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荐读|陈晓明读碧碧诗偶感:《诗意的本色》
碧碧的诗讴歌爱与美,书写伤痛和生命敞开的瞬间。她 的诗总是有那种纯真和透明的质地,但时常用她的语句猛然 把诗折断,于是伤口裸露,不可测定的裂罅透示出光影晃动。
她的诗有一部分沉浸于生与死的思考:“在死亡面前没 有一座孤岛 / 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麻木的过客,生与死的旁 观者 /“因为‘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这 是她在读约翰·多恩的诗句时写下的感受。当然,碧碧大部 分的诗是写作爱与友情,这使她的诗总体上有一种明亮明媚 的气质。她热衷于歌唱友情,谢冕先生说,碧碧是一个多情 的诗人,事实上,她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她珍爱友情、珍爱 朋友,对朋友热情如火,慷慨大度。如果说诗如其人,碧碧 实践了这一格言。她写她所热爱的诗人,瓦雷里、北岛、海子、 臧棣、陶春,通过阅读这些杰出诗人的诗句和生命经验,因 为她的诚恳与透明,这些诗没有任何不自然的表达,这些诗 句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她写瓦雷里的诗句:“最后一道闪电—— 结束,意味着新的希望 / 才能再现生命复活的灵光......”;她写海子:“海子,我要对你说 / 也许,你从来没有关心过人 类 / 今晚,唯有姐姐 / 是你永远的女人”。在怀念陈超的诗中 说:“一片死寂之晨 / 倾斜的世界 / 秋叶纷纷坠落如雪......” 碧碧关切生命断裂后留下伤口,她更愿意去抚平那些伤口, 她总是用爱去抚平生命的创伤。她的诗与那些杰出的诗人们 构成一种对话,建构起一个诗学和友爱伦理学的场域。
碧碧的诗总有一种痛切的真实,她会选择那些特殊时刻, 直视生命的离去或是自我内心的矛盾。碧碧的诗有一种特别 痛切的真实,因为她面对生死的离别或是内心的矛盾,她都 能非常真诚的表现出来。在她关于“逝去的父亲”诗中,她 会写到在“手与手松开之际,顿成永恒”,“斯时万物静默, 归途路过,生命的终结,一如诞生”,可以看到她把生命的 爱和痛苦结合得如此紧密,如此富有内在的张力。如海德格 尔所说:“作为寂静之静默,宁静总是比一切运动更动荡, 比任何活动更活跃。”(海德格尔《在通往语言的途中》, 第 22 页)在面对终有一死者说话,她的诗句植根于语言的灵 性之处。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她在处理一些看似平常,其实是特 别困难的主题。像今天第一次望见流泪的鸽子,起笔非常的 平常,但是她把鸽子配药的事件,给母亲治病的鸽子和瓦雷 里的《海滨墓园》的鸽子联系起来,把这么矛盾,这么难以 启齿的困境,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深刻的矛盾,把它用白鸽的 命运去结合起来。那么她能够以一种诚恳来面对自己的矛盾。 这出于她的诗歌总是有一种真诚,因为这种真诚她敢于去触碰那些非常难处理的题材,比如赠送给朋友的诗,怀念友人 的孩子逝去,这是很难写的主题,但她写得真诚真实,“晨 游大海春暖花开 / 你突然挣脱父亲的手 / 独自奔向大海 , 头也 不回 / 直到现在,日落西山 / 仍旧杳无音讯”。大海的无情与 永恒横亘于此,幼小的生命消逝于自然之中,令人扼腕而叹。 碧碧把日常生活和一种生命的神圣般消逝以及怀念结合在一 起,直到读完这首诗,你不得不全部接受它,必然让人潸然 泪下。
所以,在碧碧的诗中有一种属于她独有的真诚和日常性, 有生活的平凡的一面,但是确实有她一种非常坚定的真诚来 托起生活,破碎的或消逝的生命曾经有过的生活。当然碧碧 的诗背后总是透露出一种英雄气,虽为女子,但是有一种英 雄气,所以她崇尚那些杰出诗人,为那些不平凡的生命的早 逝悲哀惋惜。另一方面她也特别会去写那些非常壮丽的一种 生命,包括她写纪念毛泽东的《永远不落的太阳》——那是 生命的豪壮与辉煌。无数的人都讴歌过毛泽东,但是她把毛 泽东的诗和一种生命的壮丽结合起来,她本身既包含却不是 一种政治性的简单的崇拜,我觉得这是一种英雄气所致。她 写另外一种人,例如,她写纪念杨绛先生百年圆满归去,她 写杨先生的那些普通生活,作为普通人普通生命的那些事, 以喜爱之情来表达对杨降和钱锺书先生的一种敬爱之情,可 以看到她对文化人表达的崇高而真诚的敬意。在碧碧的诗中, 文化生命得到了一种升华和超越。
总之,碧碧的诗显得个性十足,不乏锋芒和闪光,她的诗以她的真实和真诚,以她灵光一现的那种语言的力量,来 托起生命的那些瑰丽的时刻,给予诗和生活闪光的品质。诗 界巨擘谢冕先生说碧碧:“她知道,诗人不仅是‘永远童年 的人类’,而且诗还是‘一直疼痛的伤口’。这话令人动情。” 谢冕老师的评品非常准确,碧碧的诗始终有一种令人感动的 真诚。作为诗人,作为诗,这就是拥有了诗意的本色。
附:碧碧诗选
编者按:据悉,今年八月下旬,北京线装书局巳经正式出版了碧碧最新力作《大象的眼泪》,书中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时间创作精选的138首诗歌。本诗集分五辑:在蓝塔读诗、大象的眼泪、心斋坐忘、结束与开始、专家诗人学者推荐和评论,作者的自序与简介,以及作者组织、参加过各种文学诗歌活动的系列珍贵照片。
神离貌合的婚姻
当月亮沉落
男人和女人,陷入
床榻的深渊
没有任何一种力量
无论威猛或野蛮
能打开这道情感的闸门
神说:
光阴锈死在一把锁里
大地有足够的热情呼风唤雨
从身体抵达灵魂
热爱,是它唯一的中转站
人说:
黑暗是最宽的一张床
貌合神离也即作茧自缚
什么灵与欲
什么卿卿我我,朝朝暮暮
活着就那么大一点屁事
残月如钩
欲壑难填
如果面对面难逃尴尬
那么关灯睡觉
从人退回到,野兽
写在年夜大餐桌上
跨年之夜,我在万家团圆中
在窗外炒豆般响起的鞭炮声中
在旷野飘散着无数动物骨肉的香味中
在无数生灵,这一天的恐怖噩梦中
读一首诗
我在读约翰 . 多恩写于十七世纪的 《丧钟为谁而鸣》
为什么读这首诗?在这个夜晚
想到餐桌上化为碎末的鸡鸭鱼肉
吃奶的牛犊和山羊......被屠杀前
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垂死前挣扎
时发出的凄厉尖叫
还有旷野上一摊摊暗红色
凝结的血,还有鳄鱼的眼泪
婴儿般,水嫩的娃娃鱼在嚎哭
森林中大象的牙,羚羊的角
蛇的胆...... 它们是多么凶猛的动物
却纷纷沦陷于人类的猎枪
及磨得锋利的钳子、锯子、刀子
时间就在这样的猝然间停止了
被烈火噼噼啪啪地焚烧着
当千年老龟,趴在一道汤里
乳猪被剥去皮,架在篝火上烤
生生一刀,雄壮的鹅被开膛破肚
鹅肝被盛在西方人的碟子里
鹅肠翻滚在东方人的火锅中
甚至美丽的孔雀,痴情的鸳鸯
浑身鳞片,在山林里披坚执锐的穿山甲
试问,还有什么能逃脱一条条血红的舌头......
是的,跨年之夜我在读一首诗
我在读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 《丧钟为谁而鸣》
因为约翰.多恩在诗里写道: 世界的破碎,人类的消亡
让我在这个夜晚不由自主地感到寒冷
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荒凉
约翰·多恩说:每个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一员......
在团聚狂欢的年夜饭桌上
我泣血的心,为大自然可怜的
那些动物们,正在家破身亡
在劫难逃,客死他乡
而疼痛,悲鸣!
——写于 2020 年春节
小桔灯流泪的旋律
——悼念冰心大姐
你是一朵奇葩,开在故土上
精神之露,永不凋谢
你曾经说过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走了,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瞬么
你是女人,从未停止漂泊
你深深的感悟,叹息命运如风
吹着青春的舟
飘摇地曲折地,渡过时间的海
小桔灯熄灭了吗 不,你会将自己
燃烧得更加亮丽
照亮童心梦幻的海洋
燃遍樱花灿烂的音阶,映透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
那页泛黄的自白
那些蕴含已久的泪水
贴近午夜冰冷的月光
阴森的瀑布劈开深潭的水路
走近《吉檀迦利》这片圣地
眼前再现你的音容笑貌
你呵,我唯一的朋友
我这样深情温存 爱过的人
你可知道我现在的痛苦
但是,请别到我的坟墓上来
在那里,青草已经蔓过我的头顶
岁数暗淡了春华
时光凋零着记忆,如今
只有昏沉沉的墓冢上
那盏小桔灯
淡淡地发出微弱的光
———写于1999年春
残缺的完美
维纳斯令人震惊的吸引力
在于她失去的断臂
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玛丽莲·梦露成为绝代佳人的代名词
她性感娇艳的生命,如昙花一现
永远停留在让人销魂的时刻
戴安娜高贵冷艳,香消玉殒
才成为英格兰
永不凋谢的玫瑰
何占豪和陈钢一曲《梁祝》
说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化蝶的爱情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因为失魂落魄的孤寂
才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庄子曾说:人生天地之间
生命如白驹过隙
我说:一切因残缺而完美
短暂而永恒
如云烟之美,在于转瞬即逝
以诗人的名义
——以色列把诗人印在钞票上
他们,那些严谨细致的以色列人
卧薪尝胆,生生不息的高贵民族
是谁的创意,竟然把诗人的头像
像总统,像民族的精英那样
印在源源不断流通世界
象征财富意义的一张张钞票上
当那些花花绿绿的纸,那些成功的
通行证,生命的护身符
在国与国,手与手之间传递
一座桥,就这样架在了欲望的两岸
这边是劳动的结晶,辛勤的耕耘
那边是收获的果实,秋天的馈赠
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融会贯通
人类付出和拥有的和谐共振
就这样从生活的此岸,走向彼岸
诗人的头像印在以色列的钞票上
是一种民族的象征,一种隐喻和净化
一张钞票在那么多手上传递
带着血汗、泪水、辛酸的向往
是生活的盐,还有肮脏的唾沫灰尘
及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也有欲望的贪婪,野蛮的恫吓
那些触目惊心的刀枪划痕 在钞票上
印上诗人的头像,是否
能让人们想起人类文明进步
想起犹太民族文化的传承
诗人与诗是不可分离的
如身体和灵魂一样紧密相连
它是一枚分币的两面
大自然的日夜更替,潮起潮落
把诗人的头像印在钞票上
就是把诗写在,干净的手掌上
当你把手伸出去,一张钞票
便实现了它的终极之旅
手里递出的,还有阳光露珠
普照大地的日月同辉,气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