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瑟瑟再获《北京文学》“年度优秀诗歌”诗人
2018-07-04 作者:周瑟瑟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近年周瑟瑟创作量较大,尤其是为故乡湘北栗山写下了两百多首诗,湘北栗山成了他的诗歌重要精神坐标。从他的诗集《栗山》到《暴雨将至》,有他真实的情感线索,他加速的情感表达与极简的语言融合,创造了一种“简语写作”,他的诗歌语言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极强的语言创造。
日前,北京文学月刊社评选出2017年度优秀作品,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新人新作、转载作品等7大门类的40部作品入选,方方的中篇小说《花满月》、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合租者》、冯骥才的散文《意大利读画记》,陈芳、余晓洁的报告文学《中国创新之问》,于坚的诗歌《于坚的诗》、周瑟瑟的组诗《所有逝去的……》等作品获得评委好评。其中,王安忆、方方两位作家均以两部作品入选,周瑟瑟是在获得“2015-2016年《北京文学》优秀诗歌”之后,再次获得该刊奖励,展示了旺盛的创作力。
年度中国当代文学佳作
据介绍,本届评选于今年4月份启动。初选作品参考了作品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如转载情况、读者反馈、文学界各方评价等,由《北京文学》编辑部集体讨论确定。终审评委由全国数十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家组成,各门类评委提前一个月阅读先前确定的候选作品,对自己提名的每部作品写出评语,并投出自己的选票。最终由《北京文学》编辑部统计汇总,按照得票多寡评出各门类优秀作品。
此次《北京文学》优秀作品评选对象,是2017年在《北京文学》发表的所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人新作、散文和诗歌,以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7年全年转载的优秀中篇小说,分原创和转载两大类。
转载类作品仅有中篇小说一类,来自选刊版的《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该刊作为知名的中篇小说选刊,专门选载国内其他文学期刊的优秀作品。此次上榜的10部中篇小说可谓优中选优,集中了2017年度国内文学期刊发表的代表性优秀作品。本次转载类上榜作家可谓新星闪烁,10位上榜者中除王安忆、蒋韵、方方等名家外,王凯、西元、姚鄂梅、尹学芸、葛亮、孙频等都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文学新秀。
本次所有上榜的优秀作品,是北京文学月刊社对所属《北京文学》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7年度发表或转载作品的一次集中检阅。上榜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意蕴丰富,均堪称年度中国当代文学佳作。
周瑟瑟将情感融合于语言策略,创造出“简语写作”
周瑟瑟的组诗《所有逝去的……》刊发于《北京文学》2017年第10期,责任编辑黑丰,包括《妈妈》《秋刀鱼》《我的心静悄悄》《我想回家》《所有逝去的……》等作品,周瑟瑟表示爱与死亡给他带来了震撼,这些作品是他的私人之诗,喜欢它的读者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近年周瑟瑟创作量较大,尤其是为故乡湘北栗山写下了两百多首诗,湘北栗山成了他的诗歌重要精神坐标。从他的诗集《栗山》到《暴雨将至》,有他真实的情感线索,他加速的情感表达与极简的语言融合,创造了一种“简语写作”,他的诗歌语言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极强的语言创造。
评论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的推荐评语:周瑟瑟的《所有逝去的……》是对母亲的追怀,更是对精神故乡的呼喊、人间大爱的致敬。在逝去的所有中,最亲最美最重的便是父母的爱。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结构能力在细节与场景中完成了精神对位与思想观照,从而在对个体之痛的抚摩中完成了对时代创伤的揭示。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冯秋子的推荐评语:周瑟瑟的诗里,形式的痕迹被诗人甩到后面,但形式是存在的,肃穆的日常和真实的力量在诗人迈出的每一个脚印中,是有准备的战士的出征,经历过多次战事检验的老兵再次选择的命定苦旅。见识到克制之美从现实的艰难困苦中贯穿通过,怎样一个一个烙印落到实处而不被实际生活所困扰和牺牲。诗的意义和质量被诗人映照出来。
