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读诗】刘川、张笃德的诗
2019-06-15 作者:长安瘦马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签约作家长安瘦马品读诗人刘川、张笃德的诗歌。
刘川的诗
诗人简介:刘川,辽人。1975年生。男。穷尽一生故意与纸笔过不去。混迹人间,其他不详。
孝城
清明节,满城的人
都出城了
去祭祖
城,空空的
仿佛一口
无人的棺
长安瘦马:
对抗与顺从、激昂与麻木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诗人独有的敏感和洞察力使他能够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事物,太明白了也就太痛苦,太明白了就会产生碰撞,与世界碰撞,甚至逆向思维、见缝插针,无论如何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把这世界扎一下,疼与不疼,那是外部世界的事情,或许外部世界太过皮糙肉厚,感觉不到,或者故意的感觉不到。
讴歌和揭露、赞美和嘲讽都会令人生厌,只不过主角在阶层利益的驱使下产生的审美或者审丑间转换,喜欢与不喜欢,看你站在哪个阶层,看你代表着谁的利益。而诗人无论是自闭还是打开,他都是星星的孩子,他内心的思索和探寻有时候看似不合常理,但这正是诗人的独特的视角所在,他发出自己的声音,你喜欢不喜欢那是你自己的事,和诗人无关。
那么我们再读一首《炸药厂年终总结大会》:“应该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血肉模糊的脑袋、胳膊、大腿儿与躯干/用快递运到这里来/集中展示业绩”。
显然,刘川的这两首诗是趋于口语化的,他把时代的影像以及个人的生活感悟横切成一个个片段,细数纹理,口语化的表述更富有亲和力,短小耐读。而在整体诗意的轮廓下,一件事情、一个小故事等等就变成了一个大的意象,或诙谐讽喻或惊悚愤怒,直白的铺陈下,隐藏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辨和一腔愤懑。
《道德经》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诗歌的形式和目的在这里完成了迅速有力的展现和到达。其实诗人很辛苦,由于一些原因,他还不能把比我们的想象还荒诞的社会现实完全的揭示和还原,他只有曲径通幽,他另辟出一条道路,他制作了一个万花筒,他把这人间装进去,便成了新版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至此,我便赞叹刘川的睿智和勇敢。
说起诗歌,我有时候百感交集,我们的笔有时候不能随我们的心去行走,在特立独行和万众一词中,诗人的选择注定他和时代拧巴,诗人挑剔,甚至冷眼,因为诗人总能够看到世间真相,甚至比真相更远。
2019/6/7
张笃德的诗
诗人简介:张笃德,笔名竹马。中国作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第三届签约作家。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等发表诗歌,有多首诗歌获全国大赛一二三等奖,并被收入年度诗选及各种权威选本。著有诗集《竹马诗选》《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最后的工厂》,自编散文集《美好的误区》《集外集》。《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获得中国作协重点作品项目扶持,《最后的工厂》获得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参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寻人启事
【姓名】 下岗工人
【年龄】 30-50开外
【属性】 两栖动物
【金属属性】螺丝钉
【草本属性】蒲公英
【外貌特征】
男工长得像铁锤
女工长得像S型磁铁
男工大手大脚 身上有酒气
粗口大嗓 谈活时业务熟稔精细
女工穿洗的泛白的工装 戴口罩手套
披肩帽 只漏一双看不出年龄的眼睛
【活动场所】
喜欢在广场 街口 天桥上聚集
【行为特点】
自行车摩托车上带有各种工具
身上挂着手上拎着各种纸牌
刮大白 砸墙 通下水 装灯
做保姆 贴壁纸 擦玻璃
男工抽劣质烟 喜欢灰头土脸
坐在小酒馆里喝二锅头
女工容易伤感 激动 但轻易不流泪
笨拙的媚笑看上去很容易出轨
【走丢原因】
是在阳光下兢兢业业工作的时候
不知怎么就把自己弄丢了
长安瘦马:
《寻人启事》这首诗,在张笃德的诗集《最后的工厂》里。
经历见证了兴与衰、沸腾与落寞,似乎尘埃落定,岁月静好,但心结冷却成铁,解也解不开。诗人固执地忠诚、记述他的生活,他把看见的影像客观的呈现出来,他内心的苦楚不知你是否看到。或许有人会说,为了前行,阵痛是难免的,嘴巴说起来容易,疼痛的又不是你或是你的家人。
张笃德把一个似乎已经是过去式的工业生活变成了诗歌,他把这些收录到一本诗集里,并把这部诗集取名字叫《最后的工厂》,这里面有他的青春理想,也有一代人的支离破碎。“下岗”、 “买断”,这些词汇使我们的现代汉语又丰富了一些。
“我以工人的名义 走进你/寻根祭祖 探寻自己的前世今生/你的存在 像一场雪/被漠视 冷淡 忘却/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浮华世界”—《与工业的对话》
发出声音是每个诗人的共同需求,而敢于面对社会矛盾、真实记录社会现实,并代表一个群体发出呼号的声音,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担当。我们不缺乏华丽的诗章,我们缺乏的是诗人的责任和良心。我在张笃德的诗集里翻出《寻人启事》这首诗,他普通的真就像一个贴在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我们的兄弟姊妹都在里面。
时代由贫穷变得奢华,而贫穷依然存在。诗人的通透最能感知和预测未来,所以他悲悯,所以他痛苦,他的《寻人启事》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读来心如刀绞。漠视和过度的激愤都不是一个好诗人,清醒和警觉才是大情怀。
展现他是为了记住他,祭坛上鲜活的牺牲, 在热血沸腾中骤然跌落了尘埃,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三十年前,我读过郭小川的《两都颂》,三十年后我读到了张笃德的《最后的工厂》,他们都在写我的家乡,他们都真实完整的刻录了时代的影像,只不过郭小川是满怀激情热烈的讴歌,而张笃德在讴歌的同时,更多体现的是社会转型重工业城市底层工人的挣扎与迷惘,以及对那个体制变迁后的临终关怀。
这样,张笃德就要比郭小川承受的更多。
2019/6/12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