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科技时代,诗歌何为?——王学芯诗集《光域里》出版

2024-11-23 作者:石讯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学芯将视野拓宽到当下,他深知当代诗人不可能在古典诗的诗意路径上表达,而必须在当代经验中探索和创造当代诗意。

  在科技浓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诗还有存在的空间吗?在人类新一轮的精神困境中,诗歌何为?

  诗人王学芯诗集《光域里》于2024年11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集将从科技及其生活景观,以及科技对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写起,不再是古典诗歌里的“山光悦鸟生,潭影空人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学芯将视野拓宽到当下,他深知当代诗人不可能在古典诗的诗意路径上表达,而必须在当代经验中探索和创造当代诗意。当AI时代来临,科技霸权侵占各个领域,诗意是诗人最后的保垒。王学芯的《光域里》是当代诗人向科技危机而思而书的尝试,以诗性修辞对新科技导致的人类精神困境表达的诸多忧思。其同名组诗《光域里》已收录于《作家》2024年7月号。



王学芯简介

 
  王学芯:生在北京,长在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参加第十届青春诗会。获郭沫若诗歌奖;获《星星》年度诗歌奖、《作家》第三届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中国第五届长诗奖、《钟山》第五届文学奖;获《诗歌月报》《十月》《扬子江诗刊》《诗选刊》《文学港》等刊物年度诗人奖;获名人堂十大诗人奖;刘伯温诗歌奖;《空镜子》获中国诗欹网年度十佳诗集奖。部分作品译介国外。出版《双唇》《文字的舞蹈》《飞尘》《迁变》《老人院》《蓝光》等13部。
 

后记

  
      当代诗人,对出现的渴望,信息或尚且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事物,所见,所闻,感受和境遇,选择与角度,我最终都会以一个见证者的姿态出现,以诗意的语言,或坦露现象的喜悦和忧思来进行闸述,从而在似乎最没有诗意的题材中,突出当代诗人的真正现场感,使主观服从客观,又使客观上升到诗化的主观,从而在新科技、新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芯片、数字经济、元宇宙、量子空间、硅、钽、钛,以及所有焕新的领域,完成自己的诗歌创作,完成一个时代可见的记录。
      网络里,声波、光波、磁波覆盖我们全部的想象和现实生活,它不是枯燥冰冷的科学,也不仅仅只是物理数字。数字正在幻变成新绿的树木、鸟鸣、光线、环境、心理反应、行为习惯、和毫无界限的信息,进入一种特征,一种思想,一种美好的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联系。我们生活在其中,谁都无法违避和否认。这些涌现到眼前的景象,全都由从未见过的数字编组而出,让我们看到互联中的快捷形态,极高的渗透功能,交织起光域中的星云楼阁,玫瑰色大气层,邃速转动的无形弧线、圆圈,新星花束,从混沌到万物的浪潮⋯⋯
      我丰富的灵感之源来自于自己的经历和见识。感觉到了,感触就来了,词句也就弥漫在呼吸的空气和脑子里了。似乎平时的平静样子,始终在平静状态和内心世界之间的那种巨大张力之中,出现的一组组诗,二十首、五十首、一百首、一百六十首,不断修改折腾,不断重写或增删,七易其稿,从中系统地考验了我的观点、思想、立场,考验了我的技巧,以及纯色精度。
      我一直像只形状的鸟,在阳台一角的一张白纸上飞翔,笃定、沉稳、自信地铺开着我的记忆、经历、见识、幻想和对当代性的思考,让我在上面一年又一年地盘旋,从而留下这本《光域里》诗集,成就了我人生别具一格的章节。
      作家苏童看到这本结集的《光域里》,说"把事物高高举起",或者"用缆绳将太空和地面联结"。这类的诗句,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力学的诗性表达,也展示独属于他的不一般音域。诗集中的高清晰视界,超高难度的系统写作,折射出时代下多棱镜里光怪陆离的现世细节。一切的旋转,使一个诗人有了世界旋转的节奏。
      诗人胡弦说:科学里有诗性,探索和突破既是科研路径,也是诗歌写作的大道。而以科技及其生活景观为写作对象的诗,像在科学之外建立的另一个平行空间,同样令人眼花缭乱和惊叹。如果说科技给人类带来了某种惊讶或危机感,诗歌则有给这种惊讶和危机另辟存储空间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断达到新的平衡,进而共享《光域里》的光域。
      青年诗评家陈培浩由《光域里》谈Al时代诗人的可能,认为《光域里》是对一系列前沿科技所催生的新生活景象⋯⋯每一首诗都代表了一种或多种前沿的高新技术。这种现实已成事实⋯⋯带来的新生活的能量,诗人既惊叹,又带着忧思⋯⋯诗通过感受的丰富性而拓宽了生命的内在宽带。
      任何可能性似乎在当下都与智能联系在了一起,思维好像也有使命赋于诗歌以新的意义。诗歌的最大探索,内涵的词义转换,真挚性与感知世界,如果要浑然一体,那就必须保持内心的足够弹性,维护好文本的心理空间,使诗散发出不一样的神奇光芒,从而联结起触觉的细枝末梢、生活境遇、内在心性的点点滴滴,直至无可穷尽。
      我大胆焊接诗歌和科技的两种因子,大面积、高频率地聚焦新工业或智能题材,并以自己个性化的话语系统、修辞路线和想象方式,渴望在同质化的诗歌时代,构建起有区别的特质和知性品质。
      感谢各大刊物刊发表我这类作品的编辑工作;感谢诸多著名诗评家对我这类作品的大篇幅评论;感谢出版社的人文情怀以及对此所做的最好安排。

    2024年8月7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