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两本新书回看70后诗歌
2月27日,由《诗歌与人》杂志、《中西诗歌》杂志,“碧城Hestie”联合举办的“生长与稳定:回看70后诗歌”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诗人与评论家翟文熙、阿翔、黄礼孩、安石榴、龙扬志、连晗生、陈会玲、燕窝、曾欣兰、何光顺、黄金明、汪治华、梦亦非、程祖晗、世宾、粥样、李俏梅、黄昌成等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阿翔《一切流逝完好如初》、翟文熙《时间软壳》两本新出版的诗集为契机,以70后诗歌写作为主题,在70后历史写作背景之下观照翟文熙和阿翔的写作。诗人黄礼孩指出,从90年代后期的20多年间,70后一直处于一个连续生长的状况,未来将成为中国诗歌界的一股重要力量。诗人连晗生则对70后诗人的写作表达了隐隐担忧,他表示,70后诗人的某种困境或者尴尬的地方是受到一种60后以及之前一些诗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总是萦绕不去,很多诗人无法真正突破出来。评论家世宾则更看重个体的概念,他认为70后事实上已经是一个个的个体,无论是在写作的维度、语言的方式、价值的追寻都有多元的、多维的倾向。
在具体谈到翟文熙与阿翔的诗歌时,梦亦非认为,翟文熙写得很好,也写得很少,他的新诗集体现出70后诗歌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生长性,代表某种发展的多面的可能性,而阿翔代表着某种在成熟阶段的延续性。安石榴认为阿翔进入了非常自觉的一个阶段,他是由自觉写作进入了自我的认定,翟文熙的写作很节制,对哲学的思考比较到位。诗人汪治华谈到,阿翔的诗体还是比较繁复的,当然这种繁复的写作中间,能看出他更加浩大的一面;翟文熙在诗中对时间性的思考比较多,在各种位置上有很大的漂移性,时间的轴面、经纬面、线性跨越都写得比较多。评论家黄金明认为,阿翔的诗歌有时候看起来是个混沌的星团,视角的转换,包括经验立体的呈现出来,使他的诗歌像星云、星团那么混沌;翟文熙的诗歌思维上带来一种新鲜感,他的诗歌也是非常亲切和精致,在诗学观念上,他的诗采用了一种减法,省略了不少世俗杂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