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奖而是诗歌本身
9月26日,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在雷州授予美国诗人丽塔·达夫和中国诗人西川。在当日的高峰论坛上,奖项创设者、《诗歌与人》杂志主编黄礼孩说:“重要的不是诗歌奖,而是诗歌本身”。
在一方面纯文学阅读者日渐减少,另一方面诗歌自媒体发表便利、文学奖日益增多的今天,这个民间诗歌奖项为什么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诗歌与人”十届以来的坚持,让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中国不缺诗人,缺的是读者”
“我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每次当我出发前,我的朋友们都会兴致勃勃地介绍我认识当地的诗人,我发现中国不缺钱也不缺诗人,任何地方都有诗人,中国缺的是读者。”美国当代诗人和翻译家,尤其对将中国文学翻译介绍到西方有强烈兴趣的顾爱玲女士在论坛上讲述了她对中国诗歌现状的分析。
她认为在中国,诗歌奖越来越多其实并不能证明诗歌的繁荣,因为,“谁对诗歌感兴趣?谁在认真地读中国当代诗歌?其实读诗的是诗人这个圈子而不是普通大众。我在想,是不是各种诗歌奖的层出不穷,在试图替代诗人被公共认可的感觉?事实上获奖并不能代替公共认可,所以我想,诗歌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或是为真正需要的诗人提供鼓励,或是给读者介绍一些重要的、但尚未进入我们视野的诗人,代表一种真正的标准——正如今年‘诗歌与人’奖颁发给在美国非常知名,而在中国很多人还并不知道的丽塔·达夫,让中国读者能够了解她。”
今年获得“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丽塔·达夫在美国诗坛最受瞩目的诗人之一。她1952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出版诗集九部,1987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93至1995年曾连任两届美国桂冠诗人,1996年获美国总统克林顿颁发美国人文奖章,2011年获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这使得她成为迄今为止美国唯一接受过两位总统颁奖的诗人)。2011主编《企鹅版二十世纪美国诗选集》。丽塔·达夫还曾担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美国诗人学会会长。自1989年起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现为该校的联邦教授,拥有25个荣誉博士学位。
除了诗歌外,她还写散文、小说和戏剧。她的戏剧《大地更黑的一面》1996年在俄勒冈莎士比亚音乐节上首演并大获成功,随后获邀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和伦敦的皇家国家剧院上演。2011主编《企鹅版二十世纪美国诗选集》。2016年春天即将推出她前三十年的诗歌合集的《诗集1974-2004》。黄礼孩介绍说,在此之前,丽塔·达夫的诗歌在国内仅有零星的翻译,此次“诗歌与人”邀请广东翻译家程佳和香港翻译家宋子江共同为她编译了中文选集。同时暨南大学借诗人远道从美国来领奖之机,通过《诗歌与人》邀请诗人到学校为学子讲学并授予其荣誉教授称号。湛江的岭南师范学院也为丽塔·达夫颁发了名誉教授的称号。
“广东的诗歌生态令人感动”
同获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西川,早已是国内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名散文家、翻译家,现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西川出版有八部诗集、诗文集,两部随笔集、两部评著、一部诗剧,翻译有庞德、博尔赫斯、米沃什、盖瑞.施奈德、奥拉夫.H.豪格等人的作品。纽约新方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英译《蚊子志:西川诗选》,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获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2013年度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他近年出版的《深浅》、《大河拐大湾》、《小主意:西川诗选(1983-2012)》广受瞩目。
在论坛上,西川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文化的巨大颠簸让我们的思想与标准具有多种层面与角度:“拿我所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是很多层次的北京,它是过去的皇城,内心有优越感,也是知识分子的北京,高校云集,具有世界眼光,它还同时是北京市民的北京,胡同里的北京、炸酱面的北京、奔波在望京的北京,还有极端的天桥把式的北京……我想在讨论中国当代诗歌或者中国当代诗歌奖这样的中国议题时,很重要的是对现实层次的认识。如果我们不是那么绝望,认为早晚有一天我们能达成某种共识,那么一定是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得以抱团,带给人真正的荣誉感。没有荣誉感就意味着没有价值观。”
