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诗歌剧场《以梦为马》将演 80后女性艺术家跨界

2015-11-16 作者: | 来源: 网易娱乐 | 阅读:
改编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艺形式多种多样,诗歌剧场《以梦为马》却显得尤为不同。与海子、骆一禾并称&

改编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艺形式多种多样,诗歌剧场《以梦为马》却显得尤为不同。与海子、骆一禾并称“北大三诗人”的西川老师作为该剧的文学顾问,曾在观剧后评价:“这部剧不仅表现了属于诗人海子的朴素情感,更抒写了一代人在理想主义的年代里对梦想的坚持和执着,令人尊敬和动容。”作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支持的原创小型舞台演出项目,诗歌剧场《以梦为马》将在原音画诗剧《面朝大海》的创作形式基础上,以全新的剧情结构、视听效果与舞台呈现与观众见面。

80后女性艺术家跨界出刀 综合运用多媒体还原诗人情感

屈轶1981年9月28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但她自幼就来到北京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泰尔副教授学习钢琴,后来又跟随中国法籍作曲家徐怡学习现代作曲。之后,屈轶去到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音乐学院学习电视电影音乐作曲、制作及影视制作专业。国外留学时期,她学到看到了很多新颖、自由的艺术形式,为日后的创作开拓了思路。回国5年来,屈轶除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担任中级研究员之外,还通过创办“心听觉艺术工作室”集合了一群中国当代优秀的艺术家,创作了多部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雅俗共赏的“心听觉”(诗禅合一)风格,为中国当代舞台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2015年是屈轶做导演的第五个年头。五年来,屈轶通过独特的编剧结构、导演手法、音乐调配,使“心听觉艺术工作室”出品的作品区别于一般的舞台剧、话剧、音乐剧等类型,形成了独特的“音画诗”合一风格——让诗歌艺术在舞台上流动、鲜活起来,从而唤起人们对于“田园、诗、禅”的向往和回归,而这正是“心听觉”艺术工作室打造多媒体“诗歌剧场”观演形式的根本。屈轶希望通过舞台剧这种可以相对自由的承载、融汇各类艺术语言的形式,进行诗歌、音乐、舞蹈、影像的跨界艺术创作。在诗歌剧场里,诗歌不再是已经渐渐远去的内容单一的事物,它以一种综合的艺术方式呈现——可吟、可歌、可舞、可演。诗歌剧场《以梦为马》中,导演屈轶就充分利用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绘画、装置艺术、多媒体等多种媒介营造诗意氛围,塑造主人公“诗人”的多个不同的侧面,并将这多面融于一体。这种综合形式的诗歌剧场呼唤的是一种对诗歌传统的回归。

坚持的“诗歌梦” “心听觉”工作室连续两年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诗歌剧场《以梦为马》是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的小型剧目创作项目。“再创作”之前,该作品的前作音画诗剧《面朝大海》主要讲述了诗人海子毕生寻求创作民族大诗的理想,全剧虚实并举,以“音画诗”的独特舞台形式拆解、重构海子诗篇。而本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是以探索华夏诗歌文明“新生”的多重途径为宗旨,从中国诗歌的特性出发,以当代多元融合的艺术形式表达、传递中国诗歌文化的精髓、呼吁本民族的田园诗意生活为目的进行的。

据了解,国家艺术基金为公益性基金,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捐赠,资助范围包括多个艺术领域,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虽然没有门槛,但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条件近乎苛刻,而诗歌剧场《以梦为马》不仅打动了专家委员会,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基金扶持。此次的新作,除了剧本人物更立体、舞台视觉更精简、音乐主题更精准,还增加了一条贯穿“诗歌命运”的线索,能够表现出海子那一代人的“理想主义精神”,以及该精神对当下浮华世界的启示。而“心听觉”工作室旗下的经典大剧场作品《面朝大海》更是刚刚获得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的支持,“诗歌梦”之余“中国梦”的力量可见一斑。

从2012年在北京南锣鼓巷朴道草堂书店的首次尝试,到北京东宫剧院的首次正式上演、到音画诗剧《面朝大海》2013年在保利院线14场巡演、到2014年国家大剧院的上演,“诗歌剧场”的舞台艺术形式整体有不小的蜕变和升华。经过在国内主流剧场多次商业性演出实践,该剧在社会反响、艺术水准、观众口碑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此次回归小剧场, 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的“体验”诗歌剧场,进而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

据了解,诗歌剧场《以梦为马》将于2015年12月2日-6日于北京朝阳9剧场上演。

诗歌剧场《以梦为马》

演出时间:2015年12月2-5日(19:30—21:30)

2015年12月6日(14:30—16:30)

演出地点:朝阳9个剧场3层TNT剧场

票价:380(VIP)200/1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