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青海情系高原第六回(60后诗人十二家)
2020-10-01 作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情迷幻的年代,曾经雨雾濛濛,曾经阳光灿烂。这一回推荐的12位诗人,都生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命运的前定曾让他们栖息于青海高原,如今星散于祖国内地的各个城市。他们是:甘建华(衡阳)、凌须斌(海口)、李南(石家庄)、罗鹿鸣(长沙)、曾瀑(北京)、宋碧波(宝鸡)、高宏斌(厦门)、周秀玲(广汉)、王晓峰(灵宝)、胡永刚(西安)、赵予萍(北京)、马行(东营)。(甘建华编选推荐)
甘建华诗两首
贵德的列维坦风景
——献给王文泸先生
那个俄罗斯犹太裔画家
断然不曾见过
黄河大拐弯中的贵德
清澈而激越地流水
甚至于不知道青色的海
高原上的小江南
我来时梨花已谢
鲜嫩多汁的青草与
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
柔和地缀满明亮的清晨
一迭声鸟鸣
伴随尖厉地呼哨
将我自梦中遽然惊醒
屋后幽深的白杨林
小路尽头
隐约飘来熟悉的“花儿”
瓦蓝的天宇下
一架高大的水车
静默地注视对河的童冈
玉皇阁后柳荫中
闪出一青一红两名女子
弯腰轻轻地撩起水珠
浣洗乌黑的长发
诗意的音响在旋转
雄鸟的鸣叫
焦燥过后愈显急迫
白色树干与鲜绿色叶片上
熹微不停地颤动
林中的光感与空气感
渲染着夏日的主题
印象派画风更趋生动
蓦然想起
列维坦的《白桦林》
大水桥遇雨
——兼致王贵如先生
车到大水桥,淅淅沥沥的雨丝
变成了牛毛雨,每回皆如此
行走海西,风雨兼程是一件幸事
能做一次畅快地呼吸,也是幸事
高海拔大陆,缺氧的盆地
雨神难得翻越喜马拉雅群峰
极目四顾,点得着火的赭黄色
年老者的斑痕,荒漠是它的
户名,另一个名字叫半荒漠
戈壁滩无垠,芨芨草如戟怒指
这是柴达木东界,往前是橡皮山
青海湖,省会西宁在数百里外
深深地一鞠躬,一步三回首
阳光和难得的甘霖,洒在
迷蒙的荒原,小草争先恐后
探出稚嫩的芽尖。海西州文坛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
开始了,远没有先前的声势
然而,一只云雀的叫声
自远方,划破了寂寥的苍穹
[作者简介] 甘建华,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春随父去青海油田,1992年秋回乡。曾创建青藏高原第一个大学生诗社并办同名诗刊《湟水河》。青海文学专著有《西部之西》《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等,主编出版《这里也是一片沃土》《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现居衡阳。
凌须斌诗两首
西部之西
那是一片高天厚土
李季放歌的地方
李若冰眷恋的地方
后来者湘人甘建华的笔触
惊诧了世人的目光
油砂山高耸 英雄岭
与翡翠湖相映成趣
祁漫塔格雪峰下
阿拉尔湿地的芦苇
随着抽油机在风中摇荡
此时 火车正穿越大盆地
飞机与蓝天上的白云
缓缓地降落花土沟机场
最年轻的城巿
最靓的牛仔和他的新娘
漠风凛冽 吹拂茫崖
青藏高原光洁的额头
远道而来的游客 突然
瞥见 尕斯库勒湖畔
一只黄羊凌空飞翔
魔鬼城
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
最接近火星的地貌
在柴达木的心脏
以雅丹的狰狞面目
穿越深邃的星际时空
——魔鬼城
烈烈罡风如刀
永无休止地镂刻
土丘土堆因之而形成
苍凉大地的主角
千姿百态的风蚀残丘
好似经过烈火炙烤
夜风呼啸猿哀狼嚎
——魔鬼城
忽然间的时运
雅丹成网红
借助于微博、微信
红衣少女的抖音
唤醒一场场朝圣之旅
而千年前的故事呢
百年前的传说呢
——魔鬼城
[作者简介] 凌须斌,生于1963年10月7日,江苏镇江人。曾任《中国石油报》《青海日报》驻青海油田记者站站长,现任中石油海南销售公司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处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青海省、海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专著多种,主编《山程水驿识君诗——甘建华地理诗大家谈》,屡获省部级各种正规文学、新闻奖项。现居海口。
李南诗两首
去祁连途中
美丽有了开端——
大巴车驶入一片惊艳
青草茂盛
牛羊悠闲
远处的山峰升起薄雾
谁的一颗心居住在那里?
