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诗歌,让我回到八十年代
受访人:尚仲敏(著名诗人,原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尚仲敏(著名诗人,原重庆大学电机系81级学生,成都某企业董事长)
访谈时间:2014年8月3日下午15点41分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答:我1981年到重庆大学读书,学的是电机系高电压专业,大一大二,安心功课,想成为科学家。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数学论文,在学报上。那时我酷爱数学和英语,像所有的好学生那样,当着学生干部,甚至还面无愧色地递交了入党申请。
到了大三,18岁那年,有一天傍晚,我踢了足球回来,突然想写诗。就写了,标题是:足球,我的上帝,我的伴侣。一气写完,很长。发表在系里的黑板报上。很快周围就聚集了大批诗歌爱好者。
问:在大学期间,您组织过文学社团吗?
答:我看到爱好写作的同学太多了,需要一个组织,就成立了重庆大学第一个文学社:荒原文学社,油印出版了一本杂志《荒原》。
问: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是如何积极参加并狂热表现的?
答:1985年,重庆市成立了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社。重庆各大高校一呼百应,由于影响太大,甚至还惊动了团中央。我在重庆大学专门要了一间办公室。1985年,我和燕晓冬共同主编了第4期铅印的《大学生诗报》。那时我已把功课抛到了九霄云外,成了一位职业诗人。据后来统计,当时我们周围的一大群同学,大多数没拿到毕业证。包括王琪博。
问:能否简单谈谈四川省大学生诗人联合协会成立的事?
答:1986年,王琪博和我又组织成立了四川省大学生诗人联合协会。3月份,我和王琪博任主编,编印出版了铅印大报《中国当代诗歌报》。创刊号上发表了王琪博、王寅、燕晓冬等人的诗歌,发表了我的诗歌评论文章《谈第二次浪潮》。
问:能否详细谈谈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社成立的过程?
答: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社于1985年1月6日在山城重庆成立。该社是由重庆市17所大学的文学社和诗社组成,以西南师范学院《五月》、重庆师范学院《星空》、《嘉陵潮》、重庆大学《荒原》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红叶》诗社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邮电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西南农学院、江津师范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等为骨干力量。首任社长、副社长、秘书长分别由西南师范学院胡万俊、重庆师范学院张建明等同学担任。该社理事共计17人,吸收社员一千多人。
问:能否谈谈《大学生诗报》的创办情况?
答:《大学生诗报》由大学生诗人燕晓东、张建明担任第一期主编;另外,著名大学生诗人郑单衣、尚仲敏、邱正伦等先后担任后来出版的第2~4期《大学生诗报》主编。《大学生诗报》创刊号于1985年3月25日出版,八开四版,铅印。第二期后改为4开4版的大报,由西南师范学院诗人郑单衣主编。
问:据我所知,由您和燕晓冬共同发主编了第四期,也就是最后一期《大学生诗报》,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期报纸的创办情况?
答:第四期《大学生诗报》于1985年6月8日出版,主编燕晓冬、尚仲敏,其中,在第二版发表了我和燕晓冬合作的诗歌批评文章《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谈大学生诗派》,在诗坛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问:在20世纪80年代,在诗坛上流行着一句口号:pass北岛,听说是您率先提出来的,为什么?
答:我当时率先提出了pass北岛,为什么?
因为他的诗充满着比喻和意象,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我们认为,诗歌应首先回到语言本身;应该像说话一样写诗;应该口语化;诗歌不应承担太多的人类命运和社会责任;我当时写了几首诗,像《关于大学生诗报的出版及其他》、《卡尔·马克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至今仍被经常提及,因为,在我之前,没人那样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