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梁尔源

蝶的翅膀扇动诗的力量

一一兼谈诗人梁尔源《蝶变》和“梁尔源现象”

2024-04-04 作者:谢向东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谢向东,笔名爱情石,广西防城港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西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爱情石缘》《梦中的绿草地》等著作多部。

  记住收到诗人梁尔源亲笔签名的诗集《蝶变》的瞬间,我的确被惊到了。我强烈感受到一只“蝶”带来的冲击,感受到一种神秘和力量。我甚至马上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个与蝶的命运有关的凄美故事。以及诗人又该如何在熟悉中营造一种陌生之美?带来学习与探索的心情,我当时的的确确迫切找到答案,于是,笔者将目光悬停在诗集44页之《蝶变》上,“一只蝶,隐身于一句谶语/斑驳的摇曳/是阴阳的苟合”,笔者敬佩诗人,仅仅寥寥数语,使读者马上进人诗人构架的诗的世界。“月影、书斋、花雨和流水”,密集的意象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使全诗灵动起来。接着,诗人写道“珍藏在茧缚中的定情物,两只蝶,生成一道闪电”,这句来的太美了。如一道闪电,在诗人的诗中,人们真切感受到一种由内向外迸发的力量,一种精神层面美好的享受,产生感情的强烈共鸣。笔者当即拍案叫绝。

  此外,在短短的六行诗中,笔者似乎还感受到一个“变”字,这不仅仅只是从一只蝶生成两只蝶,而是诗人诗的内核里的一种聚变,果然,在诗人往下的诗句中,得到了验证。“水乳交融的季节/色盲是一种美/残翅是一种美”诗人融入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三句诗充满哲理启迪。让人感奋,让人顿悟,让人沉思。接着,诗人深刻写道,“赴死的颜色很淡/一只蝶能点燃/三月的桃花”颇有几分视死如归,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将风范,使读者再次跟着诗人的脚步,在盛开桃花的三月起舞。诗人这两个字“点燃”的妙用,产生四两搏千斤的艺术效果。非数十年的生活与艺术的积累和沉淀是做不到的。诗人梁尔源做到了,一切是那么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经过上述一系列气氛营造,环境烘托,继续开始精彩纷呈。

  “百花盛开,大地锦绣″,与此同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些“影子”,影子们在争风吃醋。以物喻人,人格诗化,诗人将诗歌的写作,语言的驾驭,炼造得炉火纯青。令人羡慕。接着,“秋波抚动着岸边的柳枝/一只蝶在人间/扇出四月天”画面感凸显,动感十足,最美人间四月天。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而在诗人的诗中,人间的最美,是一只蝶“扇”出来的。“扇”充满阳光和力量。但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也并没有停下脚步,诗人仍然不断思索,继续演绎生命中的精彩,“无法解开七月的纽扣”新的困难和问题如期而至,“紧闭的闸门,流火和闷雷”这些完全符合生命过程中的种种现象。那么,寄予诗人希望、生命和力量的“蝶",究竟怎么办?结局又将如何?读者诸君心跳加速,到了嗓子眼。诗人梁尔源,依然从容不迫。“蝶在效仿涅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为人们所熟悉。如何在熟悉中找寻陌生之美?诗人梁尔源深得其中要领,诗人的“蝶”不仅也来效仿。而且,“将天穹挤开了一道缝”,诗思驰骋,无限力量,诗人的蝶能够挤破天穹,置于死地而后生。全诗最后的升华终于到来,“一只蝶,在绝望中/飞出了一道彩虹。”蝶能够化成一道彩虹,诗人梁尔源的诗,成功实现美丽的嬗变。化茧成蝶。诗人的诗无论是在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人性关怀,悲情怜悯等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自我超越。这是最为欣慰的。

  人们因此称之为“梁尔源现象”,笔者认为诗人的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学习关注。尤其是一些年近花甲,无法突破自己的诗人,更应该向诗人梁尔源先生学习。

  其一,学习诗人先进的创作理念。先进的创作理念,离不开先进的思想指导。据笔者了解,诗人梁尔源先生注重学习,尤其注意从中外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因此,诗人梁尔源的诗歌都是充满正能量,满满的阳光和正气的。他写作从不无病呻吟,无不以虚伪面目示人。这些在诗人的《蝶变》中,随时都可以找到例子。如《镜子》,诗人梁尔源至坦至诚通过写“镜子“将自己曾经的虚荣心剖析,心中顿悟,要活出真正的自己。全诗诙谐幽默,给人一种启迪作用。显示诗人的勇敢和率真。《假花》一诗,更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假花”的鞭鞑,对假的反思,此诗,诗人敢说真话,敢于亮剑,短短的诗产生巨大的反响,达到如期的艺术效果。《菩萨》一诗更是入木三分,让人久久回味。