我们邂逅了狼毒花
把零星的帐篷沿途抛下
去祁连,激活笨拙的抒情
去祁连,目睹天境里空荡荡的寂静
我在闲聊中时时走神
不敢错过任何一处美景
天空中随便一片云彩
河套里随便一块小石子儿
去祁连,摆脱日益滋生的慵倦
去祁连,寻找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
我迷迷糊糊,在车中打盹儿
居然梦到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千里草原,万亩油菜花
沿着302国道,加速度前进。
黑河穿过峡谷
这名字,带着阴郁的柔情
这河水,沿着祁连雪山四处逃窜
人迹越来越少
草地里的鼹鼠探出脑袋
只有山上的落石发出声响
只有峰顶的两棵夫妻松注视着我们。
黑河穿过沟壑
它要去远方寻找前程
白云途经翠绿的峰峦
不曾回头看一眼苦难中的牲畜
而我在图册中翻找
黑河不过是一条细细的蓝线。
它从冰川开始流淌,漫不经心
浸入大地的伤口
就是这条细细的蓝线
它张开毛孔,从漩涡中摆脱
就是这匹粗野的黑马
咆哮而来,释放出奴隶的歌声。
[作者简介] 李南,女,祖籍陕西武功县,1964年10月11日生于青海德令哈市。出版诗集《李南诗选》《小》《时间松开了手》《妥协之歌》。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先后获得首届昌耀诗歌奖、孙犁文学奖、徐志摩诗歌奖。现居石家庄。
罗鹿鸣诗两首
巴音河之恋
将青春的影子反复掩埋
如那割舍不了的流水与河滩
祁连山的雪风偷偷来袭
将手挽手的痕迹封存于岸
河畔坚贞的杨树林
翻飞绿叶婆娑的爱情
热恋的滚烫语言
以黄叶的形态付之河心
冰雪里冻僵的巴音河
像一条蜕落的白色蛇皮
在德令哈的大野之上
仿佛一把坦荡光明的利刃
德令哈的一只羊
近三十年前,天地混沌未开
一只羊,抵紧大地
用头,顶撞厚厚的宇宙
祁连山嘎吱嘎吱作响
犄角,如同血气方刚的锄头
不自量力地翻耕着
绿洲,农场
诗句滴落,戈壁滩
溅起了一串一串的回声
那时,雪山的肚腩处
流出一条巴音河
生气勃勃的白哈达
披在我的早晨与黄昏
德令哈,好广阔的地方
一只年轻的羊
咀嚼过那里的太阳和月亮
[作者简介] 罗鹿鸣,生于1963年4月20日,湖南祁东县人。1984年8月至1996年9月,曾在德令哈二中、海西州政府、团青海省委、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副主席,湖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湖南文理学院兼职教授,武昌理工学院特聘教授。出版《围绕青海湖》《光芒与洪荒》等诗集6部及7种文集,入选诗歌选本百余种。现居长沙。
曾瀑诗两首
唐古拉山口
记住:5231米
你今生的命数
你是千年的心病
和着血吞进肚里的那颗咬碎的牙
坏死的舌苔
后面这一片沉默的冰川
是你的故乡
你原本是纯洁的
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玛
而是玛尼堆
其他的一切:泥土、河流、雪莲
鹰隼、藏羚羊、众生……
都是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
留张像吧
与你的影子,作最后的告别
它将化为一小块黑色的冻土
记住:在茫茫无人区
诗歌,将是你随身携带的
最后一袋氧气
我的西部
许多年以后,忽然发现
我身体的一隅,隐藏着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背阴的那一面,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沿逆时针方向扫描。地形辽阔,气候严寒,矿藏丰饶
勘探到军营、草原、神山、圣湖、汗血马、雄鹰和雪豹
储存了足够我使用一生的盐、铁、风、月光、闪电和泪水
轻轻闭上眼睛,就可以开采出沉积在岁月深处的青春
一群高喊着女人名字的男人,前仆后继,扛着带血的铁路
向西,向西,像梯子一样搭在离天堂最近的高原上
风吹草低。吉祥的羊群、云朵,向我的后半生缓缓飘动
我的生命,业已演变成东西两个悖谬的板块
郊外散步,一只脚刚刚踏上大平原上的田野
另一只脚,却深深地陷进了浩瀚无边的沙漠
我的肉体,踌躇满志,一路高歌奔向东部的喧嚣和繁华
我的灵魂,筚路褴褛,义无反顾回归西部的孤寂与清高
向阳的一半,在肮脏的雾霾中塌陷、变质、溃烂
背阴的另一半,在凛冽的寒风中隐忍,沉默成一座冰山
我雄伟的左半身,一条条江河浩浩荡荡,奔流而下
无情地荡涤着堕落的右半身,深入骨髓的污浊和悲哀
[作者简介] 曾瀑,本名曾正贤,生于1962年12月5日,云南镇雄县人。1979年入伍到铁道兵十师,在青海刚察县、德令哈市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建设。1981年考入长沙铁道兵学院(现并入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铁路文联。多次在国内诗赛中获奖,入选多个选本。出版诗集《怀头他拉的麦田》《最高的那座山》《三人行》(合集)、报告文学集《雄性热土》《零高度飞行》等。现居北京。
