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追求心灵的海阔天空

——评王立世的诗

2025-09-09 15:22:55 作者:林红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林红,作家,学者,资深媒体人,现在高校任教。
  王立世的作品是暖人的,正如他亲近文学的态度。这也恰是他为人的写照:对工作,对家庭,对朋友,古道热肠,充满善意。文如其人,在他身上有着如此明显的一致性。就其诗歌论,质朴里包含绮丽,高远中蕴藏宁静,一草一木总关情,一枝一叶皆有意。即便小题材,亦能展现出大气象;而大格局,又不乏细腻动人。胸襟开阔,心境通透,是其诗作特征。这么多年,不废吟咏,佳篇频出,令他在诗坛声誉日隆。
  王立世本人从外形看并没有当代诗人那种不羁野性的装扮,也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式狂态,如此质朴谦和的性情,那么安静内敛的状态,丝毫流露不出一点这类人群的惯常特质。也许,他的内心很多时候会波澜起伏,很多时候会感动浮现,但旁人不知道,也无须知道。只是当读到到他一首首不同凡响的诗歌时,才晓得那是“头脑风暴”的结果,那是灵魂游历的明证。把常态平静的生活和波涛汹涌的内心分割得那么恰到好处,把两个不同领域里的感觉处理得那么贴切,彼此不打扰,却又那么相互生发,相互安慰,神奇的人,神奇的事啊。
  面对王立世近几年创作的新诗,沉甸甸这样一个词汇似乎已不足以说明他对人生的用情之深。无论是咏物的,还是抒写爱情的,无论是怀乡的,还是感悟人生的,都颇有中国传统文人之风范,不疾不徐,叙述人生;边走边唱,描绘内心。诗人是需要一种特异情怀的,具备超出一般人的对事物的领悟力和感知力。这个时代,有一种人,仍然保持像诗歌一样高贵的操守,为心灵的自由开疆拓土,为人生的意义努力探寻。这便是王立世们。
  王立世有一首非常著名、广为流传的诗歌《与妻书》,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入选《中国当代诗人情诗集萃》,被广州荔枝电台配乐播出:
 
你偶尔迸出的一句方言
是我回乡时必经的一个驿站
你看我时波涛不息的目光
是我回乡时最近的一条水路
你在我怀中梦见故乡月时
我早已化成一只啼血的杜鹃
你,不是什么女王
是我一生割舍不断的故乡

 
  诗人并没有给大家反复言说他写这篇作品时的状况,但我们确实能够感觉到沉淀在他心头的那些挥之不去的乡土乡情。读了这样的作品,怎么能不感同身受?怎么能不以为“家乡”实在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后的那道防线,或者说心灵危机时的最后一根稻草。王立世诗中所出现的驿站、目光、水路、故乡月、杜鹃等中国古典文化意象,何尝不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眷念。短小的诗句传递着善良和虔诚,瞩望和无奈。
  人很多时候是无奈的,面对无奈,每个人的表现迥然不同,有的人悲观失望,有的人豁达开朗,有的人波澜陡起,有的人心平如镜,王立世是怎样的呢?他在《想开了》一诗中抒写了自己的心态: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水
喜欢往低处流
我没有力气流成瀑布
就慢慢渗入地下
在黑暗中滋润着万物
也懒得去想
天上那些浮云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泥巴
与庄稼最亲
不喜登大雅之堂
也不想与贵金属套近乎
干旱严重时
就变成飞扬的尘土
除了雨,我别无它求

 
  诗人借卑微的“水”和“泥巴”,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也懒得去想/天上那些浮云”,“浮云”是有所指的,社会上的人都懂,“懒”不是看破红尘,不是消极,是洞彻和醒悟。“喜欢往低处流”“不喜登大雅之堂/也不想与贵金属套近乎”,抓住了物的特征,更暗合了诗人的心性。“在黑暗中滋润着万物”,是水的价值所在,也是诗人向往的事情。“干旱严重时/就变成飞扬的尘土”,是泥巴的无奈,也是诗人的迷惘。这首诗最能体现王立世诗歌的特点,那就是用浅显简单的语言和常见的意象贴切地表达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但不能不说,他是接地气的,思维饱满扎实,意绪真实复杂,语言富有张力,有嚼头,有余味。他写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快乐,旁的人和事只是他者,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扰乱其坚定的阵脚。
  老街道是王立世多次写过的题材,但每次写都不一样,多数时候是温馨的,但下面这首《老街道》却与众不同:
 
沥青泼在身上时
老街道说:我疼
布鞋换成高跟鞋时
老街道还是说:我疼
 
更多的时候
老街道疼着,什么也不说
在回忆飞扬的尘土
和布鞋的温情

 
   这首诗的中心词是“疼”,是肉体和灵魂同时的疼,是无法言说的疼,是社会转型的疼,是传统丢失的疼。“布鞋”只是怀旧情绪的一个载体,老街道寄托着他对过往人生的回顾。这哪里是在简单陈述街道的絮语,分明是用家常语言讲述一种比较之下已然不再的温暖记忆。是的,留恋往昔,而往昔不再了,是令人惋惜和遗憾的,也是值得反思和警醒的。
  《夹缝》是王立世的代表作,著名诗人伊沙在《新世纪诗典》推出后,得到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认可。朱先树、王珂、唐诗、马启代、马晋乾、高亚斌等国内知名诗人和评论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首诗最大的艺术贡献是写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正如高亚斌所言“因为洞察了人与世界、人与整个时代之间的的关系,成为当下诗歌场域中一个独异的存在”。他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担当,也在深情地呼唤《夹缝里的阳光》:
 
一束生动的光
经过多次折射
才抵达潮湿的夹缝
夹缝兴奋了许久
那些灰暗的草木
开始欣欣向荣
那些憔悴的鸟儿
开始鸣翠柳

 
  王立世的诗作并不热衷于呈现暗淡悲观的色彩,也不把那种绝望的负能量投射在字里行间,但他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却也带着抗争的气息。夹缝里的阳光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得有一个喘息的空间啊。“一束生动的光”,也许正是探头求生的光源呢,是人类精神和希望之所在。
  当我们周遭的环境更多地趋向实际利益的索取时,诗歌便因此彰显出内在追求的可贵。王立世作品的质感是令人可感可叹的,醉心于书写内心诉求的人,可以想见生活的质量之高。
  这些年来,中国乃至海外有关诗歌的重要报刊几乎都在刊登王立世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度引起网络的热议,驰名文坛的《名作欣赏》推出了他的评论专辑,民间、诗坛和评论界三方的认可度都极高,对一个创作者而言,也许就是最高的奖赏。他也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有一片属于自己独有的一角多好。与外界无关,与叽喳喧闹不涉,领略静美,享受大爱,探索世界,追求心灵的海阔天空,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其实,人类迷失是一种常态,回归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能像王立世这样,始终坚信文学的力量,始终对诗歌保持一种高度的热情,且能创作出上佳的作品,是不多见的。
 
原载《作家报》2016年7月29日
  
  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评论2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著有诗集《感叹号》《夹缝里的阳光》,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等报刊多次推出本人作品的评论文章。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诗集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