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骞|生存的忧虑——评长诗《裂开的星球——献给全人类和所有的生命》
2022-02-22 作者:李骞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裂开的星球》是关于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精神历险的忧郁吟唱,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质询。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全人类在“裂开的星球”上的存在现状,展示了作者从个体生命出发进而对人类生存情景的诗意想象。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长诗《裂开的星球——献给全人类和所有的生命》(见 《十月》2020年第4期,以下称《裂开的星球》) ,是一首因疫情对人类生存秩序的破坏、对人的生命的掠夺,以及后工业文明对地球环境破坏而进行理性反思的优秀诗歌。诗人以一种大气磅礴的睿智,对全人类生存深处的生命意识进行拷问。作品既源于现实,致力于对疫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行深刻的透视,更超于现实,对人类文明的源头作了想象式的赞颂。毋庸讳言,《裂开的星球》是近年来中国诗坛上一首哲学意涵厚重的鸿篇杰作。
温故知新,止于至善,是中国文人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吉狄马加的这 首长诗开篇写道:“是这个星球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这个星球?”诗人提 出了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两极关系的重大哲学命题,到底是地球创 造了人类,并给予人类自由生活的空间,还是人类的过度开发索求改变了地球的 属性?如此深沉的追问,体现了诗人高度的忧患意识。地球与人类的改变和被改 变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如果人类过度地破坏自然生态,那么我 们是否还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正如诗人所言:“天空一旦没有了标高,精神和价值就会从高处滑落。”人类无穷无尽地向地球索取,超过了这个星球所 承受的能力,被撕毁的星球就成为人类的最后归宿。“当智者的语言被金钱和物 质双手弄脏”时,裂开的不只是人类生存的星球,更是人类生存价值意义的彻底 毁灭。《裂开的星球》通过地球外部环境的形象叙事,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虑,是诗人对当下人生的深度体验与哲学思辨的艺术结晶。尤其是对地球外表环境的绝望之情,更使这首长诗具有极其深广的人类悲剧情怀。疫情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无须“护照”就可 以自上而下地进入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甚至整个社会的生命细胞。“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是死亡的另一种隐喻。”肆虐全球的疫情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 主要矛盾,这是一场无影无形的人性之战,是比核战争更可怕的人类灾难。“它当然不需要护照,可以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它将带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以死亡的威胁。甚至“如果可能它将惊醒这个世界上所有 的政府,死神的面具/将会把黑色的恐慌钉入空间。红色的矛将杀死黑色的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人类的生存处境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场看不见的战 争,充分展示了人类生存压力下人的意志力量,而如何战胜疫情,将是考验各国 政府是否关爱人民生命的重要标杆。诗人以其哲学的思辨力量,描述了疫情之 下,作为存在者的人类在面对这场来势凶猛的灾情时,每一个地球人都无法回避 也不能回避的社会历史责任。因为“这是曾经出现过的战争的重现,只是更加的 危险可怕。/那是因为今天的地球村,人类手中握的是一把双刃剑”。人类生存的 命运就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怎样战胜自我,重新回到人类生存的文明源头, 这是诗人对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地所进行的哲学思辨。
在地球上自由而幸福地生存,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一切存在者所向往 的目标,当这个理想受到后现代文明发展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时,人类的生存发展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哦!文明与进步。发展或倒退。加法和减法。/——这 是一个裂开的星球。”“裂开的星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如果再不及时停止对地球的无节制开发, 那么“贝都因人在城里建构想象的沙漠, 再也看不见触手可摘的星星。/乘夜色吉卜赛人躺在欧洲黑暗的中心,他们是白天的隐 身人”。在所谓后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所发生的病毒疫情,不管身处哪个区域,也不论是什么肤色的人,都会感受到生存的艰难。人作为星球上的存在个 体,不论是自我本体的内在精神,还是作为单个的人,活着的核心价值就是对自 由意志的肯定。然而,一旦存在的个体对星球的环境进行非人的掠夺时,“人” 的意志便会沉入空虚,美好生存的环境就化为乌有。所以诗人发出了“善待自然 吧,善待与我们不同的生命,请记住!/善待它们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要么万劫不 复”的警告。