  其二、学习诗人梁尔源辛勤耕耘的创作热情。这本厚重的诗集342页,收入诗人340首诗。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令人仰望。假设每天写一首,也要足足写上一年。由此,可见诗人梁尔源创作之勤奋,创作热情之高。而点燃诗人创作热情的,既有《吴国工匠》又有平凡的焊工,如《焊工之歌》,诗人下笔不凡,他深情写道,“他们是闪电的化身/能在现实与超越之间/焊接碰撞的心灵”突出“焊”工的工作特点,勾勒焊工的闪光点,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赞颂平凡焊工升华为“民族魂”、“中国梦",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卑微和荣誉”焊接出“绚丽的弧光”令人热血沸腾起来,没有这份热爱,和勤于思考,估计其他人做不到。但诗人做到了。做出别样的精彩。又如《天宫二号》诗人写得气势如虹“宙斯那无形的手/稳稳托着一团圣火/从彗星的反方向运动/按一个东方的意念/从容得不偏不倚"。是的,自信从容是诗人一大亮点,背后离不开诗人梁尔源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终于换回了丰硕的收获。

  其三打破固定思维,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也是须向诗人学习的地方。一个诗人如果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自我陶醉。那么,笔者可以预测这样的诗人他不会走得更远,甚至他的艺术之花将会枯萎。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诗人梁尔源勇气可嘉,他谦虚谨慎,努力的探索,面对许多全新的领域,他选择勇敢出击。如在《给超级计算机出道难题》诗中,诗人奇思妙想,将诗歌演绎出别样的精彩,惊艳世界,显示诗人的聪慧与机智。还有《智能车间》“灵魂和肉体”,潘多拉的盒子,“探寻4.0的光明”,能够“从网上走/在云里挖/丝绸中掘出久远的梦”的《挖掘机指数》,有《起重机的行为艺术》诗人都能敏锐捕捉到伟大的一瞬,“用东方的行为艺术/在天涯之国书写出/命垂一线的惊讶”,更有《在一粒稻种中观天象》“让天下最大的碗/也能盛满/让那碗大的天/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着眼细微,以小见大,以微知著,诗人这首诗意味深长,震聋发聩。

  其四学习诗人虚怀若谷,博大的心胸。容万物,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可入诗。正是由于诗人善良正直,甘愿《放下》,诗人的诗才能诗思喷涌,左右逢源。在《放下》这首诗里,诗人写道,“斧子生锈了/在这缕缠绵的夕阳里/再也不用筹划锋利/去摧枯拉朽”,情真意切,代入感强,感人至深。不管曾经的辉煌,人终究还是要学会放下,尽管曾经的一切是那么令人“回味”。万物皆可入诗,那怕是一颗生锈的螺丝钉《那颗生锈的螺丝钉》,诗人也可以写得活现活灵,栩栩如生,有思想有灵魂。一条江《湘江,我不是过客》,诗人以“我”第一人称入诗,亲切真实自然,现场感代入感都很强。最后诗人深情写道,“生命仍将多次穿越/在母亲平静滑软的小腹中/我将再次降生”这是诗人对“湘江”这条母亲河最真情的告白,笔者忽然联想到诗人的《蝶变》,顿时明白诗人梁尔源的匠心独运,和良苦用心。一段时光《致我的童年》,一张红叶《麓山红叶》,一朵花《棉花不是花》,一丝温度《玫瑰的温度》,一棵树《府学胡同的枣树》,一个地理标志《辣椒的地理标志》一个汉子《划龙舟的汉子》等等,无论是普通人,普通物,动植物,诗人梁尔源大都能写入他的诗,而且做到首首精彩,这种对生命的捕捉,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还有对语言强大的驾驭能力,令人敬佩。

  诗人梁尔源被人称赞为“梁尔源现象”对中国诗坛对现代诗的写作都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永远都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笔者非常赞同诗人、评论家霍俊明老师所说的,″变是每一人在诗歌中磨砺和“修习”之人所必然要寻求的境界,尤其对于写作越来越“熟练”的人而言更是如此,而人生和时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一居无常物,一切皆流。”霍老师这几句话精辟深刻生动,说到笔者心坎上。

  诗人梁尔源先生做出了榜样,我们所要做的是谨记霍老师教诲,多多向梁尔源先生学习,也象美丽的蝶,在诗歌中扇出属于自己生命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