呼万岁的。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早日实现秦国霸业,他其实早就设计好了征伐路线图和统一时间表,他认为自己必须具备这种一往无前的底气。

  抵定秦国霸业,那是一种巨大的荣光,巨大的存在感刷出来的自然是巨大的成就感。一统天下,那是秦王毕生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真到了那一天,秦王必将以万邦归一、天下归心的荣誉昭告天下、昭告秦国列祖列宗: 赢政是不可战胜的,赵利老秦是不可战胜的!赢政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率!真正的王!真正无可匹敌的霸主!”

  “他暂要将业已龟裂数百年的华夏大地重新捏合成一块完整的版图,使之成为幸福的乐土,万世相传的大秦皇舆,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天下,那是秦国历代先祖寄予他的厚望,他必须接受一切考验与所有挑战,他坚信自己有能力打倒一切、摧毁一切、改变一切、建筑一切。他坚信自己是万能的,他坚信自己最终一定能完成这一旷世宏愿,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是整个战国笑到最后的那一个君王。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启无休止的攻伐、驱赶、强抢、霸占、掠夺,直至万邦归一、天下归秦,秦即天下,寡人即天下。”

  这是对秦皇统一华夏国土开天辟地大事业的赞许,也是对后来赵佗归汉的思想基础的艺术铺垫。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着清醒的认识:“关于秦国的发展史,赵佗心里非常清晰,秦国直到战国中后期才慢慢走出低谷,摆脱束缚,开始称霸一方。从献公改革,到孝公新政;从惠文王改公称王兼并巴蜀,到昭襄王强势灭周朝和西周国;从秦庄襄王攻灭东周国,到秦王赢政铁腕欲横扫六合、抵定八荒,这一路走来,秦国的综合实力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发展,秦人善躬耕、爱劳动、勤思考、善用先进农具,因此秦国农业自秦献公以降,获得了迥异于以往的高度发展,秦国国力比之东方六国,无疑高许多层次。”

  小说塑造了赵佗作为中原人,在秦朝到南征百越的副统帅,建立南越国并回归汉朝的历史进程。

  作为秦皇身边十几岁的少年贴身侍卫,细心而富高情商、高智商的赵佗,将这种一统华夏的精神气质渗透到骨子里。他与秦皇相处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小细节都是在小心谨慎刻骨铭记和密切相关的温暖亲切中产生的,那种从修身养性到兼怀天下、从解决身边琐事到追随秦王平定国土,为赵佗收服岭南、平定百越到南越王的“和辑百越”,个人命运与中国历史上最大聚变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这个人物是非常立体的一种呈现。赵佗的强烈爱国精神和盼望华夏实现统一的思想底色至此显得十分饱满。

  而作者在这鸿篇巨制中,应用了大量的论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应有格局气势。年轻的赵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征伐战争中,就显示出天才战略家的智慧。赵佗跟随秦皇多年,在他眼里,秦皇无疑是一个有着巨大历史影响的天下第一帝王。秦皇扫六合,定八荒,剿群雄,击狂胡,平五岭,结束了战国二百五十年乱局。对赵佗完整的人物塑造,很大程度上也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完成的:“晋之败,主因乃将帅不和,各吹各号,各唱各调、同时也顾忌我秦军当时可能从背后偷袭。晋为救郑而来,然季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意见仍然相左,还在争论打与不打的问题。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之上策。然此策却不能得到实行,而全军已经渡过了黄河。渡河后,这个中军帅居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锜、赵旃策马到楚营搦战,也不做战争准备。待楚军攻击时,哪能不张惶失计、全无退敌良策?全军溃败那是必然的。反观楚之胜、胜在作战指挥高明,智谋胜晋一筹。楚庄王亲统楚军作战,指挥集中、士气满满。战前楚庄王一再遣使侦察晋军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意在松懈晋军的防卫。战时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因而大胜晋军。”

