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入韵,诗心不老:诗词守正出新与生命书写
——廖金华《指韵晚风》诗词品读赏析
去年8月我从肯尼亚归来第二天,收到老领导廖金华先生寄赠的《廖金华诗文钞》《吟苑唱晚》两本厚重的著作,展卷一览,其书法行云流水,颇具大家风范。其诗词炉火纯青,妙笔生花。让我顿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老领导退休多年,笔耕不辍。其作品初时尚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之嫌,继而大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气象,再后来便呈现“大器晚成”“后来居上”之势,让我钦佩不已。纵观老领导旧体诗写作,涉猎甚广,种类颇多,除了古风之外,体例上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特别擅长写七律,得心应手;词牌名也有所涉列,尤其工于《沁园春》。在用韵上,既有平起、仄起,平水韵、新韵,又有平起、仄起首押通韵、通律,变化多端,气象万千。
时隔不到一年,老领导又要结集新诗集了,可喜可贺。其新著《指韵晚风》收录诗词600余首,以五辑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融山水之灵、人生之悟、物象之美、时令之韵与友道之醇的锦绣长卷。书中,以“邕江碧水绕城流”为笔触,将山水意境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既有“烟雨朦胧添秀色”的古典写意,又有“大潮起珠江”的现代颂歌,展现退休后仍心系山河的赤子情怀;又体现出“清风两袖自天行”,“檐前雨声珊珊落”超然物外的生命智慧,既有“衰翁赋”的岁月慨叹,亦有“墨香四溢可当餐”的精神自足,堪称退休生活的诗性注脚;作者还借“梅俏枝横映雪窗”的物象,于“渔火星星浮水面”的烟火中提炼诗意,既承唐宋咏物传统,又以“线牵飞天中国梦”注入时代新声,彰显物我交融的美学境界;书中还以节气为轴,“小雪初晴映日辉”的微观叙事,映射出“冬藏春光待暖还”的生命辩证法,将退休生活的闲适与对自然的敏感凝为时光的诗签;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化“朝朝暮暮心相印”为友道新诠,既延续元白唱和的深情,又以“数字乡愁”重构古典意象,于柴米油盐中升华人间至情。全书时空相织,心物相映,恰似云水诗心,既见山河壮阔,亦显人生澄明。
一、古典意蕴与现代情怀的交响
廖金华先生《江山流韵》一辑以山水诗为核心,融合历史咏怀与时政抒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与家国情怀的深沉寄托。空间上从物象描摹升华为意境营造,时间上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文化基因,语言上实现古典格律与现代语汇的共生。这种创作路径既延续了盛唐山水诗派的雄浑气象,又融入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关切,为旧体诗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正如诗人在《诗赛感怀》中所言:“炼字敲词增雅韵,吟坛唱和映朝霞”,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恰是中华诗词生生不息的薪火所在。
