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召光明与胜利――抗战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
聂耳(左)和田汉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国统区的抗日诗歌朗诵运动真正蓬勃兴起于武汉。1937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武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大会,曾经的“狂飙诗人”柯仲平在此次集会上激情四射地朗诵了他自己创作的《赠爱人》,著名演员王莹女士朗诵了诗人高兰的《我们的祭礼》,拉开了武汉抗日诗歌朗诵运动的序幕。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穆木天、彭慧、冯乃超、高兰、王亚平、锡金等一大批诗人云集武汉,积极开展诗歌朗诵运动。1937年11月1日,诗歌团体“时调社”成立,致力于诗歌朗诵运动的《时调》诗刊创刊。此外,武汉的《五月》《战地》《抗战文艺》《大公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或登载理论探讨文章,或介绍各地蓬勃开展的诗歌朗诵运动,或大量发表朗诵诗作,有力地促进了武汉诗歌朗诵运动的发展。
在各种文艺集会、群众集会中,诗人们不顾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冒着生命危险激情地朗诵诗歌。在电车上、在轮船上、在轮渡上、在广播电台中,也有着热情洋溢的诗歌朗诵。高兰和梁韬朗曾在汉口的无线电台朗诵《高兰朗诵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他们朗诵的爱国诗篇深受江城人民欢迎,促进了大众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武汉保卫战期间,以臧克家为团长,包括黑丁、田涛、邹荻帆等作家在内的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在战斗前线河南商城等战地乡村也发动了诗歌朗诵运动,并多次召集战地文化救亡团体召开诗歌朗诵座谈会。
解放区的诗歌朗诵运动以延安为中心展开,柯仲平、光未然、萧三等诗人是延安诗歌朗诵运动的核心。全面抗战爆发后柯仲平由武汉奔赴延安,领导组织“战歌社”,致力于朗诵诗的创作、朗诵与研讨,引发了延安乃至整个解放区的诗歌朗诵运动的热潮。以柯仲平为首的“战歌社”每周集会研讨诗歌、举行诗朗诵活动。
《边区自卫军》是柯仲平于1938年4月间创作的描写边区人民武装抗敌锄奸故事的诗篇,作者曾在延安印刷厂举办的诗歌朗诵晚会上朗诵《边区自卫军》。当时,毛泽东也参加了晚会,饶有兴致地听完了他激情四射的朗诵。会后,意犹未尽的毛泽东还将诗稿借回去阅读,在上面批示:“此诗很好,赶快发表。毛泽东。”随后,《解放》杂志破例连载了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此后,诗歌朗诵运动在延安及解放区蓬勃开展起来。
以诗作《五月的鲜花》成名的诗人光未然在武汉抗战期间就积极从事诗歌创作与朗诵。1939年3月,他在病榻上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过光未然的《黄河吟》后,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就为这部长篇朗诵诗谱了曲,也就是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这首歌越过黄河,响彻全中国,成为激励中华民族抗战的史诗般的不朽乐章。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黄河大合唱》,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战场。
为了更好地在战地宣传抗战,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也成立了专门的诗歌朗诵队。他们深入抗日前线,在抗敌前线,战地乡村朗诵抗日诗歌,极大地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鼓舞了抗日战士的士气。街头诗运动与诗歌朗诵运动互为交融、互相促进,共同把延安的新诗歌运动推向高潮。
(作者李继伟 系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