  小说中的赵佗之论,其实就是作者之论,只有深刻理解六国各势,才可能有这样的纵横捭阖之论。看似赵佗之论,实则是作者对于历史的直抒胸臆的畅爽表达。作者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戕害,更是直接站出来说话:“对于生命的滋味,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体味,可能就已经死于非命了。究竟该怎样面对战争,究竟该如何把握命运,对此,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当他们死在沙场时,也许就能梦见家乡,就能回到父母身边。他们被战争的缰绳牵引着东奔西跑,浴血沙场、根本停不下来。哪里有战争,他们就现在哪里,哪里需要他们,将帅们就会将他们派遣到哪里去。他们是机器、是草垛、是风雨中无从选择的黄叶,飘落是他们必须经历的命运,腐烂会他们必须面对的结局。他们的泪水脆弱无比,他们的哭声不值一提,他们的眼睛闪烁着比萤火还小的微弱光芒,而他们的呼吸,甚至比草芥都不如。”读到这里,谁能不潸然泪下?让我们不由得想到曹松那句著名的诗:“一将功成万骨枯”。

  谙熟战事、谙熟生活甚至琐碎的去充满正义、情感的论证过程,必须具备厚实的理论经验并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方能得以完成。这样的滔滔宏论贯穿了巨作的始终。这是张况的强项,让人佩服他的博学丰盈和结构故事的超强能力。
 

  二、以独具一格的心理活动塑造立体人物形象

  小说的独特写法,还在于以深入灵魂骨髓的细腻笔法,探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以心理与情感的戏剧性发展,塑造人物的立体形象,显得可信、真实,切入感很强,让人不由得掩卷沉思,与眼前呈现的这些人物的丰满形象面对面互动。书中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赵佗、李斯、王翦、李信、任嚣及赵高等,还有普通百姓、底层人物代表陈武、陈文双胞胎兄弟、凤娟凤媚双胞胎姊妹的爱情故事、人生际遇,都在作者深入细致的内心活动中,完成了关于人物命运的日常叙事。

  毫无疑问,赵佗是全书的主要人物,他的内心自然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小说对于赵佗的心理描写极多,字里行间反映出文才武略的赵佗,既有博大的胸襟,又有细腻敏感的性格,不论面对战争或面对秦王时抒发自己对于南征百越的宏论韬略,还是对待秦王的饮食起居养生保健,亦或是对于儿女情长细节的精妙处理。作者对于赵佗每一阶段的心理活动都描述得十分精彩,让人感叹作者驾驭文字的超强能力。我们姑且选择一段:“赵佗心想,自己和荔女当日顺利达成备忘,与西瓯达成和解,如今又顺利实现和亲,这势必进一步促成秦瓯一体,似此上佳表现,正是大秦要与西瓯、与百越各族共享和平的前奏呀。荔女心明眼亮果断决策,她苦口婆心地说服俞首领,走向和解之路,引领西瓯族一步步走向和平,此举甚善,殊为难得。作为西瓯族的女儿,荔女能有此觉悟,识此大体,确实让赵佗刮目相看、点头称道、心向往之。

  又比如写李斯的内心活动:“李斯细思极恐,脑海‘嗡’的一下,瞬间出现一大片空白。良久,他才回过神来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确信自己不是在做梦之后,他才自言自语感叹道:‘原来这就是王书房的最大秘密!难怪王书房密室整天紧闭,难怪秦王不让任何一位武将进王书房,难怪密室会成为所有人的禁区!原来如此!秦王是个爱面子的人,但如此看来,他还是默认自己身世的。像秦王这样一言九鼎的人,是绝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身世的。’此时此刻,李斯觉得自己必须跟赵佗一样,对这绝密守口如瓶,必须佯装毫不知情。否则,这事要是让秦王知道了,那就闯大祸了,弄不好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刚才,李斯想到这里时,竟惊出一身冷汗。”作者将李斯小心谨慎、思维缜密的个体性格,及其处于人臣高层如履薄冰的微妙地位刻画得淋漓尽致。将李斯的矛盾性格最终的立场选择和曲折命运逐一映射出来。读之可谓妙不可言。

  我们再通过描写陈武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来看看他的难以言说的特殊遭遇。陈武是败将李信的心腹,而其双胞胎弟弟陈文则在秦王身边当差,陈武陈文兄弟是赵佗的乡亲,还沾着亲、带点故。但在严酷的战争年代,这种特殊人物关系可以说很重要,也可以说毫不重要。因为他们从底层来到将军、甚至秦王的身边时,他们就都成了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命运只能是听凭大人物的摆弄:“埙音低沉,如泣如诉,黑暗成了陈武此时唯一可以依仗的深刻背景。除此之外,他别无长物、一无倚靠。作为一个血性男儿,陈武感到自己空有一身力气,空有一腔报国之心,空有一场刻骨思恋。

