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后殖民语境下的菲华诗心:序王勇闪小诗系列4《刀剑笑》
2022-05-19 13:40:56 作者:萧萧(台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萧萧为台湾著名诗人、学者,原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
菲律滨的诗人王勇要将他在2015年4月至12月所写的172首诗,集合为《刀剑笑》,列入“闪小诗”系列4,让我先过目。
或许是因为我所出版的诗集大部分是小诗,他觉得是另一种志同道合,交给我说两句话,说不定可以为小诗挣出一片天空。至少,在服膺小诗创作上,王勇真的是奋斗不懈的,九个月创作出172首诗、出版《刀剑笑》,持续发行四册“闪小诗”系列于中菲,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不过,我是小诗的实践者,却不是小诗的鼓动者,我写了很多小诗是事实,却不曾鼓励大家写小诗,真正的鼓动者,在台湾是白灵,在东南亚是林焕彰,白灵自己写五行诗,颇有心得,因而鼓吹大家也写小诗,但他不限定大家跟他一样以五行为唯一的依归,倒是放宽了两倍的门槛:“十行以下、百字以内”。林焕彰自己平日写儿童诗,语言放得很鬆、很白、很长,但转而为成人思考时,他却约束自己要走向精炼,因而以“六行”为极限。我看王勇整册《刀剑笑》的诗作,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六行诗,此外的作品也在六行以下,显然赞同林焕彰的行数制约。
小诗写作,许多诗人都曾阶段性选择固定诗行作为表达形式,在台湾最少的是两行的瓦历斯.诺干,四行的刘正伟与曾美玲,其后就是六行的林焕彰,八行的向明与岩上,十行的向阳与洛夫,十二行的孟樊,十四行的张错与王添源,其间,罗青与李瑞腾曾分别提议唐宋“律诗”句数两倍的十六行,但这种行数已不能算是“闪”“小”诗,未见他们两人或其他诗人落实在作品上。至于选择奇数的,只有五行的白灵、七行的游唤、三行的萧萧或仿日本俳句的三行“汉俳",人数反而偏少。不过,所有的诗人都未坚持以某种行数一路走下去,只坚持在某一个时期锻鍊自己,如何在有限的、固定的行数中发展自己的无限可能,达致诗的极致。
王勇《刀剑笑》就是这样,整册诗集并未坚持六行,即使是六行,也继续实验全6行、2+4、3+3、4+2等行列装置的可能。根据观察,全6行是一气呵成的作品,语气欲尽时诗已成,颇有一种急速进攻的满足感;3+3的形式则是对等式的张力在拉扯,读者的视力在两段之间来回梭巡、较量;2+4或4+2的形式,则有先叙后论、先定音后铺陈的因果权衡。行事一向稳重的王勇,主要在这四种形式中练兵,极少实验1+5或5+1的险招,全书中仅一首;如果是先亮底牌时如何叙说而不沉闷,如果是声东击西时如何在击西那当儿一招毙命,这其中或许还有更多戏游的空间,值得六行诗的实验者继续衝撞。
试比较《眼睛》与《夜晩》两首诗:
《眼睛》
临空俯瞰
麦坚利堡的
十字架,都躺成
一支支白粉笔
在黑暗中闪著燐火
夜不瞑目
《夜晩》
在许多城市
万家灯火
纷纷躺成
交错的十字架
等待
神的降临
这两首诗同在2015年7月5日这一天完成,诗中的时间感都是“夜晚」,诗分六行,《眼睛》以4+2方式显现,《夜晩》则为全6行,形式上或有小小差异,但生命关怀与人道思维却是相同的,城市裡平视下纵横交错的灯火可以连成许多十字型,想像中麦坚利堡的十字架在夜晚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在时空遥远的状态裡,却也只剩下短短的闪著燐火的、夜不瞑目的眼睛,《眼睛》採取的是俯瞰的视野想像,《夜晩》则是平视的生活场景,死与生的对照,以夜晚与十字架加以繫连,成为具有张力的两首诗,让我们同感震撼,这就是小诗的优点。
当然,小诗的缺憾也在这裡,那种捐捐细流式的叙事或抒情韵味,那种馀韵不绝的绵缠纠葛,需要酝酿的情境就不能在小诗中显现了!
