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吴传玖

淺谈 “警惕任务性写作” 的片面认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带來的负面影响

2025-05-09 作者:吴传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吴传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书法家。

  在文学的浩瀚星河中,创作动机与作品价值的讨论从未停歇。而当下,“警惕任务性写作” 的呼声渐起,却也暗藏着诸多片面认知,更在不经意间对文学创作的肌体撕开了一道道细微却深刻的伤口,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谨慎评析。

  任务性写作本身,并非如部分论者所断言的那样,是文学的 “污点”。诸多创作者投身其中,并非仅仅为了功利目的。他们或许是心怀对某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敬意,又或许是对当下时代脉搏有着敏锐且炽热的感知。比如那些以红色革命为题材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笔为旗,在任务的指引下,勾勒出先辈们为信仰拼搏的壮美轮廓,将革命精神的火种借由文字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样的写作,动机何其纯粹,情怀何其高尚,绝非简单的 “任务驱动” 四字所能贬低,更不能与那些只为追逐商业利益、博取眼球的低质写作混为一谈。

  然而,“警惕任务性写作” 的片面论调,正在悄无声息地给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 “暗伤”。于创作题材而言,它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勒住了创作者探索多元领域的大胆脚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正谱写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华章,社会热点背后藏着人性百态与深刻思考,这些本该是文学大展身手的肥沃土壤,却因创作者对被贴上 “任务性” 标签的恐惧而逐渐荒芜,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也在这种畏惧中渐渐蒙尘,失去了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对于创作者自身,这股论调也是一剂慢性毒药。创作本应是激情与灵感交织的愉悦之旅,可它却给创作者平添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面对可能被视为任务性写作的创作项目时,焦虑如同阴霾笼罩心头,创作者纠结于 “写还是不写” 的难题,一旦踏上创作之路,又因过度担忧 “被认定为任务性写作” 而顾虑重重,原本如潺潺溪流般顺遂的创作思路变得愈发艰难,作品质量也难以尽如人意。长此以往,那些曾怀揣热忱、跃跃欲试参与主题性创作的作家,热情被一点点消磨殆尽,创作的积极性如同泄了气的气球,再也无法鼓起,这对于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损失,更让文学事业的传承之火黯淡了几分。

  从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来看,这股论调同样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那些承载着深刻思想内涵与高超艺术价值的任务性写作作品,因这顶 “帽子” 而被出版、发表的渠道拒之门外,只能在孤寂的角落落满灰尘,无法将自身的光亮播撒向渴望知识与美的读者。而读者受其误导,先入为主地对任务性写作作品产生偏见,不加审视地拒绝,这不仅让许多优秀作品的命运陷入困境,更扭曲了读者的审美认知,使其陷入狭隘的文学欣赏视野,错失领略丰富文学宝藏的机会。

  “警惕任务性写作” 的提法固然有其提醒创作者避免创作偏差的初衷,但我们绝不能被其表面的合理性迷惑,而忽视了它背后隐藏的片面性以及给文学创作带来的诸多 “暗伤”。我们应以更客观、全面、深刻的视角重新审视任务性写作,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积极价值,鼓励创作者们在遵循文学创作规律的同时,大胆尝试各类主题创作,让文学的花朵在时代的沃土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光彩,继续肩负起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启迪人心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