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诗歌大展:小苍
“某工厂职工因工伤入院
索赔无果” “某摊贩被城管追赶
慌乱中撞车身亡”“天桥下一流浪老人
夜晚被人杀害”
我一条条查阅,并把它们
放进一个个新建文件夹
“这个人是无辜的”
“这个人也是无辜的”
许多无辜的人被放进新闻里
他们就成了罪人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我颤抖着打开内心的河流
看它如何不动声色的流淌
如何在面对苦难时
像许多神情冷漠的人一样
把舌头咬断
不发一言
他们把手掌伸出
露出厚厚的老茧以及
数不清的伤痕
以此来作为自己卖力的凭证
为了生存
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候鸟
从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
你看,这多像一个临死之人最后的呼唤
拼尽了全部力气
让自己再圆一次
在秋天的深夜望月
你会发现,除了彻骨的寒意
还有一碰即碎的乡愁
一说起乡愁
许多颗心就同时作痛
把自己揉进更黑的夜里
让更多的秘密以此终结
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想到月宫里的嫦娥
想到比嫦娥更寂寞的一柄斧头
想到今晚的家乡
——月明星稀
许多声音充斥而来
招魂幡一样
让人找不到来处
这些拉客的司机
幽灵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
在每张牌子上写着自己的路线
夜晚的月亮托不起一辆大巴车
更托不起一颗心的重量
他们喊着各自的口号
好像每一声呐喊
就能把一个城市连通另一个城市
就能把一个人的灵魂喊回故乡
在灵前,他吹一次唢呐
就有一个穿白色孝服的人把头往地上磕
他见过一个人偷偷往眼上抹口水
另一个人在额头上抹泥土
他没想到,人心
比他的唢呐调子更悲凉
他知道,一个人的死亡什么也不能改变
只有几滴无用的泪水
把一个人的死亡无限放大
这些,他都知道
他也愈加沉默
他一次比一次更加卖力
把每一声唢呐
吹给死人,也吹给活人
每一次,给别人送葬
也给自己送葬
创作谈:
为什么写诗
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思考过很多次,到底我为什么写诗?那么多的事情不做,偏偏去写诗。很遗憾,我没办法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就像我为什么喜欢唱戏喜欢做木头一样。我说不出来什么太大义凛然的话,更不敢说诗歌是我的生命。我所唯一能够确定的,诗歌是我情感的一种自我释放。这种释放,无关乎名利,无关乎民族大义,仅仅是一个人内心的喷薄。
我真正开始写诗应该算是大一,高中阶段一直是在进行阅读,每天每节课都在读,直到现在我都很怀念那三年的日子。尽管因此荒废了许多学业,但那时的阅读让我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储备。不得不承认,在同龄写作的人群中,我的阅读量是很少的。许多的人他们从小便接触文学,各种名著各种书籍,他们谈论的许多的书许多的作者我都是只闻其名。而我,直到高中才开始接触真正意义的文学。在此之前,我读的基本上都是作文书,漫画,故事会这些,除了课本上有限的知识供养外,我一无所获。所幸,高中后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那时感觉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书和作者扑面而来,而我也得以进行如饥似渴的阅读。
整个高中,我大部分的阅读还是在小说方面。对于诗歌,接触很少。读到的诗人有汪国真,食指,北岛,海子,顾城,席慕蓉,余秀华这些。毫不避讳的说,阅读面很窄。那时候的自己每天做着关于作家的梦,想象着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可以让别人喜欢,甚至可以流芳百世。无论怎样,高中给了我一个文学的启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那段岁月。
而说到诗歌之路,我的启蒙人是汪国真先生(不幸先生于2015年去世)。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汪国真先生的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一种新兴的文体进入了我的视野。但那时候的诗歌创作仅仅是单纯的分行文字。然后接触到了海子、顾城、北岛以及其他的一些外国诗人,开始对诗歌充满了激情。我一直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反应迟钝之人,没有诗人的悲天悯人,也没有诗人的敏感内心。关注过很多比赛,看到许多同龄人过奖,说不羡慕肯定是虚伪的。但是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所以写完的“诗”仅仅发在QQ空间以及QQ群里,一直自娱自乐。后来开始有人私聊说很喜欢我写的诗,让我一时之间诚惶诚恐。我是一个诗歌的初学者,现在却有人说喜欢我写出来的诗,欣喜之余更觉责任重大。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楚辞》及至唐诗宋词,发展到现在的新诗,无数的文人骚客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一首首让人魂牵梦绕的诗歌。诚然,我喜欢这种文体,短短的数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对外物的密切关怀,这一切都让我着迷。而写诗也让我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无论是欣喜还是悲伤。
我不知道自己能够写多少年,也不知道自己以后在诗歌道路上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此刻,我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欢愉。对诗歌,对万物。如同一个梦想,无论最后能不能实现,毕竟是有了一个追求的过程的。