  此时此刻,陈武感到一种旷世的孤独占据着自己的脑海,他感到自己内心被一种无处话凄凉的仓皇感所占据,浓重的郁闷,让他无法自由呼吸。

  已是二更时分,陈武站在夜空下,遥望家乡,遥想亲人,他的双脚踏在大地上,可他的心却悬在半空中。他想反抗,可他朝哪里反抗?他想要挣扎,可他不知道向谁挣扎,如何挣扎?他不知道,反抗与挣扎究竟又有何用?他感到自己快要顶不住了,整个人快不行了,快要崩溃了。心里满满的都是悲郁情绪,那情绪像蛇一样冰冷地缠绕着他,令他窒息。哀伤像一块沉重的铁,灌满了陈武的身体,一颗无处趋归的心,铁一样冰冷,像是要把他整个人冻僵、砸死似的。陈武想逃离这个黑暗的、可诅咒的悲惨世界,他要向着光明奔去,向着家、向着爱、向着爱人的方向奔去,头也不回,他要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美好记忆!可是,家在哪?爱在哪?心爱的人又在哪?陈武问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灵,心里满是无从捉摸的茫然感。

  陈武是一个武将,在战场上浴血拼杀,然而他的命运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大王手中,这对一个忠心于秦的铁血战士来说,是任谁都难以接受的。因为李信的败绩,陈武单枪匹马回到朝廷接受秦王拷问,请求秦王撤军,这个屈辱的使命,关系到秦军几十万将士性命的至关重要的使命,如此重大的使命就落在陈武一个人头上。作者不惜笔墨深入陈武的境遇引起内心反应,刻画了陈武虽卑微却悲壮的人生,反映了战争带给普通百姓和底层人物不可躲闪的真实苦难。
 

  三、以人物的个体命运推进整体情节发展

  在这个超长篇历史小说中,作者所叙的故事,总体是沿着秦王朝的兴衰、赵佗的封王之路、人生际遇为路径主线来进行历史展开的。而底层人物代表陈武、陈文兄弟的军旅生活,以及他们的婚姻爱情是作为辅线来展开的,明暗两条线可谓伏脉千里,让作品更具有立体感。这是张况的独具特色的抒写方式,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

  全书以人物个体命运推进整体故事展开情节,成为作者的创造式写法,新鲜而富有情趣。作者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体现了与别的作家以往叙事写作上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一种艺术“冒险”,而这种冒险是值得的,它对于真正有责任意识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文学激情。

  小说中描写了很多人物,描写了秦始皇在推进秦统一诸夏,再到秦帝国朝代更迭,刘邦建汉的全过程,同时也描写了赵佗在南越偏安一隅,如何坐拥整个岭南,经略南越国和茫茫南海,最终因秦亡而成为汉朝藩属国的惊心动魄的一段风云历史故事。不得不说,作者在描绘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靠的是众多人物的命运来进行成功演进的。

  作者将书中涉及到的众多个人的命运展现在苍茫的历史之中,以智哲的文字表述出来。使得这部历史大剧变得风云满纸,煞是动人。

  首先是赵佗的身世,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祖母曹素贞:“曹素贞没有富家女遗留下来的坏毛病,自打丈夫过世后,她就撸起袖子干,一切重新再来。她带着孩子们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百十亩地上长出来的庄稼,除了够一家人的用度之外,还让老赵家变得仓满福满、家有余粮。

  得时之黍,芒茎而缴下。穗芒以长,持米而糠薄。

  曹素贞爱动脑子,喜欢栽植一些跟别人家不同品种的庄稼,这些庄稼长势喜人,每次收获的粮食总要比别人家多得多。不少当地和外乡地主都来她家取经。曹素贞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养能手,发家致富有她自己的一套。

  ……

  大旱之年,到处唇焦舌燥,田地龟裂,一片萧条,但曹老夫人家老早开掘的池塘里、沟洫里依然鱼跃鸢飞,一派悠闲景象,简直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为何物。

  孔子云:我其首禾乎?曹老夫人很认同孔夫子观点,认为这是对田地农时的尊重与感恩。因此,每当禾苗稻穗饱满之时,曹老夫人就会乐呵呵带着她的孙子孙女们到田地里去,教海赵佗他们几个兄弟姊妹要懂得对禾苗感恩,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本。

  水居千石鱼破,山居千章之才。赵家沟与仙霞村相隔五十里地,是个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曹素贞治田勤谨,亩益三升,种养大户的威名从此不胫而走,偌大秦国,几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境地。

