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里永远的精神朝圣
——顾偕经典长诗《太极》重读与深度赏析
一、引言:一部“东方智慧”的诗性宣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处于多元发展的阶段,“知识分子写作”在诗歌的探索思想深度与艺术创新方面,展现出了罕见的独特风貌。顾偕的2400行长诗《太极》,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1993年,31岁的顾偕以《太极》登上《芙蓉》杂志二十个版面的诗歌头条,旋即成为90年代诗坛的“现象级”作品。三年后,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出版社将其纳入“熊猫丛书”(英汉对照版),向海外推广;1997年,36岁的顾偕将英译稿寄往白宫,竟收到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亲笔复函:“我十分欣赏你富有创造性的宽宏博大的思想,你拥有我最美好的祝福”。这部诗人早年的成名作代表作,开创了当代哲理长诗的新范式,体现了该作品在形式探索方面的重要价值。 不仅奠定了顾偕“哲性诗人”的地位,更成为中国当代诗歌中“东方智慧与现代性思考”结合的经典性样本。此作品创作于诗人艺术成熟期,为其后续《行星·四重奏》等宏大叙事作品,较早颇为策略地奠定了思想与美学基础。
二、主题内核:太极符号下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救赎
《太极》的核心命题,是“物化现实中的精神突围”。顾偕以中国古老的太极图象为依托,演绎《易经》“阴阳调和”的原理,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置于“太极”的象征框架中。这种诗性哲思中的人类生存困境探寻 ,使得诗人顾偕在九十年代初的较早当代诗坛,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独树一帜,如《太极》这样一部具有深远意义和独特价值的作品,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赏析。
1. 太极:自然法则与生存隐喻
太极图的“阴阳鱼”符号,本质是对“平衡”的隐喻:阴阳互根、消长转化,代表自然万物的动态和谐。顾偕将这一符号投射到人类社会,批判现代文明中“物化”对人的异化。在《太极》中,“太极”是对抗“物化引力”的精神坐标,它提醒人类:生存的本质不是对物质的追逐,而是对“阴阳平衡”的回归——既有对现实的接纳,也有对精神的超越。
2. 生存困境:物化时代的“精神失重”
顾偕的思考指向9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崛起带来物质的丰裕,却也导致精神的“失重”。《太极》中,他用“钢筋水泥的森林”“机器的轰鸣”等意象,描绘现代社会的“非自然状态”;用“灵魂在橱窗里标价”“情感被包装成商品”等隐喻,批判物化对人的消解。正如批评家何锐所言:“诗中的东方直觉思维,即直观整体性的把握,讲究悟性,有一种直达事物本质的穿透力”——顾偕没有停留在对“物化”的表面控诉,而是通过太极的“整体性”思维,揭示“物化”的根源:人类对“阴阳平衡”的背离。
3. 精神救赎:期盼“精神净土”
《太极》的结尾,顾偕给出了他的“救赎方案”:“终有一天/人类将在超越视野的/选择中回归/以无邪的想法/来显示巨大的优美”,这种“精神净土”的憧憬,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平衡”的重建——既有对物质生活的理性接纳,也有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守护。正如顾偕自己所说:“让东方智慧全球共享”。《太极》的“精神净土”,正是东方智慧对全球现代困境的回应。
三、艺术特色:哲性与诗性的“太极融合”
《太极》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实现了“哲性”与“诗性”的完美平衡,避免了“非诗”(概念图解)与“庸诗”(情感平涂)的陷阱。其艺术特色与诗学创新,尤其意象系统的建构策略,更使《太极》这部作品自中国新诗以降,构建了一种自身独特的意象系统,不同的核心意象,具有了丰富的象征内涵和重要的艺术功能。如太极图象征着宇宙秩序与生命本源贯穿全诗,成为统摄全诗结构骨架;再如诗中“草莓”象征着“成熟的暖和酸甜”,是物化现实的感官隐喻;“时装恐怖主义”象征着消费文化的暴力性,是现代性批判的具象化;“晶亮的情绪阵雨”则象征着瞬间的精神觉醒,是理性与感性碰撞的表征。这些意象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东方直觉思维:“直观整体性”的诗性表达
顾偕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直觉思维”,不依赖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直观”把握事物的本质。比如诗中对“太极”的描绘:“不是圆的终点/而是圆的起点/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流动的和谐”,没有抽象的哲学阐释,而是用“圆”“流动”等意象,直观传达太极的“动态平衡”本质。这种“直观整体性”的思维,让《太极》具有“直达事物本质的穿透力”。
2. 哲性追问:对“生存本质”的深度探索
《太极》的哲性,不是“为哲学而哲学”,而是“为生存而哲学”。顾偕追问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根本问题。比如诗中:“我们活着/是为了寻找/比物质更重的东西/比欲望更久的东西”,这种追问,让《太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集体反思。正如诗评家杨匡汉所言:“顾偕的长诗,是对非诗与庸诗的决绝性反叛,他选择的是对人类生存的追问、期待与向往”。
3. 语言风格:“浑然天成”的灵魂写作
顾偕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铺陈,而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比如诗中:“风从太极的中心吹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星星的光芒/吹进我们的灵魂”,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仿佛是灵魂的自然流露。这种“灵魂写作”,让《太极》具有强大的“气场”——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写作时的激情与澎湃,能触摸到诗人的灵魂温度。
四、影响与意义:“东方智慧”的现代传播
《太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顾偕的成名作,更在于它为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东方智慧与现代性结合”的范例。《太极》以中国古老的太极图象为依托,演绎“易经”原理。太极图象和易经原理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顾偕在创作这部长诗时,巧妙地将其融入诗歌作品的发挥中,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东方文化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的把握,他将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的诗性表达相结合,由此使诗歌更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在诗中,诗人以太极的阴阳观念、变化思想等为线索,反复而透彻地对人类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邃的诗性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更是深入到人类内心深处,探寻人类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挣扎与追求。 同样,该作品也奠定了顾偕“思想型诗人”的创作基调,北大教授谢冕曾指出“顾偕的作品是有灵魂感有气度的”。