宋碧波诗两首
坎布拉
是坎布拉
迟暮他乡的坎布拉
云霄下缜默如一连串的谜团
群峰拱卫的德宏村
不见烟尘 不闻犬吠
躲在墙旮旯的一捆旧柴禾
与一丛金露梅相亲相依
经过荷兰菊困惑的眼神
经过慢声诵经的风马旗
在一只小牛犊的引领下拾级而上
扑面而来的丹山层峦
如集聚于法会的红衣喇嘛
在佛光里垂手而立
方山城堡 明明灭灭
祥云流霞 悲欣交集
我们就像一群千里朝觐的香客
瞪大了眼睛 放缓了心跳
任远了又近了的经诵赞呗
三皈五戒
半生的痒和悲
达坂山上
摁倒夏日阳光的呐喊
云里雾里都是清风和雨露的誓言
湍急的风声,流转的风水
前世未曾发芽的一个个悬念
看风景的人不在路上
谁将尘世的小路斜挂于云端上
此时大山的心事不可揣度
油菜花的意念也未可知
你一次次张开臂膀
试图托起高海拔的冷空气
等待空中掠过山鹰的模样
一大片明黄的芳香从浑沌里跳将起来
像神的微笑
意味深长呀,意味深长
擦亮雾术喑哑的记忆
[作者简介] 宋碧波,生于1961年1月25日,陕西凤翔县人。1984年大学毕业支边青海,曾任格尔木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2017年4月提前退休。作品散见于《星星》《延河》《青海湖》《草原》《中国诗人》《散文诗》《瀚海潮》《西安晚报》《宝鸡日报》等近百家纸刊及新媒体,入编《长安风诗选》《中国荒原诗人诗选》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流云划过高原》《雪菊花开》。现居宝鸡。
高宏斌诗两首
心在高原
对你而言
我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我熟悉你春天南部草原上
带有酥油味的山川
也牵挂你冬雪天从东部平顶农舍
飘出的青稞酒劲烈而又醇香
三五声悠长的花儿
能把我带回多梦的童年
一句句乡土话
常常让我热泪涟涟
对你而言
我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这块离太阳最近的高天厚土
曾经是我的家园
无论西王母的故事多么遥远
无论湟水先民的彩陶多么明艳
在我人生的档案里
都是我最坚硬的起点
那一年
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
踩着父亲的脚印走向高原
在父亲读过书的湟水河畔
留下了许多青春期心愿
哦 此后十六年
七十二万平方公里的高原
给了我足够的磨练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曾一度在我的影视片中呈现
古老传说和新时代的变迁
都是我关注的焦点
如今 父亲业已离我远去
而我落足的地方闽南
大榕树再大的树冠也罩不住
我西望的双眼
常常把平静的海面
当成辽阔的大漠或绿色的草原
每每此时 扪心自问
我的心 是不是还在高原?
果洛草原情歌
太阳爬上了山岗
去年的今日怎能忘
你的羊群连着我的羊群
我的毡房靠着你的毡房
晚霞映红了山岗
去年的今日怎能忘
我把羊群赶下山坡
你煮的奶茶已经随风飘香
啊 美丽的姑娘
如今你在何处放牧
为什么还不来到我的身旁
格桑花开满青草地
你就在我的心上
[作者简介] 高宏斌,生于1964年10月12日,甘肃庆阳市人。1978年随父到青海,1985年毕业于青海师大艺术系音乐专业,分配至青海电视台工作。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厦门,历任厦门电视台生活部主任、平潭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等职,系福建省委宣传部首批部校专家。应邀为央视、中宣部、文化部、上合组织及当地百余台大型活动担任总导演、总撰稿,作品多次获国家文艺、新闻大奖。现居厦门。
周秀玲诗两首
油砂山
一串串汗水与泪水的碰撞
擦出的火花 点燃高地
打破了远古的寂静
一个个好儿郎背井离乡
在横无际涯的荒漠之中落脚
种下一朵朵怒放的油花
日夜奔走的油龙巨蟒
让默默无闻的小城花土沟
宽阔的脸面熠熠生辉
漠风刚烈 吹送着
一代代柴达木石油人的身影
经年累月地敲击着大地
翻找遗失千年的密码
一声声 一次次地叩问
高过雄鹰的翅膀
这是一座不是丰碑的丰碑
簇拥百十平方公里的油香
千年的不朽 一层层裸露着
油汪汪 亮闪闪 黑金的厚土
扛起了一个省的经济脊梁
我们的爱 在这里生生不息
我们的梦 在这里地老天荒
吻别柴达木
近了 近了
迫近了的日子
让我整夜醒在小城花土沟
清亮的月光里
我唤来南飞的雁
向阳的花 飘飞的雪
簇拥一颗滚烫的心
这是最后的迎来送往
一定一定还有
无声地哽咽
搁在时间之外
谁与我平分千里长路
目光掏空一座昆仑
风裹紧了你的容颜
模糊了的西部之西
再见!再也不见了吗?
