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新作《蜀道》首发,龚学敏:他拓宽了蜀道的文学边界
025年5月19日,由四川省作协创研室、成都时代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作协2024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入选诗集《蜀道》首发式在成都举行。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社长、主编龚学敏,四川省作协秘书长彭飞龙,副秘书长、创研室主任杨献平,成都时代出版社总编辑王晋升、副总编辑庞惊涛、副总经理张等,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海兵,以及向以鲜、黄世海、彭志强、胡马、张万林、方志英等诗人,汇聚一堂,分享该书阅读感受。首发式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星星》诗刊副主编童剑主持。

龚学敏:他拓宽了蜀道的文学边界
龚学敏表示蜀道这两年很火,旧的蜀道如何成为每个人心中当下的蜀道是个问题。黎阳笔下的蜀道是他追求爱情到四川的蜀道。他来了四川以后把蜀道走得更宽。他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写进去了,把工作写成了诗。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相结合,创作出反映当下感受的诗歌。龚学敏认为现在的诗歌最重要的就是书写自己当下的感受。最后,龚学敏还谈到了人工智能可能对诗歌带来的影响,他鼓励诗人抓紧时间创作,以保持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四川省作协秘书长彭飞龙表示:《蜀道》入选2024年度四川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反映出对“新地域文学”的倡导。他认为,《蜀道》是一部紧扣四川的诗集。从川A到川Z书写了21个市州,让每一个市州榜上有名,打通东西南北。《蜀道》也是一部紧扣时代的诗集,这个时代中发生的事,见到的事都有现体,见今思古,打通了古往今来。《蜀道》更是一部有独特个性的诗集,有从川外到川内的视角,有过客到主人的意味,把他乡当作故乡,让这部作品更加厚重。我们期待有更多热爱四川、书写四川的作品问世。
四川省作协副秘书长、创研室主任杨献平说:“如果说黎阳之前出版的诗集《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和《西岭笔录》还带着异乡人的猎奇,今天首发的诗集《蜀道》则是黎阳对四川深度观察后的思考,呈现的是他入川十五年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位出生于北方的诗人,黎阳从北到西,做行路人,写天下诗,体现了他提炼万物入诗的能力。黎阳笔下的蜀道诗歌写作既带有极强的历史纵深,又紧密联系当下时代,具有很强的文学宽度和厚度。黎阳足迹遍及全川,从地理、历史、人文、草木等维度展现四川的独特魅力,诗行中沉淀着‘蜀’地文化的独特基因。”

出版社:引领读者从中寻找自己的故乡
成都时代出版社总编辑王晋升在发言时表示:选择出版《蜀道》,是因为这是一部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个性鲜明、诗人主体意识强烈的作品。此书,章节独特,以川A、川B等车牌字母为章节名,不仅有利于引领读者从诗中寻找自己的故乡,对于助力四川文旅,以诗歌的名义呼唤更多人走进四川也有现实意义。王晋升说:“为呈现一部精品诗集,出版社编辑团队和作者黎阳先生从封面设计、章节分类、配图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次沟通,使这本书从内容到装帧,不仅服务于诗歌爱好者,更服务于大众读者。除了成都的首发式,接下来我们还将去到地市州,跟着黎阳的诗歌足迹,与读者互动,使‘纸本’上的‘蜀道’,真正落在蜀地的大道上。”

从成都到甘孜的“车牌号结构”:一场文学实验的野心
《蜀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以四川21个地市州车牌字母(如川A成都、川B绵阳)划分章节的结构设计,构建起一部诗歌版“四川志”。“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文化解码。”诗人黎阳在采访中解释,“车牌是现代社会的地理图腾,当‘川J’指向遂宁,它既标记方位,也暗示着这个地方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坐标。”
在“川A\G成都”中,诗人身处东郊记忆,“在砖瓦的缝隙里,寻觅光阴的碎片”;“川T雅安”以“心在草木九宫间”呼应茶马古道的历史回响;“川E泸州”则用“玉碗盛来琥珀光”解构酒城文化基因。
“川U阿坝”章节中,“飘下雪山的红旗”与羌族刺绣的“云云鞋”形成时空对话;“川V甘孜”则捕捉“一只雪豹从都市里捎来春天的温暖”的现代性震颤。这种全景式扫描,使诗集成为一部“诗歌人类学”田野报告。
“碎片化本就是现代人认知地域的方式,这种‘公路片’式的叙事——每个章节既是独立景观,又通过诗人的行走连成精神版图。”本书责任编辑李卫平提到:“从编辑的角度看,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创新性。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在尊重作者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文字打磨和版式设计,让这本诗集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读者。比如在章节衔接和视觉排版上,我们反复斟酌,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
十五年沉淀:从“他者”到“在地者”的视角转换
作为东北籍的蓉漂诗人,黎阳在四川生活的十五年成为其创作的底色。“早期写四川总带着异乡人的猎奇,出版过《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西岭笔录》两部诗集,”他坦言,“但《蜀道》是更深度的观察,想呈现的是‘溶解后的感知’——都江堰的水不只是风景,它流动的方式就是蜀人应对无常的历史隐喻。”这种深度观察体现在“川H 广元墨痕”那一章节,写蜿蜒的古道,写在“尺八缝隙里听唐朝的吟诵声”,作者将目光投向被时光侵蚀的摩崖石刻,那些模糊的字迹里藏着戍边将士的乡愁。在他笔下,蜀道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险途,而是一卷铺展的立体史书,每一道褶皱里都蜷缩着未被诉说的传奇,每一粒尘埃都在轻声复述着历史的回响。
南开大学文学院罗振亚教授评价:“他的写作超越了地域文学常见的风情展示,触及了现代化进程中普遍的身份焦虑。”
罗振亚谈道,在创作风格上,黎阳文字优美凝练,极具地方特色与个人风格。他善于捕捉生活细微之处,将个人情感与哲思融入自然景观描写,使诗歌兼具深刻内涵与艺术美感。
“我希望通过《蜀道》,让更多人感受到四川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礼赞。”黎阳说。
《蜀道》的出版,不仅为读者了解四川地域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也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诗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梦想、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生命力给予关注与肯定,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