山水意境:虚实相生的空间美学。作者山水诗深得王维“诗中有画”精髓,善于以视觉调度构建多维空间。《邕江颂》中“烟雨朦胧添秀色,波光潋滟泛轻舟”两句,通过“烟雨-波光”的质感对比、“朦胧-潋滟”的光影变幻,形成水墨氤氲的立体画卷。这种“虚实相济”的手法在《游青秀山》中更显精妙:“登高望远胸襟阔,俯瞰群峰似浪波”,前者以仰观拓开心理空间,后者借俯察具象化群山动态,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观物视角。本辑诗词中金句不断,如“渔火星星浮水面,轻舟一叶任西东”(《邕江夜泊》)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意象而翻出新意。“星星”量化渔火,既保留“江枫渔火”的古典意境,又以现代量词强化视觉颗粒感;“任西东”突破传统渔舟唱晚的固定走向,赋予轻舟以主体性,暗喻诗人超脱物外的精神姿态。
历史厚度:时间褶皱中的文化叩问。在山水书写中注入历史沉思,是本辑的显著特征。《谒华容仙鹅寺》中“山中多建梵宫宇,世上少添囚狱楼”运用佛教典故,将寺庙建筑与世道人心并置,延续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传统。《南岳衡山行》里“烽火当年英雄血,丰碑永矗涌心潮”,通过“烽火-丰碑”的时空压缩,实现从具象景观到精神图腾的升华,呼应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苍茫感。“远望群峰藏古意,近观流水颂中华”(《青山怀古韵》)以蒙太奇手法剪辑时空:“远望”激活地质时间的亘古,“近观”聚焦水流当下的奔涌。“藏”字赋予群山以历史保管者的身份,“颂”字拟人化水流为时代讴歌者,在山水永恒性与文明延续性间建立诗意联结。
语言锤炼:格律框架下的创新实验。作为旧体诗创作者,作者在严守格律基础上进行多维度突破。《庆党的103周年华诞》采用新韵书写政治题材,“改革吹响集结号”中“集结号”作为现代军事术语入诗,与“红船破浪”的经典意象形成代际对话。《长沙马拉松赛》中“助学济贫施善举,慈心善念架虹桥”,以“架虹桥”喻慈善事业,既符合七律对仗要求,又以现代语法结构更新传统比兴手法。“春风满园花似锦,微风轻拂柳丝新”(《麓山咏春》)此联通过“春风-微风”的递进式描述,构建气流运动的层次感。“似锦”继承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明喻传统,“柳丝新”则用通感手法将触觉(轻拂)转化为视觉(新绿),展现春天生命力的多维渗透。
二、生命镜像的哲学凝视与世俗解构
第二辑主题涉及退休生活、批判社会现象、乡愁、人生哲理等。既有陶渊明的隐逸诗风,有具杜甫的社会批判之力。例如《退休生活乐逍遥》《讽花瓶之人》《恨铁不成钢》等作品,以退休生活为原点,辐射出对生命本质、社会百态与精神家园的多维观照。涵盖人生哲理、社会讽喻、乡愁记忆三大主题,在古典格律框架中注入现代性思考,形成“入世批判与出世超脱交织、日常叙事与形上追问共振”的独特诗学品格。正如诗人在《书卷辛劳历苦艰》中所言:“若教岁月空流去,悔对人生叹逝川”,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执着叩问,恰是中华诗教传统生生不息的当代印证。
生命哲思:时间褶皱中的存在叩问。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呈现出“儒道互补”的精神图谱。《退休生活乐逍遥》中“清风明月为良伴,绿水青山绕旧巢”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意象,却以“旧巢”替代“东篱”,将古典归隐情结转化为现代退休者的精神栖居地,暗含城市化进程中自然家园的消逝焦虑。这种对时间与存在的敏感在《青春难久留》中更显深刻:“曾经热血心犹在,回首流年泪满裳”,通过“热血-泪裳”的意象对撞,形成生命激情与岁月无情的张力。“生命旅途涛浪涌,坎坷征途悟道空”(《生命哲思行》)联句以佛家“空观”解构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路径。“涛浪”喻指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悟道空”则暗含庄子“虚舟”哲学,在“修其远”与“道为空”的悖论中,隐现当代人的精神撕裂。