万物生长
我不知在哪个路口起程
紧掩沸腾的宣喻
汪洋的静默
且饮一杯无
望向你的天空
柴达木的天空
泪如雨下
[作者简介] 周秀玲,女,网名一船烟雨,生于1969年3月5日,甘肃张掖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退休前系青海油田采油一厂职工,主编《尕斯湖》内刊5年有余。曾在《中国石油报》《青海石油报》《衡阳日报》《衡阳晚报》《柴达木日报》《格尔木日报》《地火》《石油文学》《瀚海魂》《巴音河》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奖项。现居敦煌。
王晓峰诗两首
木里的五月
太阳散发着冷辉
寒风撕裂着脸庞
时令啊,已到五月
但高高的木里山上
依然是冰雪之光
远处,绵延的雪山
山下,各自成群的牛羊
牧女打马而来,得得得的
蹄声间,似有低吟浅唱
风雪中,挖煤的汉子
裹紧衣裳,长吁一口粗气
想一想,家中的妻儿爹娘
紧紧腰带,做无梦之梦
六月,下雪的地方
六月,仍然有地方下雪
这是木里,青藏高原上
一个很小的地方,藏野驴的
家乡,还有石羊、棕熊、野狼
皑皑雪山上,雪莲花初绽
冰块覆盖着冬虫夏草,景色孤绝
一个世人遗忘的地方,发酵着
我的臆想:一枚太阳
[作者简介] 王晓峰,生于1967年12月8日,河南偃师市人。2010年至2020年,在青海义海能源公司(天峻县木里煤矿)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协理事,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海省作协会员,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小说《矿区笔记》获“顺德青橙杯”中国工业文学奖,并有作品被转载或入选年度选本,出版专著《在路上》《岁月有痕》《木里的冬天》。现居灵宝。
胡永刚诗两首
青海蓝
她说,青海很美,我还去。
她说你眼中的青海湖为什么那么蓝?
我不便说出我喜欢过一个人,喜欢过
一场蓝色的雨,雨中的鞭声和飞奔的蹄花。
在起得最早的鸟来临之前,湖畔篝火旁
一个朝觐的人被打马而来的藏家女唤醒。
大片的油菜花高高地飘在晨曦里
从雪山下挣脱出来的水蓝得像展开的丝绸。
天上的云在湖面上漂泊,她的歌声
掠过羊群,在岩壁上撞出钻石般的脆响。
与我同在的空旷,除了蓝,就是微笑和火焰
有些火焰,任什么阴影都不能熄灭。
第三极
没有理由不为之动容,鸬鹚岛风雪茫茫
候鸟南徙,唯万峰插天,黑鹰斡旋。
湖心静如白纸,纸上蛱蝶翻飞
极远有一亭,上书“昆仑神泉”,水流汩汩。
是这般清虚之地,慕名者迢迢不惧寒暑
诗人远游,僧众膜拜,厉风亦为田园。
在与之等高的崖巅圣火熊熊不止
在与之孤寂的湖岸万物萌春犹如群马狂奔。
最早感知枯荣而最后醒来的是时间的咒语
时间受难的衣袍不再是年久失修的殿堂
而是风中草木,铺向湖心的路
覆裹大地之下的昆虫之心。
第三极是西王母夜巡而旅行家探秘之境
于我是躺倒在大地上的孕者,白头而多汁。
[作者简介] 胡永刚,笔名青海湖,生于1966年11月15日,青海互助县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绿风》《诗歌月刊》《青海湖》《诗林》《芒种》《芳草》《北京文学》《陕西文学》《北方文学》等期刊,收入《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年度诗选》《中国汉诗年鉴》《国际汉语诗歌》《21世纪的中国诗歌》等选本。出版诗集《到达天堂以前》。现居西安。
赵予萍诗两首
写在二十岁的生日册上
你来了
我年轻的二十岁
伴着夏天的脚步
带着火一般的热情
就这样匆匆
把我带进一个成熟的世界
抹一把渗在笔尖的汗珠
从做不完的作业中
我惊异地发现
我的书架已被塞满
我的个头也已长得老高
我还结识了一个高个子男孩
他教我写出这笨拙的诗行
于是
我轻轻地挣脱妈妈的手臂
迈着迟了的脚步
不再怕我会跌倒
走向浓缩了太阳和天空的世界
走进我二十岁的生日册
沙漠与草原
这是我想象中的沙漠吗?
它似乎比这更广阔。
这是我盼望已久的草原吗?