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的推荐评语:周瑟瑟的这组诗以及近两年的诗都是以“栗山”为空间场域,以亲人的孤独、死亡和故乡的空无为中心展开个人之痛、家族隐忧与时代之思。在那些逝去之物那里展开的是此时代的虚无和无着,诗人的情感得以最大化的强化。
诗人、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导张清华的推荐评语:周瑟瑟一直是有观念和有技艺的诗人。这组诗有返璞归真的意思,在表达对父亲母亲的深挚情感与丧失之痛方面,可谓深切而感人,与此同时,还从亲情之痛升华为对时光与生命的伤怀。触物生情,言近意远,形象简洁而富有蕴藉,节奏鲜明而又跳脱。
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的推荐评语: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处理个体生命和现实的大主题,个人的片段的回忆和闪烁的意象结合,提供了独到而鲜明的表达。彰显了作者对于诗歌的独到的把握和理解。
周瑟瑟简介:
周瑟瑟,男,1968年生于湖南,现居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北京诗歌出版中心主任、某影视公司董事长。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周瑟瑟诗选》《栗山》《暴雨将至》《犀牛》《鱼的身材有多好》《苔藓》《世界尽头》等,长篇小说《暧昧大街》《苹果》《中关村的乌鸦》《原汁原味》《中国兄弟连》(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小说创作)等,以及《诗书画:周瑟瑟》书画集。作品译成英、西班牙、蒙古、韩等多种文字,曾获得“2009年中国最有影响力十大诗人”、“2014年国际最佳诗人”、“2015年中国杰出诗人”、第五届“中国桂冠诗歌奖”(2016)、《北京文学》“2015-2016年度优秀作品”、“2017年度十佳诗集”、《北京文学》“2017年度优秀作品”等。主编《卡丘》诗刊,编选有《新世纪中国诗选》《中国诗歌排行榜》《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诗》《读首好诗,再和孩子说晚安》(五卷)《中国当代诗选》(中文、西班牙文版)等多部诗选,创办栗山诗会、栗山诗歌奖与卡丘•沃伦诗歌奖,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组长。应邀参加第27届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中国作家讲坛”,在聂鲁达基金会、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进行诗歌朗诵与文学讲座。提出“诗歌现代性启蒙”,创造了一种“简语写作”。
获奖作品:
《所有逝去的……》(组诗)
周瑟瑟
妈妈
每次我都使劲地想
使劲地想回家的路
想把妈妈抱在怀里
妈妈老了
一个人坐在夜里
一天天等我回家
大年初一上栗山
父亲在坟墓里还好吗
妈妈被父亲
丢弃在尘世
每次我都使劲的想
做梦都想妈妈给我梳头
我有一头乌黑的长发
想妈妈的时候
我是一个女孩
一个被丢弃的女孩
2016.08.21
秋刀鱼
我大叫一声瘦鱼
它们晃动一下
但不过分慌张
我探下身
观察它们
一条秋刀鱼
眼睛又圆又突出
我看见它的眼睛
闪过一丝不屑
隐秘的
鱼的态度
很长时间
我没有说出
秋刀鱼的不屑
它们挤在
栗山塘的浅水处
像我们小时候
衣衫单薄
在秋风中张着嘴巴
2016.09.07
我的心静悄悄
世界在狂欢
一年了你们应该狂欢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逝去的正在逝去
壁炉里的火焰
还没有烤干我流泪的眼睛
我的心静悄悄
我在倾听逝去的叮嘱
没有叮嘱我的
必是妈妈的祝愿
我的心静悄悄
我害怕惊醒逝去的美好
我害怕夜鸟
从栗山池水上擦身飞起
那惊慌的鸣叫
多么像我所渴望的
已不在人世的怜爱
2016.12.30
我想回家
我想回家
我的家里没了妈妈
天黑了屋子里也没有灯光
荒废的菜园一角
生长着妈妈种的韭菜
离家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
