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诗学》自 序
从2002年去浙大读博开始,生活就一直是我生活和学术的主题。
博士论文《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旨在将美学本体从空洞的“存在”转向实实在在的“生活”。此处“生活”并非日常生活,而是一种暗含存在维度的整体生活。此书出版时,我刚走上大学课堂,一方面要讲授现当代文学,一方面又要顾及刚刚拉开序幕的“生活诗学”。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将生活诗学与大学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并且找到了一个最佳载体——小说。
2010年春,我为全校大学生开设了一门通识课程《小说与生活》。在讲稿基础上形成的书稿《小说与生活:中外现当代小说名篇中的生活观念》(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修订版更名为《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可谓“生活诗学”在大学人文教育(生活教育)和文学批评(生活批评)领域内的实践总结。随后出版的《生活诗学:后理论时代的新美学形态》(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则是我2002年以来一直探索的“生活诗学”的总体理论纲要。此书重申“生命-生活-存在”三位一体的整体生活观,重新分析了美、诗和艺术,旨在将美学引向拯救现代异化生活的大道,使之最终成为指导人“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感悟存在”的“生活艺术”。
现在的这本《整体诗学》则是“生活诗学”在诗歌批评和创作领域的实践成果,也是复兴“整体”的号角。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在中西古代都非常盛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衰落。复兴“整体”诗学观念,不仅是重申艺术的整体内涵,更希望协助处于断裂与碎片之中的现代人重建一种和谐的生活。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具体个案来探讨诗的整体性。第二部分则是本人多年来创作的诗歌选辑。本书突破学术著作的单调性,引进复调架构,让理论与作品互文。整体诗学既强调诗歌的日常性,又强调诗歌的思想性,让诗与思互文,既让诗走向思,也让思走向诗,其起点和归宿都是日常生活。整体诗学倾心一种“整体诗”。它不仅以文字为诗,也以生活为诗;它呈现一种内含生命-生活-存在等三个维度的整体生活;它是诗与思的交响;也承继海子的大诗精神,追求中国传统与西方意识的融合。
《整体诗学》对于那些热衷理论的读者或诗评家来说,可能“一文不值”。这里没有时髦的理论,没有统一的体系,甚至没有章节结构。第一部分主要记录的,是一个爱诗的人如何由表入里走进一个个诗人心灵世界的体验过程。对于同样热爱诗歌的人来说,肯定有不少共鸣的地方。我们的手也许会在心中紧紧握在一起。
《整体诗学》对于热衷追捧名家诗歌的人也可能不屑一顾。有那么多诗坛大家的作品等待阅读,一个无名之辈的诗歌很可能意味着浪费时间。然而,一个人,无论是谁,无论有名无名,只要能在自己的道路上,倾注于一项事业或爱好,认真生活,感悟生活,并能将感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他本身就足以成为一个审美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是我审视自己的结果。跨越28年的一首首诗,不仅仅是文字意义上的诗,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档案,收藏着一位寻梦者或探求者的一个个足迹。我相信,真正生活过,坚守过的人都会从中读出自己的心跳。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如风如水的岁月,献给所有自强不息积极生活的无名者、探求者、播种者、漫游者、寻梦者、焦虑者、吞火者、绝望者……
自序
第一部分 整体诗学:理论与批评
1. 何谓诗学,诗学何为?
2. 生活诗学VS整体主义
3. 整体生活的生存论建构
4. 诗的整体性元素
5.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整体性
6. 窗道雄:呵护存在的歌者
7. 海德格尔与海子:从存在诗学到实体诗学
8. 郭沫若《凤凰涅槃》:意识形态的乌托邦
9.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国特色 新诗经典
10. 朱湘:诗魂梦魄人之躯
11. 现代派诗歌中的“梦”:现代性的象征意象
12. 郑愁予《错误》:古典意境 现代情怀
13. 整体诗VS截句
14. 朱光潜的生活诗学
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导论
第二部分 诗集:潜行大地
第一辑 少年心事当拿云
第二辑 可能并非呓语
第三辑 玉兰情结
第四辑 失眠的乡村
第五辑 重新命名
第六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七辑 微型诗选
后记
简介:
张公善,笔名凯风,男,1971年生,安徽巢湖人,哲学硕士,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诗网”驻站诗人。著有《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生活诗学:后理论时代的新美学形态》《整体诗学》,另有合著《文学大师的成才故事》、译著《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一译者)、编著《生活启蒙: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导读》《生活图谱:国际安徒生奖获奖插画家绘本鉴赏》。
诗歌观:诗是思想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