它似乎比这还迷人。
沙漠,这就是你给我的
第一个印象;
草原,这就是你给我的
最初的向往。
当我沿着你的足迹
去追寻常常萦绕着我的梦幻时
你就变得这样迷惘
没有起点
也没有终止
于是,沿着芨芨草的指点
我出发了
去寻找一眼清泉
或者一片绿洲
[作者简介] 赵予萍,女,祖籍河南巩义市,1964年6月30日出生于青海西宁。198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曾在海西州一中、西宁市一中、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西宁市教科院工作。大学时代开始发表诗歌,入选《这里也是一片沃土》《瀚海诗苑》等选本。现居北京。
马行诗两首
青海词典
蒿草:一棵,挨着一棵
从山南来到山北
经幡:顺着风,那是佛陀的手势
灵魂在飞
牛羊:拐过山角,渐行渐远
仿佛前世的时光
傍晚:就要离开青海了,突然很感伤,不为别的,只为一朵淡黄小花
正在向我摇曳
在可可西里迎风而行
大风大风
吹歪太阳
吹凉雪峰
把尘世的疼痛吹进可可西里的
帐篷
哪是野驴
哪是羚羊
哪是旗帜
哪是神的微笑和脸孔
大风大风
背影依稀
大风大风
飞沙走石
眯了天的眼
眯了地的眼
大风大风
孤独的大卡车,在可可西里咣当当
轰隆隆
[作者简介] 马行,生于1969年11月11日,山东利津县人。2001年参加诗刊社第17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随地质勘探队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工作。著有诗集、话剧、散文集、学术随笔、电影剧本多部,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诗歌奖、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诗歌奖、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等。现居东营。
贵德的列维坦风景
——献给王文泸先生
那个俄罗斯犹太裔画家
断然不曾见过
黄河大拐弯中的贵德
清澈而激越地流水
甚至于不知道青色的海
高原上的小江南
我来时梨花已谢
鲜嫩多汁的青草与
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
柔和地缀满明亮的清晨
一迭声鸟鸣
伴随尖厉地呼哨
将我自梦中遽然惊醒
屋后幽深的白杨林
小路尽头
隐约飘来熟悉的“花儿”
瓦蓝的天宇下
一架高大的水车
静默地注视对河的童冈
玉皇阁后柳荫中
闪出一青一红两名女子
弯腰轻轻地撩起水珠
浣洗乌黑的长发
诗意的音响在旋转
雄鸟的鸣叫
焦燥过后愈显急迫
白色树干与鲜绿色叶片上
熹微不停地颤动
林中的光感与空气感
渲染着夏日的主题
印象派画风更趋生动
蓦然想起
列维坦的《白桦林》
大水桥遇雨
——兼致王贵如先生
车到大水桥,淅淅沥沥的雨丝
变成了牛毛雨,每回皆如此
行走海西,风雨兼程是一件幸事
能做一次畅快地呼吸,也是幸事
高海拔大陆,缺氧的盆地
雨神难得翻越喜马拉雅群峰
极目四顾,点得着火的赭黄色
年老者的斑痕,荒漠是它的
户名,另一个名字叫半荒漠
戈壁滩无垠,芨芨草如戟怒指
这是柴达木东界,往前是橡皮山
青海湖,省会西宁在数百里外
深深地一鞠躬,一步三回首
阳光和难得的甘霖,洒在
迷蒙的荒原,小草争先恐后
探出稚嫩的芽尖。海西州文坛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
开始了,远没有先前的声势
然而,一只云雀的叫声
自远方,划破了寂寥的苍穹
[作者简介] 甘建华,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春随父去青海油田,1992年秋回乡。曾创建青藏高原第一个大学生诗社并办同名诗刊《湟水河》。青海文学专著有《西部之西》《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等,主编出版《这里也是一片沃土》《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现居衡阳。
凌须斌诗两首
西部之西
那是一片高天厚土
李季放歌的地方
李若冰眷恋的地方
后来者湘人甘建华的笔触
惊诧了世人的目光
油砂山高耸 英雄岭
与翡翠湖相映成趣
祁漫塔格雪峰下
阿拉尔湿地的芦苇
随着抽油机在风中摇荡
此时 火车正穿越大盆地
飞机与蓝天上的白云
缓缓地降落花土沟机场
最年轻的城巿
最靓的牛仔和他的新娘
漠风凛冽 吹拂茫崖
青藏高原光洁的额头
远道而来的游客 突然
瞥见 尕斯库勒湖畔
一只黄羊凌空飞翔
魔鬼城
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
最接近火星的地貌
在柴达木的心脏
以雅丹的狰狞面目
穿越深邃的星际时空
——魔鬼城
烈烈罡风如刀
永无休止地镂刻
土丘土堆因之而形成
苍凉大地的主角
千姿百态的风蚀残丘
好似经过烈火炙烤
夜风呼啸猿哀狼嚎
——魔鬼城
忽然间的时运
雅丹成网红
借助于微博、微信
红衣少女的抖音
唤醒一场场朝圣之旅
而千年前的故事呢
百年前的传说呢
——魔鬼城
[作者简介] 凌须斌,生于1963年10月7日,江苏镇江人。曾任《中国石油报》《青海日报》驻青海油田记者站站长,现任中石油海南销售公司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处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青海省、海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专著多种,主编《山程水驿识君诗——甘建华地理诗大家谈》,屡获省部级各种正规文学、新闻奖项。现居海口。
李南诗两首
去祁连途中
美丽有了开端——
大巴车驶入一片惊艳
青草茂盛
牛羊悠闲
远处的山峰升起薄雾
谁的一颗心居住在那里?
