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颗炽热的心
——李文朝诗词读后感
2025-07-07 作者:高昌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高昌,现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我爱写诗词》(1、2)、《高昌诗词选》等四十余部。
诗人李文朝,有带兵经历和指挥序列少将军衔,还兼有高级记者职称。说他才兼文武,实非虚话。读他的诗词作品,我带着真挚的共鸣,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他曾长期担任《中华诗词》杂志社社长,我则在这家杂志先后担任执行主编、主编。与他共事多年,受益良多,情谊笃厚。从年龄和资历来说,他其实是一位长辈,但因为一起编刊物的缘故,我也跟着同仁们一起呼他为兄长,把他的夫人喊作嫂子。中华诗词学会的诗友们,则大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文朝将军”,久而久之,成为一个亲切的“雅号”。这位兼具军人剑胆与文人琴心的诗坛长者,以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热烈的创作热情,为诗坛奉献了从《戎雅春秋》到《李文朝诗词选》在内的十余部诗词诗论集,成果可谓丰硕。
记得十几年前,初逢文朝将军时,我曾向他提起过军歌词作者公木先生说过的一个观点:“以诗为生命,是二流诗人;以生命为诗,是一流诗人。”而十几年后蓦然回首,我感觉公木先生的这一诗歌观点,在文朝将军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从军旅生涯到新闻工作,从央视七频道的文化传播到离开岗位后孜孜不倦的诗词创作,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炽热情感与对时代的敏锐洞察。这种将生命体验与诗歌创作融为一体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既能将现实经验升华为诗意的感动,又能以诗性思维凝练时代风云。他的诗词既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温热,又沉淀着时代记忆的厚重,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让读者触摸到他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
文朝将军自1975年发表作品至今,已在文坛耕耘整整半个世纪。这五十年的创作历程,恰如其《咏志》诗所云:“志士朝前走,洪波入海流。开弓无复返,好马不回头。”这种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不仅铸就了他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质,更彰显出一位军旅诗人的精神高度。作为当代军旅诗人的优秀代表,他的诗词始终激荡着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情怀既熔铸于军旅生涯的淬炼,又植根于中华诗词“文以载道”的千年文脉。而最可贵的是,他将生命与诗歌完美交融,让人生的每一步跋涉都化为掷地有声的诗行,每一段经历都升华为动人心魄的华章。
2016年7月31日,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启幕,文朝将军在这一盛会上,面对来自19个国家的40位诗人发表了《水是生命之源,诗是人生之花》的演讲,他呼吁格律诗作者“要像人间圣者孔子在人生道路上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崇高境界那样,刻苦学习,苦心孤诣,认真掌握格律诗在技术规范、艺术范式上的各种‘规矩’,达到在‘不逾矩’的前提下,诗词创作‘从心所欲’的艺术境界”。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也是这一诗学主张的亲身实践。他以深厚的古典修养为根基,将铁马冰河的军人气质与生命体验熔铸于严谨的格律之中,在规矩与自由之间寻得完美平衡。其诗作既见“不逾矩”的深厚功底,又得“从心所欲”的灵动气韵。这种对格律的娴熟驾驭与对诗意的执着追寻,使他的作品扎根于中华诗学的沃土,彰显出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表现力。
一、气格沉雄挥健笔
蕙风词话有言:“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又云:“词重在气格。重者,沉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李文朝的诗词创作,正是这种艺术追求的生动体现。他的作品气格沉雄,意境开阔,既有军人的豪迈,又不乏诗人的热忱。
读他的《登京口北固楼口占》,感慨良多。诗是这样写的:“风雨千秋北固楼,登临举目望神州。长江淘尽英雄事,又见新人立浪头。”全诗仅四句,却将历史的深沉与现实的奋进熔于一炉。“风雨千秋”的沧桑感,“举目望神州”的壮阔胸怀,“长江淘尽”的历史感喟,“新人立浪头”的文化自信,层层递进,气象万千。结尾“立浪头”三字尤为精警,形象生动,暗含哲理,展示了诗人贯通古今的历史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2008年,我曾同文朝将军同游上海朱家角。他当时随口吟出一首《朱家角泛舟》,刚一展示,就受到同游的诗友们的大力激赏。诗是这样写的:
今古宜居地,吴淞一角藏。
幽情生水岸,野趣出天堂。
夜静诗空阔,舟行画卷长。
何当唤苏子,珠里溯流光。
诗歌开篇点明朱家角为“今古宜居地”,以“吴淞一角藏”勾勒出水乡的秀美和难得。“幽情生水岸,野趣出天堂”进一步渲染了古镇的宁静与自然意趣,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后联“夜静诗空阔,舟行画卷长”将夜景的静谧与泛舟的动态结合,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尾联“何当唤苏子,珠里溯流光”巧妙化用苏轼的文人形象,表达诗人对古人雅趣的向往。“溯流光”既指追溯历史光影,也暗含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使诗歌在写景之余增添了一层怀古的深沉。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胜景,但是没有某些文人笔下的阴柔气,而是别具一种阳刚、健康的明丽和豁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自然的典故运用,展现了朱家角的诗意与历史底蕴,体现了对江南文化的深情眷恋和细腻观察。
再品文朝将军《巴黎问月》:“华夏中秋夜,巴黎望昊空。对天轻问月,可照我家中?”这首五言绝句以简练的二十字,凝练地勾勒出海外羁旅的赤子情怀。中秋佳节本是阖家团圆之时,诗人却因使命远赴异邦,将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寄托在这轮跨越时空的明月之上。诗人以“轻问”的笔触将月亮人格化,使其成为传递乡愁的情感纽带,这一艺术处理既体现了东方诗歌“含蓄蕴藉”的美学特质,又展现了现代军人细腻深沉的情感世界。细读此诗,“轻问”二字尤为精妙——既有军旅生涯赋予的克制与担当,又饱含文人墨客的柔情与真挚。这种刚柔相济的情感表达,自然而质朴,本色而坚定,恰是诗人独特艺术风格的生动体现。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格调高雅,在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下,通过个体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了个人情怀与民族情感的水乳交融。
《沁园春•四季画屏》是文朝将军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词前小序中说:“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余登高远望……,遂思绪奔涌,勾勒出一幅锦绣山川景物的‘四季画屏’,献给伟大的祖国。”《沁园春•四季画屏》以宏大的时空架构和细腻的观察笔触,构建了一幅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的全景式画卷。横向以“远近山峦”“漫山遍野”拓展空间视野,纵向以四季轮回延伸时间轴线,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中完成对时代精神的诗意呈现。四章既独立成篇又血脉贯通,犹如四扇屏风共同构建起气象万千的时代宏图。
四季更迭的自然律动,在诗词中巧妙地与时代气象融为一体,为传统词牌注入鲜活的现代激情。《春》章以生命复苏为主题,“残雪消融,原野酥松”与“万物复生”形成对比,也暗为呼应。“桃蕾涂红,柳丝染翠,远近山峦著淡青”的工笔细描,生动展示了大地的色彩渐变。接下来层层铺排的嫩芽、蛙唱、莺燕、鸭崽、鱼苗、玉蜓等意象,共同奏响一曲恢弘的生命交响,最终以“中华大地,一派昌荣”点明诗人心底的鲜明主题。《夏》章转入生命勃发的盛景,“植被芃生”与“水涨河盈”突出了大自然的磅礴伟力,而“彩虹飞架”的意象则为满目翠青的风景增添了别样暖色。“带露荷花多样红”的多字、“饱蘸浓情”的蘸字,“一笼万物蒸”的笼字,都新奇而又妥帖,显见推敲之力。词人别出心裁地以动物避暑的诙谐画面(犬舌、牛鼻、马鬃、蝉腹)结构出一幕轻喜剧,为炎热酷暑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作最终落脚于“林茂粮丰”的民生图景,让人看到浓郁的苍生情怀。《秋》章以“金色盛装”统摄全局,将传统农耕文明连阡接陌的丰收喜悦(人影繁忙、农机轰响)与现代科技元素有机融合。“一叶镶黄”的镶字巧夺天工,落笔精致。“枫树更妆”与“万里丛林舞彩裳”的拟人化处理,使自然景物承载人文情感,结尾“祝年丰人寿”的祈愿,再次彰显词作的人民性立场。《冬》章在严寒横扫、植株凋谢的凛冽中暗蕴生机,“兽遁鸟逃”的严酷与“竹直梅俏松挺腰”的坚韧形成张力,最终以“寄凌下,有急流欢唱,勇汇春潮”收束全篇,既完成四季轮回的结构闭环,又隐喻美好希望的生生不息,同时也揭示了对“顽强生命,物种之骄”的深刻哲思。这种将自然意象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契入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严守传统词谱格律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语汇。如“光合”“气温”“物种”的科学概念,“农机轰响”“蛰虫梦断雷惊”的时代声音,都被他巧妙化入词中。这种创新尝试,为传统诗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赤子丹心铸诗魂
要写好旧体诗,需要才情、学识、文化修养、诗词知识、语言技巧……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要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敏感鲜活的赤子之心。现在有一些旧体诗词作者的艺术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出现在他们笔下的句子也很精美,对仗工整,平仄和谐,但是,主题、意境、词汇、句式却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印象,总感觉其中少了点什么东西。少了什么东西呢?就是少了作为当代人的诗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观察,或者说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陆游的“功夫在诗外”,正是在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的偏颇之后领悟出来的。没有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而仅仅满足于克隆古人的意境和辞句,仅仅满足于“工藻绘”的诗词,留给读者的印象当然也就是不痛不痒不咸不淡不尴不尬的了。这样的诗篇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因为没有核儿,也就失去了重量和血性。恰如无根之萍,徒具诗词之形却难觅诗词之魂。——反观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则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深沉的生命体验,为读者留下深刻的、真实的、心灵深处的声音。而这也是我喜欢阅读他的诗词作品的原因之一。
2013年9月25日,当飞机穿越零丁洋上空,面对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苍茫海域,文朝将军以《飞越零丁洋步韵遥祭文丞相》的创作,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首作品不仅延续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浩然正气,更注入了当代军人对民族气节的新感悟:
动地感天生死经,光昭日月暗群星。
改元帝国沙飞絮,换代君臣水逐萍。
正气歌中扬正气,零丁洋上颂零丁。
人间多少匆匆客,千古文公耀汗青!
