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王单单:我写诗,转化生命的痛苦,并试图完成伟大的创造

2025-05-26 作者:魏升贤 | 来源:星眼读书 | 阅读:
本期活动,主题为《从身体出发:一种区别于AI创作的诗歌》。王单单指出,百年新诗在历史洪流中跌跌撞撞奔腾向前,“身体叙事”的遮蔽与在场经历了漫长的博弈。当下,如何写出区别于AI创作的诗歌,成为了诗歌界热门的话题。​

  ​许多人说,诗歌已死,何故还要写诗?
  ​王单单说,诗歌永存,杰出的诗人也会永远“活着”。诗魂,沧笙踏歌,生生不息。​

  ​

  ​5月25日,阴雨连绵,五十余位诗歌爱好者默契地来到位于昆明市人民中路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23°人才服务站),“借诗歌避雨”,清澈又温馨。

  这是又一场“彩云英才荟”高层次人物服务与交流活动,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由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主办,五华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办,百里·春秋会客厅(23°人才服务站)、新浪云南联合承办。​​​


著名诗人王单单
 

  ​​本期主讲嘉宾王单单,是著名诗人,80后,最年轻的一位文学界“兴滇英才”(文体人才)。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华文青年诗人奖、扬子江青年诗人奖、艾青诗歌奖、李杜诗歌奖、云南文学艺术奖等奖项,出版诗集《山冈诗稿》《春山空》《花鹿坪手记》、随笔集《借人间避雨》等。​

  著名阅读推广人、文化活动家、奔来书院执行院长温星,担任主持。他介绍,近年来,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精心策划打造“彩云英才荟”活动平台,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兴滇英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作为主旨分享嘉宾,为全省产业发展搭建人才交流、资源共享、跨界合作的人才服务平台,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热切的关注、积极的参与和一致的好评。

  本期活动,主题为《从身体出发:一种区别于AI创作的诗歌》。王单单指出,百年新诗在历史洪流中跌跌撞撞奔腾向前,“身体叙事”的遮蔽与在场经历了漫长的博弈。当下,如何写出区别于AI创作的诗歌,成为了诗歌界热门的话题。​

  ​王单单分享中,结合自己的创作情况及自己阅读视野中古今中外其他诗人的作品,陈述了观点。

  ​第一,想象力,想象力是跳出现实表象的动力。昌耀《斯人》“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写尽与天地对谈伊人的孤绝;王单单自己作品《堆父亲》“我怕看见/大风吹散他时/天空中飘着红色的雪”,“雪”,一定是“雪”而非“血”,维护了诗歌的温爱氛围。

  ​第二,语言与细节,“陌生化”的细节是一种辨识度极高的智性创造。刘年《汪家庄的白杨》“起风了……有鸟窝的白杨/摇动幅度最小”,摇出了自然界微风的悲悯、诗人的格局;雷平阳《在日照》“从来没有/如此奢华过/洗一次脸/我用了一片汪洋”,力挽狂澜式的收尾辽阔了诗境,瞬间起调至天地境界。

  ​三、身体感与叙述节奏,诗歌的抒情节奏体现诗人的精神气质。于坚《作品第39号》“面对某些美丽的女性/我们永远不知所措/不明白自己——究竟有多憨”,立现其“拒绝隐喻”的文学主张与坦荡率真的个性。

  ​四、意象与深度,有意象而后可以隐喻,故有深度。江一郎《向西》“我让她上车/她摇摇头笑笑/说/你的车到不了 我想去的那儿”,书写“用额头走路的朝圣者”的虔诚;聂权《春日》“三岁多的柔软小身体/和无来由的善意/让整个世界瞬间柔软/让春日/多了一条去路”,以童趣抚慰尘心,日常生活诗性化,拓宽了诗境阐释的时空向度。

  ​五、炼句、生情与造境,炼句召唤情感,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张二棍《六言》“因为苍天在上/我愿埋首人间”,朱零《悲哀之极》“后来你离开了……这个世界/无动于衷/就像你/从未来过”,短句洞见生死之辩证哲学,可谓“神思”,以蓬勃的生命意志向人生无意义宣战。对抗虚无,对抗庸常,哀而不伤。

  ​六、留白,诗歌结束了,想象开始了。霍俊明《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楼》“从2014年万圣节起/每一座高楼/都会/有一个人/跳/下/来/然后微笑着/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俊明,我没事!”,非虚构写作下的淡然的“疼痛叙事”更显其痛之深切,感性与理性极致拉扯下惨烈的人性挣扎,只剩下空空的无应答。​

著名阅读推广人、文化活动家温星,担任主持
 

  ​王单单的分享,激起全场强烈共鸣。

  ​主持人温星小结道,他分享的诗歌创作中的创新、想象力、陌生化等要素,任何行业从业者都需要。“因此,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诗歌,并非为诗歌而诗歌,而是要从文学创作中,去寻找各行各业普适的竞争之道、成才之道,从而,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样本与榜样,由此,方能为全省广义上的文化产业储备和发掘人才。”

  温星认为,纯粹的文学,也要与社会经济相嫁接,相互赋能,这就是老话所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者“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反之亦然。​​

  ​活动现场,提前准备好了数十本王单单最新的散文《在四季花海里徜徉》,这是云南人民出版社刚推出的丛书《心之所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10卷)中的一本。作为这套重磅丛书的审读专家之一,温星分析,从未涉足过鲜花及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王单单,突然受邀写了这本书,是一位纯粹的诗人以其文学力量来为产业(鲜花产业)进行文化挖掘与赋能的一种努力,非常有现实意义。​

  ​王单单分享了创作《在四季花海里徜徉》的心得,说自己走遍大半个中国,发现还是自己的家乡云南最美。在活动结束后的签售环节,这本散文被现场读者一抢而空。
 

  ​互动环节,包括两位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内的多位读者,向王单单提问。

  ​李若燕:您如何理解“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这句话?​


提问者李若燕

  ​王单单:比如说一个美女穿的衣服不多,那就可以看到身体的轮廓和曲线,如果叠穿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就看不到她的曲线。用太多的形容词修饰,文本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就可能被遮蔽。

  魏升贤:老师能否“细节化”谈谈初创时第一个字落笔的因缘?写诗,是主动的超脱,还是被动的救赎?​


提问者魏升贤
 

  ​王单单:这个问题唤醒我很多回忆,人生任何一环没有扣好我都没办法走到这里。第一次写诗,当然不是为了从镇雄调走,更不是为了成为当下最年轻的兴滇英才(众大笑)。在乡村小学教书时,我不喜欢打麻将,但身边很多人都在打麻将,于是我写诗,转化生命的痛苦,并试图完成伟大的创造。先有救赎,而后实现了超脱。​

提问的小朋友

  ​一位小朋友又站起来发问:单单老师,我们要怎样去坚持一件事呢?比如写作业!众人哈哈大笑。

  ​王单单认真思考后说,更多是热爱,先有了一份热爱,便能很自然地发自内心的去坚持。小朋友若有所思,点点头。​


主持人温星与著名诗人王单单对话

  ​活动最后,主持人温星总结陈词,追忆早在2002年时,他给尚未成名的如今中国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雷平阳做的一篇深度访谈,开篇就说“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诗人、作家”,这个长篇对话,后来发表在《诗刊》。

  ​温星说:“单单,现在,我也把这个评价和论断送给你,期待你为云南、为当下,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现场读者聆听分享
 


王单单签名售书
 


活动嘉宾合影留念

  撰稿:魏升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