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跨学科视野——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举行
9月18至20日,“新媒体语境•跨学科视野——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在江苏扬州举行。该论坛由谢冕、屠岸等作为召集人于2007年创设,曾分别在珠海、澳门、北京、天津、香港、广州、台湾等地成功举办了十届。此届论坛是对前十届论坛的延续,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中国诗歌创研所承办,扬州虹桥书院、运河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协办。100余名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各高校、研究单位、学术期刊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齐聚扬州,对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文明,扬州大学教授叶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定勇等出席开幕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通过视频致辞。开幕式由扬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堂会主持。
赵文明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扬州大学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兄弟高校表示感谢。他表示,期待通过此次论坛,大家共同聚焦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新诗发展生态,展开深入的研讨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推动新诗创作和研究的繁荣发展。
谢冕在致辞中谈到,因为诗歌,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学者们不断凝聚起来,讨论共同关切的学术问题,共同面对当下的诗歌发展难题。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因为疫情原因,多次推迟,如今终于顺利召开,令人感到欣慰和感动。同胞相聚,诗人相会,是为了共同的诗歌事业。
吴思敬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当代诗学论坛”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认为论坛能够坚持举办至今,其中充满了艰辛和不易。论坛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评论家、诗人团聚在一起,大家围绕有代表性的议题展开充分讨论,有助于凝聚共识。
王定勇在致辞中表示,扬州大学文学院有着深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扬大中文系建立70多年来,几代学人沐风桎雨,不断砥砺前行。扬州大学文学院参与举办此次论坛,将有助于推动学院诗歌研究的发展。
在论坛上,叶橹、方长安、朱寿桐、钱文亮、林莽、霍俊明首先分别作了大会发言。然后,与会专家学者分为六组进行讨论。顾金春、蒋登科、蔡天新、卢桢、沈奇、谭五昌分别担任各组的主持人,每组还分别设置了一位评议人。大家在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的双重视角下,围绕传播与接受视野下的新诗、当代技术形态对于新诗的影响和冲击、中国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新诗史问题研究等众多议题开展了充分交流,对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生态进行多维探讨。
山东大学教授孙基林主持小组汇报环节,余文翰、吕周聚、张德明、赵黎明、李润霞、张立群分六位评议人分别汇报了各组发言情况。
在论坛闭幕式上,朱寿桐说,新诗研究的多元化视野是本次论坛体现的重要学术风格,从大会发言到六个分会场的研讨,涉及到中国当代诗歌的众多重要问题。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索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富有启发意义。从论坛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面孔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新诗的研究队伍生机勃勃,后继有人。扬州大学中国诗歌创研所所长罗小凤在作大会总结时对学者们对此次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此次论坛提出的一些重要议题不断深入推进。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