这首作品以雄浑悲壮的笔调,抒发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深切追怀。颔联“改元帝国沙飞絮,换代君臣水逐萍”巧妙运用自然意象,以飞絮、浮萍喻指朝代更迭的沧桑感喟,颈联“正气歌中扬正气,零丁洋上颂零丁”采用回环句式,既点明文天祥的代表作,又强化了其民族气节的感染力。尾联“人间多少匆匆客,千古文公耀汗青”通过对比手法,将庸碌俗客与彪炳史册的英雄并置对比,突显文天祥的历史光辉。全诗情感激越,用典精当,既忠实继承了文天祥原诗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新时代的解读视角,在七律的严谨格律和有限篇幅中,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思考与博大的爱国情怀。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时评论文朝将军的诗词,就不得不提他的长篇古风《血肉筑长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他说:“抗战胜利,转瞬七秩。东瀛阴云,引发忧思。义勇壮曲,萦绕脑际。奋然命笔,醒人警世。”《序曲》勾勒抗战史的全景:“古老东方地,千秋腾巨龙。宏文兼烈武,万国仰英风。盛世余荣光,鸦片肈祸殃。甲午风烟惨,中华恸国殇。柳条湖事变,东北遭沦陷。狮吼卢沟桥,同仇齐抗战。汪伪叛南京,陕北起红星。民族危亡际,血肉筑长城。”接下来,这部长达1100余字、180多行的长篇古风以四部曲(第一部国破家亡、第二部浴血抵抗、第三部砥柱中流、第四部正义伸张)结构,全景式再现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悲壮历程。该诗以“血肉筑长城”这一震撼人心的核心意象,构筑起贯通古今的精神长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奏响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壮歌。在艺术表现上,作品创造性地将具象的历史场景与抽象的精神力量完美融合,既延续了《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的昂扬气魄,又赋予抗战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古老文明的辉煌记忆、抗战岁月的血火洗礼、当代复兴的警醒呼唤,构建起民族精神的新时代辉煌坐标。全诗结构紧凑而又匠心精细,如“血战台儿庄”的“血”、“威震雁门关”的“震”、“奇袭阳明堡”的“袭”,以单字之力激活一幅壮丽的战争画面。诗人特别注重战斗细节的提炼,“敌机化灰烟”的瞬时画面、“万倭葬一役”的统计数字,形成微观与宏观的语言张力。在语言风格上,诗人采用的五言句式保持了汉乐府的质朴刚健的独特韵味,而“活人试细菌、地雷战法精、地道出奇兵、远东大审判、余孽劣根固”等现代词汇的融入,又赋予古诗形式以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蒋公算盘精”与“锤镰红星起”的鲜明对比,揭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诗中“狮吼卢沟桥,同仇齐抗战”的悲壮,“血战台儿庄”的惨烈,“威震雁门关”的豪迈,共同谱写了一曲山河壮歌、英雄赞歌,使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在当代视野环境下更加鲜活而生动。
我年轻的时候十分喜欢杜牧,现在人到中年,开始特别喜欢杜甫。杜甫胸怀天下、寄情人间,沉郁顿挫的笔下总是充溢着一股浩然昂扬之气,温暖明亮,撼人心旌。历数古今中外,写诗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有的人为自己写诗,探索心灵的密码;有的人为另一个人写诗,歌唱美好的爱情;有的人为读者写作,寻找广泛的共鸣;有的人为苍生写作,替人民鼓与呼。这些诗人的出发点各个不同,也都能留下一些优秀作品,不过我个人更欣赏杜甫那种为苍生而讴歌的写作态度。文朝将军也是这一类型的诗人。每到重大历史节点,都有他的诗词作品第一时间出现在读者面前。关注民瘼、情系苍生、传递温暖、鞭挞黑暗,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诗歌和诗人的最重要、最鲜明的标志。当然,要描摹时代风云,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惠之笔能胜任。
李文朝将军这首“全景式反映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英雄史诗”的手稿及原始创作资料,于2016年5月12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对于军博来说,收藏诗作者的手稿、创作经过及相关原始构思草图,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而就这首长篇古风的心血和影响而言,则可说是实至名归。文朝将军有着熟悉抗战历史和掌握传统诗词创作艺术双重优势。他在担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期间,曾经作为总编导或总监制,参与主创了《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伫马太行)》、《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邓小平军事生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重大军事题材的文献片、专题片,熟悉掌握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全面史料。他在部队退休后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认真学习钻研传统诗词创作艺术,因而使创作获得成功。全诗在《解放军报》、《诗刊》、《中华诗词》等报纸、刊物、网站发表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在庄严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仪式,永久收藏文朝将军创作的全景式反映中华民族伟大抗战胜利的英雄史诗——《血肉筑长城》手稿及原始创作资料,也是以文博形式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
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始终扎根于民族历史的丰厚土壤,以诗笔记录时代风云。在《血肉筑长城》展现民族抗争史诗的之外,他的《七律•五四百年》则以思想启蒙为主题,同样展现出以传统诗词抒写重大历史题材的深厚功力。两首作品题材各异、篇幅各异却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用古典形式书写现代史诗的生动实践。下面,我邀请读者与我一起欣赏文朝将军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创作的这首七律:“一声炮响醒东方,德赛先生大纛扬。欧陆哲人传火种,中华暗夜透曦光。学潮引助春潮动,工运催联农运忙。合聚锤镰天地变,立身致富再图强。”
四联八句,以精炼的诗笔勾勒出五四运动的历史脉络,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农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有机串联,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脉络及其深远影响。首联“一声炮响醒东方,德赛先生大纛扬”,以象征手法开篇,将十月革命比作唤醒东方的惊雷,而“德赛先生”的借代修辞,则生动呈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思想旗帜。颔联“欧陆哲人传火种,中华暗夜透曦光”,通过“传火种”与“透曦光”的意象对仗,形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展现了思想启蒙的历史轨迹。颈联“学潮引助春潮动,工运催联农运忙”,巧妙运用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春潮”既指时代潮流又暗喻革命生机,而“工运”“农运”的并置,则展现了群众觉醒的壮阔图景。尾联“合聚锤镰天地变,立身致富再图强”,以“锤镰”这一典型意象浓缩了五四精神向革命实践的转化过程,末句更将历史纪念与现实发展相衔接,体现了诗人深远的历史眼光。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善于通过典型意象浓缩历史内涵,将具体历史事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观照,展现了诗词记录历史的独特魅力。
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彰显深厚的家国情怀,聚焦宏大历史叙事的同时,精于捕捉生活细节中的文化韵味。《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一诗中,“市镇乡村粘福字,厅堂街巷贴春联”两句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再现春节民俗的生活图景。“五洲同庆华章谱,和合共生魂梦牵”则巧妙升华主题,将传统节庆置于人类文明互鉴的视野。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民俗到哲思的艺术表达,展现春节习俗的生活美学,折射中华文化“和合共生”的文明特质,体现诗人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刻思考。
三、守正开新见本真