在写诗以前,我最喜欢的是听戏,从小就喜欢听。咿咿呀呀的唱腔,让我如痴如迷。接触了文学后,我对戏曲里所表达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是一个没有太大抱负的人,没想过以后要多么衣锦荣华,只想这一生能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同样,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住自己的梦想。心怀梦想的人,必定无所畏惧。
最后,就谈一谈我对诗歌的理解,也算是对自己诗歌的一个表达。
从一开始接触文学开始,我就树立了一个观点:一切的文学作品都是自己情感的宣泄。这种宣泄或许是家国天下,也可能是儿女情长。可能关注现实,也可以充满想象。而我自己,我把自己的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爱情,一部分是现实。
应该说在我写诗前期,都是写的爱情诗,求之不得的爱情,心中想象的爱情,甚至有意淫出来的爱情。现实中无法掌握的爱情,我把它们赋予在了一首首诗里。一年多前,我遇到了一个姑娘。一个让我整个心都悬起来的姑娘,她美好、娴静、善良。我想,所有称赞的词语用到她身上都是非常合适的。在《一朵花打开春天》里我这样结尾
认识你之前
我眼中世上女人全是一个样子
认识你以后
一个是你
一类是别人
自那以后,我开始写一首首诗给她,也给自己。我没想过要借这些爱情诗博得些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写出来,只因为我还有对爱情的渴望,对人间美好的渴望。
另一部分就是我说的现实。我只有二十岁,经历必定是很少的。所以,我能写的现实就是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关于我生活的事情。我写过一些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都是很脏的诗,赤裸裸的身体,赤裸裸的性爱,以及遍布其中的黑暗之面。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诗这样写,诗应该表现美好,表现健康的一面。而我觉得,既然我把诗作为情感的宣泄,那必然是这些事情触动了我。正如生活中除了美好,还会有丑陋。同样,在诗中,除了美好,也应该有黑暗阴冷的一面。这个一面不是为了传递负能量(更何况,生活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些负能量)。更不是心理扭曲,只是把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面通过一种稍微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妥,唯有此,才能够保证生活的平衡,诗歌的平衡。
在诗中,我经常会用“欲望”这个词,在我看来,人世间的一切或美好或丑陋的起因都是因为“欲望”。爱情的欲望,金钱的欲望,权利的欲望。这些欲望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也构建了应当表现出来的诗歌。或许有时候我对此认识不够,但既然我看到了冰山一角的“欲望”,那我就有责任把它表现出来。
“麦田”这个词我也经常使用,这大概和我的经历有关。看了二十年的麦田,自然对它很有感情。无论是丑恶还是美好,我都喜欢把场景设置在麦田里。当然,也有受海子影响的原因。我喜欢他诗里的麦田,所以在自己写的时候不自觉的就写了下来。
很多人说我写的诗掺杂了太多的余秀华的痕迹。我很高兴,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余秀华老师诗歌的喜欢,也不掩饰自己对她诗歌的模仿。当然,我写不出她那样的诗,我没有她的经历,也没有她的细腻。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诗歌到底应该怎么表现出来?或许,我没有思考这个问题的资格。已经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今天也想写出来分享一二。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诗歌确实在边缘化。我问过一些人,为什么不喜欢读诗。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读不懂。所以,我就在想,到底诗歌应该怎样去表达。我读过很多九零后诗人的作品,都写的很美,但是也发现一个问题——意象的滥用。太多的诗歌都是把意象放在第一位。当然,我不是说这种诗歌不好。只是这种太过于专家化学术化的诗歌太难被普通读者接受。而且,在这种意象的堆砌后面,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年轻诗人经历的欠缺,所以只能在意象上去下功夫。我不知道我的这些认识对不对,毫不避讳,我书读的少,见识也短浅。但是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还是希望自己看到的诗歌除了在意象上下功夫以外,也能够稍微口语话一些。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诗歌观,无论我们到了何种地步,都不必要去取悦他人。我想,这才是写诗的终极吧。
最后再说一说这本小薄册子。里面的诗作只能算作是涂鸦之作,内容也是良莠不齐。我尽力挑选了自己这两年习作里较满意的作品,以殇读者。另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本小薄册子里有一些很一般的情诗,我也将它们选入。究其原因,这些诗歌的写作对象于我而言是生命中无法逾越的一个美好的景色。
我们有理由相信,心若不死,诗歌不亡。
愿所有心怀梦想之人每一天都是明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