可是,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人类为了所谓生存的每一次进军/ 都给自己的明天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在非洲对野生动物的疯狂猎杀/已让濒临灭绝的种类不断增加”。存在的“人”本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却要对外在社 会生存环境进行惨无人道的“进军”,而“每一次进军”的结果都是给人类生活的明天埋下了死亡的隐患。不管是无穷无尽的开采,还是“对野生动物的疯狂猎 杀”,其实都是在将人类送进地狱之门。因此,诗人用誓词般的诗句证明一个生 存的真理: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在以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证明“裂开的 星球”终将使人类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于生命。作为个体的“人”虽然行动是 自由的,但作为存在者的人类却无法摆脱外在处境的限制,而且自由的意涵不是 随心所欲,而是需要单个的人通过自我的努力去完成道义上的使命。只有由每一 个单个的人组合成人类的共同体,才能阻止星球的裂开。所以诗人坚定地相信:
这是一次属于全人类的抗战。不分地域。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保护每一个生命,
而不是用抽象的政治去诠释所谓自由的含义。
我想阿多诺和诗人卡德纳尔都会赞成,因为即便
最卑微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也都要高于空洞的说教。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也不是一个民族的战争,而是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每 一个人都必须参与的或突显或隐蔽的战斗。只有“保护好每一个生命”,人类才 会最终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抵达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实现肉体与灵魂的不朽。 而用“抽象的政治去诠释所谓自由”则是虚伪的、阴暗的、非人性的,即使是哲 学家阿多诺和诗人卡德纳尔在世,也会赞成对每一个生命的保护,而不会同意 “空洞说教”的所谓“自由”之下,任疫情的感染不断攀升。在长诗《裂开的星 球》中,诗人吉狄马加始终坚守人类共同抵抗疫情的生存理念,坚信只要存在者 的人“不分地域”,协同作战,在疫情横行的处境中寻求人类的自我救赎,人类 就会摆脱疫情带来的焦虑。就算是“最卑微的生命”也能重新找回自己,让“人” 的生命意义从外在环境的桎梏中释放出来,实现人类和平共处的生存目标。
如何面对“裂开的星球”,如何面对疯狂生长的疫情,诗人提出了“在此 时,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跨过这道黑暗的峡谷”。这无疑彰显了整个人类必 须为自己的存在而进行人道主义的合作,人类才能够击败疫情,才能修补好“裂开的星球”的真谛。只有跨过“黑暗的峡谷”,人类才能避免万劫不复的毁灭, 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裂开的星球》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叙事转化为理性思维的具象传达,诗的主题内蕴已经远远超越了诗人所要谴责的疫情事件本身。诗歌中关爱生命的情结,关于环境保护的呐喊,关于人类重新思考生存方式的警醒, 是《裂开的星球》深厚而博大的诗学意涵,这种大美的诗的旨意,始终闪烁着宽 阔而深远的美感力量,不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诗篇。已故著名诗评家陈超 说:“诗是与现实生存对称的另一种高于我们生命的存在形式。”(见陈超《生命诗学论稿》第17页)《裂开的星球》就是一首高于人类生命存在的诗,作品以诗 性的语言深情地呼唤人类善待自己生活的家园,“缝合我们已经裂开的星球”, 并预言只要我们回到理性的文明的源头,人类的明天就如同“大海的蓝色还会 随梦一起升起”。正是基于对人类、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星球环境的哲学思 考,诗人豪情万丈地写道:
曾被我千百次赞颂过的光,此刻也正迈着凯旋的步伐
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这个世界将被改变
是的!无论会发生什么,我都会执着而坚定地相信——
太阳还会在明天升起,黎明的曙光依然如同爱人的眼睛
温暖的风还会吹过大地的腹部,母亲和孩子还在那里嬉戏
大海的蓝色还会随梦一起升起,在子夜成为星辰的爱巢
劳动和创造还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多数人都会同意
人类还会活着,善和恶都将随行,人与自身的斗争不会停止
时间的入口没有明显的提示,人类你要大胆而又加倍小心。
人类的希望之光正沿着生命的通道“迈着凯旋的步伐”朝着我们走来,虽然“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世界已然改变。被改变的世界并不可怕,只 要人类共同争取“人”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实现全人类的互相包容,珍惜大家共 有的地球资源,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和睦消解,那么,尽管人类生存的星球已经裂开, 但“太阳还会在明天升起”,母亲和孩子依然生活在平静的家园,“劳动和创造还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有创造,“人类还会活着”,而且永远活着。只要“大胆而又加倍小心”地直面人性的缺陷,捍卫人类的生命价值,这个星球的每一个黎明都将充满无尽的爱。
长诗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运用诗歌的综合想象力,颂扬了人类文明源 头。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回溯,探寻人与宇宙各物种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力图证 明新冠疫情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敌人。诗人首先从彝族的虎文化图腾崇拜着 笔,描写了彝族神话中虎与彝族文明的关系,叙述了远古时代自然与人之间的相 互选择和融洽。诗人深情地写道:
老虎还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在这星球的四个方位,脚趾踩踏着
即将消失的现在,眼球倒映创世的元素。
它并非只活在那部《查姆》典籍中,
它的双眼一直在注视着善恶缠身的人类。
《查姆》是一部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的彝族古典创世史诗。该史诗讲 述了彝族传说中万物的起源,记录了彝族先民与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树木同根同源的传说。虽然人类进化到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但是,由于对地球的无节制发掘,这个养育了全人类的星球正在面临着“裂开”的危险,如何修复“裂开的星球”,让人类生活的空间更加幸福自由,诗人特意通过彝族文明的书写,试图找到人类自我救赎的药方。“老虎还在那里”注视着人类的发展,它的“眼球倒 映创世的元素”,它并不只是“活在那部《查姆》典籍中”的传说。作为彝族文明源头的象征符号,“它的双眼一直在注视着善恶缠身的人类”。图腾时代,是人 类与动物、植物同一性的诉求表达,其存在方试是假定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和谐 的亲密关系。长诗《裂开的星球》通过早期人类文明的溯源,证明星球的“裂开” 是因为后工业时代人类自动放弃了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并将这种原生态的和睦关 系变成了占有与被占有的“特殊战争”。“在这里人类成了万物的主宰,对蚂蚁 的王国也开始了占领”。这样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只会令人类的生存面临一次 又一次的灾难。因此,诗人用诗唤醒试图“改变了这个星球”的人类,“其实每一 次灾难都告诉我们/任何物种的存在都应充满敬畏/对最弱小的生物的侵扰和破坏/也会付出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对自然界任何物种的每一次破坏,都会致使生物结构发生逆转,哪怕是“对最弱小的生物的侵扰和破坏”,人类的生存也会付出“沉重代价”,这样的破坏只会加快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裂开”的速度。 诗人在诗中多次描述人类早期的文明,以一种警句式的叙述笔法,回顾了人类始祖创造的文明,这样的叙写,既具有文化的深度,也有着诗的时代活力,凸显了 长诗深厚隽永的意味。
人类!你的创世之神给我们带来过奇迹
盘古开天辟地从泥土里走出了动物和人
在恒河的岸边是法力无边的大梵天
创造了比天空中繁星还要多的万物
在安第斯山上印第安创世主帕查卡马克
带来了第一批人类和无数的飞禽走兽
在众神居住的圣殿英雄辈出的希腊
普罗米修斯赋予人和所见之物以生命
它还将自己鲜红的心脏作为牺牲的祭品
最终把火、智慧、知识和技艺带到了人间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众多的“创世之神”都为人类文明的衍变“带来过奇 迹”。正是因为东方女娲的不懈努力,“从泥土里走出了动物和人”;有了印度教 的创造之神大梵天,“比天空中繁星还要多的万物”才与人和平共处地生存于地 球;有了南美古印加人的创世之神帕查卡马克,这个富饶的星球才诞生了“第一 批人类和无数的飞禽走兽”;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他 不仅创造了人类,“赋予人和所见之物以生命”,甚至为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将 自己鲜红的心脏作为牺牲的祭品”,最终给人类带来了火,还教会了人类许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诸位创世之神的功勋再一次告之人类,“裂开的星球”并不可怕,只要人类“善待与我们不同的生命”,善待我们生存的星球,“太阳还会在明 天升起”,疫情也一定远离人类。
长诗对人类文明的想象性描写,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到原始神话的语言空转,也不是想象的泛美赞颂,而是立足当下的人类生存的现场,从精神领域言说“裂开的星球”背景下,人类眷恋生命的存在焦虑。总之,《裂开的星球》是关于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精神历险的忧郁吟唱,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质询。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全人类在“裂开的星球”上的存在现状,展示了作者从个体生命出发进而对人类生存情景的诗意想象。这首长诗是关于全人类和所有生命的审美认知,更是吉狄马加关于人类生命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具体表达。
〈作者简介〉
李骞,又名阿兹乌火,彝族,云南镇雄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四个一批”人才,云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 中国现当 代文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民俗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文学评 论》《当代作家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文艺报》《文艺争鸣》《当代 文坛》《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 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西北军事文学》《边疆文学》《滇池》等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一百多万字,出版(或主编)《作家的艺术世界》《现象与文本》《立场与方法》《 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新诗源流论》 《诗歌结构学》《彝王传》《快意时空》《中国现代文学讲稿》《当代文学27年》《大学语文》《文学昭通》《当代文学与昭通》《大乌蒙》等各类文学著作五十余部。作品五次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 奖,国家民委文学与社会科学二等奖, 《现象与文本》获第七届全国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与评论)“骏马奖”。