诗言志是中华诗词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诗贵独出机杼,抒写心声。格律形式虽然是祖传的,但是思想和情感却绝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气象和心声。唐诗宋词的经典魅力和语言技巧,给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但是其特有的时代氛围迥异于今,不能砍削今天的韵脚去硬穿唐诗宋词的鞋子。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大数据时代,模式化地排列几首所谓的“诗词”并不太难,难的是怎么能把自由的呼吸、沸腾的体温注入到词句中去。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抱韩、杜以凌人,而粗脚笨手者,谓之权门托足。仿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开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韵者,谓之木偶演戏。故意走宋人冷径者,谓之乞儿搬家。好叠韵、次韵,刺刺不休者,谓之村婆絮谈。一字一句,自注来历者,谓之骨董开店。”此言一针见血,果然妙论。诗词写作要吸纳传统,也要检验传统;要固守本根、不忘初心,也要知古倡今、求正容变,从而革故鼎新、包容互鉴,在前人脚印终止的地方继续向前探索和开拓。李文朝的诗词创作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在诗艺创新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他既严守诗词格律,又不为形式所囿,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积极拓展表现领域。
记得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独特的文学成就,比如楚骚、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和元曲一样,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后来的时代无法继承和延续它们。这段话流传很广,但也需要辩证来理解,不能片面化解读。因为生活之树本来就是常青的,独特的诗意都是永远鲜活的,每一代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是永远新鲜的。唐诗宋词之类当然无法复制,亦即所谓“莫能继焉”,但是诗人对生活的感受都是有时代特性和活力的,每一代人的诗意只能在这一代人的经历和思考中撷取。古老诗脉也正是在这一代一代的重新发现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绝对不会因为时间的代际更迭而人为地简单割裂。而当代旧体诗的诗体魅力,也正是在当代诗人感受到的当代气韵中得以生动展现的。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不是按诗体形式区分,而是按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分量等等因素来论高下的。比如文朝将军的《点赞DeepSeek模型》,就是唐诗宋词时代诗人笔下没有表现过的崭新题材。这是一首将现代科技题材融入传统诗体的创新之作:“模型岀世五洲惊,小院高墙叹技穷。拦路企图成幻影,开源方式化长虹。”诗中“小院高墙”暗指西方的技术封锁,“开源方式”彰显中国科技的开放共享,传统意象与现代术语自然融合,毫无违和感。颈联“超车弯道称奇迹,跨步难关建伟功”更将经济术语“弯道超车”巧妙化入诗中,展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这类“硬题材”入诗的成功实践,与当代“工业诗词”“科技诗词”的探索浪潮相契合,但李文朝开拓探索的特殊性在于将技术术语转化为诗性隐喻(如“开源方式化长虹”),实现了科技理性与诗性思维的有机化合。
《古风•青莲曲》则体现了他在廉政主题诗词上的创新探索。这首长诗不拘泥于固定格律,而是根据情感表达需要自由转换句式与韵脚:“权力到手再贪财,前门后门一齐开。贪污受贿歪斜道,不尽脏钱滚滚来。”这些直白犀利的诗句,配以节奏错落的句式,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批判力度。而在描写廉政典范时,诗句又变得庄重典雅:“衬衣补丁见本色,清风两袖无所有。”这种随内容而变的灵活风格,展现了作者对传统诗体的创造性运用。这种自由转换的“新古风”体,实则是把乐府诗的叙事性、宋诗的说理性与现代朗诵诗的节奏感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乐府的新型态。
在《清平乐•乙巳元宵节》中,他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银花火树,四海狮龙舞。遍挂红灯香满路,年俗环球注目。”下阕“月圆欣向人圆,家圆齐品汤圆”的谐音双关修辞,既保持了词牌的清新格调,又注入了人间烟火的生活滋味。这种创新不是刻意求怪,或者说勉力蹭流量,而是源于对传统节俗的深厚感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感悟。诗词创作讲究自然,强调当行本色。这种来自亲身体验的热烈吟唱,反而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芳芬。“年俗环球注目”等直白表述,大胆地将新闻事件与民俗意象嫁接入词,这种古今语境的巧妙贯通,恰是当代诗词语言破除酸腐、直面生活的勇敢尝试。
2017年至2024年,叶嘉莹先生担任“恭王府海棠诗社”社长期间,文朝将军担任该社执行社长。因为海棠诗社特别是海棠雅集的纽带链接,文朝将军和叶嘉莹先生交往较多,叶先生对文朝将军的诗词也有较多了解。她评价李文朝诗词时说:“不少人说李文朝‘将军本色是诗人’,我看此言不虚。”这一中肯的评价,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生命力的精辟论述,为我们理解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正如叶先生所言,真正的诗篇应当熔铸生命的温度。我们不妨以文朝将军的《虎年人日桃花涧》为例,这首作品既继承了古典诗词“感物吟志”的传统,又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体验:
乘风驭虎觅花神,桃蕾村姑粉面新。
世态炎凉何碍我,山容深浅自宜人。
晴空一抹轻云淡,古国千秋正气纯。
忘却忧烦即仙界,不愁前路有迷津。
这首《虎年人日桃花涧》,也是我个人一直很喜欢的一首作品。诗句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寻春访胜的闲适心境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开篇“乘风驭虎”的意象点明虎年时令,又暗含豪迈气概,将桃花涧的休闲之旅变得神采飞扬。“桃蕾村姑粉面新”以拟人手法赋予桃花灵动的生命感,展现早春的生机。颔联“世态炎凉何碍我,山容深浅自宜人”由景入情,在对比中彰显超脱世俗的豁达胸襟。颈联笔势一转,“晴空一抹”与“古国千秋”形成时空交融,描绘出春日晴空的淡远意境,升华出对民族精神的热烈礼赞。一个“纯”字,用得斩钉截铁而又颇富气韵。尾联“忘却忧烦即仙界”直抒胸臆,将山水之乐提升至精神豁达的哲学境界,“不愁前路”更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全诗清新自然,生动鲜明,节奏明快而又不失深沉,字里行间,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的个性、格调和他“内心的感动”。
丙申暮春,恭王府海棠雅集之际,文朝将军步韵叶嘉莹先生《金缕曲•西府海棠雅集》之作,也可称为倚声之妙品:“宫苑春堂水。照归人、青丝成雪,辅仁偏纪。西府重迎骚人聚,满院芬芳娇媚。恍若梦、裁笺新记。海外飞鸿惊妙句,领吟坛、酬唱恭王邸。诗与酒,竞花美。海棠笑映青云里。溢清香、妍容带露,蕴情含意。亲历园林沧桑变,老树苍然溅泪。顿化作,佳词锦字。酣饮千觞同畅想,正东风、争看神龙起。励壮志,荡心底。”次韵之作,限制于韵脚绳墨,难度颇大。况复句句踵武前贤,尤见才思之深湛。这首《金缕曲》既咏王府海棠之殊态,复寄沧桑世事之幽怀,更与嘉莹先生作隔空酬唱,三美并具而更见匠心独具。上阕“宫苑春堂水”五字,起笔已摄恭王府百年气韵。“青丝成雪”的沧桑感与“满院芬芳”的盎然春意相映成趣,反差强烈。一状人生易老之悲,一写春光骀荡之乐,恰暗合嘉莹先生自辅仁负笈至海外传薪之人生轨迹。“海外飞鸿”句尤见巧思,既实指叶先生越洋酬唱之雅事,又隐喻华夏文脉远播重洋之盛况,而“诗与酒,竞花美”的收束,尽显兰亭雅集遗风,令人想见当日觥筹交错、吟咏相继之盛。下阕笔致愈转愈深,“海棠笑映青云里”数语,转入对花木的深情观照,将花姿摹写得风情万种。“妍容带露”的娇媚与“老树溅泪”的沉郁两相激荡,自然过渡到“园林沧桑变”的历史咏叹。卒章显志处,“励壮志,荡心底”如黄钟大吕,将个人感怀升华为文脉传承之宏愿,与“神龙起”的复兴意象遥相呼应。全词在叶词原韵的严格约束下,能“裁笺”见雅致,“畅饮”抒豪情,既存《金缕曲》调之庄雅,复以“飞鸿”“神龙”等新辞为之血脉贯通,展现出传统词体在当代的生命力。今观此作,乃知古调新声,确实翻出了自家气韵。
前人说过:“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故夷光之姿必不肯污以脂粉;蓝田之玉,又何必饰以丹漆?此本色之所以可贵也。”一味泥古而不能化古的诗人,做的就是蓝田玉上饰丹漆的事情。李文朝的诗词之所以感人,正因为它们是从生命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在《咏志》中,我们看到他的坚定;在《巴黎问月》中,我们感受他的柔情;在《血肉筑长城》中,我们体会他的豪迈;在《青莲曲》中,我们领略他的追求。这些作品不是刻意表现的小手工品,而是真实人格的诗性的本色的自然呈现。
他的创作也体现了俞陛云所强调的“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的诗教理念。无论是抗战史诗的宏大叙事,还是元宵佳节的生活即景,他都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顾随先生曾言:“常人甚至写诗时都没有诗。其次则写诗时始有诗,此亦不易佳;必须本身就是诗。”李文朝其人其诗,庶几近之。他以生命践行诗歌,以诗歌升华生命,在二流墨客“诗为命”的常规之外,走出了一等人生“路化诗”的艺术境界。这或许就是叶嘉莹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不是教人作诗,而是首先使人做好人;不是翰墨词藻之巧,而是生命质地之真纯。作者的阅历、秉性、品格各各不同,留下来的诗歌文字也迥然而异,总有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自我的鲜明印记隐现其间。有我之境,是做诗之径。其中这个我字,需要一笔一画郑重书写。
四、诗情世相两相融