社会镜像:世俗百态的棱镜折射。诗人以手术刀般的笔锋剖解当代社会病灶。《讽花瓶之人》中“山间竹笋尖皮厚,腹中空空实可伤”,活用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的竹意象进行逆向书写,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对“形式主义”的辛辣批判,而《捍卫真理志似钢》中“疏又何妨风骨在,狂犹可赞傲骨昂”,则以李太白式的狂狷气质,重构精神风骨,强调出“与世俗抗争的精神力量”。“势利眼光高入云,眼生臀后认衣纹”(《讽势力眼》)创造“眼生臀后”的荒诞意象,将趋炎附势者的丑态解构为生理畸变,诙谐幽默。这种蒙克《呐喊》式的变形手法,与“只认冠冕轻寒士”的现实指涉形成互文,构成对功利社会的切片式讽喻。
语言实验:格律框架的现代突围。诗人在严守平水韵的基础上进行多重突破。《躺平吟》中“檐前雨声珊珊落,室内心情悠悠然”,以“珊珊”拟雨、“悠悠”状心的通感修辞,将网络热词“躺平”置于古典意境,实现亚文化话语的雅化转译。这种语言嫁接,与“曲岸浮烟滋翠筱”的意象营造形成技艺对话,展现旧体诗容纳现代性的可能。《墨香四溢可当餐》全篇以“以书为食”的超现实构思,构建“字字珠玑光映日,句句锦绣暖融田”的精神乌托邦。这种将“墨香”物质化的想象,既延续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传统,又暗合当下“文化消费主义”的反思。
三、物象三境与精神图腾的互文书写
《咏物寄兴》这一辑在物象三境的传统框架下,完成三重现代转型:在审美维度上,从“以物观物”走向“物我互文”;在精神向度上,将田园牧歌转化为对抗异化的精神图腾;在语言层面,实现网络话语的格律驯化与古典意象的语义刷新。正如诗人在《书卷盈怀胜玉筵》中所言:“字字珠玑光映日”,这种对文字本身的虔敬与创新,恰是中华诗教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作者创作实践证明,旧体诗词绝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能在物我对话中不断生长的活态文化基因。
物象境界:从形似到神似的审美跃迁。作者咏物诗深谙“体物肖形,传神写意”的传统。在《鸿雁归》中,“万里长空寻旧迹,归心似箭意难牵”以精准的“雁阵惊寒”意象构建物理真实,而“俯瞰山河情更切”则通过鸿雁视角,将迁徙本能升华为文化乡愁的象征。这种从“形似”到“神似”的递进,在《梅花香韵》中更为显著:“玉骨冰肌迎冷月”精雕梅之形貌,“仙姿秀色傲寒霜”则提炼其精神品格。“梅俏枝横映雪窗,水晶帘动透清凉”(《梅花香韵》)以“梅枝映窗”的视觉通感,实现物理空间(雪窗)与精神空间(水晶帘)的叠合。“透”字既指寒气的物理穿透,又隐喻高洁品格的澄明之境,完成从物态描摹到人格象征的转化,抵达咏物诗第二层境界的“写物拟人”。
情感投射:物我互渗的当代精神图谱。诗人擅长在传统意象中注入现代性思考。《墨香四溢可当餐》全篇构建“腹藏诗史气自华”的精神乌托邦,将“墨香”物质化为可果腹的精神食粮,既延续苏轼“腹有诗书”的传统,又暗合当下社会的焦虑。而在《海边集市》中,“市井繁华如梦境,人间烟火暖心田”以蒙太奇手法剪辑渔市喧嚣,将“鲈鱼跳跃”“小贩喧哗”的市井百态,转化为对抗都市异化的温暖图腾。
语言实验:格律框架下的现代性突围。在严守七律平仄的基础上,进行多重语言实验。《躺平吟》中“檐前雨声珊珊落,室内心情悠悠然”以ABB式叠词创新古典拟声系统,将网络热词“躺平”雅化为“静观浮云”的禅意境界。这种古今语汇的嫁接,与叶嘉莹论词时强调的“诗体嬗变需守正出新”理念不谋而合。而在《美食安眠乐悠悠》中,“酒足饭饱心神悦,夜半眠熟好梦留”以俚俗入诗,打破七律庄重语体,形成雅俗共生的张力结构。《童趣放风筝》中“线牵飞天中国梦”大胆将政治话语“中国梦”嵌入传统田园意象,通过“飞天”的双关语义(既指风筝翱翔,又喻航天精神),在格律禁锢中开辟出主旋律书写的新可能。
四、节气流转中的生命诗学与精神栖居
廖金华先生的第四辑《时令节吟》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退休生活为纬,编织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晚晴图卷。展现出退休老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与生命律动的诗意转化。
