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国企和产业工人 为新时期大国工匠代言
——中国知名产业工人作家谢友义
广东校园文学网总编辑
汤炎忠
中国知名产业工人作家 谢友义
从上世纪的煤矿、钢铁、石化等大型国企到现在先进的高铁、航天、航海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企产业工人文学的书写也在发展。
近期,中国知名产业工人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友义的产业工人三部曲之《工友》出版。
“看到这样的小说感到亲切。难得在肆意追名逐利的商品社会,还有作家为工人立传。不能不格外敬重小说的作者谢友义先生,并由衷地祝福这部书像它的主人公们一样受到读者的重视。‘工友’是工业生产的主力,而工业才是国家经济的脊粱!”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蒋子龙如此赞道。
据了解,《工友》是描绘产业工人白领工作生活的长篇小说,之前两部分别是描绘职校生工作生活场景的《心痛的感觉》(后改名为《职校生》),以及去年出版的描绘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的《广州工人》。这三部小说述写的都是大国工匠的情怀。
在众多读者看来,谢友义的作品都散发出浓郁的“工味”、浓厚的“粤味”和清晰的现场感。他的小说再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生活状态,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却又能高于现实。小说写出了国企转制中,国企员工的精神面貌与现实处境;也写出了这个大时代的心底波澜,思索与磨难,以及任何力量也难以压垮和毁灭的向上的激情和梦想。“日后我还会一如继往地写下去,力争写一部更有份量、更厚重的产业工人作品,初定名《工道》”谢友义说。
工人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写好国企写好工人
中国作家队伍中来自国企产业工人的不泛其人。譬如蒋子龙曾在天津重型机器厂工作过,刘庆邦来自煤矿企业,广东作家陈国凯是“广氮”的,吕雷则来自“茂名石化”。
“工人作家就应写好工人、工厂、工业,每个文字都是对企业的忠诚。为人民写作、为工人立言,也是所有作家的责任与担当。”谢友义感慨良多。他在中央企业工作了22个年头,在船企当过保安、做过起重工,后来竞争上岗到了公司工会工作,主要负责公司宣传和文学会等工作。喜欢文学的他,尽管身在企业,却在工作之余笔耕不缀,书写企业、书写工人,“尤其是在工会工作时,更加有机会了解大型国企员工的状态,这对我自身的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1990年开始,谢友义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一名真正的产业工人作家。2002年,他创作出版第一部反映外来工的长篇小说《广州好男》,2005年创作出版第二部反映技校工的长篇小说《心痛的感觉》,后改编为电视剧本《职校生》。
“谢友义对文学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情,也常常感染我。读他的报告文学,文字里总能遇见一介赤诚的人,他行动、介入、深思,并用善意的眼光打量着世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对《职校生》有很中肯的评价:“他关注庞大的产业工人群,聚焦职业教育现状,通过职校生刘少山、李东方的工作选择与情感世界,写出了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梦想与心声。这些产业工人,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身上,交织着中国社会的矛盾与价值的冲突。谢友义从这一小小的面孔,见证了中国工人的思想转型,也分享着他们的欢乐与叹息。他的写作,显示了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谢友义作品《职校生》
2008年,谢友义在广东省作协培训时,时任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的吕雷得知其一直坚持产业工人的文学创作时感慨地说:“小谢,国企这块你不写,广东可能就不会有人写了,好好写吧。”谢友义一直没有忘记吕雷前辈的嘱咐,决心把产业工人文学的创作一直传承下去。历经10年,他于去年创作出版了第三部反映技术工人的长篇小说《广州工人》。
著名作家、《花城》出版社编审湛伟恩在中国出版界是出了名的严谨认真。他非常爱才,特别是对谢友义的产业工人作品宠爱有加。谢友义说,在《广州工人》初稿出来后,湛伟恩多次相约他在广州的地铁站或凉茶店坐下见面,聊聊对作品的修改意见和方案。
正是湛伟恩无私的帮扶,使他在创作上打通一次又一次的瓶颈。可惜的是,就在《广州工人》出版前几个月,湛伟恩却因病离世,最终没看到他提出宝贵意见的《广州工人》出版面世。
值得称道的是,湛伟恩不愧是出版专家,其在《花城》杂志工作多年,审阅作品无数,经验丰富。《广州工人》出版后反响很好,《南方日报》、《文化报》等近30家报纸、网站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
作品亮点:在场主义与本土写作
岭南元素俯拾皆是
谢友义对作品的书写特别注重现场感。《中国文化报》曾评价《广州工人》是一部相当接地气的作品,真实地还原了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阶段,广州大型国企的生活、工作场景,塑造了以袁志豪为代表的广州工人群像。“国企转型后的工人,半个世纪的优越感顷刻间化为乌有,这种身份落差的转变让工人们措手不及,其间便会产生痛苦、纠结、迷惘。有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走上歪门邪道,利用潜规则上位;有的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醉生梦死;而以袁志豪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却在痛苦、挣扎、煎熬中奋发图强,用自身技术闯出一片新天地。这是很有现实观照和指导意义的。”
目前,“在场主义”成为了文学活动的热门话题,其实小说的创作也是需要在场感的。“在场”的唯一途径是“介入”,小说除了作者本人不介入外,需要对当下现实介入,也要对人类个人生存处境进行介入。《广州工人》在这两方面的成功介入,构建了独一无二的典型环境——南方海洋公司的造船生产现场。工作场景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布局、每一项摆设,人物的一个表情、一句话、一组动作均恰到好处,真实可信,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这就是生活的再现。
谢友义作品《广州工人》
本土写作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广州工人》糅合了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两大文化体系,重构了岭南特色的价值谱系。
