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大卫

在琐碎中提炼诗意

——评蓝雨诗集《琐碎之蓝》

2025-08-15 作者:大卫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蓝雨通过日常琐碎之“蓝”的变奏,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从具象到抽象,从视觉到心灵,从瞬间到永恒。“蓝”不再仅是颜色,而成为连接外在世界与内心体验的诗学纽带,最终实现诗集名称所暗示的——在琐碎日常中发现永恒的诗意。

  在当代汉语诗坛,女性诗歌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筑了一道不可忽视的文学景观。山西女诗人蓝雨(梁小花)的诗集《琐碎之蓝》正是这样一部以女性视角重新发现日常生活、在琐碎中提炼诗意的力作。这部由六辑一百三十余首诗歌组成的诗集,以“蓝”为精神底色,编织出一个既私密又普世的情感世界,最终托举出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深刻叩问与体悟。

  这部诗集体现了蓝雨对诗歌技艺的多元探索。她的诗歌语言既有口语的亲切自然,如《小记》中近乎闲聊的语调;也有古典诗词的凝练意境,如《秋日画中行》中“我愿意与这个秋天混淆/愿意把影子当成秋日之落叶”实现主客体的诗意交融,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令人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但又赋予其现代性的表达。诗人古今融合的语言风格,使其诗歌既接地气,又不失雅致。在意象运用上,她擅长通过具体物象传递表达出抽象情感。在《一块碎玻璃》中,她写道“梦里总是有一块碎玻璃/在刺疼我/不见血,却可封喉”,将心理创伤表现得可触可感;《风很轻》里“一大片春日的花枝末节/一下从指尖来到/春天的花园里”,通过触觉与视觉的通感,传递出微妙的心灵体验。她采取的意象往往具有女性特质,如刺绣、衣裙、花草等,但又被赋予超越性别的普遍意义。在结构上,诗人既有《青龙古镇物语》《梨花开了》这样的组诗尝试;也有《小记》《风中》这样短小精悍的抒情诗,以瞬间捕捉取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集中叙事性的增强,如《坐火车回老家》《去见一位老友》等诗通过具体场景和对话的引入,拓展了抒情诗的表现维度。

  蓝雨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她将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瞬间转化为诗意的能力。在《在河边散步》中,诗人以极其精妙的意象转换,完成了一次从外物到内心的诗意穿越。她从脚下“早枯的花瓣”,抵达内心——“其实我的心底一直都供养着/一些花朵”。这里的“供养二字用得尤为精妙,它既延续了“花朵”的植物意象,又暗示了这是一种持续性的、近乎虔诚的内心活动。这种内外对应的写法,展现了其诗歌的典型特征:她总能在自然物象与心灵图景之间建立隐秘的通道。外在的“早枯的花瓣”与内心的“供养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既暗示时间流逝带来的凋零,又昭示着心灵对美好的执着守护。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心底绽放的花朵,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在萧瑟风景中依然保持内心丰盈的抒情主体。

  蓝雨对日常的诗性转化能力在《新裙子旧裙子》中表现得尤为精妙。诗人将新裙子的花边剪下缝在旧裙子上,一次寻常的衣物改造升华为生命重塑的隐喻。被时光磨损的过往,经过巧手与诗心的再造,竟能“仿佛春天是被自己从去年的陈旧里/呼唤拉扯回来的”。诗人通过描写衣物改造,暗示女性对自我生命的重新定义。这种将具体物件转化为抽象生命体验的能力,体现她对日常的敏锐感知。将生活细节升华为生命哲思的能力,正是诗人最珍贵的创作特质。

  在蓝雨的诗歌创作中,将平凡日常升华为诗意瞬间的笔触随处可见。在《窗口》一诗中,“窗台上几粒风干的鸟粪”引发诗人对生命记忆的回溯;《致我们》一诗中,一杯梅子酒便使“内心深处那些没被琐碎的诗意,开始一点点呈现出来”;《腊八节》一诗以熬制腊八粥的日常场景为切入点,将食物的味觉升华为对生命的诗性体验。这些诗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她能从一件旧衣、几粒鸟粪、一杯梅子酒、一碗腊八粥等细枝末节中,窥见生命之奥秘。蓝雨的诗歌既扎根于具体的生活细节,又超越日常经验的局限,体现了她处理现实题材的独特能力。