  赵佗的称王之路与祖母的勤劳能干和知情达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在祖母不经意“成名”之后,才向李斯推荐了自己的孙子赵佗的:“九龄竖子赵佗,乃民妇长孙也,五岁始,从东垣大儒终黎汉习《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练擒拿格斗之术。长进神速,乡人目为神童。孺子好学,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宅心仁厚、事亲甚孝,志向宏远,常怀报国之心,常思安民之策。平日里好侍枪弄棒、挥拳舞剑,身轻如燕,技艺娴熟。有过目不忘倒背如流之技。民妇大字不识,《东垣农桑辑要》乃民妇口述,此子眷写,老媪喜之,甚惜其才。”于是,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天才的九龄童赵佗打点行装,依依作别家人,随李斯入京。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我们再来看看由一位武将章邯的经历所推进的脉络:“ 当年作为副帅跟随李信伐楚的章邯,因受伐楚败绩牵连,当然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众将面前抬不起头来。从战绩来看,章邯自然远不如王剪王责父子,也比不得蒙武、蒙恬、蒙毅一家,充其量他只能与李信、赵佗几个比肩而已。

  章邯当年系少府官职出身,少府几乎没什么分量,只是个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的小小文官而已,人微言轻,几乎不值一提。与王朝、武这些出身于军事世家的精英豪杰们比,章邯自然差了一大截。毫无疑问,于军事而言,章邯确是个人才,他从一个文官华丽转身力武将之后,虚心向学,进步很大。统一六国后,踌躇满志的秦皇一不做二不休,为了一劳永逸,他族留派蒙悟率三十万大军征讨匈奴,收复河南之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实际上,这时距陈胜、吴广起义,屈指靠其实已经不足一年。面对猝然而来的狂风暴雨,此时的秦朝却没有几鑫得出手的名将来抵御起义军了……偌大秦廷,竟再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将军来带兵平叛了,这无疑是一种深度悲哀。

  好在彼时章邯够胆站出来毛遂自荐,以巨大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担负起保卫秦朝的重担,而彼时他能掌控的士兵,充其量也就骊山数十万囚徒而已。这里所说的‘囚徒’,当然不完全是囚犯,有不少是世代参加秦延各大工程建设的农民工,他们每天干得辛辛苦苦却吃不饱、穿不暖,入伍参军,兴许还有顿饱饭吃。

  因此,章邯率领的这支部队,其实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既有士气,也有自信!而在章邯面前,陈胜、吴广领导的泥腿子起义军简直就弱爆了。……屈指算一下,陈胜的‘张楚政权’也就短短存在过两三个月而已。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章邯的个人经历:从第一次李信、章邯的伐楚失败,到文官转武将、谈不上一线将军的章邯,在危难时刻勇担重任,力挽危局的个体历程,揭示了秦国曲折的历史走向。这正是作者对于宏大历史叙述举重若轻的书写能力。
 

  四、坚实的历史艺术与风物学识衬托了作品的厚度
 

  写历史小说,不仅要描述历史烽烟中的人物的命运、国事兴衰,还要有诸多的历史学识以及对山川草木、地理气候和风物宝藏等学识的支撑,这些载体,是承载长篇历史文学著作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方面,作者以博学广识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文化营养,也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从中原文化到南国民俗,那些竹马舞、醒狮舞、木偶戏、玉文化、饮食文化等,从北国的寒冷到南国的温暖,作者都会在适当的环节中涉及。这些细节很有看头,担得起起承转合的重任。

  如今,从国家多处考古发现中可知,中国是一个爱玉的国度,而独一无二的“丝缕玉衣”出自第二任南越王、也就是赵佗孙子赵眜的墓葬,仅一件玉衣就由2291件玉片组成,不仅如此,整个棺椁中还有若干稀世玉璧、玉具剑等出现。由此可见南越国的爱玉风尚是不容置疑的。这与赵佗在秦国时的熏陶,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赵佗归汉》里有各种玩玉情节,便是作者的真情奉献和博学多闻的见证,十分可信而又非常有趣:

  “当年冯去疾曾告诉赵佗,自己拥有一块上古龙龟把件,说那是一件千年古玉,属上好珍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细腻润滑,光可鉴人。冯相邦惜宝,只在府上独自把玩,据说,满朝文武除了赵佗见过此宝,从未见冯相邦拿出来示人。李斯此前也没见过这块宝贝。因此,今日冯相邦忽然拿出来把玩,李斯自然要发一通感慨的。

