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

——第二十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谱写乡村振兴文化新篇 

2025-05-27 作者:刘萍 罗怡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在麦香与诗韵交织的田野间,见证了一场文化与土地的深度对话。

  五月的潘庄镇,麦浪在风中书写着金色的十四行诗。2025年5月25日,当第20期"天津诗人读诗会"的声波掠过宁河区大贾庄村的果园时,那些挂在枝头的青涩果实仿佛都成了待拆封的诗歌信笺。这场由宁河区潘庄镇党委、政府牵头,联合宁河区文旅局、宁河区文联主办,天津诗人读诗会协办,天津市耕鸣农业发展中心、大贾庄村村委会承办的文化雅集,让京津冀诗界同仁、商会代表、政府官员、诗歌爱好者及潘庄镇中学学子等110余人,在麦香与诗韵交织的田野间,见证了一场文化与土地的深度对话。

  潘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志伟在致辞中说:“天津诗人读诗会走进潘庄镇,是文化与乡村的美好相遇。一直以来,潘庄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大贾庄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特色产业价值链,还创新构建‘国际-国内-属地’三级教育实践网络,发展农耕研学,这些成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文化下乡活动,如今天的读诗会,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思想碰撞。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潘庄、走进潘庄工业园区,也希望我们的乡村文化不断繁荣,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未来,潘庄镇将继续加强与各界合作,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中智国际(天津市耕鸣农业发展中心)的创始人兼董事长苑婷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她表示,大贾生态农业产业园将全力打造成为一处诗意栖息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不断完善园内设施,助力乡村文旅产业与诗歌文化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潘庄镇副镇长严晓丹现场推介205国道沿线生态农业、文旅资源,展现乡村振兴的多元潜力。

  大贾庄村的果园成为了诗意的舞台,五月的宁河,五月的潘庄镇,麦香四溢,果实充盈,在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下,诗行与泥土展开对话,文字与根系相互交融。著名诗人、《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天津市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罗广才在致辞中感慨:“泥土是诗歌最初的母语,那些在天空中生长的诗句,比任何修辞更接近生命的本真。”他对潘庄镇党委、镇政府对诗歌的积极姿态表达了感谢,强调政策为诗歌松土,诗歌为时代培元,此次读诗会正是文化铸魂的生动体现。

  作为第二十期“天津诗人读诗会”的点评嘉宾,天津本土女诗人刘萍是一位医务工作者,也是《天津诗人》诗歌读本创办近十六年来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的诗者。

  活动现场,来自潘庄镇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们饱含深情诵读“天津诗人读诗会”精心准备的乡土韵味的诗歌:鲁藜的《泥土》、臧克家的《老马》、田禾的《喊故乡》等经典作品,以质朴语言勾勒乡村图景,引发与会者对乡土的情感共鸣。韩宗宝的《运草车》、梅绍静的《日子是什么》、田禾《喊故乡》、江非《这样的故乡(七首)》、哑男《马颊河北岸的村庄(组诗)》、艾青的《献给乡村的诗》等作品,展现不同地域的乡村书写视角。当他们读到《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姚振函)时,点评嘉宾刘萍动情地说:诗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我们此时此刻就在大贾村吆喝一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乡野、果园、人文,乡村经济,这样的吆喝声经久不息,被田间的风吹过来,漾过去,玉米田、一丛丛的雏菊,看到偶尔走过的乡人,相视一笑,然后各走各的方向,自问乡村况味,此去经年,每每回忆,都是好心境。

  少年朗读者的声线时而婉转轻灵,时而激昂澎湃,他们将诗歌的韵味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年之后,在这群少年的心境中,或许一直为他们读过的诗、做过的事保留一个位置,就像他们的故乡——大贾村,保留着他们成长的根系一般,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们都能为自己心底给村庄腾出空白,收留、安置那样一份别致的欢喜和忧愁。此时此刻的他们,也是一群诗歌的“穿越者”,阅读体验从过去年代的诗句,与现代最美乡村产生链接,始终拥有一个充满生命力、烟火气和沧桑感的活泛泛的村庄,从此,这群小少年就会有了各自的情怀,和他们眼中自己的故乡。

  诗会现场,五个“打破”构建起立体文化生态:警察诗人史忠义的即兴七绝与中学生颤动的声线同频共振;著名文化学者、诗人王月周解读并脱稿诵读诗人梅绍静的诗作《日子是什么》让与会者感受学识渊博的现实版本;文云女士的商会团队带来的林徽因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诵读,以其深情且富有感染力的演绎,让在场众人沉浸其中,深感震撼;天津诗人张立鸣用日、中双语诵读古人佳作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席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中学生《星光无限》美术总监吴加高(九大山人)应邀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心得,为活动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读诗的”最美宣委”,是本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最大的亮点——潘庄镇党委宣传委员、90后青年干部黄碧瀛深情诵读镇党委副书记王平创作的《七律·潘庄大贾读诗会有记》。这场由基层干部主导的文化活动,正以诗为媒激活着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当诗歌不再是书架上的铅字,而成为田野舌尖的韵律、指尖的温度,文化振兴的种子便真正播撒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为表达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美好祝愿,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沧州市文联二级巡视员王月周先生向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潘庄镇党委镇政府、著名作家唐文立为本期活动提供场地的大贾村领导、诗人史忠义为点评嘉宾刘萍,分别赠送天津著名书画家谷军老师的书画作品。

