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多情的雪花》(创作谈)

2023-01-18 12:03:35 作者:金占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金占明,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歌作品曾发表于《诗刊》《诗林》《星星》《诗歌地理》等刊物和《中诗网》等网络平台。出版诗集《偶然》《必然》《多情的雪花》。


  从我的处女作《什么是祖国》在《诗刊》上发表,到《偶然》和《必然》的出版,再到这本《多情的雪花》,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些日子里,我体验了创作带来的激动、兴奋和欢乐,也品尝了思索的艰辛和痛苦。与诗歌相伴的日子和以前不同,春花、夏蝉、秋雨和冬雪,乃至生活中的零碎的片段不时闪现在我的脑海,它们不再是视而不见的东西,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和大自然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我的关注和思索,让我开始诗意地栖居和生活。

  当诗歌创作真正走进我的日常生活的时候,作为一名学者,理性促使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诗歌到底是什么?自己为什么写诗?自己的诗歌是否应该有一些特点等等。

  诗歌是什么?一千个诗人有一千种定义;一千个诗评家又有一千种表达;对同样一首诗,一千个读者可能也有一千个评价。说到底,诗歌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是灵魂的挣扎和呐喊,并借助于语言文字的一种合乎语言逻辑的富有感染力的表达。事实上,对万事万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感受,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诗人无非就是选择了诗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读到一首好诗的时候,正像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一样,它一定给你带来美的享受。当然,这里美的享受并不是特指歌颂和赞美那些美好事物所带来的愉悦,更重要的是指一首诗表达的思想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不由自主地产生愉悦和愤怒的情绪,进而完成思想和认识的一次飞跃和升华。读一首好诗就像一次愉快的旅行,而且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将会比普通的旅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当然,读到一首坏诗的时候,也会影响你的心情,让你感到失望和痛心。

  毫无疑问,自己写诗同样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无论是事业顺利的日子,还是情感上痛苦不堪的时候,拟或对某些社会现象深恶痛绝的一刻,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和要求。而选择诗歌,我曾经说过纯粹是一种偶然,但仔细想来,与其说是偶然,还不如说是一种被动和无奈。

  由于自小生活在偏僻的农村,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自己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基本的美术和音乐教育,在家里也没有受过艺术方面的熏陶,上大学和以后的四十多年里,接受的又都是工科和管理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基本上还是空白,当然,也与自己欠缺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有关,所以,自己不可能选择音乐和绘画作为表达情感的突破口。而文学毕竟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又偶然获得了外界的承认,所以写诗就从偶然走向了必然。

  我只所以写诗除了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希望将战略管理这门专门的学问通过诗歌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传递给普通的读者,让他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吸收战略的智慧,有一个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毕竟我们生活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全球化时代,既需要心灵寂静的田园,也需要展示才华和能力的舞台。而作为一名教师,自己也有责任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写出来,帮助读者更快地成长和进步。采用诗歌这种形式,是希望战略的智慧借助想象的翅膀传播的更广更远。毫无疑问,现实世界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甚至还有不堪和龌蹉,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渴望未来的美好,还有诗和远方。时代更需要奋进的号角,而不是哀怨的悲歌。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都要写赞美诗,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陋同样可以警示自己和读者,从另一个方向接近理想的彼岸。

  诗人们都说诗歌通向灵魂。写诗就是要写自己,写自己的感受,但这不意味着写诗就一定要写身边的花花草草和锅碗瓢勺,记录每天的流水账,重要的是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还要通过丰富的联想架起日常生活通向灵魂的桥梁,让读者受到启迪!缺乏联想和想象的生活记叙并不是诗歌,至少不是好诗歌。读者读这样的诗也会索然无味。诚然,受制于一个人的出身、家庭背景、工作和情感经历,一个诗人也只能写出他自己内心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一定是真实的,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臆想和捏造,这也是分辨一首诗是好诗还是坏诗的分水岭。仅此还不够,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诗歌自然应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留给读者阅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同时收获文采和意境之美。

  无论一个诗人,作家还是画家,也无论他是否具有主观动机,一旦作品问世或流传,就具有了社会、引导和教育的功能,否定文学作品的这种功能和作用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我也一直质疑这样一种说法,写诗并不是为了发表或流传,而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灵魂轨迹,事实上,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时,上面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希望自己的诗歌除了具有一般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点教育和引导的功能,譬如,我的“什么是祖国”,就介绍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成果和重大事件;而我的“大变迁”就从自己的生活轨迹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巨大变化等等;第二,每首诗都有一个主题,介绍一种知识,而且这些主题和知识有科学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科学的推敲;第三,有严谨的逻辑和层次,又不失诗歌的联想和浪漫。

  写到这里,我向窗外望去,北京初夏的晚霞竟像秋季金色的田野和冬日里多情的雪花一样绚丽。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热爱和从容。

2021.7.6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