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专题 > 90后诗歌大展

90后诗歌大展:刘雨欣

2017-11-30 11:49:51 作者:刘雨欣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刘雨欣,福建福州人,现就读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主修会计学。热爱文学创作,学习专业知识之余,笔耕不辍,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类刊物。任中山大学岭南人杂志社主编,为《中大红楼》一书编委会成员,四篇文章收录于此书。

刘雨欣.JPG

 

 

 

流浪                     

一匙迷惘
一匙绝望
让我勾兑出你的流浪
 
一匙悲慨
一匙无奈
让我勾兑出我的等待
 
用一枚枫叶作别一段过往
用一痕青山埋葬一种情感
纷繁的足迹
逃离着每一个悲泣的角落
急转的激流——
你还记得离别的那一天吗
 
星光在泪眼里流淌
投影下一弯瘦瘦的离伤
临行时的话语被风吹散
 
既然一切不能牵绊住你
那么你不懂,在我的等待里
隐匿着一匙
无可言说的缠绵
走过天涯海角
你也走不出
我的心间
 
 
老洋房
 
许多人经过这里
花伞在开花的墙下绽放
阳光明艳
穿透树叶在花墙上
映出同样灿烂的小太阳  
 
像是生活在蜂蜜色的琥珀中
绿叶在雕花的栏杆边落下
梳妆匣静默
一双手将它打开
反射不会褪色的容颜
 
白色木窗或开或闭
讲述古老的秘密
篱边花香
一位老妇撑着洋伞
轻哼时光深处的乐曲
 
让我途经你的盛放
走入生活间隙的阳光
走入下一帘梦境
 
 
骊歌 
                             
那一声叹息终于碎裂
午后的紫丁香开始凋谢
我的记忆还在秋千上摇曳
时光已经骑上战马湮灭
 
两条路的寂寞
在我们眼前展开
时间之海上的旅人
在一叶扁舟中依偎少顷
午后平白起了风暴
没有希冀的希冀
没有告别的告别
 
万千痛苦缩成一颗泪痣
久久地绣在你的眼角
憔悴的紫丁香
寂寥的伤口
无尽的爱与悲缠绕
 
只是,我们当年凝眸的飞鸟
去往了哪个天涯海角
等待我们的找寻?
 
 
梵高
 
灵魂激荡,
《星月夜》上流动的星辰。
生命燃烧,
《向日葵》田野里的盛放。
是压抑心灵的爆炸,
还是坠落深渊的阳光?
这个世界太压抑,
让我用色块谱成乐章。
情绪在画上流动,
断续的笔触是破碎的心灵。
阿尔,阿尔,
给予我灵感之乡,
让我死在你的怀中,
在那——
《乌鸦群飞的麦田》。
 
 
中山大学古建筑诗颂
(其一)康乐园
 
你裁下民国最华美的锦缎
织入那
红砖碧甍的梦中
 
墙堵间安睡着不朽的灵魂
绿叶里收藏着宁静的呼吸
下面平铺着历史
上面流转着书香
而你含笑静观
 
日光与时光之间
你是第三种眼光
等黄叶转绿
等桃李满园
等绵长岁月透过树梢
将你的身影覆盖成永恒
 
 
(其二)怀士堂
 
恢弘是你的名字
崇敬是我的仰望
百年前的演讲
余音嵌入每一道砖缝
字句缭绕屋梁
缠上窗棂
回声铿锵地于石阶行走
 
善感是我的名字
深情是你的俯视
百年后的清晨
晨曦镀上每一片翠瓦
书香氤氲草地
淹没树梢
静谧无声地于石阶漫步
 
 
(其三)陈寅恪故居
 
予我红砖墙下的日与夜
予我参破的睿智
予我阳光细密如金沙
予我翠蔓纠缠
 
予我一场倒带 沉潜回到历史
予我一条悠长回廊 共振知识的跫音
予我一处窗台 静坐不知朝夕
予我一袭炽热晚霞 燃烧不甘的年华
予我一心奋然 韶华倾覆如昔
予我一坛尘封美好 氤氲笔墨的余香
 
 
(其四)张弼士堂
 
晚霞栖息于你悠长的回廊
为我斟上一盏玫瑰色的陈酿
寂寥的心中
忽而孕满民国飘摇的风雨
孕满酒窖郁郁的醴香
孕满不因烽烟而止息的
琅琅书声
 
轻摇往事的杯盏
愚昧搅入进步
战火拌入求知
蜚语混入灼见
而你仍捧出盏盏清酿
 
百年前你酿下琼浆无数
再酿下一座学堂
于康乐园沉封着
不朽的余香
 
 
雨夜
            
雨中人的面孔
淹没在暗黄的灯后
我踏破一汪积水
寻那旧时的梦
蓝色的伞
黑色的伞
悬浮在暗夜的空中
遗失的记忆飞翔在我脑海中
雨中人的面孔
雨中人的面孔
往事如同大雨倾泻
从那黑夜的天空
 

创作谈:
把歌唱出
       梭罗说过:“大多数人在安静的绝望中生活,当他们进入坟墓时,他们的歌还没有唱出来。”
       文学就是让我一展歌喉的话筒。
       予我深沉的悲与喜,予我飘忽的思绪,予我纸笺上的泪滴与时常顾盼凝睇的双眼。
       与文学结缘并不是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而像是一种融入身体的血缘。求学路上的几位语文老师,都是真真正正有大师气质的文人,绝非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他们不会死板地发卷子、讲评,而是由简单的几句话就能畅谈恣意,纵横捭阖,议当今时事,也论往昔风流。还记得我有厚厚两本素材积累本,却不像商品化的素材书那样,堆满老套的事例和矫情的议论。怀念当时纯粹的语文课,不为应试而语文,是为了情怀而语文。两本素材积累也无关考试,只是惊羡于独特的观点与遥远的世界。
       许是得益于老师的熏陶,我也跳出了应试作文的樊笼,开始文学创作。天性里的善感与孤独,不能通往明媚喜悦的大道,却把我引入花木扶疏的幽径。卡夫卡说:“心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得意之时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的痛苦。”对于敏感的人,在万众皆欢喜的盛宴,也会感到繁华将尽的悲凉。正是这种抽离于事件外的观感,带来许多创作的动因。
       在中山大学就读时,我接任岭南人杂志社主编。这是一个已有廿五载历史的杂志社,我读到由南方日报社出版的社史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停歇。“这是一群生猛的人,他们怀抱虔诚理想,有梦想有曙光,也有沉浮与搏击。”卷末如是写道。从286电脑与3.5寸软盘时代开始,直至如今新媒体时代,有一种风骨始终延续不朽。在“岭南人”这个名字之下,许多学长学姐年过半百,仍以每年年会的方式牵挂着杂志社。他们多为商界精英、行业领袖,职业似乎与文学已无瓜葛,文学却仍是影响了他们大半辈子的长久牵挂。
       在这个环境下,凝聚新人,激扬文字,成为了我的使命。“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让我感到羞愧。”米沃什的诗句如是写道。
       经过这么些年,我还是那个人,安静地生活,却坚持把歌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