韩愈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李文朝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因为它们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发源于高尚的人格修养。在这个意义上,文朝将军的创作不仅是对传统诗词艺术的传承发展,更是对“诗如其人”这一古老命题的生动实践。
他为人豪爽坦率,诗词也带着一份直接通透,还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虎虎英气。读他的诗词,贯穿着一个敞亮的精神标识,也就是他的“人”。谈他的诗词,也首先得从“人”的角度立论。一句一句的诗词,就像一扇一扇门窗,打开一颗炽热的心。他写诗词,有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也有着一份痴迷的情结,有着一份坚守的执著。通过诗词,且行且珍惜,层层递进,铸就精神探索的坚定轨迹。那种孜孜以求,那种默默耕耘,那种坚定不移,那种火热激情……总是特别让读者感动。他以五十年的创作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生命为诗”的艺术道路。这条道路启示我们:真正的诗歌不在于形式的精巧,而在于生命的厚度;不在于词藻的华丽,而在于人格的光辉。这或许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最珍贵的传统,也是李文朝创作实践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启示。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着眼的不是翰墨词藻之巧,而是社会功用之重。某些言诗者喜崇出世之想,而轻入世之念。然则谁也不能把自己永远关在一个与世彻底隔绝的玻璃瓶子里,哪里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出世诗人啊。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看起来很闲适,但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诗句,自然透出人间烟火气息。他不是脱离开世俗生活,不过是“心远地自偏”罢了。即使是写过“身如入定僧,心似随风草”的顾随先生,也说过:“常人只认为看花饮酒是诗,岂不大错!世上困苦、艰难、丑陋,甚至卑污,皆是诗。”顾随先生认为,一切“世法”皆是“诗法”,“诗法”离开“世法”站不住。“所谓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诗人,所写太狭窄,不是真的诗”。“自以为雅而雅的俗,更要不得,不但俗,且酸且臭。俗尚可原,酸臭不可耐”。他将那种“在社会上要不踩泥、不吃苦、不流汗”的称作“豆芽菜诗人”,并且说“在水里长出来的漂漂亮亮的豆芽菜,没前程。”这也正如《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诗人虽非学问家、文章家,却也更需要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摸爬滚打一番。
真正的诗人,必然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汲取时代的琼浆。其笔触既需超拔的性灵之光,更需深沉的现世关怀。李文朝的诗词创作,恰是这一创作理念的完美诠释。其作品既承载着对中华千年诗脉的深情凝望,又饱含对当下社会气象的热忱写照,在古典格律的严谨框架中,焕发出崭新的时代活力。下面这首《沁园春•诗魂中华》,可以说是他献给诗神的一篇深情告白:
古老文明,千载骚魂,独秀宇中。自诗经集典,楚辞添彩,唐风问鼎,宋韵争雄。元曲新弹,明清别唱,曾遇寒霜依旧红。逢春雨,看群芳吐艳,万木葱茏。天生华贵雍容。四声字,图形音律融。赞抑扬顿挫,寄怀似酒,均齐对称,悅目如虹。妇幼同吟,城乡共咏,锦绣神州颂雅风。扬国粹,把心灵滋润,意远情浓。
这首《沁园春》以恢弘的历史视野展开中华诗词的艺术长卷及其永恒魅力。词人立足千年文脉,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回望诗骚传统;面向当代语境,用饱满的艺术激情咏叹时代气象。其时空跨度宏阔而不失精微,巧妙地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熔于一炉,成就了一曲动人心魄的中华诗魂颂。“扬国粹,把心灵滋润,意远情浓”的结句,既昭示着中华诗教以文化人、以诗化育的崇高境界,更映照出李文朝对诗词艺术始终不渝的赤诚追求。这一艺术理想,既是他创作的精神坐标,也是其诗词生命得以蓬勃生长的深厚根基。
我曾多次听过文朝将军引用古人关于“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论述。这两句话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说:“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仅得斯下矣。”关于“入门须正”,文朝将军认为,就是要“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他说:“开元、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在开元天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诗词巨匠,如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元结、韦应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由开元天宝这个时代上溯,我们也可以列出一连串的伟大诗人的名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中心意思,是要求诗人‘取法于上’。”他还诚恳地告诫青年诗人们“要想立志成才,最根本的是‘欲作诗家先做人’。也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功夫,就是做人层面的问题。”关于“立志须高”,文朝将军认为主要也有三点:“首先目标要高。要瞄准唐宋先贤的历史峰巅和当代诗词的时代前沿,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雄心壮志,坚持精品立身,勇立时代潮头。二是品味要高。即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坚持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不要低俗媚俗。三是起点要高。即从初学阶段就要在主题确立、意象构建和敲词炼句上把握好高的起点,反复推敲,反复切磋,不要急于发表,不要追求数量,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争取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文朝将军对于“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论述,既体现了对严羽《沧浪诗话》诗学传统的继承,又展现了当代诗词创作精品追求的深入思考。他的论述从两个维度揭示了创作规律:一方面,“入门须正”强调要扎根传统,以汉魏盛唐为典范,在文化传承中夯实根基;另一方面,“立志须高”着眼于艺术追求,要求创作者在精神境界和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这种兼顾传统与创新的精品诗词观,为当代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使我们理解他本人的诗词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综上所述,李文朝的诗词创作是对千载骚魂的虔心承续,亦是对神州雅风的深情抒写。他以诗心观照世相,以词笔镌刻山河,在平仄韵律间构筑起传统与现代的津梁。其作若清溪漱玉,既涵泳着往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又跃动着当代人生的蓬勃气象。诗道绵邈,薪火相传,我们有理由期待并且相信,他将继续以赤诚之心耕耘诗田,为中华诗词的当代传承探索新的可能,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独特魅力。
他曾长期担任《中华诗词》杂志社社长,我则在这家杂志先后担任执行主编、主编。与他共事多年,受益良多,情谊笃厚。从年龄和资历来说,他其实是一位长辈,但因为一起编刊物的缘故,我也跟着同仁们一起呼他为兄长,把他的夫人喊作嫂子。中华诗词学会的诗友们,则大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文朝将军”,久而久之,成为一个亲切的“雅号”。这位兼具军人剑胆与文人琴心的诗坛长者,以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热烈的创作热情,为诗坛奉献了从《戎雅春秋》到《李文朝诗词选》在内的十余部诗词诗论集,成果可谓丰硕。
记得十几年前,初逢文朝将军时,我曾向他提起过军歌词作者公木先生说过的一个观点:“以诗为生命,是二流诗人;以生命为诗,是一流诗人。”而十几年后蓦然回首,我感觉公木先生的这一诗歌观点,在文朝将军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从军旅生涯到新闻工作,从央视七频道的文化传播到离开岗位后孜孜不倦的诗词创作,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炽热情感与对时代的敏锐洞察。这种将生命体验与诗歌创作融为一体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既能将现实经验升华为诗意的感动,又能以诗性思维凝练时代风云。他的诗词既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温热,又沉淀着时代记忆的厚重,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让读者触摸到他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