  蓝雨在组诗创作中既体现其对诗歌形式的自觉追求,又保留其日常碎片化经验的书写特质。在《青龙古镇物语》组诗中,诗人将古镇的各种琐碎物象进行有机串联。四首短诗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从具体的古镇风貌(《春天的青龙古镇》),到微观的生活器物(《算盘歌》),再到融入抽象的时间哲思(《时光之锁》),最后升华至天地境界(《秤杆上的星辰》),形成由实入虚的完整结构。这种精妙的组诗编排,既保留了每个意象片段特有的灵动质感,又整体构建出一个气韵生动的古镇诗意空间。她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将看似孤立的细节特写,渐次铺展为具有历史纵深感与生活烟火气的立体画卷。《梨花开了》组诗则通过“花开—花落—听花—忆花”的四部曲结构,将季节感受升华为生命沉思。诗人捕捉梨园中的细微瞬间——枝头绽放、雨中飘零、树下聆听——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在组诗的框架中获得整体性。特别是末篇引入古典故事,使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相互映照,让琐碎观察获得历史深度。

  作为山西女作家系列丛书之一,《琐碎之蓝》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文化色彩。诗集中《在祁县》《在永和》《青龙古镇物语》等作品直接以山西风物为题材,体现诗人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然而,蓝雨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总是能够将地域经验提升为具有普遍性的诗意表达。如《黄河滩上捡石头》中,“我抓紧的这块/只是和自己有缘的/剩下的,都留给六郎寨”,既是对山西地理的指涉,也是对人际缘分与人生选择的哲学思考。这种地域与普世的交融在《腊八节》中同样得到体现,将地域性的节日民俗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思考。“熬了大半夜腊八粥/一早就熟了”的叙述,既保留了民间生活的本真质感,又暗含了时间沉淀的哲理意味。“就像日子一样黏稠”的比喻尤为精妙,将粥品的物理特性与生活的精神质地完美对应,使具体物象获得了形而上的意蕴。生活的真味恰如腊八粥,需要耐心熬煮,方能品出“丝丝甜味”。

  在诗集《琐碎之蓝》中,“蓝”作为核心意象构成贯穿整部诗集的情感基调与精神象征。她后记中自述:“‘蓝'是我喜欢的色调,我的第六感也许就是被‘蓝'唤醒的。”这种对“蓝”的自觉运用,使诗集获得了统一的审美风格和情感深度。在其具体作品中,“蓝”以各种变体出现。在《日子,有琐碎浸染的蓝》一诗中,她写道:“日子里偶有意想不到的顿号或者逗号/人世间/我依然还是留恋日子里琐碎浸染过的蓝”,将“蓝”转化为日常的琐碎形式,创造色彩与情感的隐喻关系。这里的“蓝”既是具体的颜色,又超越了视觉层面,诗人将“蓝”定义为生活琐碎沉淀后的色彩,赋予日常以诗意的光泽。她在《窗口》一诗写道:“黑色羽毛上撒着隐形的蓝”,将鸟羽的色泽升华为“隐形的蓝”,赋予寻常景物以神秘的诗意维度,这里的“蓝”富有一种心灵色彩的意味。诗人通过通感手法,将视觉的“蓝”与其他感官体验相融合。“蓝”突破了色彩的物理属性,成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在不同诗作中,“蓝”时而是具体的物象色彩,时而是抽象的情感象征,展现出意象的多重可能性。

  《琐碎之蓝》的书名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隐喻——生活本质上是琐碎的,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蕴含着诗意的“蓝”。蓝雨通过日常琐碎之“蓝”的变奏,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从具象到抽象,从视觉到心灵,从瞬间到永恒。“蓝”不再仅是颜色,而成为连接外在世界与内心体验的诗学纽带,最终实现诗集名称所暗示的——在琐碎日常中发现永恒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