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歌,那些漂泊在路上的文字
73名作者、207页纸张、3798行诗歌,历时一年,一本《2013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凝结了2000多名参赛选手的3万多首诗歌的精髓。它是成千上万名打工诗歌作者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丰硕成果,也道出了中国2.5亿之多打工者的辛苦岁月与心灵观照。这本诗集没有富丽的装裱,没有精致的书封,却吸引了不少诗歌大家的青睐。
《诗刊》原主编叶延滨说:“向所有创造生活的人致敬。无论是用墨水还是用汗水,都创造着这个世界的美。”《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说:“他们有过的泪水、喜悦、疼痛,那些辉煌或者卑微的念头,被月光照耀,在诗歌之中闪烁永恒的光芒!”
历史从他们笔下升起
台湾著名诗人萧萧曾说:“现实主义者坚信:文学是与土地‘骨肉相连’、与人民‘血泪相关’的道德志业。”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认为:“我们所谈论的诗歌,就是谈论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笔者无意把这两种观点相加,但在《2013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中,却看到了天然的合成。
他们曾经是农民,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在城市里他们是外乡人,在工棚中他们被叫做“农民工”,他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他们用笔记录了这段痛苦与希望并存的历史。据统计,中国有2.5亿甚至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打工诗人的出现即是这个时代必然的产物,他们用文学记录的不仅是他们的梦想,也记录着他们的生活。因此,打工文学是一种文学,更是一份特殊的精神记录。
农民写诗离不开的就是土地,《我从泥土里来》、《大地上的素描》、《每一粒种子都有光明的前途》、《抚摸村庄》、《看见大婶在砍玉米秆》……这些诗歌无一不透露出诗人的内心,骨子里还是那个穿梭在农田里的庄稼汉。是时代的车轮将他们推向了城市的边缘,于是他们又有了另一个身份,装修工、小商贩、临时工、爆破工……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他们被打上“农民工”的封印。于是,他们的笔见证了繁华都市的另一面,《南方工业区,非虚构纪事》、《斑驳的水泥印仿佛命运的污渍》、《看见打桩机在废墟上夯下沉重的感叹》、《我站在废弃的工地上》……
工地、工厂、工房,包容了他们几乎全部的白天黑夜,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喜怒哀乐。他们写诗,更是在写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生活。
他们讲述着真实的生活
星星诗刊原主编杨牧这样评价:“打工诗歌拥有诗歌最重要的元素—真,他们的诗歌来自平民,来自底层,来自生活,他们不是坐在屋子里面写生活,而是本身就泡在生活里。打工诗歌是纯天然的文学形态,没有任何添加剂。”
一本《2013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就像是一部真实的外乡人在城市打工的电视纪录片,里面的每一首小诗都代表着一个甚或多个打工者的辛酸生活,他们有的是苦中作乐,有的是述说疼痛,更多的是用白描为读者酣畅淋漓地展示他们的生活。
“在这机床前,我正在不黑不白中行走/这每分每秒的不确定,让我的青春在油污中淡去。”泥文的这篇《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校园,没有浪漫、天真的另类青春。他是一名来自重庆的设备维修工,也是对未来怀揣梦想的青年。
“其实他们的明天就在这里像我这样/上班租房同居结婚生子。”在禾禾的《独居男人》中,他们对未来抱有安居乐业的生活诉求,他们渴望用半生的血汗和眼泪换来美好前程。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诗歌就像是大白话,任谁都能说出一大串。不可否认,由于他们的文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诗歌的语言看起来还很毛糙,但没有修辞的诗歌,倘若承载了太多真实的内容,那份沉重足以敲动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