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歌”全国诗歌大赛揭晓 评委盛赞:好的诗歌一目了然(组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铭记历史,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从今年5月11日开始,华西都市报联合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再次联办“胜利之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诗歌大赛。
8月13日晚9点半,夜色阑珊,华西都市报观天下会议室仍灯火通明。整整6个半小时,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梁平,原青海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诗人白渔,川大教授、著名诗人向以鲜等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在这里仔细评审来自全国近900首抗战诗歌作品。经过5位评委一轮轮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投票,最终来自山东的诗人孙晓蒙的参赛组诗《崮山村旧事》全票通过,获得了一等奖。陈衍强和王蕾两位作者的诗歌分别获得了二等奖,翟营文、杨献平、王垄、凸凹、丁一鹤等5位作者获得了三等奖,另有100首参赛诗歌获得了优秀奖。
大赛办出了媒体影响力
由著名诗人梁平、向以鲜、白渔等5名专家、学者牵头组成的评委会,认真评审了900多首参赛诗歌后,纷纷赞叹“胜利之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诗歌大赛办得好,办得有影响力,显示了一家媒体、一家企业,对国家、对抗战英雄的热爱和责任感。
“想不到,在成都举办的‘胜利之歌’诗歌大赛,在全国反响会这么热烈。我认真读了所有参赛的诗歌,可以说整体上代表了全国中等以上的诗歌艺术水平。”评委会主任梁平,评完奖后已累得精疲力尽了,但他仍很激动地评价了本次大赛,“参赛作品总体水平中上,好的诗歌一目了然。”
梁平介绍,本届诗歌大赛参与人群很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90后文学爱好者,地域上四川、山东居多,也有选手来自黑龙江、广东、福建等地。“这次诗歌大赛紧紧围绕着抗战主题,投稿者都很积极热情,不少人为了这个大赛第一次提笔写诗,此外还有抗战老兵参与,说明华西都市报的社会影响力很大。”
大赛体现了企业责任感
在900余首诗歌中,山东诗人孙晓蒙寄来的参赛组诗《崮山村旧事》,全票通过,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梁平盛赞:“《崮山村旧事》,从一个村庄的抗日故事切入,记录了家乡沂蒙山区的军民,为抗日战争做出的牺牲,以此反映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梁平还强调,“这组诗没有宏大主题的虚空,写得很实在,也有生活场景感,以小见大,细节出彩”,白渔则赞其“选题角度新颖,写诗技巧成熟”。向以鲜认为,“作者拥有山东人的实诚,他并非才华横溢,而是以情动人”。
8月24日,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曹世如,得知此次“胜利之歌”诗歌大赛,在全国反响这么热烈,作品好水平高,心情十分高兴。她谈及举办“胜利之歌”全国诗歌大赛的意义,不无感慨,“我们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重视文化方面的建设。我们之所以今年再次与华西都市报联合举办‘全国诗歌大赛’,其目的就是通过诗歌比赛的形式,纪念这场伟大的抗战胜利。”
评委点评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这次关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诗歌大赛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参赛诗作少了以前那种口号和标语性的东西,大家都是带着真感情和激情在创作,不少作品流露出很浓重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参赛者都选择了比较小的切口来创作,抗战人物、历史遗迹、历史事件成为创作题材,有人歌颂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也有人从一块伤疤、一颗子弹入手,于细微处见真情;此外,大赛涌现出国际范儿,有人以欧洲战场、斯大林保卫战为题材创作。
著名诗人、原青海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白渔:大家的创作态度都很认真,基本上都是带着感情在写自己对抗战的感受,其中不乏佳作。虽然都是关于同一个主题进行创作,但很多诗作都有很鲜明的个性。本次大赛很好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特别有意义。
著名诗人、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向以鲜:参与诗歌大赛的作者有成名诗人,也有普通读者,但他们都是带着热情在写作,作品反映了他们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的感受,同时也通过激昂的文字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尊敬和怀念。参赛的作品有长诗、组诗、短诗和古体诗,长诗和组诗虽然可以全景式的描写抗战胜利,短诗和古体诗也很有优势,因为它们能一针见血地呈现出诗人的思想和感悟。
获奖名单
一等奖:
孙晓蒙《崮山村旧事》
二等奖:
陈衍强《战地钟声(组诗)》王蕾《满江红·过刘公岛海上作》《满江红·谒腾冲国殇墓园(平水韵)》
三等奖:
翟营文《记忆是有温度的(组诗)》
杨献平《每一个人的抗日战争》王垄《我们赞美最小的和平(组章)》凸凹《二娃》丁一鹤《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