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和文字追逐人性的本质
——安谅散文《人性有时如一叶》赏感
安谅先生的《人性如一叶》,是一篇不到五百字的朴实而又真诚的小散文。那叙述既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又像图像清晰的动感极强的小视频。既像一位哲者在图片下注解大自然中,树的一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像一位哲者在清晰富有美感的小视频滑动中,声音淳朴而真诚地解说着大自然的树叶子,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所蕴含的人生哲意。读其文如临其境,感想颇多。
整篇散文语言简洁而明晰。《人性如一叶》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是描写“楼前的一棵树”在“春日里微风和煦”情况下的变化,所展现出的是真善美的一面。生命非常美好,非常阳光,非常向上,非常团结,非常祥和。二是描写“寒风来临之后”环境的变化,“叶子”便大难来时各自飞,没了集体观念,没了大局观念,相互拆台,相互倾轧,结果凄惨不堪,其假恶丑暴露的淋漓尽致。第二部分,是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人性的两面性,尤其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假恶丑一面。“冷风乍起,又持续强劲,野蛮而猛烈,恍如在龙卷风中,再伟岸坚定的人,也寸步难行。而废人,闲人,小人,乃至比蝎更毒之人……”因此,作者在第三部分推论出:“人性如一叶。什么样的风吹起,就有什么样的叶生成。人性之脆弱,在于经不起风的推拥式的诱惑。”
从《人性如一叶》中可以看到,作者观察事物非常仔细认真准确。同样是“矗立在楼前”的一棵树的叶子,他仔细地观察了叶子在“春日里微风和煦”情况下的变化和在“寒风来临之后”的变化,之前是那么的“向阳,向暖,也向上,万绿荟聚,轻摇曼舞,齐心护卫一抹艳红。像是同步的鼓掌和欢拥,将世间的慈爱,自然而然地奉献。”环境变了,大难来了,又是那么的“一片凌乱,仿佛魂不附体,抖颤,挤压,互相伤害,颓废而不堪一击,随风飘落,慌不择路,还相撞,堆叠,与风雨一并沾污大地,蜷曲的不仅是身形,更有一眼能辨识的心魂。”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根本是寻找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文学的目的是完善“人类对理想和幸福的憧憬”,也只有这样,“文学才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而在这篇小散文中,作者主要是从一片叶子在不同变化环境中所暴露出来的人性的劣根性。即:“冷风乍起,又持续强劲,野蛮而猛烈,恍如在龙卷风中,再伟岸坚定的人,也寸步难行。而废人,闲人,小人,乃至比蝎更毒之人,纷纷由温情的绿叶,化身而来,我便想到了人性这一个词。”推断出“人性之脆弱,在于经不起风的推拥式的诱惑。”
从不到五百字的小散文中可以看出,他对植物观察得非常细微,因此他是一个植物学研究者。他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目的,是寻找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意。植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两面性,使作者联想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面性,作者是在用眼睛和文字追逐人性的本质,给人们以生活的启迪。
2025年1月5日早上于野森书屋
【散文】
楼前的一棵树,春日里微风和煦,叶自萌芽,嫩绿,舒展,叶脉翩翩,让人心生欢悦,又无限怜爱。那怜爱如同绿叶一样,纯粹而温暖。
这一时节的生命,漾动的是一波柔情,万物而盛,其乐融融。叶,闪亮着天使之光。
还是这棵树。矗立在楼前。寒风来临之后,叶子便一片凌乱,仿佛魂不附体,抖颤,挤压,互相伤害,颓废而不堪一击,随风飘落,慌不择路,还相撞,堆叠,与风雨一并玷污大地,蜷曲的不仅是身形,更有一眼能辨识的心魂。丑相百出。
文人对它们有过太多的描述和比喻。褒贬皆有。我也没少过。但一直觉得没找到真正与其可以比拟,或者相匹配的事物。直到,冷风乍起,又持续强劲,野蛮而猛烈,恍如在龙卷风中,再伟岸坚定的人,也寸步难行。而废人,闲人,小人,乃至比蝎更毒之人,纷纷由温情的绿叶,化身而来,我便想到了人性这一个词。
是的,人性有时如一叶。
时常是,什么样的风吹起,就有什么样的叶生成。
人性之脆弱,有时在于经不起风的推拥式的诱惑。
所以,修身养性,培育一颗富有而具有定力的仁爱之心,对每一个来说,都是永久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