文朝将军自1975年发表作品至今,已在文坛耕耘整整半个世纪。这五十年的创作历程,恰如其《咏志》诗所云:“志士朝前走,洪波入海流。开弓无复返,好马不回头。”这种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不仅铸就了他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质,更彰显出一位军旅诗人的精神高度。作为当代军旅诗人的优秀代表,他的诗词始终激荡着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情怀既熔铸于军旅生涯的淬炼,又植根于中华诗词“文以载道”的千年文脉。而最可贵的是,他将生命与诗歌完美交融,让人生的每一步跋涉都化为掷地有声的诗行,每一段经历都升华为动人心魄的华章。
2016年7月31日,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启幕,文朝将军在这一盛会上,面对来自19个国家的40位诗人发表了《水是生命之源,诗是人生之花》的演讲,他呼吁格律诗作者“要像人间圣者孔子在人生道路上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崇高境界那样,刻苦学习,苦心孤诣,认真掌握格律诗在技术规范、艺术范式上的各种‘规矩’,达到在‘不逾矩’的前提下,诗词创作‘从心所欲’的艺术境界”。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也是这一诗学主张的亲身实践。他以深厚的古典修养为根基,将铁马冰河的军人气质与生命体验熔铸于严谨的格律之中,在规矩与自由之间寻得完美平衡。其诗作既见“不逾矩”的深厚功底,又得“从心所欲”的灵动气韵。这种对格律的娴熟驾驭与对诗意的执着追寻,使他的作品扎根于中华诗学的沃土,彰显出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表现力。
一、气格沉雄挥健笔
蕙风词话有言:“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又云:“词重在气格。重者,沉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李文朝的诗词创作,正是这种艺术追求的生动体现。他的作品气格沉雄,意境开阔,既有军人的豪迈,又不乏诗人的热忱。
读他的《登京口北固楼口占》,感慨良多。诗是这样写的:“风雨千秋北固楼,登临举目望神州。长江淘尽英雄事,又见新人立浪头。”全诗仅四句,却将历史的深沉与现实的奋进熔于一炉。“风雨千秋”的沧桑感,“举目望神州”的壮阔胸怀,“长江淘尽”的历史感喟,“新人立浪头”的文化自信,层层递进,气象万千。结尾“立浪头”三字尤为精警,形象生动,暗含哲理,展示了诗人贯通古今的历史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2008年,我曾同文朝将军同游上海朱家角。他当时随口吟出一首《朱家角泛舟》,刚一展示,就受到同游的诗友们的大力激赏。诗是这样写的:
今古宜居地,吴淞一角藏。
幽情生水岸,野趣出天堂。
夜静诗空阔,舟行画卷长。
何当唤苏子,珠里溯流光。
诗歌开篇点明朱家角为“今古宜居地”,以“吴淞一角藏”勾勒出水乡的秀美和难得。“幽情生水岸,野趣出天堂”进一步渲染了古镇的宁静与自然意趣,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后联“夜静诗空阔,舟行画卷长”将夜景的静谧与泛舟的动态结合,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尾联“何当唤苏子,珠里溯流光”巧妙化用苏轼的文人形象,表达诗人对古人雅趣的向往。“溯流光”既指追溯历史光影,也暗含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使诗歌在写景之余增添了一层怀古的深沉。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胜景,但是没有某些文人笔下的阴柔气,而是别具一种阳刚、健康的明丽和豁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自然的典故运用,展现了朱家角的诗意与历史底蕴,体现了对江南文化的深情眷恋和细腻观察。
再品文朝将军《巴黎问月》:“华夏中秋夜,巴黎望昊空。对天轻问月,可照我家中?”这首五言绝句以简练的二十字,凝练地勾勒出海外羁旅的赤子情怀。中秋佳节本是阖家团圆之时,诗人却因使命远赴异邦,将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寄托在这轮跨越时空的明月之上。诗人以“轻问”的笔触将月亮人格化,使其成为传递乡愁的情感纽带,这一艺术处理既体现了东方诗歌“含蓄蕴藉”的美学特质,又展现了现代军人细腻深沉的情感世界。细读此诗,“轻问”二字尤为精妙——既有军旅生涯赋予的克制与担当,又饱含文人墨客的柔情与真挚。这种刚柔相济的情感表达,自然而质朴,本色而坚定,恰是诗人独特艺术风格的生动体现。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格调高雅,在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下,通过个体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了个人情怀与民族情感的水乳交融。
《沁园春•四季画屏》是文朝将军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词前小序中说:“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余登高远望……,遂思绪奔涌,勾勒出一幅锦绣山川景物的‘四季画屏’,献给伟大的祖国。”《沁园春•四季画屏》以宏大的时空架构和细腻的观察笔触,构建了一幅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的全景式画卷。横向以“远近山峦”“漫山遍野”拓展空间视野,纵向以四季轮回延伸时间轴线,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中完成对时代精神的诗意呈现。四章既独立成篇又血脉贯通,犹如四扇屏风共同构建起气象万千的时代宏图。
四季更迭的自然律动,在诗词中巧妙地与时代气象融为一体,为传统词牌注入鲜活的现代激情。《春》章以生命复苏为主题,“残雪消融,原野酥松”与“万物复生”形成对比,也暗为呼应。“桃蕾涂红,柳丝染翠,远近山峦著淡青”的工笔细描,生动展示了大地的色彩渐变。接下来层层铺排的嫩芽、蛙唱、莺燕、鸭崽、鱼苗、玉蜓等意象,共同奏响一曲恢弘的生命交响,最终以“中华大地,一派昌荣”点明诗人心底的鲜明主题。《夏》章转入生命勃发的盛景,“植被芃生”与“水涨河盈”突出了大自然的磅礴伟力,而“彩虹飞架”的意象则为满目翠青的风景增添了别样暖色。“带露荷花多样红”的多字、“饱蘸浓情”的蘸字,“一笼万物蒸”的笼字,都新奇而又妥帖,显见推敲之力。词人别出心裁地以动物避暑的诙谐画面(犬舌、牛鼻、马鬃、蝉腹)结构出一幕轻喜剧,为炎热酷暑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作最终落脚于“林茂粮丰”的民生图景,让人看到浓郁的苍生情怀。《秋》章以“金色盛装”统摄全局,将传统农耕文明连阡接陌的丰收喜悦(人影繁忙、农机轰响)与现代科技元素有机融合。“一叶镶黄”的镶字巧夺天工,落笔精致。“枫树更妆”与“万里丛林舞彩裳”的拟人化处理,使自然景物承载人文情感,结尾“祝年丰人寿”的祈愿,再次彰显词作的人民性立场。《冬》章在严寒横扫、植株凋谢的凛冽中暗蕴生机,“兽遁鸟逃”的严酷与“竹直梅俏松挺腰”的坚韧形成张力,最终以“寄凌下,有急流欢唱,勇汇春潮”收束全篇,既完成四季轮回的结构闭环,又隐喻美好希望的生生不息,同时也揭示了对“顽强生命,物种之骄”的深刻哲思。这种将自然意象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契入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严守传统词谱格律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语汇。如“光合”“气温”“物种”的科学概念,“农机轰响”“蛰虫梦断雷惊”的时代声音,都被他巧妙化入词中。这种创新尝试,为传统诗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赤子丹心铸诗魂
要写好旧体诗,需要才情、学识、文化修养、诗词知识、语言技巧……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要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敏感鲜活的赤子之心。现在有一些旧体诗词作者的艺术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出现在他们笔下的句子也很精美,对仗工整,平仄和谐,但是,主题、意境、词汇、句式却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印象,总感觉其中少了点什么东西。少了什么东西呢?就是少了作为当代人的诗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观察,或者说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陆游的“功夫在诗外”,正是在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的偏颇之后领悟出来的。没有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而仅仅满足于克隆古人的意境和辞句,仅仅满足于“工藻绘”的诗词,留给读者的印象当然也就是不痛不痒不咸不淡不尴不尬的了。这样的诗篇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因为没有核儿,也就失去了重量和血性。恰如无根之萍,徒具诗词之形却难觅诗词之魂。——反观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则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深沉的生命体验,为读者留下深刻的、真实的、心灵深处的声音。而这也是我喜欢阅读他的诗词作品的原因之一。
2013年9月25日,当飞机穿越零丁洋上空,面对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苍茫海域,文朝将军以《飞越零丁洋步韵遥祭文丞相》的创作,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首作品不仅延续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浩然正气,更注入了当代军人对民族气节的新感悟:
动地感天生死经,光昭日月暗群星。
改元帝国沙飞絮,换代君臣水逐萍。
正气歌中扬正气,零丁洋上颂零丁。
人间多少匆匆客,千古文公耀汗青!
