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少而意足 貌古而神新
-读《香江那片晓帆》
2007-09-26 作者: 王常新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阅读: 次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形式,它应通过一爪一鳞,使读者看到首尾完好的全龙。在这方面,我国的唐诗、宋词、元人小令,是较之西方诗歌更为优越的范本。晓帆作为现代诗人,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利用唐短歌与宋、元人小令的体式,表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形式,它应通过一爪一鳞,使读者看到首尾完好的全龙。在这方面,我国的唐诗、宋词、元人小令,是较之西方诗歌更为优越的范本。晓帆作为现代诗人,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利用唐短歌与宋、元人小令的体式,表现现代人的意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香江那片晓帆],就是他成功的证明。
这本诗集除了[画春]、[七月属于我们]等较长外,大多是十行以内的小诗,有的短到只有十六个字,但却表现了丰富的内容,真可说是“语少而意足了”。
[秋枣]一诗吟道:
枣树点点通红
村童持竿乱跑
闲蝉鼓噪树梢
旭日微笑
风馋一树秋枣
这本诗集除了[画春]、[七月属于我们]等较长外,大多是十行以内的小诗,有的短到只有十六个字,但却表现了丰富的内容,真可说是“语少而意足了”。
[秋枣]一诗吟道:
枣树点点通红
村童持竿乱跑
闲蝉鼓噪树梢
旭日微笑
风馋一树秋枣
这首诗画出了一副生意盎然的秋色图:枣实一颗颗红熟了,一群小孩子拿着打枣竿跑来跑去,树梢上的闲蝉也加入了大合唱,在这里,太阳微笑地观赏着,而风则被秋枣的色与香引得馋涎欲滴了。在这里,诗人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用凝练的语言,表现了丰收带来的欢乐。
那个“馋”字,是使诗歌境界全出的诗眼。
[九七]是欢庆香港回归之歌,诗人吟道:
尘埃落定/天风驻足/鸿雁高飞/江燕低旋/各寻归宿/心亦舒/神亦舒/
凝云消散/叶常绿花团锦簇
百年国耻得以昭雪,香港人民喜迎回归,这是二十世纪末叶的大事。如果诗人缺乏概括力的话,就只能用很大的篇幅来表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未用周详的叙述,只是以“心亦舒/神亦舒”加以概括,有画龙点睛之妙。而“尘埃落定”句写香港回归已成定局,“各寻归宿”句写香港各界人民各得其所,“凝云消散”句写香港人民消除疑虑后,同心同德建设香港的光辉未来,特别是“夜常绿花团锦簇” 象征香港的繁华,语少而意足,耐人回味。
那个“馋”字,是使诗歌境界全出的诗眼。
[九七]是欢庆香港回归之歌,诗人吟道:
尘埃落定/天风驻足/鸿雁高飞/江燕低旋/各寻归宿/心亦舒/神亦舒/
凝云消散/叶常绿花团锦簇
百年国耻得以昭雪,香港人民喜迎回归,这是二十世纪末叶的大事。如果诗人缺乏概括力的话,就只能用很大的篇幅来表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未用周详的叙述,只是以“心亦舒/神亦舒”加以概括,有画龙点睛之妙。而“尘埃落定”句写香港回归已成定局,“各寻归宿”句写香港各界人民各得其所,“凝云消散”句写香港人民消除疑虑后,同心同德建设香港的光辉未来,特别是“夜常绿花团锦簇” 象征香港的繁华,语少而意足,耐人回味。
[采莲]是一手情诗,我们看诗人是如何点染来打动人心的:
一池蛙声溢荷塘/杨柳青丝长/黄鹂枝头翘首唱/闻荷香/悄悄散尽不见郎/头上云淡/
眼前花暗/忧思苦难断/采莲孤舟载空愁/小姑独凄清/莲歌难唱泪飘零/君何处/雨打花落尽/多少冷暖/几载寒窗/萧萧风雨情
这首诗是写思妇之苦的,但开头却不接触这一主旨,而是写“良辰美景”。那满地的蛙声,青青的杨柳,黄鹂的歌唱,荷花的清香,本应使这位少妇感到欢乐;但因‘不见郎’,这位少妇便“幽思苦难断”了。在点明少妇的愁苦之后,诗人便用“雨打花落尽”来渲染,再用“萧萧风雨情”来烘托,使愁苦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首诗虽在十行以上,但表现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应该说仍属于精炼之作。
刘以鬯主编称赞晓帆的[故国情怀]和[神州走笔] 等作是新体唐短歌和元人小令,能够跳出传统,似古犹新。我非常欣赏这种真知灼见。
晓帆在[饮马雅鲁藏布江]中吟道:“江边饮战马/桥头系皮舟/踩平千层浪/凯旋不封侯/”。
这首诗从形式上看,像一首五言绝句,但是平仄不合,所以只是“貌古”,而“神”却是新的。过去的边塞诗写万里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封侯,像岑参的[日没贺延碛作]:“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而晓帆的这首军旅诗所表达的是豪迈的气概。
“踩平千层浪”)和奉献的精神(“凯旋不封侯”)。这种胸襟气魄,我们在过去的边塞诗中是见不到的。
晓帆写了很多首“新十六字令”,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人]:“人/群雁腾空万千仞/齐振翼/天下为己任”。再如[雪]:“雪/浅浅梨涡层层叠/笑无声/只等春风约”。这些词所表现的昂扬气概、欢乐情绪,都是作为现代人的晓帆所特有的,只不过是诗人借了十六字令这种“字少而句简”的形式,写一时之感触或一物之状态,所表现的意识,则完全是今人的。
元散曲中的[双调 ・寿阳曲]是用“三、三、七、七、七”五个长短不同的音节所写的小诗,如马致远的[潇湘夜雨]、[江天暮雪]、[远浦归帆]等,但也有“三、三、七、八、七”音节的,马致远与卢挚都有这类作品。晓帆的[龙山桥]和[赠子会考]就是像[寿阳曲]一样的作品,如[龙山桥]吟道:“龙山桥/白云飘/淙淙流水滚松涛/行行竹排载山歌/两岸橘花送竹篙”,
写出龙山桥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再如[钓]:“大浪湾/水流急/潮起潮落无定迹/我独一竿钓海堤/烈日当空闲情何寄”,则是“三、三、七、七、八”的音节,有点像维吾尔族诗人贯云石的[双调・寿阳曲]。该曲吟道:“新秋至,人乍到,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由此可见,晓帆用这新体的唐诗、宋词和元曲,是继承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又能不囿于传统,是使形式适合于所要表现的内容,追求“貌古而神新”。
晓帆在[华文诗歌的变革]中提出:
中国的诗歌,旧的太严,新的太松,我衷心地希望,有志之士,能在旧体诗与新体诗中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创造出一种不严又不松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新诗体――契合体新诗。
我从[香江那片晓帆]这本诗集,已经看到了这种新诗体――契合体新诗的诞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