温故知新,止于至善,是中国文人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吉狄马加的这 首长诗开篇写道:“是这个星球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这个星球?”诗人提 出了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两极关系的重大哲学命题,到底是地球创 造了人类,并给予人类自由生活的空间,还是人类的过度开发索求改变了地球的 属性?如此深沉的追问,体现了诗人高度的忧患意识。地球与人类的改变和被改 变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如果人类过度地破坏自然生态,那么我 们是否还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正如诗人所言:“天空一旦没有了标高,精神和价值就会从高处滑落。”人类无穷无尽地向地球索取,超过了这个星球所 承受的能力,被撕毁的星球就成为人类的最后归宿。“当智者的语言被金钱和物 质双手弄脏”时,裂开的不只是人类生存的星球,更是人类生存价值意义的彻底 毁灭。《裂开的星球》通过地球外部环境的形象叙事,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虑,是诗人对当下人生的深度体验与哲学思辨的艺术结晶。尤其是对地球外表环境的绝望之情,更使这首长诗具有极其深广的人类悲剧情怀。疫情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无须“护照”就可 以自上而下地进入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甚至整个社会的生命细胞。“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是死亡的另一种隐喻。”肆虐全球的疫情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 主要矛盾,这是一场无影无形的人性之战,是比核战争更可怕的人类灾难。“它当然不需要护照,可以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它将带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以死亡的威胁。甚至“如果可能它将惊醒这个世界上所有 的政府,死神的面具/将会把黑色的恐慌钉入空间。红色的矛将杀死黑色的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人类的生存处境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场看不见的战 争,充分展示了人类生存压力下人的意志力量,而如何战胜疫情,将是考验各国 政府是否关爱人民生命的重要标杆。诗人以其哲学的思辨力量,描述了疫情之 下,作为存在者的人类在面对这场来势凶猛的灾情时,每一个地球人都无法回避 也不能回避的社会历史责任。因为“这是曾经出现过的战争的重现,只是更加的 危险可怕。/那是因为今天的地球村,人类手中握的是一把双刃剑”。人类生存的 命运就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怎样战胜自我,重新回到人类生存的文明源头, 这是诗人对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地所进行的哲学思辨。
在地球上自由而幸福地生存,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一切存在者所向往 的目标,当这个理想受到后现代文明发展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时,人类的生存发展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哦!文明与进步。发展或倒退。加法和减法。/——这 是一个裂开的星球。”“裂开的星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如果再不及时停止对地球的无节制开发, 那么“贝都因人在城里建构想象的沙漠, 再也看不见触手可摘的星星。/乘夜色吉卜赛人躺在欧洲黑暗的中心,他们是白天的隐 身人”。在所谓后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所发生的病毒疫情,不管身处哪个区域,也不论是什么肤色的人,都会感受到生存的艰难。人作为星球上的存在个 体,不论是自我本体的内在精神,还是作为单个的人,活着的核心价值就是对自 由意志的肯定。然而,一旦存在的个体对星球的环境进行非人的掠夺时,“人” 的意志便会沉入空虚,美好生存的环境就化为乌有。所以诗人发出了“善待自然 吧,善待与我们不同的生命,请记住!/善待它们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要么万劫不 复”的警告。可是,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人类为了所谓生存的每一次进军/ 都给自己的明天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在非洲对野生动物的疯狂猎杀/已让濒临灭绝的种类不断增加”。存在的“人”本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却要对外在社 会生存环境进行惨无人道的“进军”,而“每一次进军”的结果都是给人类生活的明天埋下了死亡的隐患。不管是无穷无尽的开采,还是“对野生动物的疯狂猎 杀”,其实都是在将人类送进地狱之门。因此,诗人用誓词般的诗句证明一个生 存的真理: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在以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证明“裂开的 星球”终将使人类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于生命。作为个体的“人”虽然行动是 自由的,但作为存在者的人类却无法摆脱外在处境的限制,而且自由的意涵不是 随心所欲,而是需要单个的人通过自我的努力去完成道义上的使命。只有由每一 个单个的人组合成人类的共同体,才能阻止星球的裂开。所以诗人坚定地相信:
这是一次属于全人类的抗战。不分地域。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保护每一个生命,
而不是用抽象的政治去诠释所谓自由的含义。
我想阿多诺和诗人卡德纳尔都会赞成,因为即便
最卑微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也都要高于空洞的说教。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也不是一个民族的战争,而是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每 一个人都必须参与的或突显或隐蔽的战斗。只有“保护好每一个生命”,人类才 会最终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抵达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实现肉体与灵魂的不朽。 而用“抽象的政治去诠释所谓自由”则是虚伪的、阴暗的、非人性的,即使是哲 学家阿多诺和诗人卡德纳尔在世,也会赞成对每一个生命的保护,而不会同意 “空洞说教”的所谓“自由”之下,任疫情的感染不断攀升。在长诗《裂开的星 球》中,诗人吉狄马加始终坚守人类共同抵抗疫情的生存理念,坚信只要存在者 的人“不分地域”,协同作战,在疫情横行的处境中寻求人类的自我救赎,人类 就会摆脱疫情带来的焦虑。就算是“最卑微的生命”也能重新找回自己,让“人” 的生命意义从外在环境的桎梏中释放出来,实现人类和平共处的生存目标。
如何面对“裂开的星球”,如何面对疯狂生长的疫情,诗人提出了“在此 时,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跨过这道黑暗的峡谷”。这无疑彰显了整个人类必 须为自己的存在而进行人道主义的合作,人类才能够击败疫情,才能修补好“裂开的星球”的真谛。只有跨过“黑暗的峡谷”,人类才能避免万劫不复的毁灭, 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裂开的星球》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叙事转化为理性思维的具象传达,诗的主题内蕴已经远远超越了诗人所要谴责的疫情事件本身。诗歌中关爱生命的情结,关于环境保护的呐喊,关于人类重新思考生存方式的警醒, 是《裂开的星球》深厚而博大的诗学意涵,这种大美的诗的旨意,始终闪烁着宽 阔而深远的美感力量,不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诗篇。已故著名诗评家陈超 说:“诗是与现实生存对称的另一种高于我们生命的存在形式。”(见陈超《生命诗学论稿》第17页)《裂开的星球》就是一首高于人类生命存在的诗,作品以诗 性的语言深情地呼唤人类善待自己生活的家园,“缝合我们已经裂开的星球”, 并预言只要我们回到理性的文明的源头,人类的明天就如同“大海的蓝色还会 随梦一起升起”。正是基于对人类、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星球环境的哲学思 考,诗人豪情万丈地写道:
曾被我千百次赞颂过的光,此刻也正迈着凯旋的步伐
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这个世界将被改变
是的!无论会发生什么,我都会执着而坚定地相信——
太阳还会在明天升起,黎明的曙光依然如同爱人的眼睛
温暖的风还会吹过大地的腹部,母亲和孩子还在那里嬉戏
大海的蓝色还会随梦一起升起,在子夜成为星辰的爱巢
劳动和创造还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多数人都会同意
人类还会活着,善和恶都将随行,人与自身的斗争不会停止
时间的入口没有明显的提示,人类你要大胆而又加倍小心。
人类的希望之光正沿着生命的通道“迈着凯旋的步伐”朝着我们走来,虽然“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世界已然改变。被改变的世界并不可怕,只 要人类共同争取“人”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实现全人类的互相包容,珍惜大家共 有的地球资源,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和睦消解,那么,尽管人类生存的星球已经裂开, 但“太阳还会在明天升起”,母亲和孩子依然生活在平静的家园,“劳动和创造还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有创造,“人类还会活着”,而且永远活着。只要“大胆而又加倍小心”地直面人性的缺陷,捍卫人类的生命价值,这个星球的每一个黎明都将充满无尽的爱。
长诗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运用诗歌的综合想象力,颂扬了人类文明源 头。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回溯,探寻人与宇宙各物种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力图证 明新冠疫情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敌人。诗人首先从彝族的虎文化图腾崇拜着 笔,描写了彝族神话中虎与彝族文明的关系,叙述了远古时代自然与人之间的相 互选择和融洽。诗人深情地写道:
老虎还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在这星球的四个方位,脚趾踩踏着
即将消失的现在,眼球倒映创世的元素。
它并非只活在那部《查姆》典籍中,
它的双眼一直在注视着善恶缠身的人类。