谢友义是在广州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客家人,也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本土作家。他的身上携带着客家文化的因子,有神而无形地影响着他,并形成他的文化底蕴。而工作经历又让他对当下写作有现场碰撞或直接感受,文化积累与生活积累成为他写作的源泉,使他的写作更有力度和更富韵味。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袁志豪具有吃苦耐劳、家庭责任感强、传统家族观念较重等客家人固有的性格特质。而这批工人群体中,广州籍的工人又占了大多数。他们的行为、思想、语言、习惯等等,均具有浓郁的粤味。特别是语言方面,作品大量采用了广州和客家的方言、俗话、俚语,读来妙趣横生;岭南元素充足,俯拾皆是,使岭南式的表达具有审美和艺术的取向。读人物的语言,人物的性格便跃然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工人》的人物塑造相当成功,不同类型的人物根据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恰如其分地加以区别,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各有各的特色。作品中所有人物都“立”了起来,有其优点和缺点。主人公袁志豪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缺点也不少,如:交际能力较差,也出现了与陈小翠的精神出轨。作为小说反面人物的刘老板好色、堕落、嚣张,却对情妇朱丽英有情有义。不仅如此,《广州工人》虽然篇幅不长,却大胆采用了网状结构,对于工人群像的雕塑,这种结构显然是最适合的。难得的是,谢友义在《广州工人》中可以把各条线索交织起来,形成一个网状,却又能收放自如,彰显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深厚功力。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理论处处长李朝全认为,长篇小说《广州工人》深入探析了处于历史转型期的当下中国纷繁错杂的价值观,凸显了社会上现实存在的人事纷争、潜规则、人性真伪善恶等诸多矛盾及困境。更是以浓墨重彩表现了国企在巨大变革时期艰难的突围涅槃和中国产业工人可贵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敢于创造、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故事情节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显示出作者理性思考和艺术升华的能力。《广州工人》是近年来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
大国工匠情结:以文学创作呼吁社会
关注国企和产业工人
时隔一年,谢友义的长篇小说《工友》出版。青年评论家马忠认为,有过国企工作经历的谢友义对工业题材的体验是切入骨髓的,这种体验来自他对国企和国企员工莫逆的情感与敬畏;他以文学的式样对国有企业及国企员工的命运进行思考,为读者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和风骨。他的长篇小说《工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蓝本。
谢友义作品《工友》
在马忠看来,大历史书写与小人物命运胶着在一起,是这部长篇的突出特点。《工友》以国企改制为背景,作者并没有采取全景式的叙事模式,也没有把叙述的视角直接对准企业大刀阔斧、波澜壮阔的改革场景,而是围绕国企中国南方海洋实业公司党委宣传部——“宣传企业工作部”机构的减员、调整后,以部门干部和企业高层领导内部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事纷争展开,深刻解剖了新时期国企存在的种种弊端,改革的艰难历程与人性迷局。作者为他们呐喊鼓与呼的同时,也在力求寻找人性最光辉、最永恒的亮点。
高度的戏剧性是《工友》又一突出特点。典型的人物形象,鲜明的善恶对比,强烈的戏剧冲突,都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这部小说的故事不仅仅是国企职工的生存百态,更有趣的是,它描写了职场明争暗斗的潜规则。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以杨名为代表的一组国企青年白领群像。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作者从国有企业改革大潮的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而塑造出来的,真实而又丰满,一个个栩栩如生。作者不仅注重人物的性格描写,更注重揭示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将社会改革时期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以及人性本应具有的光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整部作品中,没有过多地去纠缠一件具体事情怎么处理或者谁是谁非,始终把笔墨的重心放在人物艺术形象的刻画上。“我想好了,我会在公司制造部做好技术员,好好地把维修钳工及其他技术钻研好,中国工人就要有中国技术!”这不仅是江流这位文学青年在经受种种考验与曲折之后作出的个人决定,也是产业工人的出路和企业的希望。由此,一种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重新塑造着国企员工的信念。这也是这部小说最为昂扬的一笔!
马忠表示,《工友》有很多可称道的地方,但是最打动人的是贯穿全书的真情实感。虽然是部现实主义小说,但是读起来轻松,有欢笑,也有眼泪。小说所描写的事件比较有代表性,故事的叙述和展开也很紧凑自然,过渡非常地巧妙。小说以错综复杂的人事矛盾为主线铺开故事情节,紧紧抓住人物的命运做足了文章。田园坚守做人底线,为企业尽心尽职;尚忠拉帮结派,最后被迫下岗……大公无私与利己主义的不同思想,相互矛盾,相互冲撞、相互斗争,再加上当事人的家庭、婚姻、婚外情等种种纠葛,形成了一幅特有的纷杂斑驳的历史画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慌不忙、娓娓叙述,把读者的心弦一次次绷紧又一次次解开。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调背后,实则倾注了作者心思缜密、处心积虑的延展故事情节的真实和追求。这样就颇为真切地显示出了作者独到的文字把控能力了。
产业工人作家 谢友义
“谢友义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鲜明的政治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他将满腔的热情用在他笔下所塑造的感人艺术形象上。”马忠评价说,“我理解他是想用一个文人的良知和文学的方式来呼吁社会对国企,对产业工人这个群体的关注,并以此来鞭挞那种在物欲横流中害人害己的丑恶言行,有着很现实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正如小说结尾‘风起的时候,不一定有雨,下雨的时候,不一定有风……’不确定性是中国现代性最突出的特征。因此,即便是改革也带有试错性质。企业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