1. 诗坛反响:开启“哲性长诗”的潮流
《太极》发表后,立即引起诗坛震动。1996年,全国惟一的诗歌理论杂志《诗探索》,在北京及时召开了“顾偕长诗研讨会”,屠岸、杨匡汉、牛汉等四十余位著名学者、诗人出席,对《太极》的“哲性与诗性”给予高度评价。此后,顾偕的“哲性长诗”成为90年代诗坛的重要流派,影响了一批年轻诗人。
2. 国际传播:“东方智慧”的全球对话
1996年,《太极》英文版出版,成为国家外文局的中国文学出版社,自艾青、徐志摩、舒婷后,以“熊猫丛书”向海外推广输出的第四部中国诗人重要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等收藏。而美国克林顿总统的回信,更说明《太极》的“东方智慧”获得了国际认可——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3. 现实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今天,当我们面对“内卷”“躺平”等现代性困境时,《太极》的“平衡”思想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在物质的追逐中迷失自我,要在“阴阳平衡”中寻找生存的意义;不要放弃对精神世界的守护,要在“精神净土”中继续实现灵魂的救赎。此外,“宗教感的融入更使这部长诗获得了新的内涵”(批评家何锐)。东方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直观感受。顾偕在诗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使诗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深度。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的生存问题,不局限于具体的细节,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宗教感的融入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庄严的氛围。宗教往往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终极关怀,顾偕将宗教感融入诗中,使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也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五、结语:太极图里的“永恒朝圣”
《太极》曾是顾偕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度思考,是“东方智慧”的诗性宣言。它用太极的符号,连接了传统与现代,用哲性的追问,穿透了物质与精神的壁垒。正如顾偕自己所说:“诗歌是灵魂的编年史”,《太极》就是他灵魂的“第一页”——这一页,写满了对人类的关怀,对精神的执着,对“平衡”的向往。
今天,当我们重读《太极》,这种依托经典的诗性演绎 ,思想内涵与哲学维度的东方智慧的现代表达,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生存状态;像一盏灯,指引我们的精神方向。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太极”的智慧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人类对“美好生存”的永恒追求。 顾偕在当年这部宏大的现代长诗,通过独特的意象系统和创新的语言形式,充分展现了诗人卓越的创作才华。而整部2400行作品,那种能将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的诗性表达相结合的不凡创新,自是让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该作品不仅在国内诗坛早已具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反响,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太极》与顾偕其他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并为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顾偕作为当代著名诗人,拥有四十余年的诗歌创作历程。在这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默默践行着情感与梦想有机结合的思想及艺术探索。《太极》这部作品的早年问世,已然标志着顾偕诗才与思想深度的初步展现。从创作时间来看,当时的诗坛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阶段,三十二年前顾偕以《太极》在诗坛崭露头角,无疑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在《太极》中所展现出的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更是贯穿了他今后整个创作生涯。
综上所述,《太极》作为顾偕的早年成名作,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早已成为了当代诗坛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是诗人个人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们通过对《太极》重温的深入赏析,相信读者和研究者,都能从中更好地理解顾偕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这部创作于作者而立之年的长诗,不仅标志着一位优秀诗人的成熟,更以其“东方直觉思维”与现代诗性语言的创造性结合,为当代诗歌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提供了经典范式。其对“精神净土”永远的执着追寻,在物质日益丰裕而精神愈发焦虑的当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
2025年7月月11日稿于南京
参考文献:
《顾偕| 太极(现代长诗)》,2020-04-15.
《中国诗歌网络高地 著名诗人顾偕推出当代诗学评论集》,2022-08-23.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评论家顾偕诗歌作品选》,2023-12-20.
《顾偕--中诗网》,2020-04-24.
《顾偕| 顾偕诗四首》,2020-01-11.
搜狐,《【云天社】十人同行必有我诗》,2020-05-20.
网易,《「诗歌欣赏」顾偕:我要和光呆在一起》 2022-03-22.
新浪博客,《2021年《雨时诗刊》第一期 卷头语》,2021-02-23.
豆瓣读书,《国家交响曲(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