《查姆》是一部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的彝族古典创世史诗。该史诗讲 述了彝族传说中万物的起源,记录了彝族先民与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树木同根同源的传说。虽然人类进化到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但是,由于对地球的无节制发掘,这个养育了全人类的星球正在面临着“裂开”的危险,如何修复“裂开的星球”,让人类生活的空间更加幸福自由,诗人特意通过彝族文明的书写,试图找到人类自我救赎的药方。“老虎还在那里”注视着人类的发展,它的“眼球倒 映创世的元素”,它并不只是“活在那部《查姆》典籍中”的传说。作为彝族文明源头的象征符号,“它的双眼一直在注视着善恶缠身的人类”。图腾时代,是人 类与动物、植物同一性的诉求表达,其存在方试是假定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和谐 的亲密关系。长诗《裂开的星球》通过早期人类文明的溯源,证明星球的“裂开” 是因为后工业时代人类自动放弃了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并将这种原生态的和睦关 系变成了占有与被占有的“特殊战争”。“在这里人类成了万物的主宰,对蚂蚁 的王国也开始了占领”。这样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只会令人类的生存面临一次 又一次的灾难。因此,诗人用诗唤醒试图“改变了这个星球”的人类,“其实每一 次灾难都告诉我们/任何物种的存在都应充满敬畏/对最弱小的生物的侵扰和破坏/也会付出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对自然界任何物种的每一次破坏,都会致使生物结构发生逆转,哪怕是“对最弱小的生物的侵扰和破坏”,人类的生存也会付出“沉重代价”,这样的破坏只会加快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裂开”的速度。 诗人在诗中多次描述人类早期的文明,以一种警句式的叙述笔法,回顾了人类始祖创造的文明,这样的叙写,既具有文化的深度,也有着诗的时代活力,凸显了 长诗深厚隽永的意味。
人类!你的创世之神给我们带来过奇迹
盘古开天辟地从泥土里走出了动物和人
在恒河的岸边是法力无边的大梵天
创造了比天空中繁星还要多的万物
在安第斯山上印第安创世主帕查卡马克
带来了第一批人类和无数的飞禽走兽
在众神居住的圣殿英雄辈出的希腊
普罗米修斯赋予人和所见之物以生命
它还将自己鲜红的心脏作为牺牲的祭品
最终把火、智慧、知识和技艺带到了人间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众多的“创世之神”都为人类文明的衍变“带来过奇 迹”。正是因为东方女娲的不懈努力,“从泥土里走出了动物和人”;有了印度教 的创造之神大梵天,“比天空中繁星还要多的万物”才与人和平共处地生存于地 球;有了南美古印加人的创世之神帕查卡马克,这个富饶的星球才诞生了“第一 批人类和无数的飞禽走兽”;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他 不仅创造了人类,“赋予人和所见之物以生命”,甚至为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将 自己鲜红的心脏作为牺牲的祭品”,最终给人类带来了火,还教会了人类许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诸位创世之神的功勋再一次告之人类,“裂开的星球”并不可怕,只要人类“善待与我们不同的生命”,善待我们生存的星球,“太阳还会在明 天升起”,疫情也一定远离人类。
长诗对人类文明的想象性描写,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到原始神话的语言空转,也不是想象的泛美赞颂,而是立足当下的人类生存的现场,从精神领域言说“裂开的星球”背景下,人类眷恋生命的存在焦虑。总之,《裂开的星球》是关于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精神历险的忧郁吟唱,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质询。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全人类在“裂开的星球”上的存在现状,展示了作者从个体生命出发进而对人类生存情景的诗意想象。这首长诗是关于全人类和所有生命的审美认知,更是吉狄马加关于人类生命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具体表达。
〈作者简介〉
李骞,又名阿兹乌火,彝族,云南镇雄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四个一批”人才,云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 中国现当 代文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民俗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文学评 论》《当代作家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文艺报》《文艺争鸣》《当代 文坛》《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 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西北军事文学》《边疆文学》《滇池》等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一百多万字,出版(或主编)《作家的艺术世界》《现象与文本》《立场与方法》《 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新诗源流论》 《诗歌结构学》《彝王传》《快意时空》《中国现代文学讲稿》《当代文学27年》《大学语文》《文学昭通》《当代文学与昭通》《大乌蒙》等各类文学著作五十余部。作品五次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 奖,国家民委文学与社会科学二等奖, 《现象与文本》获第七届全国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与评论)“骏马奖”。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