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安谅

父亲的礼物(散文)

2025-07-23 作者:安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安谅,上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经济学博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省市级以上报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并出版著作三十余本。

  从小到大,父亲给我买了多少东西,我数也数不清,更有几样东西,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那是一块钱都要掰成几份用的年代。小说《闪闪的红星》出版了,年轻美丽的班主任,在班上给我们朗读了若干章节。潘冬子,或者说是文学的魅力,已抓住了我年幼的心。我哭闹着,要父母亲帮我买这本书。那时在塘桥老街上走回家,我缠闹一路,父母好言相劝一路,可我不理不睬。当时的我,一定让他们伤透了脑筋。这不是一个小数额,一本书的价格,抵得上一家人至少一天的饭菜钱。但是,我如愿以偿了,父亲把那本崭新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递给我时,我完全是欣喜若狂,父亲也微笑着。多年后,我才能体会这微笑里的慈爱、期盼,还有艰辛。

  初中时,我愈发痴爱文学。文学的早春已经来临。

  重放的鲜花开始出现。如饥似渴的我,在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店,看到了一本四辑一套的《中国文学史》,也是新鲜出炉的,让售货员给我翻了翻,那字字句句和其中的气息,都撩拨着我的激情。回到家,我又和父母说了,央求他们给我钱,买下这本书。一套书十多块钱,大约是父亲一周的工资了,他们缄默着,好半天不吭声。我不能像小时候那般闹腾了,只能和他们憋气,躲在自己的小阁楼上不下来,到吃饭点了,也不肯露面。翌日上午,当他们从浦西赶回,递给我那摞沉甸甸的书籍时,我又一次心花怒放了。我恐怕连谢谢都没说,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捧着书,投入了全部心思。我记得父亲说,他们去买这套书时,售货员说这值得买,对孩子很有益。

  不识多少字的父母亲什么都不说,就坚决掏钱买下了。

  但这需要父母亲很多日子更加省吃俭用,他们本就是克勤克俭的一辈人,为了孩子的喜好,可以慷慨大度,甚至于倾其所有。

  我在城建学校读书那会儿,路途比较遥远。骑车是我爱好,也是合适的交通方式。父亲琢磨着要给我买一辆自行车。可那时购车要凭票,这辈子,作为一位劳模,父亲不会绞尽脑汁地去获取什么。他决定买二手货,最好是别人刚用过的。在淮海路后边的一个弄堂里,有一溜旧车行,一位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微胖男子,正巧要把自行车转手。车辆是凤凰牌的,八成新,看上去还挺像样,父亲也没还多少价,120 块簇新的人民币就移手了。我骑着这辆车上学,也顺顺畅畅地过了一段时间。但某天傍晚回家,上了浦江轮渡,发现车子有点异样。待将车把提起时,车身脱臼似的软塌了下去。再仔细察看,吓了我一跳,车轴竟然断了,而且断口分明是焊接过的旧伤部位。倘若是在骑行中断裂,后果不堪设想。我是费了好大的气力,在下了轮渡之后,把这辆已半散架的自行车,一步一步扛回家的。父亲见了之后,也大惊失色,只怪自己购车时疏忽,幸亏儿子无恙,要不真后悔莫及。不用说,那个模样斯文的车主,隐瞒了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也让我见识了某种人的嘴脸。很多年以后,我写过一篇短小说,题为《寻车》,获了奖,还被拍成微电影。就是根据这段故事创作的。

  记忆中,父亲还帮我买过一只收录机,四个喇叭的,和十四寸电视机一般大小。那时候,家境宽裕了些,学城建专业,也要读专业英语。我一开口要收录机,父亲就点头了。我们双双骑车,到了陆家嘴东昌路的一爿电器商店,我选中了一款,父亲笑眯眯地付了款。从此,我躲进小屋一待就是好半天,跟着这收录机学英文,也常常录下自己的诵读,熟悉了录下来的自己的嗓音,也颇为自信地进行了演讲练习……

  如今,许多物品已不在了。唯有那套《中国文学史》还在旧书架上挺立着。我想,身为劳模的父亲,之所以舍得花这么多钱为我买这些书,他是期望自己的儿子,是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坚强挺立的!

  父亲出生在扬州江都一个农村的家庭,幼时随比他几岁的哥哥,到了上海。他由一位农民,先做了一位修鞋匠,之后成为上海港区的职工,老劳模和标兵,他们这样的胸怀和远见,是包括扬州在内的生活熏陶了他。我感恩他,也感恩江南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