我们邂逅了狼毒花
把零星的帐篷沿途抛下
去祁连,激活笨拙的抒情
去祁连,目睹天境里空荡荡的寂静
我在闲聊中时时走神
不敢错过任何一处美景
天空中随便一片云彩
河套里随便一块小石子儿
去祁连,摆脱日益滋生的慵倦
去祁连,寻找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
我迷迷糊糊,在车中打盹儿
居然梦到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千里草原,万亩油菜花
沿着302国道,加速度前进。
黑河穿过峡谷
这名字,带着阴郁的柔情
这河水,沿着祁连雪山四处逃窜
人迹越来越少
草地里的鼹鼠探出脑袋
只有山上的落石发出声响
只有峰顶的两棵夫妻松注视着我们。
黑河穿过沟壑
它要去远方寻找前程
白云途经翠绿的峰峦
不曾回头看一眼苦难中的牲畜
而我在图册中翻找
黑河不过是一条细细的蓝线。
它从冰川开始流淌,漫不经心
浸入大地的伤口
就是这条细细的蓝线
它张开毛孔,从漩涡中摆脱
就是这匹粗野的黑马
咆哮而来,释放出奴隶的歌声。
[作者简介] 李南,女,祖籍陕西武功县,1964年10月11日生于青海德令哈市。出版诗集《李南诗选》《小》《时间松开了手》《妥协之歌》。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先后获得首届昌耀诗歌奖、孙犁文学奖、徐志摩诗歌奖。现居石家庄。
罗鹿鸣诗两首
巴音河之恋
将青春的影子反复掩埋
如那割舍不了的流水与河滩
祁连山的雪风偷偷来袭
将手挽手的痕迹封存于岸
河畔坚贞的杨树林
翻飞绿叶婆娑的爱情
热恋的滚烫语言
以黄叶的形态付之河心
冰雪里冻僵的巴音河
像一条蜕落的白色蛇皮
在德令哈的大野之上
仿佛一把坦荡光明的利刃
德令哈的一只羊
近三十年前,天地混沌未开
一只羊,抵紧大地
用头,顶撞厚厚的宇宙
祁连山嘎吱嘎吱作响
犄角,如同血气方刚的锄头
不自量力地翻耕着
绿洲,农场
诗句滴落,戈壁滩
溅起了一串一串的回声
那时,雪山的肚腩处
流出一条巴音河
生气勃勃的白哈达
披在我的早晨与黄昏
德令哈,好广阔的地方
一只年轻的羊
咀嚼过那里的太阳和月亮
[作者简介] 罗鹿鸣,生于1963年4月20日,湖南祁东县人。1984年8月至1996年9月,曾在德令哈二中、海西州政府、团青海省委、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副主席,湖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湖南文理学院兼职教授,武昌理工学院特聘教授。出版《围绕青海湖》《光芒与洪荒》等诗集6部及7种文集,入选诗歌选本百余种。现居长沙。
曾瀑诗两首
唐古拉山口
记住:5231米
你今生的命数
你是千年的心病
和着血吞进肚里的那颗咬碎的牙
坏死的舌苔
后面这一片沉默的冰川
是你的故乡
你原本是纯洁的
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玛
而是玛尼堆
其他的一切:泥土、河流、雪莲
鹰隼、藏羚羊、众生……
都是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
留张像吧
与你的影子,作最后的告别
它将化为一小块黑色的冻土
记住:在茫茫无人区
诗歌,将是你随身携带的
最后一袋氧气
我的西部
许多年以后,忽然发现
我身体的一隅,隐藏着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背阴的那一面,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沿逆时针方向扫描。地形辽阔,气候严寒,矿藏丰饶
勘探到军营、草原、神山、圣湖、汗血马、雄鹰和雪豹
储存了足够我使用一生的盐、铁、风、月光、闪电和泪水
轻轻闭上眼睛,就可以开采出沉积在岁月深处的青春
一群高喊着女人名字的男人,前仆后继,扛着带血的铁路
向西,向西,像梯子一样搭在离天堂最近的高原上
风吹草低。吉祥的羊群、云朵,向我的后半生缓缓飘动
我的生命,业已演变成东西两个悖谬的板块
郊外散步,一只脚刚刚踏上大平原上的田野
另一只脚,却深深地陷进了浩瀚无边的沙漠
我的肉体,踌躇满志,一路高歌奔向东部的喧嚣和繁华
我的灵魂,筚路褴褛,义无反顾回归西部的孤寂与清高
向阳的一半,在肮脏的雾霾中塌陷、变质、溃烂
背阴的另一半,在凛冽的寒风中隐忍,沉默成一座冰山
我雄伟的左半身,一条条江河浩浩荡荡,奔流而下
无情地荡涤着堕落的右半身,深入骨髓的污浊和悲哀
[作者简介] 曾瀑,本名曾正贤,生于1962年12月5日,云南镇雄县人。1979年入伍到铁道兵十师,在青海刚察县、德令哈市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建设。1981年考入长沙铁道兵学院(现并入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铁路文联。多次在国内诗赛中获奖,入选多个选本。出版诗集《怀头他拉的麦田》《最高的那座山》《三人行》(合集)、报告文学集《雄性热土》《零高度飞行》等。现居北京。
宋碧波诗两首
坎布拉
是坎布拉
迟暮他乡的坎布拉
云霄下缜默如一连串的谜团
群峰拱卫的德宏村
不见烟尘 不闻犬吠
躲在墙旮旯的一捆旧柴禾
与一丛金露梅相亲相依
经过荷兰菊困惑的眼神
经过慢声诵经的风马旗
在一只小牛犊的引领下拾级而上
扑面而来的丹山层峦
如集聚于法会的红衣喇嘛
在佛光里垂手而立
方山城堡 明明灭灭
祥云流霞 悲欣交集
我们就像一群千里朝觐的香客
瞪大了眼睛 放缓了心跳
任远了又近了的经诵赞呗
三皈五戒
半生的痒和悲
达坂山上
摁倒夏日阳光的呐喊
云里雾里都是清风和雨露的誓言
湍急的风声,流转的风水
前世未曾发芽的一个个悬念
看风景的人不在路上
谁将尘世的小路斜挂于云端上
此时大山的心事不可揣度
油菜花的意念也未可知
你一次次张开臂膀
试图托起高海拔的冷空气