节气敏感:自然律动的微观叙事。作者对节气的观察兼具科学理性与诗性直觉。《小雪节吟》中“银装点点山河秀,玉树琼枝映翠微”,以“点点”量化雪粒的疏密变化,精准捕捉初雪形态,而“映翠微”则通过色彩对比凸显节气过渡的微妙,暗合《月令七十二候》中“虹藏不见,天气上腾”的物候特征。这种科学观察力在《春分节吟》中更显精妙:“昼夜均分气氤氲,燕归蛙醒唤新春”,以“均分”对应地球公转的客观规律,用“氤氲”具象化春分时节的湿度变化。“雪压青松松愈翠,霜侵梅蕊蕊更绯”(《小雪节吟》)两句运用矛盾修辞法,在“压”与“愈翠”、“侵”与“更绯”的对抗中,揭示植物抗寒的生物学特性。看似写景,实为退休者对抗岁月侵蚀的精神隐喻,与王维“晚年唯好静”的禅意不同,作者选择以动态抗争回应自然规律,展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生命态度。
生活意趣:节气叙事中的烟火美学。诗人将节气感知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冬至祈福》中“炉火炽红驱冷意,汤圆软糯寓安康”,通过“炽红”与“软糯”的质感对比,构建起视觉、触觉、味觉的多维体验,将传统食俗转化为抵御寒冷的仪式感。这种烟火气息在《腊八寄情》中升华为文化记忆:“暖香热粥飘千户”,以“飘”字动态呈现香气弥散过程,既是对《荆楚岁时记》“腊日鼓鸣春草生”古俗的当代呼应,也暗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美德。《除夕吟》中“爆竹连天辞旧岁,梅花满地映窗纱”,巧妙运用视听通感:“连天”的爆竹声浪转化为“满地”的视觉铺陈,梅花意象既实指冬末绽放的植物特性,又隐喻“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感悟,将除夕守岁的家庭场景升华为代际传承的文化场域。
生命哲思:节气循环中的时间辩证法。作者在《人生如四季》写道:“春华绽开新蓓蕾,冬藏春光待暖还”,将人生阶段与物候周期对应,突破传统“夕阳无限好”的悲凉基调,提出“冬藏春光”的逆向时间思维。《岁末哲思》“光阴有限情无限,笑对人生路不难”,以物理学的时间有限性与情感无限性构成辩证关系,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却以中式“笑对”消解其沉重感。在《沁园春·雪》中展现的“煮酒围炉乐,挥毫泼墨”创作场景,既有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又含李清照“枕上诗书闲处好”的从容。这种豪放与婉约的融合,在《跨年答友人》“钟韵悠悠惊客枕,生涯垂老忆长桥”中达到高峰,将物理时间的钟声转化为心理时间的回响。观察维度上,从农事指导转向生命体验;表达方式上,从集体记忆转向个体叙事;价值取向上,从顺应天时转向主客对话。正如诗人在《平安夜感言》中所言:“若无俗念遮明眼,守得清心享盛名”,这种将节气感知升华为精神修炼的创作路径,既延续了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归田传统,又赋予退休生活以“老有所为”的当代意义,为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建构提供诗意范本。
五、古典唱和的当代转译与友道新诠
最后一辑《诗与酬赠》以友人酬答为载体,在唐宋唱和诗传统中注入现代生命体验,形成“古意新声”的独特诗学品格。既承袭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情厚谊,又突破传统唱和诗的交际功能局限。