任由落叶翻飞
阳光与雨水轮流光顾
只等我们年关回家
就像父母还活在人世
请允许我们摆上年夜饭
点亮树林下的灯火
流落在外的孤哀子
请你回家
2016.12.31
所有逝去的……
所有逝去的是些什么
一把新锁挂在栗山的院门上
黑暗中的手哆哆嗦嗦
钥匙插不进锁孔
我知道所有逝去的
再也不会回来
哥哥举着手电
在夜里砍下的树枝
春天一来,又会疯长
空屋里住着妈妈的气息
我相信到我老的那一天
所有美好的回忆
都将填满我衰老的身体
新锁生锈,新坟变旧坟
我将告老还乡
把所有逝去的重现
2017.01.01
(原载《北京文学》2017年第10期)
年度中国当代文学佳作
据介绍,本届评选于今年4月份启动。初选作品参考了作品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如转载情况、读者反馈、文学界各方评价等,由《北京文学》编辑部集体讨论确定。终审评委由全国数十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家组成,各门类评委提前一个月阅读先前确定的候选作品,对自己提名的每部作品写出评语,并投出自己的选票。最终由《北京文学》编辑部统计汇总,按照得票多寡评出各门类优秀作品。
此次《北京文学》优秀作品评选对象,是2017年在《北京文学》发表的所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人新作、散文和诗歌,以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7年全年转载的优秀中篇小说,分原创和转载两大类。
转载类作品仅有中篇小说一类,来自选刊版的《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该刊作为知名的中篇小说选刊,专门选载国内其他文学期刊的优秀作品。此次上榜的10部中篇小说可谓优中选优,集中了2017年度国内文学期刊发表的代表性优秀作品。本次转载类上榜作家可谓新星闪烁,10位上榜者中除王安忆、蒋韵、方方等名家外,王凯、西元、姚鄂梅、尹学芸、葛亮、孙频等都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文学新秀。
本次所有上榜的优秀作品,是北京文学月刊社对所属《北京文学》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7年度发表或转载作品的一次集中检阅。上榜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意蕴丰富,均堪称年度中国当代文学佳作。
周瑟瑟将情感融合于语言策略,创造出“简语写作”
周瑟瑟的组诗《所有逝去的……》刊发于《北京文学》2017年第10期,责任编辑黑丰,包括《妈妈》《秋刀鱼》《我的心静悄悄》《我想回家》《所有逝去的……》等作品,周瑟瑟表示爱与死亡给他带来了震撼,这些作品是他的私人之诗,喜欢它的读者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近年周瑟瑟创作量较大,尤其是为故乡湘北栗山写下了两百多首诗,湘北栗山成了他的诗歌重要精神坐标。从他的诗集《栗山》到《暴雨将至》,有他真实的情感线索,他加速的情感表达与极简的语言融合,创造了一种“简语写作”,他的诗歌语言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极强的语言创造。
评论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的推荐评语:周瑟瑟的《所有逝去的……》是对母亲的追怀,更是对精神故乡的呼喊、人间大爱的致敬。在逝去的所有中,最亲最美最重的便是父母的爱。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结构能力在细节与场景中完成了精神对位与思想观照,从而在对个体之痛的抚摩中完成了对时代创伤的揭示。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冯秋子的推荐评语:周瑟瑟的诗里,形式的痕迹被诗人甩到后面,但形式是存在的,肃穆的日常和真实的力量在诗人迈出的每一个脚印中,是有准备的战士的出征,经历过多次战事检验的老兵再次选择的命定苦旅。见识到克制之美从现实的艰难困苦中贯穿通过,怎样一个一个烙印落到实处而不被实际生活所困扰和牺牲。诗的意义和质量被诗人映照出来。
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的推荐评语:周瑟瑟的这组诗以及近两年的诗都是以“栗山”为空间场域,以亲人的孤独、死亡和故乡的空无为中心展开个人之痛、家族隐忧与时代之思。在那些逝去之物那里展开的是此时代的虚无和无着,诗人的情感得以最大化的强化。