等待空中掠过山鹰的模样
一大片明黄的芳香从浑沌里跳将起来
像神的微笑
意味深长呀,意味深长
擦亮雾术喑哑的记忆
[作者简介] 宋碧波,生于1961年1月25日,陕西凤翔县人。1984年大学毕业支边青海,曾任格尔木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2017年4月提前退休。作品散见于《星星》《延河》《青海湖》《草原》《中国诗人》《散文诗》《瀚海潮》《西安晚报》《宝鸡日报》等近百家纸刊及新媒体,入编《长安风诗选》《中国荒原诗人诗选》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流云划过高原》《雪菊花开》。现居宝鸡。
高宏斌诗两首
心在高原
对你而言
我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我熟悉你春天南部草原上
带有酥油味的山川
也牵挂你冬雪天从东部平顶农舍
飘出的青稞酒劲烈而又醇香
三五声悠长的花儿
能把我带回多梦的童年
一句句乡土话
常常让我热泪涟涟
对你而言
我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这块离太阳最近的高天厚土
曾经是我的家园
无论西王母的故事多么遥远
无论湟水先民的彩陶多么明艳
在我人生的档案里
都是我最坚硬的起点
那一年
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
踩着父亲的脚印走向高原
在父亲读过书的湟水河畔
留下了许多青春期心愿
哦 此后十六年
七十二万平方公里的高原
给了我足够的磨练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曾一度在我的影视片中呈现
古老传说和新时代的变迁
都是我关注的焦点
如今 父亲业已离我远去
而我落足的地方闽南
大榕树再大的树冠也罩不住
我西望的双眼
常常把平静的海面
当成辽阔的大漠或绿色的草原
每每此时 扪心自问
我的心 是不是还在高原?
果洛草原情歌
太阳爬上了山岗
去年的今日怎能忘
你的羊群连着我的羊群
我的毡房靠着你的毡房
晚霞映红了山岗
去年的今日怎能忘
我把羊群赶下山坡
你煮的奶茶已经随风飘香
啊 美丽的姑娘
如今你在何处放牧
为什么还不来到我的身旁
格桑花开满青草地
你就在我的心上
[作者简介] 高宏斌,生于1964年10月12日,甘肃庆阳市人。1978年随父到青海,1985年毕业于青海师大艺术系音乐专业,分配至青海电视台工作。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厦门,历任厦门电视台生活部主任、平潭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等职,系福建省委宣传部首批部校专家。应邀为央视、中宣部、文化部、上合组织及当地百余台大型活动担任总导演、总撰稿,作品多次获国家文艺、新闻大奖。现居厦门。
周秀玲诗两首
油砂山
一串串汗水与泪水的碰撞
擦出的火花 点燃高地
打破了远古的寂静
一个个好儿郎背井离乡
在横无际涯的荒漠之中落脚
种下一朵朵怒放的油花
日夜奔走的油龙巨蟒
让默默无闻的小城花土沟
宽阔的脸面熠熠生辉
漠风刚烈 吹送着
一代代柴达木石油人的身影
经年累月地敲击着大地
翻找遗失千年的密码
一声声 一次次地叩问
高过雄鹰的翅膀
这是一座不是丰碑的丰碑
簇拥百十平方公里的油香
千年的不朽 一层层裸露着
油汪汪 亮闪闪 黑金的厚土
扛起了一个省的经济脊梁
我们的爱 在这里生生不息
我们的梦 在这里地老天荒
吻别柴达木
近了 近了
迫近了的日子
让我整夜醒在小城花土沟
清亮的月光里
我唤来南飞的雁
向阳的花 飘飞的雪
簇拥一颗滚烫的心
这是最后的迎来送往
一定一定还有
无声地哽咽
搁在时间之外
谁与我平分千里长路
目光掏空一座昆仑
风裹紧了你的容颜
模糊了的西部之西
再见!再也不见了吗?
万物生长
我不知在哪个路口起程
紧掩沸腾的宣喻
汪洋的静默
且饮一杯无
望向你的天空
柴达木的天空
泪如雨下
[作者简介] 周秀玲,女,网名一船烟雨,生于1969年3月5日,甘肃张掖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退休前系青海油田采油一厂职工,主编《尕斯湖》内刊5年有余。曾在《中国石油报》《青海石油报》《衡阳日报》《衡阳晚报》《柴达木日报》《格尔木日报》《地火》《石油文学》《瀚海魂》《巴音河》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奖项。现居敦煌。
王晓峰诗两首
木里的五月
太阳散发着冷辉
寒风撕裂着脸庞
时令啊,已到五月
但高高的木里山上
依然是冰雪之光
远处,绵延的雪山
山下,各自成群的牛羊
牧女打马而来,得得得的
蹄声间,似有低吟浅唱
风雪中,挖煤的汉子
裹紧衣裳,长吁一口粗气
想一想,家中的妻儿爹娘
紧紧腰带,做无梦之梦
六月,下雪的地方
六月,仍然有地方下雪
这是木里,青藏高原上
一个很小的地方,藏野驴的
家乡,还有石羊、棕熊、野狼
皑皑雪山上,雪莲花初绽
冰块覆盖着冬虫夏草,景色孤绝
一个世人遗忘的地方,发酵着
我的臆想:一枚太阳
[作者简介] 王晓峰,生于1967年12月8日,河南偃师市人。2010年至2020年,在青海义海能源公司(天峻县木里煤矿)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协理事,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海省作协会员,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小说《矿区笔记》获“顺德青橙杯”中国工业文学奖,并有作品被转载或入选年度选本,出版专著《在路上》《岁月有痕》《木里的冬天》。现居灵宝。
胡永刚诗两首
青海蓝
她说,青海很美,我还去。
她说你眼中的青海湖为什么那么蓝?