首先,情感浓度:从酬酢礼仪到灵魂共振。唐宋唱和诗多受制于社交礼仪,如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以新娘喻才子、张籍《酬朱庆馀》以越女答知音的隐喻传统,虽含蓄隽永,却难掩干谒求荐的功利底色。而作者的唱和诗则完全剔除此类功能性诉求,《答友人论学》中“字字珠玑光映日”的纯粹激赏,《赠翟虹女士》里“柴米油盐都是爱”的烟火温情,皆将诗歌回归情感本体。这种转变正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雪泥鸿爪”的哲思超越元白赠答的宦海沉浮,作者通过“墨香四溢可当餐”的精神同频,实现从“文人相轻”到“文人相亲”的跨越。“朝朝暮暮心相印,岁岁年年梦共翔”(《赠翟虹女士》),突破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的古典相思范式,以“心相印”“梦共翔”构建精神共同体。叠字“朝朝暮暮”浓缩时光厚度,“岁岁年年”延伸空间广度,形成多维情感场域,较之柳宗元“垂泪千行便濯缨”的贬谪苦闷,更显现代人对恒久情谊的珍视。
其次,意象革新:从雪泥鸿爪到数字乡愁。传统唱和诗多依托自然物候,如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的地理阻隔,白居易“通川湓水断相闻”的水系意象。作者则融入数字时代元素,《月映故乡情》中“心随月色到家乡”将古典望月思乡转化为5G时代的即时情感投射,《相思难寄》里“遥望故园千里外”的卫星视角,与苏轼“鸿飞那复计东西”的鸿雁传书形成代际对话。这种“数字乡愁”既传承杜甫“家书抵万金”的情感内核,又以“电频传警言”(《沁园春·沱江漫步》)的现代通讯符号重构时空关系。《童趣放风筝》中“线牵飞天中国梦”将政治话语植入传统游戏,较之苏辙“共道长途怕雪泥”的渑池怀旧,更显主旋律与个人记忆的融合。风筝线既是童年具象,又是家国情怀的隐喻,实现“小我”与“大我”的意象叠合。
第三,精神对话:从单向应答到多维交响。唐宋唱和多为封闭式双人对话,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与白居易“二十三年折太多”的命途互文。作者则构建开放式精神场域:《退休生活乐逍遥》以“清风明月为良伴”接通陶渊明归田传统,《讽势力眼》借“眼生臀后认衣纹”的荒诞意象对话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精神,《跨年答友人》中“钟韵悠悠惊客枕”更将物理时间转化为代际文化回响,在古今碰撞中拓展唱和诗的精神纵深。《躺平吟》采用ABB式叠词创新格律,既保留七律平仄框架,又以“静观浮云”解构“躺平”亚文化,较之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的严格步韵,更显语言弹性。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实践,暗合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的诗学理念。《诗与酬赠》正如元白唱和“唯梦闲人不梦君”的刻骨铭心,以“墨香四溢可当餐”的情怀,为老龄化社会的精神孤岛提供古典诗学的破壁方案,证明中华唱和传统仍是当代人安顿心灵的案几。
总之,廖金华先生这部诗集,堪称退休生涯的诗意丰碑。江山气象、豁达超然,梅花香韵、物象哲思,时光叩问、烟火温情。全书以七律之工、沁园春之阔,承古开新。既有“波光潋滟泛轻舟”的古典意境,亦见“捍卫真理志似钢”的当代风骨,将退休生活的闲逸升华为文化坚守。读之,既叹服于“炼字敲词增雅韵”的笔力,更感动于“愿共君度百岁长”的赤诚。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五个层级论,最高一级为自我实现。也有思想家提出人生的目的是游乐。当下的廖金华先生可谓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功德圆满,功成身退;夫唱妇随,含饴弄孙;行游天下,乐醉诗书。这部《指韵晚风》,非止为诗,实为以诗证道,以墨传心,老有所乐、诗书人生。此诚为后辈修身、治学、怡情之楷模。
最后,祝老领导宝刀不老、笔健体安、福泽绵延!
2025年5月3日,于广东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