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说猴:《诗经》有涉猴诗句 猴戏已走向世界
中国邮政发行的猴年邮票。
送走未羊,迎来申猴。按阴阳五行之说,申属金,自古以来,猴常常被誉为“金猴”。在中国,猴子可以引起无限的联想,从聪明到愚蠢,从褒扬到贬抑,从民俗到艺术,从诗歌到小说,几乎各种形象皆备,孙悟空这样的文学形象更是妇孺皆知。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创作过一首诗《变个孙悟空》——“变吧!变吧!变个孙悟空,漂洋过海访师宗”、“学得本领何处用?揭起革命旗儿闹天宫”,颇能代表中国人对这只“孙猴子”的喜爱。
其实,猴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滑稽惊险的猴戏表演的主角;受它的行为动作启发, 猴拳与猴戏等类的体育项目由此产生;在一些民间信仰观念中,猴既是保佑人们生生不息、平安幸福的始祖或一般神灵,又是具有驱邪攘灾、避瘟逐疫等神奇力量的灵物;它常常与其他传统的民族吉祥物一起,构成人们表达增福益寿、富贵封侯愿望的祥瑞象征……中国人对猴子的喜爱,反映在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学
浩瀚诗海中,有不少咏猴的诗句。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猴的诗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小雅·角弓》)这四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要教猴子爬树,像用泥来涂附。君子有美德,小人要来依附。”尽管这不是专门咏猴的,但它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涉及猴的诗句,而且由此派生出成语“教猱升木”。
魏武帝曹操有“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薤露行》)的诗,前一句系直接引用成语“沐猴而冠”。魏文帝曹丕有“野雉群 ,猴猿相追”(《善哉行》“上山采薇”篇)之句,后一句描写猴猿相互追逐戏耍的情景,虽仅有四字,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七哀诗三首》其二)的诗句,写“猴猿临岸吟”,以水声加以衬托,隐含一个“哀”字,令人如闻其声。西晋诗人刘琨的诗句“麋鹿游我前, 猴戏我侧”(《扶风歌》),后一句写猿猴之行为——“戏我侧”,让人如见其态,也突出了猿猴与“我”的亲近融洽。
唐诗中咏猴的诗句、篇章为数众多。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与著名诗人韩愈、杜牧、李商隐等均有咏猴的诗篇或诗句。其中,杜甫的《猿》,杜牧的《猿》、《伤猿》,周朴的《咏猿》等都是名副其实的咏猴诗作。
相比较杜甫和李白,周朴其人其诗并不为人所知,但其《咏猿》通篇可谓咏猴佳作。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生在巫山更向西,不知何事到巴溪。中宵为忆秋云伴,遥隔朱门向月啼。”诗中交代了猿的出生之地、迁徙之处,写半夜时分,猿因忆念“秋云伴”而“遥隔朱门向月啼”的情景,既写其行,又状其声,还传其情。
宋代及以后,颇具特色的“猴诗”有: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疗饥摘山果,击磬烦岭猿”(《清远峡四首》其四),“入山无路出无门,鸟语猿声更断魂”(《过五里迳三首》其三),“岳麓猿声里,湘流雁影边”(《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其一);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摩围可望不可到,青壁无梯猿叫绝”(《下黄榆岭》);元代诗人陈孚的“野猿忽跃去,滴下露千点”(《飞来峰》);明代诗人安磬的“峭壁断崖无鸟过,古藤昏树有 哀”(《峡中》),皇甫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