  或许诗歌本身就是生活本身,我们始终追逐的无非是明妙,坦荡,清澈和无染的境遇,所幸,我们遇见了诗歌,于是就有了潘庄镇大贾庄村的一场诗歌盛宴,并领略了乡土气息的果园、阔达的田野、瓦蓝瓦蓝的天空,心灵便有了羁绊,引发了在场听众强烈共鸣,和对土地、对生活、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思索,在这个科技、AI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还愿意通过质朴的笔端,对泥土、家园进行一往情深的讴歌和书写,还能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小片宁静的乐土,还能让诗句跨越时空链接到我们的精神领域,结合时代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这极微的平易、朴素的至美、温热的情怀,都留给了大贾庄村。

  天津市宁河区政协文化文史委副主任刘旭清说:第二十期“天津诗人读诗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读诗会这只“诗歌飞鸟”正奔跑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全新赛道上。

  午后,嘉宾们实地参观大贾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农业研学基地,深入了解园区在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等领域的实践成果,直观感受大贾村“农业+文旅” 融合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作为 “天津市文旅融合示范基地”“乡村振兴文化创新试点单位”,大贾生态农业产业园已形成集田园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文旅标杆项目,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兼具自然美学与人文氛围的空间载体。

  中国起鑫教育集团董事长王鑫很感慨:这场读诗会,恰似一颗饱含文化力量的种子,播撒在大贾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而这股文化气息,正吸引着更多人关注乡村、走进乡村,为乡村文旅融合等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潘庄镇副镇长王万君揭晓的“四季诗会”计划更显深意——春办花海诗会、夏启鲜果诗诵、秋颂诗行麦浪、冬聚暖炉诗会,让文化赋能贯穿农耕周期。“我们要让每季农事都长出诗的年轮。”这位基层规划者的蓝图里,诗歌不仅是修辞,更是乡村治理的柔性媒介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每一抹文化色彩都意义非凡。

  在AI重构表达方式的今天,第二十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暗含锋利叩问:当算法能批量生成田园诗,我们为何仍需赤足踏泥的书写?著名山水画家吴加高教授给出隐喻式的回答——“技术应该成为诗意的放大器,而非替代者。”

  这种思考已渗入大贾村的肌理。智慧温室的玻璃幕墙上,实时滚动的不是枯燥数据,而是传感器捕捉的“土地诗语”——土壤湿度被译为“大地的呼吸频率”,光照强度成了“太阳写给叶子的情书”。正如宁河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刘广玲所言:“当诗歌从铅字变成田垄间的声纹,文化振兴才真正获得可生长的载体。”

  第二十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走进大贾庄村,似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近距离感受着诗歌的魅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天津诗人读诗会”会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在乡村开展,让诗歌与乡村共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附录1:

  出席本期“天津诗人读诗会”各界人士:

  天津市合作交流办办公室原主任楚建通;
  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于欣;
  天津市外埠津商联合会副秘书长兼副会长文云;
  天津市江西商会秘书长徐凤华;
  天津市新疆商会副会长林武腾;
  天津中腾华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全利;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李军;
  天津津宜供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昌松;
  潘庄镇商会会长、天津永进缝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克信;
  潘庄镇商会副会长、天津天中福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凤虎;
  潘庄镇商会副会长、天津英特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富;
  潘庄镇商会理事、天津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经理李强;
  中智国际(天津市耕鸣农业发展中心)创始人兼董事长苑婷;
  宁河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刘广玲;
  潘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志伟;
  潘庄镇党委副书记王平;
  潘庄镇党委组织委员李建林;
  潘庄镇党委宣传委员黄碧瀛;
  潘庄镇政府副镇长严晓丹;
  潘庄镇政府副镇长王万君;
  潘庄镇中学校长张春超;
  潘庄镇中学七年级主任拱俊伟。
 

  到场的文学艺术界嘉宾:

  著名诗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罗广才;
  著名作家、图书策划人、云中文(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文立;
  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沧州市文联二级巡视员王月周;
  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乘;
  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席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中学生《星光无限》美术总监吴加高;
  诗人、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原一级高级警长史忠义;
  诗人、作家、天津市北辰区文联主席、北辰区作协主席季晓娟;
  天津市帝择安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辉;
  诗人、天津市政法系统文联副主席、天津市红桥区作协副主席周永军;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周纪鸿;
  诗人、湖北中广公路勘察设计院天津分院院长张晓东;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沧州支公司总经理孙月辉;
  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文创研发中心经理回毅;
  天津市青年联合常委、民革天津市委会社会法制专委会副主任王京涛;
  诗人、河北凯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天津慈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锦龙;
  作家、天津市宁河区政协文化文史委副主任、宁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刘旭清;
  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王士勋;
  诗人、宁河区作家协会会员刘伯芝;
  诗人、画家:宁河区作家协会会员唐加兰;
  诗人、“天津诗人读诗会”会长刘萍;
  诗人、“天津诗人读诗会”秘书长罗怡;
  诗人、“天津诗人读诗会”总干事余数;
  诗人、“天津诗人读诗会”干事王宇;
  诗人、上海早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汉语教师尚颖;
  中国起鑫教育集团董事长王鑫;
  天津市羽鑫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白月影;
  天津市同利达气体有限公司经理田素娟。
 

  附录2: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罗广才致辞——

  尊敬的朋友们、同学们,各位来宾:

  五月的宁河,麦穗低垂,果实初盈。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我们相聚于大贾村的果园,让诗行与泥土对话,让文字与根系相拥。

  泥土是诗歌最初的母语。那些在田垄间生长的诗句,比任何修辞都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感谢潘庄镇党委、镇政府,你们主动张开双臂拥抱诗歌的姿态,让文化铸魂不再是一句空话。当地方行政主官与诗人并肩站在果园,当政策文件与分行文字共享同一片阳光,这便是新时代最动人的备书:政策为诗歌松土,诗歌为时代培元。

  二十期的读诗会,是二十次精神的还乡。我们曾在城市高楼的玻璃幕墙上寻找倒影,而今天,诗歌终于回到了它诞生的地方。农民脸上沟壑般的皱纹,比任何十四行诗都更具张力;田野里农忙的景象,本身就是献给大地的自由诗。当我们以诗歌叩击土地,得到的回响是那么丰沛——那是种子裂壳的脆响,是溪流解冻的欢歌,是无数个春天在诗行里返青的声音。

  朋友们,让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吧!它既能生长养活生命的五谷,也从未停止孕育滋养灵魂的诗句。乡村振兴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为民造血的使命,更是重新发现汉语生命力的契机——此刻我们书写的,终将成为“对未来的回忆”。当城市与乡村在诗行中握手,当现代性与传统在韵律里和解,我们便创造了赫拉尔多·迪戈所说的“永不会看见的东西”——那是一个民族永远鲜活的诗性基因。

  此刻,果园里的风正翻阅着大地的诗稿。让我们以诗歌作犁,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犁出新时代的精神等高线。因为真正的诗篇,从来不在云端起舞,而在泥土中扎根;最好的诗人,既要仰望星空,更要听得懂麦苗拔节的和声。

  谢谢大家!

罗广才
2025年5月25日于潘庄镇果园诗会现场

  附录3: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北辰区文联主席季晓涓在第二十期“天津诗人读诗会”做总结发言;

第二十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总结发言

季晓涓

  沐浴5月初夏迷人的阳光,当诗歌与乡土相约,便成就天津诗人读诗会双十期会与宁河潘庄大贾庄的乡土相遇,这是一场被期待被感召被祝福的双向奔赴。高贵的灵魂纯粹的心念谦卑如大地的姿态,那么多过往的坚持和坚守,为汉字的骨头振臂高呼发出声音,终会被接纳,找到同频共振的知音和同道,让诗歌更广泛的被听见被看见,从城市的公园到乡村的果园,从城市书房站到乡村振兴的前沿。

  天津诗人读诗会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九期,足迹遍布城市文化街区、企业,以诗歌为媒介传递人文精神。第二十期活动,首次深入宁河区潘庄镇大贾庄村,这是一次将诗歌艺术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文艺服务乡村新路径有益的探索。

  在果园丰收在望的胜意里,在白色的帐篷里,我们在二十四首诗歌里,仿佛度过二十四个节气。这片被七里海湿地滋养的沃土,始终是津沽文化的基因库。相信今天以后,乡亲们的深情厚意,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牵挂,也将一再激励我们。

  特别要致敬潘庄镇的文化践行者们,是你们让诗歌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破土。正如“天津诗人读诗会”创办人罗广才先生所说:“这一期读诗会落户潘庄镇,我们的基层干部关注文化、热爱文学、拥抱诗歌,这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百姓之幸。这初夏的美好,这暖暖的人间,在文字的冷暖里,我们的信仰早已夏花满怀。”

  携手共建,扎根乡土,诗意赋能。从钢筋森林到阡陌田野,天津诗人读诗会用二十期步履丈量了文学的温度。大贾庄之行不是终点,而是诗歌拥抱大地的新起点。