这首作品以雄浑悲壮的笔调,抒发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深切追怀。颔联“改元帝国沙飞絮,换代君臣水逐萍”巧妙运用自然意象,以飞絮、浮萍喻指朝代更迭的沧桑感喟,颈联“正气歌中扬正气,零丁洋上颂零丁”采用回环句式,既点明文天祥的代表作,又强化了其民族气节的感染力。尾联“人间多少匆匆客,千古文公耀汗青”通过对比手法,将庸碌俗客与彪炳史册的英雄并置对比,突显文天祥的历史光辉。全诗情感激越,用典精当,既忠实继承了文天祥原诗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新时代的解读视角,在七律的严谨格律和有限篇幅中,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思考与博大的爱国情怀。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时评论文朝将军的诗词,就不得不提他的长篇古风《血肉筑长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他说:“抗战胜利,转瞬七秩。东瀛阴云,引发忧思。义勇壮曲,萦绕脑际。奋然命笔,醒人警世。”《序曲》勾勒抗战史的全景:“古老东方地,千秋腾巨龙。宏文兼烈武,万国仰英风。盛世余荣光,鸦片肈祸殃。甲午风烟惨,中华恸国殇。柳条湖事变,东北遭沦陷。狮吼卢沟桥,同仇齐抗战。汪伪叛南京,陕北起红星。民族危亡际,血肉筑长城。”接下来,这部长达1100余字、180多行的长篇古风以四部曲(第一部国破家亡、第二部浴血抵抗、第三部砥柱中流、第四部正义伸张)结构,全景式再现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悲壮历程。该诗以“血肉筑长城”这一震撼人心的核心意象,构筑起贯通古今的精神长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奏响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壮歌。在艺术表现上,作品创造性地将具象的历史场景与抽象的精神力量完美融合,既延续了《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的昂扬气魄,又赋予抗战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古老文明的辉煌记忆、抗战岁月的血火洗礼、当代复兴的警醒呼唤,构建起民族精神的新时代辉煌坐标。全诗结构紧凑而又匠心精细,如“血战台儿庄”的“血”、“威震雁门关”的“震”、“奇袭阳明堡”的“袭”,以单字之力激活一幅壮丽的战争画面。诗人特别注重战斗细节的提炼,“敌机化灰烟”的瞬时画面、“万倭葬一役”的统计数字,形成微观与宏观的语言张力。在语言风格上,诗人采用的五言句式保持了汉乐府的质朴刚健的独特韵味,而“活人试细菌、地雷战法精、地道出奇兵、远东大审判、余孽劣根固”等现代词汇的融入,又赋予古诗形式以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蒋公算盘精”与“锤镰红星起”的鲜明对比,揭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诗中“狮吼卢沟桥,同仇齐抗战”的悲壮,“血战台儿庄”的惨烈,“威震雁门关”的豪迈,共同谱写了一曲山河壮歌、英雄赞歌,使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在当代视野环境下更加鲜活而生动。
我年轻的时候十分喜欢杜牧,现在人到中年,开始特别喜欢杜甫。杜甫胸怀天下、寄情人间,沉郁顿挫的笔下总是充溢着一股浩然昂扬之气,温暖明亮,撼人心旌。历数古今中外,写诗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有的人为自己写诗,探索心灵的密码;有的人为另一个人写诗,歌唱美好的爱情;有的人为读者写作,寻找广泛的共鸣;有的人为苍生写作,替人民鼓与呼。这些诗人的出发点各个不同,也都能留下一些优秀作品,不过我个人更欣赏杜甫那种为苍生而讴歌的写作态度。文朝将军也是这一类型的诗人。每到重大历史节点,都有他的诗词作品第一时间出现在读者面前。关注民瘼、情系苍生、传递温暖、鞭挞黑暗,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诗歌和诗人的最重要、最鲜明的标志。当然,要描摹时代风云,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惠之笔能胜任。
李文朝将军这首“全景式反映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英雄史诗”的手稿及原始创作资料,于2016年5月12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对于军博来说,收藏诗作者的手稿、创作经过及相关原始构思草图,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而就这首长篇古风的心血和影响而言,则可说是实至名归。文朝将军有着熟悉抗战历史和掌握传统诗词创作艺术双重优势。他在担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期间,曾经作为总编导或总监制,参与主创了《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伫马太行)》、《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邓小平军事生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重大军事题材的文献片、专题片,熟悉掌握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全面史料。他在部队退休后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认真学习钻研传统诗词创作艺术,因而使创作获得成功。全诗在《解放军报》、《诗刊》、《中华诗词》等报纸、刊物、网站发表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在庄严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仪式,永久收藏文朝将军创作的全景式反映中华民族伟大抗战胜利的英雄史诗——《血肉筑长城》手稿及原始创作资料,也是以文博形式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
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始终扎根于民族历史的丰厚土壤,以诗笔记录时代风云。在《血肉筑长城》展现民族抗争史诗的之外,他的《七律•五四百年》则以思想启蒙为主题,同样展现出以传统诗词抒写重大历史题材的深厚功力。两首作品题材各异、篇幅各异却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用古典形式书写现代史诗的生动实践。下面,我邀请读者与我一起欣赏文朝将军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创作的这首七律:“一声炮响醒东方,德赛先生大纛扬。欧陆哲人传火种,中华暗夜透曦光。学潮引助春潮动,工运催联农运忙。合聚锤镰天地变,立身致富再图强。”
四联八句,以精炼的诗笔勾勒出五四运动的历史脉络,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农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有机串联,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脉络及其深远影响。首联“一声炮响醒东方,德赛先生大纛扬”,以象征手法开篇,将十月革命比作唤醒东方的惊雷,而“德赛先生”的借代修辞,则生动呈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思想旗帜。颔联“欧陆哲人传火种,中华暗夜透曦光”,通过“传火种”与“透曦光”的意象对仗,形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展现了思想启蒙的历史轨迹。颈联“学潮引助春潮动,工运催联农运忙”,巧妙运用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春潮”既指时代潮流又暗喻革命生机,而“工运”“农运”的并置,则展现了群众觉醒的壮阔图景。尾联“合聚锤镰天地变,立身致富再图强”,以“锤镰”这一典型意象浓缩了五四精神向革命实践的转化过程,末句更将历史纪念与现实发展相衔接,体现了诗人深远的历史眼光。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善于通过典型意象浓缩历史内涵,将具体历史事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观照,展现了诗词记录历史的独特魅力。
文朝将军的诗词创作彰显深厚的家国情怀,聚焦宏大历史叙事的同时,精于捕捉生活细节中的文化韵味。《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一诗中,“市镇乡村粘福字,厅堂街巷贴春联”两句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再现春节民俗的生活图景。“五洲同庆华章谱,和合共生魂梦牵”则巧妙升华主题,将传统节庆置于人类文明互鉴的视野。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民俗到哲思的艺术表达,展现春节习俗的生活美学,折射中华文化“和合共生”的文明特质,体现诗人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刻思考。
三、守正开新见本真
