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岭南文化鼓与呼
——《丘树宏:岭南文化何以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获奖小记
2025年9月3日,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同时编发本人的专题稿件,突然收到了中新社广东分社记者方伟彬发来的一个信息。原来是他的专访文章《丘树宏:岭南文化何以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获奖了,发来的是获奖证书,具体内容为:
“广东好新闻”征集展示活动
作品入选证明
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国际传播作品《丘树宏:岭南文化何以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被遴选为2023年度“广东好新闻”征集展示活动特别推荐作品。
作者(主创人员):方伟彬
编辑:郭 军
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25年5月
这是2023年度的“广东好新闻奖”,评奖的名称和方式作了一些改革,“特别推荐作品”,等同于往届的一等奖。
在这么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收到这个好消息,我和方伟彬老师都非常高兴。
2022年6月,我根据多年的思考,撰写了《秦汉以来岭南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六大贡献》一文,计一万三千余字。核心内容如下:
秦汉以来岭南文化对中华文明有六大贡献——
1.以赵佗文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贡献。
2.以六祖文化为代表的禅宗文化贡献。
3.以族群文化和华侨文化为代表的移民文化贡献。
4.以孙中山文化为代表的近代文化贡献。
5.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贡献。
6.以改革开放文化为代表的当代文化贡献。
文稿发给了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负责人指导,大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岭南文化主题论述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其中时任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的张见悦发来信息说:“太有意义了!发表以后,我们转载。”但未待我发表,几天过后,2022年7月9日,他就安排在中新社广东发布上刊发了全文。接着几天,光明网等几个媒体予以了转发,引发了初步的影响。
9月26日,张见悦社长认为此文有必要作为重点课题来推介,并介绍了记者方伟彬联系我,说要对我做一次专访,然后在中新社“东西问”平台推出。“东西问”是由中国新闻社推出的融媒体平台,旨在通过理性对话和文明互鉴,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平台通过时评、政论等栏目,至今已发布超过2000篇深度分析文章,形成了独特的传播风格,有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方伟彬根据我的原文,很快就发来了采访提纲,我也第一时间一一予以了回答。
2023年1月3日,共3215字的长篇专访《丘树宏:岭南文化何以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在东西问隆重推出,当天的阅读量就达到了72万,中宣部“学习强国”、光明网等当即转载。第二天,媒体转载进入高潮,一周之内,就有几十家海内外中文媒体转发,形成了规模性影响。
2022年6月文章写好前后,我就在一些论坛或座谈会等场合简单介绍过我的“六大贡献”说。“东西问”专访发布后,我觉得需要通过更多的机会详细介绍,进一步扩大影响。至今,我已经通过讲座、论坛、座谈会、沙龙等方式,宣讲了三十多场次,其中层次比较高、影响比较大的有:代表广东出席第五届长三角文化论坛并宣讲《秦汉以来岭南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六大贡献》,广州中山纪念堂、广州省立中山图书馆、华师大、暨南大学、河源市龙川县委等多场专题讲座,效果很好。
“广东好新闻”征集展示活动,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广东新闻奖。这是一个规格很高、非常专业而权威的奖项,而方伟彬的获此殊荣也完全是实至名归。究其原因,一是他的设题高端、采访深入,文章专业质量甚高。二是文章的转发量大,影响面广。当然,本人论题、观点和阐述的创新与突破也至关重要。说到底,核心和关键还是因为四个字:岭南文化。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与方伟彬两人高度融洽合作的好成果。
我是粤北九连山客家人,是标准的岭南人,从中学时代开始,一直在坚持文学艺术和人文社科的业余研究和写作,自然一直处于岭南文化的氛围中,一直在接受岭南文化的薰陶和哺育。然而,真真正正的接触岭南文化,还是比较后的事情。1992年我在珠海的平沙华侨农场挂职锻炼,参加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在这里召开的一个会议,应该算是最早的开始。2000年前后我在珠海市香洲区任职,开始介入岭南文化。2003年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我在珠海组织了一个小型沙龙,之后羊城晚报刊发了专版报道,而我则发表了《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长文,引发了近两个月的讨论。这应该是我真正从广东的角度介入岭南文化了。此后,我在中山市任职,身在孙中山故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岭南文化,开始全方位综合性思考和展开许多工作。比如首倡“孙中山文化”并力推成为国家命题,创立“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参与评选广东省十大文化名片,在中央、国家和省级媒体发表《孙中山文化:一个重要的园家命题》《珠江:中华民族一条与长江黄河同样伟大的的母亲河》《广东人文富矿呼唤集体抒写》《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大香山地区红色文化与人文湾区建设》等论文, 创作《孙中山》《南越王赵佗》《珠江》《冼夫人》《大湾区放歌》近三十个大型 作品等,创作和发表岭南文化主题文艺与社科类作品已达到二百多字,不少作品还搬上了舞台在海内外演出,或改编成影视作品展示,其中太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这些,使得我在业界和社会上形成了比较大的岭南文化主题创作影响。