  冯相邦平日里爱玩玉,与赵佗乃是意气相投的忘年交。文武百官中赵佗识玉、爱玉那是出了大名的。朝中爱玩玉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向往君子品德。虽各自都有丰富藏品,但真正识玉、懂玉者却是凤毛麟角,赵佗正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个。他与冯丞相交好,彼此私下里常有藏品交流,常有好玩的器件交换着把玩。

  关于玉,当年赵佗与王老将军也有碰撞,但要数与冯去疾交流得多些。冯去疾虽贵为右丞相,但论玉,他还得向赵佗请教。事实上,冯去疾从赵佗的言谈中学到许多他原先不懂的东西,他逢人便夸赵佗是一等一的玉痴、是君子中的君子,说赵伦博学多才,说活到老、学到老断非虚言。弄得王翦当年私下里经常笑话他是个典型的年轻‘玉痴’再传的最老弟子,尽听年轻人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冯相邦当时就正色警告王:‘老朽木,别总没个正形,你还真别小瞧这个小赵,崇玉尚德之人,将来一定能成大事,不信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你还是多向李斯这个当年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多学着点吧,谦虚点,对你没坏处。’……冯去疾与赵佗以玉结缘,早些年朝廷事务不多的时候,这一老一少私会轻易接招。下里常坐在一起交流玩玉心得,由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关于古老的中华民俗,作者谈起来依然是那样娓娓道来,犹如唠家常般的亲切:“‘旅’祭,赵佗说,那是通过向神灵陈述祭祀的情由或目的,以求神灵满足祭者的心愿的祭祀;‘禋’乃野祭名耳,古人认为天神难以直接接纳祭祀物品,于是觉得在野外架树枝干柴,置各种祭品于其上,然后点火焚烧,使烟气上达于天,供天神享用,许是可以更直接让天神接纳到祭品。赵伦说‘荐’祭是向鬼神供献祭品的祭祀,《礼记·王制》有载,士大夫的宗庙祭祀,有田猎之物则进献猎获物,倘没有,则改为献当时新产的农作物,此即为‘荐’”。

  在南越国,气候温暖湿润,到处弥漫着原始的甜美气息。森林、河流、山川都有着人迹罕至的纯净,大量野生动物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自由奔跑,自在游弋,一切都是其原始的本来的生存状态:“‘当然,直至春秋时期,五华山下的人烟依然很稀少。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各种参天古树比比皆是,最为难得的是这里还分布着素有‘藤类植物之王’称号的秘樱树、酸枝木、紫檀木等,这些都是珍贵的名贵古木……五华山上,原始森林密布,豺、狼、虎、豹、狮子、大象、蟒蛇、糜鹿、羚羊、野猪、野牛、野马、野兔、山鸡、狐狸等动物,在莽莽树林间来回途巡、嚎叫。’骆稼老人摸着他那上翘的胡子,乐呵呵地跟赵佗如数家珍地谈起了五华山,谈起了那里的森林与野兽。

  通过这些亲切可掬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厚实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风物学识,衬托出作品别一样的深度和厚度,带给读者一种别样愉悦的阅读享受。
 

  五、独具匠心的情节点增加作品的精致与妙趣
 

  这部长篇作品,不是纯粹的沿时间的推进单线叙述,而是以多样的角度和丰富的人物经历进行推进的。有些情节点,十分有趣,令人沉思和遐想。

  张况是全国著名诗人,文本中往往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和逻辑构思。许多的事例和情节的演进,那些精彩的描述和对话,如夜空中璀璨的星光,星星点点闪烁,点缀着史论式巨作的广袤空间。

  在征战岭南的过程中,戏剧性地出现了美丽的西瓯女孩荔女的求和之举,她的惊人作为,在于“以身相许”的“豪言壮语”,这种快人快语、敢作敢当,准备为了族人牺牲自己幸福的举动让人捧腹之余,陡生对巾帼不让须眉的佩服之情。而当她真实地走到赵佗面前时,却被眼前这位年轻英武的将军情不自禁地吸引住了,成就了一见钟情的情爱佳话。于是,一段意料之外、意味深长的儿女情为结束连绵的战争铺平了决定性的道路。这种富有喜剧情节的看点,的确是细腻有致妙趣横生而且饶有趣味的。