我不便说出我喜欢过一个人,喜欢过
一场蓝色的雨,雨中的鞭声和飞奔的蹄花。
在起得最早的鸟来临之前,湖畔篝火旁
一个朝觐的人被打马而来的藏家女唤醒。
大片的油菜花高高地飘在晨曦里
从雪山下挣脱出来的水蓝得像展开的丝绸。
天上的云在湖面上漂泊,她的歌声
掠过羊群,在岩壁上撞出钻石般的脆响。
与我同在的空旷,除了蓝,就是微笑和火焰
有些火焰,任什么阴影都不能熄灭。
第三极
没有理由不为之动容,鸬鹚岛风雪茫茫
候鸟南徙,唯万峰插天,黑鹰斡旋。
湖心静如白纸,纸上蛱蝶翻飞
极远有一亭,上书“昆仑神泉”,水流汩汩。
是这般清虚之地,慕名者迢迢不惧寒暑
诗人远游,僧众膜拜,厉风亦为田园。
在与之等高的崖巅圣火熊熊不止
在与之孤寂的湖岸万物萌春犹如群马狂奔。
最早感知枯荣而最后醒来的是时间的咒语
时间受难的衣袍不再是年久失修的殿堂
而是风中草木,铺向湖心的路
覆裹大地之下的昆虫之心。
第三极是西王母夜巡而旅行家探秘之境
于我是躺倒在大地上的孕者,白头而多汁。
[作者简介] 胡永刚,笔名青海湖,生于1966年11月15日,青海互助县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绿风》《诗歌月刊》《青海湖》《诗林》《芒种》《芳草》《北京文学》《陕西文学》《北方文学》等期刊,收入《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年度诗选》《中国汉诗年鉴》《国际汉语诗歌》《21世纪的中国诗歌》等选本。出版诗集《到达天堂以前》。现居西安。
赵予萍诗两首
写在二十岁的生日册上
你来了
我年轻的二十岁
伴着夏天的脚步
带着火一般的热情
就这样匆匆
把我带进一个成熟的世界
抹一把渗在笔尖的汗珠
从做不完的作业中
我惊异地发现
我的书架已被塞满
我的个头也已长得老高
我还结识了一个高个子男孩
他教我写出这笨拙的诗行
于是
我轻轻地挣脱妈妈的手臂
迈着迟了的脚步
不再怕我会跌倒
走向浓缩了太阳和天空的世界
走进我二十岁的生日册
沙漠与草原
这是我想象中的沙漠吗?
它似乎比这更广阔。
这是我盼望已久的草原吗?
它似乎比这还迷人。
沙漠,这就是你给我的
第一个印象;
草原,这就是你给我的
最初的向往。
当我沿着你的足迹
去追寻常常萦绕着我的梦幻时
你就变得这样迷惘
没有起点
也没有终止
于是,沿着芨芨草的指点
我出发了
去寻找一眼清泉
或者一片绿洲
[作者简介] 赵予萍,女,祖籍河南巩义市,1964年6月30日出生于青海西宁。198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曾在海西州一中、西宁市一中、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西宁市教科院工作。大学时代开始发表诗歌,入选《这里也是一片沃土》《瀚海诗苑》等选本。现居北京。
马行诗两首
青海词典
蒿草:一棵,挨着一棵
从山南来到山北
经幡:顺着风,那是佛陀的手势
灵魂在飞
牛羊:拐过山角,渐行渐远
仿佛前世的时光
傍晚:就要离开青海了,突然很感伤,不为别的,只为一朵淡黄小花
正在向我摇曳
在可可西里迎风而行
大风大风
吹歪太阳
吹凉雪峰
把尘世的疼痛吹进可可西里的
帐篷
哪是野驴
哪是羚羊
哪是旗帜
哪是神的微笑和脸孔
大风大风
背影依稀
大风大风
飞沙走石
眯了天的眼
眯了地的眼
大风大风
孤独的大卡车,在可可西里咣当当
轰隆隆
[作者简介] 马行,生于1969年11月11日,山东利津县人。2001年参加诗刊社第17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随地质勘探队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工作。著有诗集、话剧、散文集、学术随笔、电影剧本多部,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诗歌奖、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诗歌奖、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等。现居东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