就此话题,与会论者们纷纷认为,“广东的诗歌生态令人感动”。长居瑞典的诗人、翻译家李笠认为“当前中国诗歌奖项就像都市里的霓虹灯,具有巨大的迷惑力,而‘诗歌与人’奖则像一束黑暗中的烛光,有其必要性,代表了一种独立的精神。”
诗人安石榴认为,广东保持着一些值得信任的诗歌奖项,除了“诗歌与人”之外,还有深圳女诗人从容所组织的“第一朗读者”,评选过程独立、透明,诗人世宾等组织的东荡子诗歌奖虽然刚刚起步,也可以看到其公正性与独立性。这些奖项的独立性与广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积淀及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剥离了诸多外在因素之后,广东诗歌生态得以比较少地受到经济等因素制约而健康发展,令人欣慰。
在诗歌与当代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结合点
诗歌跨界活动“中国诗剧场”和“第一朗读者”的创办人、艺术总监从容介绍了她工作的初衷:“让诗歌还原到时代、到场域中,把诗歌还给公众,我们每年创作十场,每一场邀请一位中国一线的诗人,与一位港澳台广东地区的诗人进行对话,把很多当代艺术的部分结合到诗歌中来,用身体去演绎诗歌,用多种形式演示对诗歌的理解,想鼓励诗人们对中国诗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不谋而合,十年来,黄礼孩与他的“诗歌与人”也是这样运作的。举行一场颁奖典礼、出版一本诗集、用获奖诗人的诗歌来谱成民谣、以诗人的形象创作一幅肖像画、为获奖诗人创作一个奖杯雕塑,在诗歌与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已成为“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惯例。今年,黄礼孩特地邀请两位波兰著雕塑家创作完成两座奖杯雕塑。
丽塔·达夫的雕塑奖杯由斯坦尼斯瓦夫·拉德万斯基教授创作,他的作品节奏感强烈,张力十足,形式完美。这是一个在路上的人,没有身份,没有性别,像是在回家,又仿佛在出发,更像一个寻找远方的行者或诗人,一如丽塔·达夫的诗歌,不断抵达,又不断重新启程,追寻着永恒的未知。
西川的奖杯雕塑由波兰女雕塑家维西尼耶夫斯卡创作。此件雕塑作品意为“匹配”,既是两性的和谐之美,也是人与诗歌之间的亲密关系。雕塑作品还植入装置艺术,个性十足,打破常规,体现出互动与合作的魅力,充满生命的热力与激情。
跨界传播,让诗歌与普通人更近
为每一届获奖者创作一个雕塑奖杯,并将之放大,与广大公众见面,这也是黄礼孩一直在追求的效果。这些充满灵性与诗意的雕塑曾落户在广州和长沙。今年是“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举办的第十年,今年的的雕塑落户雷州半岛的足荣村。雷州半岛是黄礼孩和赞助方茂德公陈宇共同的故乡。陈宇是从雷州半岛足荣村走出来的企业家,他事业有成后,带着资本和技术,带着对乡土的热爱,回到家乡反哺家乡。早在多年前陈宇便在家乡规划要建一个雕塑园区,因为种种原因计划搁浅,在遇到同样来自雷州半岛的黄礼孩之后,两人一见如故,将这个雕塑园定位为“国际的、诗歌的”,并于9月27日在足荣村正式落成,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国际雕塑园。
雕塑园的揭幕仪式别具一格。被授予西川的奖杯“匹配”掩埋在高高的谷堆中,随着仪式进行,雕塑家、诗人们合力将谷堆扒开,金黄的谷粒流泻,露出了雕塑本体。西川告诉信息时报记者,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开幕式。同时,在此前一日颁奖典礼上,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三位男生用肢体语言重述了西川的诗歌《小老儿》,西川诗歌《无关紧要之歌》与丽塔·达夫诗歌《美杜莎》也被改编成民谣弹唱,对此,西川表示印象深刻。
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与诗歌音乐会吸引了许多雷州本地居民观看,迟至晚间十二点仍不愿离开,他们告诉记者,这里长期封闭,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外国诗人,更未曾接触过现代诗歌,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向诗歌敞开。
“你向诗歌敞开多少,你就能获得多少,诗歌的圈子不应该那样狭小,现在有非常多的翻译家、批评家、画家、音乐家、雕塑家参与这个诗歌奖中来,跨界而多样的传播,让诗歌与普通人更近。”黄礼孩说。近年来,他与志同道合者们在元旦之夜举办的新年诗歌音乐会,渐渐成为广州市的城中盛事,传播诗歌的光芒,也让我们相信,重要的不是诗歌奖,而是诗歌以及从诗歌中生长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