  “如此烈女,实为仅见,其情可悯,其志可嘉啊!为族人、为亲人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如此畅爽豪气,确实让赵佗内心赞许有加、暗暗称奇。赵佗开始打深心里佩服荔女的豪侠之气,从骨子里认同她的这一举动了。/荔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她究竟有着怎样真实的打算和想法?赵佗迫切想知道这一切。看来,他那以貌取人、爱武装也爱美人、爱沙场也不拒绝欢场的男儿本性、风流本色又开始起主导作用了。/古语说得好呀,英雄难过美人关。/傻子都看得出来,此时此刻,赵佗确实对荔女动心了。他确信,这对于西瓯族战局来说,是个好兆头。俞宋该感谢上苍,生了这么一个敢说敢为、敢做敢当、敢爱敢恨且美得一塌糊涂的好女儿。赵佗觉得自己可能前世就欠了荔女的,今生敢情她就是来讨债的。/想到这里,赵佗自己都摇摇头忍不住笑了。/见赵佗傻笑了一下,接着又是好一阵沉默,荔女竟也忍不住顾自暗暗发笑了,心里直骂:这呆鹅!怎会这样对待本姑奶奶!哼....真是气人!该打!可是,骂归骂,荔女心里还是有些甜丝丝的感觉,两个人心里边那点小九九,其实谁都瞒不过谁。赵佗傻愣愣的样子,让荔女感到既可气又可笑,她觉得赵佗这人傻得有些小可爱,愣得有些小可恨。她心生疑窦、困惑不已,心想,莫非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显唐突了?莫非头发乱了?脸花了?鼻子沾灰了?眉毛画歪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让他感到好笑了呢?

  对于拥有猛将如云的秦朝,那些将军的勇敢坚韧是他们共同的个性,但是在这种底色下,却又是各有各的性格的,或刚猛,或狡猾,或诙谐,或贪婪,或嗜酒如命,总之不一而足。这些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都被作者的一些小情节所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将他们的群像勾勒得生动无比,别有情趣。

  “王翦当年托着下巴愣呵呵问蒙武,为何王绾如此待见于秦王?蒙武狡黠一笑,煞有介事地对王翦说道:‘王绾是如假包换的官二代,他之所以能被秦王看好,并被扶上相位,一是他祖坟冒青烟了,二来怕是秦王与王绾对过眼神,确认王绾确实是一个拥有过人能耐的旷世奇才。’‘去你的老朽木,装神弄鬼!哼……有那么玄乎吗?’王翦面露鄙夷之色,他摇头指着蒙武的大嘴巴骂道,‘知道你能掐会算,说得自己跟个半仙似的.....’

  作者对于反面人物的描写,一定是斟酌再三后才下笔的,那种深度力度更是鞭辟入里。如胡亥当上了皇帝,竟然恬不知耻地问臣子:“朕闻韩非曾说过,尧治理天下时,房子都是茅草做的,饭菜都是野菜做的,冬天裹着鹿皮御寒,夏天只穿一件麻衣。大禹治水时,东奔西跑,累得筋疲力尽,以至于大腿上的肉都掉了,小腿上的毛都脱了,最后客死异乡、做了孤魂野鬼。做帝王如果都这样,那还有毛意思?这难道是他们的初衷么?朕倒以为,贫寒的生活大抵是那些穷酸书生们提倡的吧,像帝王将相这样的贤者是绝不会苟同这种观点的。朕以为,既然帝王广有天下,那就得拿天下最好的东西来满足自己,否则,怎么叫广有天下呢?当帝王的人,自己都得不到一点好处的话,又怎么可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朕就想这样永远地享乐下去,爱卿你看有什么良策?”作者将胡亥的愚蠢、自私、恶毒到极致的逻辑呈现出来,把胡亥可耻的面皮一层层扒下,让世人看清胡亥这个亡国皇帝令人憎恨的丑恶嘴脸。
 

  结语

  赵佗坐拥南越,是因为他看清了胡亥的昏庸引起天下战乱最终导致秦亡才自立为王的;后因汉文帝的体恤和对赵佗治理岭南功绩的肯定而大义归汉,究其根源,是赵佗的人生经历,渗透在血液和骨骼里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对华夏向心力的认可,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愿意看到的是:君臣一心,社稷统一,百姓安乐。作品展示了南越王赵佗丰满旖旎的传奇人生。

  我个人觉得,如果小说再增加一些正面紧张、冲突的场面或情节,也许作品更有阅读的魅力。

2023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