诗言志是中华诗词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诗贵独出机杼,抒写心声。格律形式虽然是祖传的,但是思想和情感却绝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气象和心声。唐诗宋词的经典魅力和语言技巧,给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但是其特有的时代氛围迥异于今,不能砍削今天的韵脚去硬穿唐诗宋词的鞋子。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大数据时代,模式化地排列几首所谓的“诗词”并不太难,难的是怎么能把自由的呼吸、沸腾的体温注入到词句中去。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抱韩、杜以凌人,而粗脚笨手者,谓之权门托足。仿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开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韵者,谓之木偶演戏。故意走宋人冷径者,谓之乞儿搬家。好叠韵、次韵,刺刺不休者,谓之村婆絮谈。一字一句,自注来历者,谓之骨董开店。”此言一针见血,果然妙论。诗词写作要吸纳传统,也要检验传统;要固守本根、不忘初心,也要知古倡今、求正容变,从而革故鼎新、包容互鉴,在前人脚印终止的地方继续向前探索和开拓。李文朝的诗词创作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在诗艺创新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他既严守诗词格律,又不为形式所囿,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积极拓展表现领域。
记得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独特的文学成就,比如楚骚、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和元曲一样,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后来的时代无法继承和延续它们。这段话流传很广,但也需要辩证来理解,不能片面化解读。因为生活之树本来就是常青的,独特的诗意都是永远鲜活的,每一代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是永远新鲜的。唐诗宋词之类当然无法复制,亦即所谓“莫能继焉”,但是诗人对生活的感受都是有时代特性和活力的,每一代人的诗意只能在这一代人的经历和思考中撷取。古老诗脉也正是在这一代一代的重新发现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绝对不会因为时间的代际更迭而人为地简单割裂。而当代旧体诗的诗体魅力,也正是在当代诗人感受到的当代气韵中得以生动展现的。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不是按诗体形式区分,而是按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分量等等因素来论高下的。比如文朝将军的《点赞DeepSeek模型》,就是唐诗宋词时代诗人笔下没有表现过的崭新题材。这是一首将现代科技题材融入传统诗体的创新之作:“模型岀世五洲惊,小院高墙叹技穷。拦路企图成幻影,开源方式化长虹。”诗中“小院高墙”暗指西方的技术封锁,“开源方式”彰显中国科技的开放共享,传统意象与现代术语自然融合,毫无违和感。颈联“超车弯道称奇迹,跨步难关建伟功”更将经济术语“弯道超车”巧妙化入诗中,展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这类“硬题材”入诗的成功实践,与当代“工业诗词”“科技诗词”的探索浪潮相契合,但李文朝开拓探索的特殊性在于将技术术语转化为诗性隐喻(如“开源方式化长虹”),实现了科技理性与诗性思维的有机化合。
《古风•青莲曲》则体现了他在廉政主题诗词上的创新探索。这首长诗不拘泥于固定格律,而是根据情感表达需要自由转换句式与韵脚:“权力到手再贪财,前门后门一齐开。贪污受贿歪斜道,不尽脏钱滚滚来。”这些直白犀利的诗句,配以节奏错落的句式,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批判力度。而在描写廉政典范时,诗句又变得庄重典雅:“衬衣补丁见本色,清风两袖无所有。”这种随内容而变的灵活风格,展现了作者对传统诗体的创造性运用。这种自由转换的“新古风”体,实则是把乐府诗的叙事性、宋诗的说理性与现代朗诵诗的节奏感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乐府的新型态。
在《清平乐•乙巳元宵节》中,他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银花火树,四海狮龙舞。遍挂红灯香满路,年俗环球注目。”下阕“月圆欣向人圆,家圆齐品汤圆”的谐音双关修辞,既保持了词牌的清新格调,又注入了人间烟火的生活滋味。这种创新不是刻意求怪,或者说勉力蹭流量,而是源于对传统节俗的深厚感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感悟。诗词创作讲究自然,强调当行本色。这种来自亲身体验的热烈吟唱,反而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芳芬。“年俗环球注目”等直白表述,大胆地将新闻事件与民俗意象嫁接入词,这种古今语境的巧妙贯通,恰是当代诗词语言破除酸腐、直面生活的勇敢尝试。
2017年至2024年,叶嘉莹先生担任“恭王府海棠诗社”社长期间,文朝将军担任该社执行社长。因为海棠诗社特别是海棠雅集的纽带链接,文朝将军和叶嘉莹先生交往较多,叶先生对文朝将军的诗词也有较多了解。她评价李文朝诗词时说:“不少人说李文朝‘将军本色是诗人’,我看此言不虚。”这一中肯的评价,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生命力的精辟论述,为我们理解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正如叶先生所言,真正的诗篇应当熔铸生命的温度。我们不妨以文朝将军的《虎年人日桃花涧》为例,这首作品既继承了古典诗词“感物吟志”的传统,又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体验:
乘风驭虎觅花神,桃蕾村姑粉面新。
世态炎凉何碍我,山容深浅自宜人。
晴空一抹轻云淡,古国千秋正气纯。
忘却忧烦即仙界,不愁前路有迷津。
这首《虎年人日桃花涧》,也是我个人一直很喜欢的一首作品。诗句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寻春访胜的闲适心境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开篇“乘风驭虎”的意象点明虎年时令,又暗含豪迈气概,将桃花涧的休闲之旅变得神采飞扬。“桃蕾村姑粉面新”以拟人手法赋予桃花灵动的生命感,展现早春的生机。颔联“世态炎凉何碍我,山容深浅自宜人”由景入情,在对比中彰显超脱世俗的豁达胸襟。颈联笔势一转,“晴空一抹”与“古国千秋”形成时空交融,描绘出春日晴空的淡远意境,升华出对民族精神的热烈礼赞。一个“纯”字,用得斩钉截铁而又颇富气韵。尾联“忘却忧烦即仙界”直抒胸臆,将山水之乐提升至精神豁达的哲学境界,“不愁前路”更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全诗清新自然,生动鲜明,节奏明快而又不失深沉,字里行间,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的个性、格调和他“内心的感动”。
丙申暮春,恭王府海棠雅集之际,文朝将军步韵叶嘉莹先生《金缕曲•西府海棠雅集》之作,也可称为倚声之妙品:“宫苑春堂水。照归人、青丝成雪,辅仁偏纪。西府重迎骚人聚,满院芬芳娇媚。恍若梦、裁笺新记。海外飞鸿惊妙句,领吟坛、酬唱恭王邸。诗与酒,竞花美。海棠笑映青云里。溢清香、妍容带露,蕴情含意。亲历园林沧桑变,老树苍然溅泪。顿化作,佳词锦字。酣饮千觞同畅想,正东风、争看神龙起。励壮志,荡心底。”次韵之作,限制于韵脚绳墨,难度颇大。况复句句踵武前贤,尤见才思之深湛。这首《金缕曲》既咏王府海棠之殊态,复寄沧桑世事之幽怀,更与嘉莹先生作隔空酬唱,三美并具而更见匠心独具。上阕“宫苑春堂水”五字,起笔已摄恭王府百年气韵。“青丝成雪”的沧桑感与“满院芬芳”的盎然春意相映成趣,反差强烈。一状人生易老之悲,一写春光骀荡之乐,恰暗合嘉莹先生自辅仁负笈至海外传薪之人生轨迹。“海外飞鸿”句尤见巧思,既实指叶先生越洋酬唱之雅事,又隐喻华夏文脉远播重洋之盛况,而“诗与酒,竞花美”的收束,尽显兰亭雅集遗风,令人想见当日觥筹交错、吟咏相继之盛。下阕笔致愈转愈深,“海棠笑映青云里”数语,转入对花木的深情观照,将花姿摹写得风情万种。“妍容带露”的娇媚与“老树溅泪”的沉郁两相激荡,自然过渡到“园林沧桑变”的历史咏叹。卒章显志处,“励壮志,荡心底”如黄钟大吕,将个人感怀升华为文脉传承之宏愿,与“神龙起”的复兴意象遥相呼应。全词在叶词原韵的严格约束下,能“裁笺”见雅致,“畅饮”抒豪情,既存《金缕曲》调之庄雅,复以“飞鸿”“神龙”等新辞为之血脉贯通,展现出传统词体在当代的生命力。今观此作,乃知古调新声,确实翻出了自家气韵。
前人说过:“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故夷光之姿必不肯污以脂粉;蓝田之玉,又何必饰以丹漆?此本色之所以可贵也。”一味泥古而不能化古的诗人,做的就是蓝田玉上饰丹漆的事情。李文朝的诗词之所以感人,正因为它们是从生命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在《咏志》中,我们看到他的坚定;在《巴黎问月》中,我们感受他的柔情;在《血肉筑长城》中,我们体会他的豪迈;在《青莲曲》中,我们领略他的追求。这些作品不是刻意表现的小手工品,而是真实人格的诗性的本色的自然呈现。