进一步我们试着将两首诗结合为一,不更动任何文字,只统一为4+2+4+2的形式,请重读一遍,或许另有一种心灵的撼动。
《夜晚的眼睛》
临空俯瞰
麦坚利堡的
十字架,都躺成
一支支白粉笔
在黑暗中闪著燐火
夜不瞑目
在许多城市
万家灯火
纷纷躺成
交错的十字架
等待
神的降临
诗以何种形式出现,章、节、字、句的长短,跨行、符号的标举,都会形成不同的效果,王勇选择了“闪”“小”诗,选择了《刀剑笑》,他掌握住的就是刀举的一闪,剑起的一亮,生活隙缝裡的一笑──不管是冷笑、耻笑、苦笑,总可以意到“笑”即相随,不像“哭”需要一段长时间的酝酿。
不过,一部诗集最重要的成就不只是形式的试探,更在内涵的表现。《刀剑笑》的集名,告诉我们这是一部菲华生活的观察史,诗虽短小却深刻反省自己国族的处境,较诸前辈诗人或许有着不同切入的角度。例如,前辈诗人所喜欢触及的“落叶归根”,王勇却有着新颖的思考:“阳光下低眉/飞扑大地/原来,你恋上/自己的影子”,王勇从前人的根转而为自己的影子,自己如何独立,如何飞上枝头成为新叶、成为春天眼角的眉毛挑逗风的拥抱(《新叶》)﹖充满了二十一世纪新人类的自信。例如,前辈诗人所眷恋的“龙”,所喜欢的名言“宰相肚裡能撑船」,王勇以《鱼骨》逼近现实思考:“比恐龙的骨架/袖珍,柔软的/无处着力//一旦游入肚裡/却比宰相的船头/还要尖锐”。显然在生活的观察裡,王勇所看到的龙是恐龙,而且只是袖珍的“恐龙的骨架”──鱼骨,鱼骨的现实是尖锐刺人,诗人转折应用的是能撑船的宰相肚量、袖珍却尖锐的鱼骨现实,显示了对比的张力。
所以,我将《刀剑笑》放在“二十一世纪‘后殖民语境下’的菲华诗心”这个位置来思考。
菲律滨,中国史籍从三国时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1450年代阿拉伯商人来到这裡建立了伊斯兰政权,两三百年后荷兰人也来了,1521年探险家麦哲伦曾经到达这裡,1565年以后西班牙人入侵,“菲律滨”之名由此确定,影响菲律滨文化最为深入彻底。1898年6月菲律滨曾短暂宣告独立,年底即被美国统治,直到1946年才获得完全独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佔领菲律滨岛,华裔族群先后在这段时间大量移民,王勇这一辈的诗人应是这一批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的写作广义上都可以纳入“后殖民论述”(postcolonial discourse),学者认为“后殖民论述”可以定义为在当代文化(包括广义的文学)、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这种后殖民论述、写作,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菲华诗人长期不在自己族群所归属的土地上,治理管辖的阶层也不属于自己所悦纳的族群,若是,国家、族群、社会、语言、文化、生活都错纵複杂的土地上,自然形成错纵複杂的后殖民语境。
前引《鱼骨》这首诗:“比恐龙的骨架/袖珍,柔软的/无处着力//一旦游入肚裡/却比宰相的船头/还要尖锐”(201574),如果跟《鱼的复仇》对比着看:“恨不得 整个/让你吃进肚裡/吃得尸骨无存//只到有一天/你 一张口/心就痛//那是,我在你身体裡/复活”(200743),这种后殖民语境的痛,其实已约略可以索得。“鱼”代表了千岛菲律滨的现实环境,鱼骨、鱼刺、复仇,就是这种痛的语境。
菲华诗人不一定是自觉的后殖民论述者,但那种不自觉的写作却潜存着后殖民意识,更为可贵,好似文化的追索已经融入于血液深处,无可离析。
王勇写的《灯泡》:“自以为/光芒万丈//开关/捏在别人的/指尖”,早已跳脱昔人常用的乡愁语彙,《问道(之二)》:“举目望天/鹰飞扬,问青云/主权谁属﹖”,连天上的鹰鹫都纳入书写的阵容。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菲华诗心。或者,同样是写子孙,王勇说:“西瓜比南瓜/南瓜比冬瓜/其实没得比//开膛看一看/子孙个头不一样╱肤色体味也不同”,同样是写乡愁,王勇以“癣”譬喻:“有一种顽疾/痒在外/疼在内//愈抓愈痒/掉落的皮癣/如月下霜雪”。这是二十一世纪后殖民语境下的菲华诗心,从王勇的近作上,我们看见了消极的相异处,积极的创造企图。
阅读闪小诗,容易一闪而过,阅读王勇的作品,应该在诗页留白的地方,应该低迴的所在,多所低迴,才不辜负闪小诗所留下的空与白。
2016年春节写于台北
*本序收录于2017年2月台湾新世紀美學出版社出版、萧萧著《亂中有序:詩人與詩人的第一類接觸》一书。
*萧萧为台湾著名诗人、学者,原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王勇,笔名蕉椰、望星海、一侠、永星等。一九六六年出生於中国江苏省,祖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已出版诗集、专栏随笔集、评论集十三部。曾荣获菲律滨作家联盟(UMPIL)《巴拉格塔斯文学奖》《2018亚细安华文文学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40年贡献奖》等重要奖项,经常应邀担任国内外文学奖评审。现任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菲律滨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菲律滨安海经贸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尼拉人文讲坛执行长、《薪传》与《诗菲华》主编、《世界头条-菲华作家》策划人等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