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遍植桃李十里香 一一《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2017~2020年合卷》序

2020-11-27 作者:胡红拴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地学诗歌就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一步细化的文学产物。这种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田园诗之余绪,融入地学科学诗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现代自然理念的诗歌,在时下的文学天空早已异彩大放,恣意成长与浪漫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一步细化,作为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社会生活的文学,其分类自然也就更加细化起来,而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形式,当然不会例外。 

        地学诗歌就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一步细化的文学产物。这种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田园诗之余绪,融入地学科学诗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现代自然理念的诗歌,在时下的文学天空早已异彩大放,恣意成长与浪漫着。 地学诗歌的花香四溢自然离不开那些默默耕耘的园丁们,从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等历届部领导们的关心,到中国作协吉狄马加、白庚胜等主席们的支持,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的支持奉献,到中国大地出版社、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顾晓华、陈春声、朱竑等书记、校长们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十余年间,地学诗歌根植大地,遍植桃李,飘香大江南北。十余年间,我们在梅州市政府、阳春市政府、重庆市铜梁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联合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大地出版社、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学会、广东省观赏石协会在梅州、阳春、重庆铜梁、深圳宝安举办了四届地学诗歌大赛,作家出版社、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了《山语》《山韵》《山境》《石境》四部地学诗歌大赛优秀作品集。

        近年来,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联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同浙江省与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与台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天台县人民政府,将"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与"地学诗文创作基地"永久地落户在十大名山之天台山下;出版了《霞起天台山》《霞栖天台山》两部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集。

        十年来,地学诗歌根植泥土,抒枝展干,茁壮成长,我们在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市第二中学、阳春市高中等学校开展的“地学诗会”,在中国地质大学举办的诗歌周等地学诗歌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影响;我们的地质诗人应广东省有关部门邀请编写的《地质灾害防治小学生读本》(儿童诗)已进入广东的小学课堂。

        十年来,我们的《大地文学》以及《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中煤地质报》等媒体,常态化地以地学诗会等形式整版发表地学诗歌,特别是《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杂志的“地学诗歌展”,吸引、团结了一大批的一线诗人,让诗坛进一步关注地学诗歌,吉狄马加、白庚胜、叶延滨、商震、谭五昌等均赋诗发表。

        十年来,众多诗坛大家,融入地学诗歌之文学洪流,谢冕、晓雪、叶延滨、梁平、吴思敬、吴传玖、温远辉、车延高、商震、李少君、鲍十等名家、诗人站立地学诗歌大赛、全国诗文大会、《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地学诗会、地学诗歌展、地学诗歌研讨会的"舞台",为地学诗歌而高歌吟唱。

        十年来,我们还涌现出了陈国栋、顾晓华、常江、刘扬正、胡红拴、周伟苠、杨沐、王俊友、张珂、徐峙、马亮、周习、章治萍、张牛、鲁晓华、胡勇、王楚健、陈计会、刘卫、孙大顺等一大批地学诗歌的组织者、领导者、引领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地学诗歌在云贵高原、在白山黑水、在昆仑山下、在东部平原、在南海之滨,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以及大洋彼岸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地学诗歌根植于大地,地学诗歌的耕耘者们自然要以博大的胸襟去拥抱自然,写出自然之清音慧语,写出自然之魂灵。第三届地学诗歌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著名地质诗人张二棍总是将朴素的诗行,作为勾起万千读者心灵质朴的触点,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地质队员,诗句似乎成了他探究地球奥秘的钻杆,一根根,一摞摞,一字字,一句句,无须华丽语言,无须花香鸟语,山岩的朴素与硬度,农家的淳香与菜根,香醇的味道,让二棍的诗行,深入人心。这也许是张二棍能以诗之深度、厚度、维度、温度之妙荣获《诗刊》年度诗人奖、华语青年诗人奖等诸誉之根源吧。

        生长于洞庭之南三湘四水之畔的刘卫,是位出道颇早的女诗人,印象中,十五年前的贵州铜仁宝石文学奖颁奖会上,组委会安排我点评过刘卫与汪洋等三人的诗。刘卫的诗多有潇湘女子辣而婉约的味道,一组《登天台山》,征服了众多名家评委,让其登上"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一等奖的领奖台,千年唐诗路,悠悠天台情,朗朗诗语,淙淙溪水,禅云缭绕,诗味醇醇。

        马行是至今仍活跃在石油地质勘探一线的诗坛名家,他的诗洒脱而儒雅,大漠孤烟,戈壁风歌,浓浓的地质情结,让其诗心激荡,让其诗行动地撼天,也让其诗三十六次走上《诗刊》舞台,七次位列《诗刊》头题,一次次走上文坛的领奖台。 

        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展示诸如"李白诗歌奖"一等奖获得者孙大顺等众多献身于地学诗歌创作和活动组织的诗人们,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撑起了地学诗歌的这片蔚蔚蓝天。

        《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至今已选编十年,作为主要承编单位的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原称国土资源作协)诗歌委员会与阳江市诗歌学会,为此付出了众多辛劳,作为主编的我,在此要对历卷的主承办单位与协办单位的领导和同仁表示感谢!更要对编委会的所有成员表示敬意!还要深深地感谢马行、张牛、章治萍、张珂、陈计会、刘卫等副主编们,你们的付出和柱梁般的作用,让《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这一文学平台更稳固、更繁荣、更兴盛。

        十年植树,春华秋实。一大批的地学诗歌早已深植沃土,早已深入人心;一大批的诗人,也将地学诗歌作为自己重要的创作题材,一大批的地学诗人、自然资源诗人们也在朝沐晨霞,笔耕不辍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