2022年2月,著名学者、广州市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发表了《唱响人文湾区建设先声——丘树宏粤港澳大湾区系列作品述评》一文,文中这样写道——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尤其需要讲好岭南故事,尤其需要广东本土文化的助力推动。丘树宏先生具有多种身份,在多个平台和领域中,坚持多年呼吁推广广东本土文化。可以说,文学创作、文化活动、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并举;尤其是首倡并力推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影响全国,力可扛鼎。
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野下,广东本土文化乃至岭南文化,急需建立自己的创作、欣赏、教育、消费、推广、传播系统,丘树宏在此方面做了长期探索。
广东的文化、文艺、文学,在叙事系统上与中华传统文化同脉,但又是独成体系的,与北方文化同中有异,海洋生态文明色彩浓郁、文化个性突出。同为中华优秀文化,似乎处于边缘的广东文化在中国近代以及改革开放——两次文化崛起的历史事实,这启示我们:她在什么时候能够影响全国?什么时候与海外呼应?其中的历史规律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这方面,丘树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案例。
总之,在粤港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丘树宏坚持数年的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方向上,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充分肯定和推介。
2025年3月30日,在广东省朗诵协会“我们都是湾区人:丘树宏《大湾区放歌》组诗朗诵会”上,江冰在致辞中还说——
丘树宏在岭南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有二:一是将孙中山推动成“孙中山文化”,并影响了政府决策与政策支持,从而揭示了广东天然具有改革开放的文化基因,影响了岭南文化研究与传播等多个领域;二是激情满怀地运用诗歌、歌曲、舞台剧、朗诵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岭南文化同根同源,在大湾区乃至全国乃至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几年,我借作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身份的好机会,不断向省政府提出岭南文明探源等建议,得到了采纳并付诸实施,成效明显。
今年8月,我撰写了《岭南写作:广东文艺家动起来!》,中新社广东分社又予以了报道,至今的阅读量已达到了25万,再次引起了各界关注。
9月初,广东省委宣传部在《求是》杂志刊发了《大力传承弘扬岭南文化》长文,据我掌握的资料,这应该是广东省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在央媒发表岭南文化主题文章。
无独有偶,同在9月,第九期《党建》杂志又刊发了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劲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奋力推动广东文艺繁荣发展》长文。
这应该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而是发出的一个强烈的信号:岭南文化的春天到来了!
岭南文化是一个大课题,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充满希望!
最后,还是以我的《岭南写作:广东文艺家动起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近期,或者说长期以来,广东文艺界都有一个“岭南写作”的话题在讨论、交流,有各种说法、各种评价、各种期待。
本人是一直主张岭南写作的。岭南写作当然是一种地域性写作,这对于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正常的、需要的,并不是什么地方主义,而是要坚持地方文化故事、文化特色、文化传承、文化弘扬。
尽管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否定和反对下面这个说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年来广东的岭南写作确实是很不尽人意的,缺乏名作、缺乏名人,缺乏……
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岭南写作!
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我们主张多元写作,而且这也是岭南人文的内核和特质,我们欢迎和需要所有在广东生产的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优秀文艺作品,但是作为岭南的广东,我们必须有写自己的水土、写自己人文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岭南、才是广东,我们才是我们自己。
何况,我们这个岭南,我们这个广东,她以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风格,形成了自己特别的文化形象。她开放多元,她兼容务实,正是她的这些特质,使得她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特立独行,在中华文明中作用突出殊多,甚至以“开放性”“海洋性”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围远行的重要路径,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和补充,其中的动人故事,世人皆知。
由此可见,岭南写作是国家写作、世界写作,是全球写作、人类写作。
今天,特发此文,并附上2017年6月7日南方日报刊发的《广东人文富矿呼唤集体抒写》一文,再次呼吁——
广东的文化人,拿起笔来吧,让我们一起走向岭南写作……
2025年9月3日
于德国埃斯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