他的创作也体现了俞陛云所强调的“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的诗教理念。无论是抗战史诗的宏大叙事,还是元宵佳节的生活即景,他都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顾随先生曾言:“常人甚至写诗时都没有诗。其次则写诗时始有诗,此亦不易佳;必须本身就是诗。”李文朝其人其诗,庶几近之。他以生命践行诗歌,以诗歌升华生命,在二流墨客“诗为命”的常规之外,走出了一等人生“路化诗”的艺术境界。这或许就是叶嘉莹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不是教人作诗,而是首先使人做好人;不是翰墨词藻之巧,而是生命质地之真纯。作者的阅历、秉性、品格各各不同,留下来的诗歌文字也迥然而异,总有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自我的鲜明印记隐现其间。有我之境,是做诗之径。其中这个我字,需要一笔一画郑重书写。
四、诗情世相两相融
韩愈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李文朝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因为它们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发源于高尚的人格修养。在这个意义上,文朝将军的创作不仅是对传统诗词艺术的传承发展,更是对“诗如其人”这一古老命题的生动实践。
他为人豪爽坦率,诗词也带着一份直接通透,还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虎虎英气。读他的诗词,贯穿着一个敞亮的精神标识,也就是他的“人”。谈他的诗词,也首先得从“人”的角度立论。一句一句的诗词,就像一扇一扇门窗,打开一颗炽热的心。他写诗词,有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也有着一份痴迷的情结,有着一份坚守的执著。通过诗词,且行且珍惜,层层递进,铸就精神探索的坚定轨迹。那种孜孜以求,那种默默耕耘,那种坚定不移,那种火热激情……总是特别让读者感动。他以五十年的创作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生命为诗”的艺术道路。这条道路启示我们:真正的诗歌不在于形式的精巧,而在于生命的厚度;不在于词藻的华丽,而在于人格的光辉。这或许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最珍贵的传统,也是李文朝创作实践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启示。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着眼的不是翰墨词藻之巧,而是社会功用之重。某些言诗者喜崇出世之想,而轻入世之念。然则谁也不能把自己永远关在一个与世彻底隔绝的玻璃瓶子里,哪里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出世诗人啊。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看起来很闲适,但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诗句,自然透出人间烟火气息。他不是脱离开世俗生活,不过是“心远地自偏”罢了。即使是写过“身如入定僧,心似随风草”的顾随先生,也说过:“常人只认为看花饮酒是诗,岂不大错!世上困苦、艰难、丑陋,甚至卑污,皆是诗。”顾随先生认为,一切“世法”皆是“诗法”,“诗法”离开“世法”站不住。“所谓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诗人,所写太狭窄,不是真的诗”。“自以为雅而雅的俗,更要不得,不但俗,且酸且臭。俗尚可原,酸臭不可耐”。他将那种“在社会上要不踩泥、不吃苦、不流汗”的称作“豆芽菜诗人”,并且说“在水里长出来的漂漂亮亮的豆芽菜,没前程。”这也正如《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诗人虽非学问家、文章家,却也更需要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摸爬滚打一番。
真正的诗人,必然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汲取时代的琼浆。其笔触既需超拔的性灵之光,更需深沉的现世关怀。李文朝的诗词创作,恰是这一创作理念的完美诠释。其作品既承载着对中华千年诗脉的深情凝望,又饱含对当下社会气象的热忱写照,在古典格律的严谨框架中,焕发出崭新的时代活力。下面这首《沁园春•诗魂中华》,可以说是他献给诗神的一篇深情告白:
古老文明,千载骚魂,独秀宇中。自诗经集典,楚辞添彩,唐风问鼎,宋韵争雄。元曲新弹,明清别唱,曾遇寒霜依旧红。逢春雨,看群芳吐艳,万木葱茏。天生华贵雍容。四声字,图形音律融。赞抑扬顿挫,寄怀似酒,均齐对称,悅目如虹。妇幼同吟,城乡共咏,锦绣神州颂雅风。扬国粹,把心灵滋润,意远情浓。
这首《沁园春》以恢弘的历史视野展开中华诗词的艺术长卷及其永恒魅力。词人立足千年文脉,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回望诗骚传统;面向当代语境,用饱满的艺术激情咏叹时代气象。其时空跨度宏阔而不失精微,巧妙地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熔于一炉,成就了一曲动人心魄的中华诗魂颂。“扬国粹,把心灵滋润,意远情浓”的结句,既昭示着中华诗教以文化人、以诗化育的崇高境界,更映照出李文朝对诗词艺术始终不渝的赤诚追求。这一艺术理想,既是他创作的精神坐标,也是其诗词生命得以蓬勃生长的深厚根基。
我曾多次听过文朝将军引用古人关于“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论述。这两句话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说:“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仅得斯下矣。”关于“入门须正”,文朝将军认为,就是要“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他说:“开元、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在开元天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诗词巨匠,如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元结、韦应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由开元天宝这个时代上溯,我们也可以列出一连串的伟大诗人的名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中心意思,是要求诗人‘取法于上’。”他还诚恳地告诫青年诗人们“要想立志成才,最根本的是‘欲作诗家先做人’。也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功夫,就是做人层面的问题。”关于“立志须高”,文朝将军认为主要也有三点:“首先目标要高。要瞄准唐宋先贤的历史峰巅和当代诗词的时代前沿,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雄心壮志,坚持精品立身,勇立时代潮头。二是品味要高。即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坚持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不要低俗媚俗。三是起点要高。即从初学阶段就要在主题确立、意象构建和敲词炼句上把握好高的起点,反复推敲,反复切磋,不要急于发表,不要追求数量,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争取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文朝将军对于“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论述,既体现了对严羽《沧浪诗话》诗学传统的继承,又展现了当代诗词创作精品追求的深入思考。他的论述从两个维度揭示了创作规律:一方面,“入门须正”强调要扎根传统,以汉魏盛唐为典范,在文化传承中夯实根基;另一方面,“立志须高”着眼于艺术追求,要求创作者在精神境界和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这种兼顾传统与创新的精品诗词观,为当代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使我们理解他本人的诗词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综上所述,李文朝的诗词创作是对千载骚魂的虔心承续,亦是对神州雅风的深情抒写。他以诗心观照世相,以词笔镌刻山河,在平仄韵律间构筑起传统与现代的津梁。其作若清溪漱玉,既涵泳着往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又跃动着当代人生的蓬勃气象。诗道绵邈,薪火相传,我们有理由期待并且相信,他将继续以赤诚之心耕耘诗田,为中华诗词的当代传承探索新的可能,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独特魅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