诗人、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导张清华的推荐评语:周瑟瑟一直是有观念和有技艺的诗人。这组诗有返璞归真的意思,在表达对父亲母亲的深挚情感与丧失之痛方面,可谓深切而感人,与此同时,还从亲情之痛升华为对时光与生命的伤怀。触物生情,言近意远,形象简洁而富有蕴藉,节奏鲜明而又跳脱。
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的推荐评语: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处理个体生命和现实的大主题,个人的片段的回忆和闪烁的意象结合,提供了独到而鲜明的表达。彰显了作者对于诗歌的独到的把握和理解。
周瑟瑟简介:
周瑟瑟,男,1968年生于湖南,现居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北京诗歌出版中心主任、某影视公司董事长。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周瑟瑟诗选》《栗山》《暴雨将至》《犀牛》《鱼的身材有多好》《苔藓》《世界尽头》等,长篇小说《暧昧大街》《苹果》《中关村的乌鸦》《原汁原味》《中国兄弟连》(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小说创作)等,以及《诗书画:周瑟瑟》书画集。作品译成英、西班牙、蒙古、韩等多种文字,曾获得“2009年中国最有影响力十大诗人”、“2014年国际最佳诗人”、“2015年中国杰出诗人”、第五届“中国桂冠诗歌奖”(2016)、《北京文学》“2015-2016年度优秀作品”、“2017年度十佳诗集”、《北京文学》“2017年度优秀作品”等。主编《卡丘》诗刊,编选有《新世纪中国诗选》《中国诗歌排行榜》《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诗》《读首好诗,再和孩子说晚安》(五卷)《中国当代诗选》(中文、西班牙文版)等多部诗选,创办栗山诗会、栗山诗歌奖与卡丘•沃伦诗歌奖,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组长。应邀参加第27届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中国作家讲坛”,在聂鲁达基金会、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进行诗歌朗诵与文学讲座。提出“诗歌现代性启蒙”,创造了一种“简语写作”。
获奖作品:
《所有逝去的……》(组诗)
周瑟瑟
妈妈
每次我都使劲地想
使劲地想回家的路
想把妈妈抱在怀里
妈妈老了
一个人坐在夜里
一天天等我回家
大年初一上栗山
父亲在坟墓里还好吗
妈妈被父亲
丢弃在尘世
每次我都使劲的想
做梦都想妈妈给我梳头
我有一头乌黑的长发
想妈妈的时候
我是一个女孩
一个被丢弃的女孩
2016.08.21
秋刀鱼
我大叫一声瘦鱼
它们晃动一下
但不过分慌张
我探下身
观察它们
一条秋刀鱼
眼睛又圆又突出
我看见它的眼睛
闪过一丝不屑
隐秘的
鱼的态度
很长时间
我没有说出
秋刀鱼的不屑
它们挤在
栗山塘的浅水处
像我们小时候
衣衫单薄
在秋风中张着嘴巴
2016.09.07
我的心静悄悄
世界在狂欢
一年了你们应该狂欢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逝去的正在逝去
壁炉里的火焰
还没有烤干我流泪的眼睛
我的心静悄悄
我在倾听逝去的叮嘱
没有叮嘱我的
必是妈妈的祝愿
我的心静悄悄
我害怕惊醒逝去的美好
我害怕夜鸟
从栗山池水上擦身飞起
那惊慌的鸣叫
多么像我所渴望的
已不在人世的怜爱
2016.12.30
我想回家
我想回家
我的家里没了妈妈
天黑了屋子里也没有灯光
荒废的菜园一角
生长着妈妈种的韭菜
离家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
任由落叶翻飞
阳光与雨水轮流光顾
只等我们年关回家
就像父母还活在人世
请允许我们摆上年夜饭
点亮树林下的灯火
流落在外的孤哀子
请你回家
2016.12.31
所有逝去的……
所有逝去的是些什么
一把新锁挂在栗山的院门上
黑暗中的手哆哆嗦嗦
钥匙插不进锁孔
我知道所有逝去的
再也不会回来
哥哥举着手电
在夜里砍下的树枝
春天一来,又会疯长
空屋里住着妈妈的气息
我相信到我老的那一天
所有美好的回忆
都将填满我衰老的身体
新锁生锈,新坟变旧坟
我将告老还乡
把所有逝去的重现
2017.01.01
(原载《北京文学》2017年第10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